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菇属真菌与松属植物形成的外生菌根 被引量:9
1
作者 黄亦存 黄永青 王有智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78-283,共6页
描述了两种乳菇属真菌在湿地松上形成菌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真菌形成菌根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基本相似。其区别在于菌根的颜色及受伤后产生的乳汁的颜色。与文献报道的该属真菌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比较,表明具有乳汁菌... 描述了两种乳菇属真菌在湿地松上形成菌根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真菌形成菌根在形态学和组织学上基本相似。其区别在于菌根的颜色及受伤后产生的乳汁的颜色。与文献报道的该属真菌形成的菌根的形态特征比较,表明具有乳汁菌丝是本属真菌形成菌根的共同特征。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给出了乳菇属真菌所形成菌根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乳菇属 外生菌根 形态学
原文传递
河南的红菇科真菌资源研究(Ⅰ) 被引量:15
2
作者 崔波 马杰 +3 位作者 李良晨 王法云 古奕庆 薛金鼎 《河南科学》 1998年第2期193-198,共6页
红菇科(Russulaceae)是担子菌亚门的(Basidiomycotina)一个自然类群,在河南山区分布的种类隶属乳菇属(Lactarius)和红菇属(Russula)。本文依据采集的标本,鉴定、整理出乳菇属的种... 红菇科(Russulaceae)是担子菌亚门的(Basidiomycotina)一个自然类群,在河南山区分布的种类隶属乳菇属(Lactarius)和红菇属(Russula)。本文依据采集的标本,鉴定、整理出乳菇属的种类有14种,其中食用菌8种、药用菌3种、毒菌5种。此外,它们多是菌根菌,与林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不少种类的子实体中含有抗癌物质,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科 乳菇属 真菌资源 河南
下载PDF
云南乳菇属贸易种的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向华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19-427,共9页
报道了云南省农贸市场上乳菇属的 13个贸易种 ,其中包含 1个存疑种和 1个中国新记录种绒毛乳菇 (新拟 )L echinatusThiers ;按照Singer系统 ( 1962 )对这 13个种进行了分组并进行了必要的描述和讨论 ;同时对国内文献记载的色奶乳菇组 (S... 报道了云南省农贸市场上乳菇属的 13个贸易种 ,其中包含 1个存疑种和 1个中国新记录种绒毛乳菇 (新拟 )L echinatusThiers ;按照Singer系统 ( 1962 )对这 13个种进行了分组并进行了必要的描述和讨论 ;同时对国内文献记载的色奶乳菇组 (Sect.Dapetes)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贸易种 色奶乳菇组 云南
下载PDF
乳菇类外生菌根食用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新 康恒 边银丙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62-1571,共10页
乳菇类资源分布广泛,且大多属于可食用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味乳菇组真菌。乳菇类真菌在传统分类中归于乳菇属Lactarius,但依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分别归于Lactarius、Lactifluus、Multifur... 乳菇类资源分布广泛,且大多属于可食用的外生菌根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价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味乳菇组真菌。乳菇类真菌在传统分类中归于乳菇属Lactarius,但依据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分别归于Lactarius、Lactifluus、Multifurca3个属中。乳菇类真菌菌丝生长缓慢,无法采用死体有机质进行人工栽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与人工驯化仍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菇类真菌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菌丝分离培养、菌根化接种、种植园栽培管理技术及营养活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其中松乳菇L. deliciosus菌根化和仿野生人工栽培已经取得成功,并在新西兰等地开始商业化栽培。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乳菇类真菌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并对国内外乳菇类真菌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 乳菇类真菌 美味乳菇组真菌 系统发育 仿野生栽培
原文传递
中国乳菇属的研究 Ⅰ.乳菇属的新种及新记录种 被引量:7
5
作者 应建浙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本文报道乳菇属(Lactarius s.F.Gray)的30个种,其中黑茸乳菇(Lactarius atrovelutinus Ying):毛脚乳菇(Lactarius hirtipes Ying)为新种;另外28种乳菇是中国的新记录种。对乳菇属的特征、界限及其实用价值亦予以简介。
关键词 乳菇属 新种 新记录种
原文传递
吕梁山乳菇属常见物种的分子鉴定及资源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虹 李素玲 +3 位作者 董淑英 杨杰 许晶 郭福贵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1699-1704,共6页
乳菇属(Lactarius)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野生大型真菌资源。为了给山西该类群物种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首次采用基于ITS-DNA片段的分子方法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分布于山西吕梁山针叶林内的乳菇属常见物种进行了... 乳菇属(Lactarius)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野生大型真菌资源。为了给山西该类群物种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首次采用基于ITS-DNA片段的分子方法并结合形态学特征,对分布于山西吕梁山针叶林内的乳菇属常见物种进行了研究。结果确认了4个常见物种,即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云杉乳菇Lactarius deterrimus、窝柄黄乳菇Lactarius scrobiculatus和毛头乳菇Lactarius torminosus,其中,云杉乳菇为山西省首次记录;这4种乳菇物种在吕梁山地区针叶林内表现出明显的与寄主树种专一性对应关系,即松乳菇只发现生长在油松林内,云杉乳菇和窝柄黄乳菇限制在云杉林内,而毛头乳菇则出现在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内;松乳菇和云杉乳菇是国际野生食用菌市场重要的贸易品种,这2个物种在吕梁山地区针叶林内分布广、产量大,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应列为山西省优先研究和开发的菌根营养型名贵食用菌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蘑菇 食用菌 中国 山西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区红菇科资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小娇 徐阿生 邓丽君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共2页
色季拉山位于藏东南,系念青唐古拉山延伸的余脉,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这里气候比较湿润,森林生长茂密,真菌资源丰富,依据在色季拉山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23种,其中红菇属(Russula)15种、乳菇... 色季拉山位于藏东南,系念青唐古拉山延伸的余脉,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这里气候比较湿润,森林生长茂密,真菌资源丰富,依据在色季拉山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的相关文献,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23种,其中红菇属(Russula)15种、乳菇属(Lactarius)8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属 乳菇属 经济价值 色季拉山
下载PDF
两种乳菇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与菌根合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冉 Guerin-Laguette Alexis 于富强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46-1355,共10页
通过测量菌丝直径和干重对松乳菇(rcb-74)和靓丽乳菇(rll-107,rmsh-118)进行最适菌丝生长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在改良的biotin-aneurine-folic acid(BAF)培养基上表现出较大的菌丝直径以及最大菌丝干重。用改良的BAF培养基... 通过测量菌丝直径和干重对松乳菇(rcb-74)和靓丽乳菇(rll-107,rmsh-118)进行最适菌丝生长培养基的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在改良的biotin-aneurine-folic acid(BAF)培养基上表现出较大的菌丝直径以及最大菌丝干重。用改良的BAF培养基制备乳菇液体菌丝,接种云南松、马尾松和油松,并在13–30d后发现rcb-74与云南松和油松形成菌根,rll-107与马尾松形成菌根,rmsh-118与云南松形成菌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 培养基 菌根合成
原文传递
基于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湖南松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7
9
作者 郭亮 刘君昂 +1 位作者 周国英 李河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9,共5页
基于子实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对湖南省松林中分布最多的4种松菌进行分类鉴定。样品CSUFTHH1、CSUFTHH2、CSUFTZJ和CSUFTHY分别鉴定为乳菇属未知种(Lactariussp.)、松乳菇(L.deliciosus)、橙红乳菇(L.akahatsu)以及红汁乳... 基于子实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对湖南省松林中分布最多的4种松菌进行分类鉴定。样品CSUFTHH1、CSUFTHH2、CSUFTZJ和CSUFTHY分别鉴定为乳菇属未知种(Lactariussp.)、松乳菇(L.deliciosus)、橙红乳菇(L.akahatsu)以及红汁乳菇(L.hatsud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ITS序列 分类鉴定
下载PDF
红汁乳菇及近缘种的分子鉴定及遗传距离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振文 梁俊峰 +4 位作者 应国华 吕明亮 李伶俐 高凤娟 叶和军 《中国食用菌》 2013年第6期36-37,共2页
采集野生红汁乳菇及其近缘种子实体,经组织分离、纯化筛选后获得7个菌株,利用PAUP4.0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组织分离菌株L1、L3、L5、L7为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L2、L6为橙色乳菇(Lactarius akahatsu),L4可能为... 采集野生红汁乳菇及其近缘种子实体,经组织分离、纯化筛选后获得7个菌株,利用PAUP4.0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树图分析,鉴定出组织分离菌株L1、L3、L5、L7为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L2、L6为橙色乳菇(Lactarius akahatsu),L4可能为乳菇属一未知种(Lactarius sp.),对4株红汁乳菇菌株用HKY85距离测量法分析遗传距离,结果表明,采自丽水市缙云与丽水城郊百果园的菌株序列完全一致,其遗传距离为0,而湖南的标本与上述标本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从这些结果推测,地理隔离可能会对红汁乳菇遗传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红汁乳菇 ITS序列 遗传距离
下载PDF
乳菇属真菌营养功能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段爱莉 杨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72-376,共5页
本文系统地分析并比较了不同食用乳菇的营养成分,为其精深加工和食用菌营养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乳菇属真菌子实体或发酵产物中倍半萜、甾醇、牻牛儿酚、凝集素和酶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功能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为新天然药物... 本文系统地分析并比较了不同食用乳菇的营养成分,为其精深加工和食用菌营养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乳菇属真菌子实体或发酵产物中倍半萜、甾醇、牻牛儿酚、凝集素和酶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功能成分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为新天然药物或生物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食用菌营养剂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大分子
下载PDF
乳菇属真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颖 鲍泥满 +3 位作者 邵红军 王艳丽 朱黎 段玉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4-279,共6页
对近12年来乳菇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该属真菌含有倍半萜、甾醇、含氮化合物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癌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但目前对该属真菌活性成分和其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 对近12年来乳菇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该属真菌含有倍半萜、甾醇、含氮化合物等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癌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但目前对该属真菌活性成分和其作用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食用乳菇的安全性也缺乏系统评价。因此,进一步明确乳菇属真菌子实体或发酵产物中的活性成分,并阐明其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将为食用菌营养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新天然药物或农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次生代谢产物 倍半萜 甾醇 含氮化合物 先导化合物
下载PDF
中国乳菇属真菌一新记录种——思茅乳菇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言柳 刘萌 +2 位作者 张林平 苏明声 吴斐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09,152,共6页
采用形态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中国乳菇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思茅乳菇(Lactarius kesiyae),标本采自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医药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校园。该种的鉴别特征是个体大小中等,在潮湿的环境下菌盖表面光滑且黏... 采用形态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中国乳菇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思茅乳菇(Lactarius kesiyae),标本采自江西省南昌市江西中医药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校园。该种的鉴别特征是个体大小中等,在潮湿的环境下菌盖表面光滑且黏,浅棕灰色至浅棕红色,边缘梳状;乳汁白色或透明;担孢子具不完整网状结构;侧生囊状体较长且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思茅乳菇 中国新记录种
下载PDF
乳菇和红菇的红外光谱及其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的分析与鉴别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殿旭 刘刚 +3 位作者 欧全宏 于海超 李会梅 刘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04-2110,共7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始谱、二阶导数光谱以及二维相关谱的三级鉴定方法,对红菇属和乳菇属六种蘑菇进行了鉴别分析。六种样品的原始光谱吸收峰非常相似,主要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组成,但在各样品吸收峰强度、峰形和峰位上仍...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始谱、二阶导数光谱以及二维相关谱的三级鉴定方法,对红菇属和乳菇属六种蘑菇进行了鉴别分析。六种样品的原始光谱吸收峰非常相似,主要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组成,但在各样品吸收峰强度、峰形和峰位上仍有微小差异。对其进行二阶导数分析,在二阶导数谱中,1 800~1 400和1 200~800 cm^(-1)范围内的吸收峰强度、位置、峰形状显示出明显差异。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提高了光谱的分辨率;对六种蘑菇样品进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在1 690~1 420 cm^(-1)范围内,三种乳菇出现了3个明显的自动峰,另外三种红菇出现了4个自动峰,而且自动峰和交叉峰位置、强度均不同;在1 110~920 cm^(-1)二维光谱范围内,六种蘑菇的自动峰和交叉峰的数量、位置和强度也都不同;说明不同样品中蛋白质和糖类化合物的显著不同。结果表明:应用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三级鉴定的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和鉴别辣乳菇、绒白乳菇、香乳菇、稀褶红菇、变绿红菇和近似酒红菇。该多级鉴定的方法对于分类鉴别蘑菇是一种快速、准确、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红菇属 蘑菇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下载PDF
乳菇属真菌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丁 李广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1年第4期66-80,共15页
本文从化学结构类型、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乳菇属真菌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 乳茹属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菇科真菌资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粤宁 林敏 +3 位作者 何淑娴 宋斌 刘志发 莫美华 《中国食用菌》 2023年第6期11-14,共4页
依据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鉴定和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真菌45种,其中乳菇属16种、多汁乳菇属3种、红菇属26种,保护区新记录种19种,并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本次调查结果将为该保护区红菇科资源的开... 依据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鉴定和整理出红菇科(Russulaceae)真菌45种,其中乳菇属16种、多汁乳菇属3种、红菇属26种,保护区新记录种19种,并进行了经济价值评估。本次调查结果将为该保护区红菇科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等提供科学材料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菇属 多汁乳菇属 乳菇属 经济价值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黑鳞乳菇——乳菇属一新种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显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报道产自吉林省的乳菇属(Lactartus S.F.Gray)一新种:黑鳞乳菇(Lactarius atrosquamulosus X.He)。并根据R.Singer的系统将其置于红乳菇组(sect.Russulares)之中。
关键词 真菌 乳菇属 黑鳞乳菇 新种
原文传递
基于子实体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黔东南州枞树菌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安忠 韦小宝 +3 位作者 曾怡 刘英 杨蕊 黄俊飞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5-439,共5页
目的为明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枞树菌野生菌分类地位,提供食源性野生毒蕈中毒事件中野生菌的鉴定方法依据。方法根据枞树菌子实体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基于子实体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基因序列,采用邻... 目的为明确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枞树菌野生菌分类地位,提供食源性野生毒蕈中毒事件中野生菌的鉴定方法依据。方法根据枞树菌子实体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基于子实体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NJ)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黔东南主要贸易乳菇属类的枞树菌有3种,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将靛蓝色、紫红色、橙黄色样本分别鉴定为靛蓝乳菇亚种(Lactarius subindigo)、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和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从GENBANK下载31个菌株与3个代表样本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分支,枞树菌与其他近缘红菇属有毒菌类明显区分;代表样本TL1与靛蓝乳菇亚种、TZ1与红汁乳菇、TH1与鲜艳乳菇分别聚为一簇,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黔东南地区枞树菌主要贸易种为红汁乳菇和鲜艳乳菇,与贵阳地区的紫花菌属同物异名,其中靛蓝乳菇亚种属贵州省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菇属 鲜艳乳菇 靛蓝乳菇亚种 红汁乳菇 分类鉴定
原文传递
Immobil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ctarius deliciosus mycelia-embedded polylysine-alginate beads and their decolorization performance
19
作者 Yiwen Jin Jie Yuan +4 位作者 Caixia Liu Jiacheng Sun Youbin Liu Zhifeng Ding Qingxi Wu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2期2001-2013,共13页
Liquid fermented fungal mycelia with decolorization capabilit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cale-up. In this work, the Lactarius deliciosus mycelia were immobilized on ε-polylysine-alginate beads, and the decolori... Liquid fermented fungal mycelia with decolorization capability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scale-up. In this work, the Lactarius deliciosus mycelia were immobilized on ε-polylysine-alginate beads, and the decolorization effects of ε-polylysine-alginate beads were demonstrated along with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 as a model dye. Morphology observation confirmed the beads had an exterior film and interior capsule with honeycomb microstructures suitable for mycelia growth. It was manifested that the maximum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for mycelia was 98.5% at a removal rate of 0.68 mg·L^(-1)·h after 3 days. In comparison, the decolor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mmobilized mycelia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of 97.3% at a removal rate of 6.1 mg·L^(-1)·h after 8 h.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lignin peroxidase and laccase tested in the immobilized myceli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at of the free ones, such as the lignin peroxidase had the highest enzyme activity of 77.6 ± 7.4 U·L^(-1) in the former, while of 27.4 ± 8.7 U·L^(-1) in the latter. The immobilization of L. deliciosus mycelia could improve the decolorization of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 efficiently. The prepared ε-polylysine-alginate beads embedded with L. deliciosus mycelia have very good reusability and a great potential in decolorizing analog dy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arius deliciosus mycelia IMMOBILIZATION DECOLORIZATION polylysine-alginate beads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
原文传递
Extrac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Analysis of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Wild Lactarius volemus Fr. in Yunnan Province 被引量:1
20
作者 Meihua XIE Zhongze LUO +2 位作者 Yongtao HU Xiufeng LI Haiyan Y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6期53-56,共4页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 of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wild Lactarius volemus Fr. in Yunnan Province and preliminarily analyzed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vitro. [ ... [ Objective ]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extraction process of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wild Lactarius volemus Fr. in Yunnan Province and preliminarily analyzed its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vitro. [ Method ] With water extraction and alcohol precipitation method,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extracting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wild L. volemus Ft. were screened by single-factor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extracted crude polysac- charides was determined with DPPH assay. [ Result ]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pigment removal with activated carbon were: activated carbon amount of 20 g/L, water bath time of 40 min, water bath temperature of40 ℃ ;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extracting 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wild L. vo/emus Fr. with hot water ex- traction method were: hot water extraction time of 3 h, solid-liquid ratio of 1: 45, extraction frequency of twice. Under the optimized extraction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crude polysaccharides was 21.33 mg/g. In additi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0. 665 mg/ml crude polysaccharides was 52.46% ; the amount of crude polysac- eharides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 Conclusion] Hot water extraction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high-efficiency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crude pol- ysaecharides from wild L. volemus Fr. with simple operation and low costs. Crude polysaccharides extracted from L. volemus Ft. exhibited certain antioxidant activi- ty in vi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arius volemus Fr. Crude polysaccharide Antioxidant activity Extraction meth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