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
曾艳兵
|
《台州学院学报》
|
2002 |
28
|
|
2
|
从结构主义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
王向峰
|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9
|
|
3
|
《玛拉和丹恩》的解构之旅 |
严志军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4
|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
王侃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14
|
|
5
|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解读结构主义文论 |
沈洁瑕
|
《黄山学院学报》
|
2007 |
12
|
|
6
|
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 |
李成旺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7
|
女性与自然:从本质到建构的共同体 |
李家銮
韦清琦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8
|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语言哲学观 |
云红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9
|
被解构的朝圣之旅——《黑暗之心》后现代性解读 |
王美萍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4 |
5
|
|
10
|
解构的阐释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诗学及其解构主义阐释学思想 |
杨乃乔
|
《中国诗歌研究》
|
2002 |
6
|
|
11
|
西方语言哲学理论是普适性的吗?——中西关于汉语汉字悬而未决的争论 |
顾明栋
郭建平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12
|
尼采-德里达-卡斯:何为自由游戏中的自由? |
童明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3
|
逻各斯与反逻各斯:中西心理学传统的不同气质及对心理学本土化的启示 |
吕小康
王丛
汪新建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4
|
“三种策略”与“三块顽石”——解构哲学对意义关怀梳考 |
文辉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5
|
德里达解构主义对哲学与文学关系的分析 |
吉永生
|
《学术探索》
|
2003 |
2
|
|
16
|
评阿诺德“去个人好恶”的文学批评原则 |
刘意青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09 |
3
|
|
17
|
解构主义与《拉帕奇尼的女儿》 |
张艳威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
|
18
|
《荆棘鸟》: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的似是而非 |
程静
米春
|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9
|
中国文明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问题 |
周荣胜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20
|
德里达与逻各斯中心主义 |
张都爱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