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尼迪政府的“限蒋出笼”政策(1961~1963) 被引量:3
1
作者 唐小松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9,共7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上台后,一改此前美国的“放蒋出笼”政策,反对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要求。肯尼迪政府阻拦蒋介石“反攻大陆”是因应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国际局势的发展已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新中国政权是稳固的,无法以外力推翻。...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上台后,一改此前美国的“放蒋出笼”政策,反对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要求。肯尼迪政府阻拦蒋介石“反攻大陆”是因应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国际局势的发展已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新中国政权是稳固的,无法以外力推翻。在策划“限蒋出笼”政策的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就如何应付蒋介石的对策问题曾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从最初的模糊政策到最后向蒋介石摊牌,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限蒋出笼“政策 中国 美国 外交史 台湾问题 外交政策
原文传递
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台湾海峡危机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学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7,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大陆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这是实现其“反攻大陆”梦想的有利时机。围绕“反攻”问题,美国政府与国民党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迫使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冒险企图。美国政府之所以反对,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现实使美国决策者深深地认识到,新中国是不可能用武力推翻的,国民党的反攻行动没有成功的任何可能,而一旦失败,则美国也难逃干系。此次台湾海峡危机体现了美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出美国政府僵硬的对华政策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
下载PDF
古巴导弹危机研究:档案与历史的还原 被引量:5
3
作者 靳风 樊吉社(译) 《当代美国评论》 2018年第4期96-112,124,共18页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战略博弈的重要事件,是国际危机管理的突出事例。美国、苏联、古巴在危机中的互动推动了危机管控机制的建立,影响了冷战的战略走向,其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影响着包括各国领导人在内的众多人士对核战争的...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战略博弈的重要事件,是国际危机管理的突出事例。美国、苏联、古巴在危机中的互动推动了危机管控机制的建立,影响了冷战的战略走向,其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地影响着包括各国领导人在内的众多人士对核战争的危险性、危机决策,以及外交政策的认知与理念。研究古巴导弹危机,要借助对历史档案的深入发掘与利用。随着冷战的结束,相关的历史档案得到充分公开,口述历史与有关的学术研讨推动了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深入研究。研究古巴导弹危机不仅具有史学价值,而且在中美关系竞争性因素增强的当今,对如何有效管控竞争与分歧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概述古巴导弹危机档案资料的基础上,跟踪分析近年来对历史档案的研究成果,以及史料研究最新的增补与修正,旨在为美国外交史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古巴导弹危机 国际关系史 冷战史 核危机
下载PDF
简论肯尼迪政府对古巴的隐蔽行动计划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学功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18,共9页
隐蔽行动是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为实现自己意图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肯尼迪任内,这一手法在古巴、越南等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第三世界成为美国隐蔽行动的试验场。1961年4月美国策划的猪湾入侵失败后,美国决策者并没有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 隐蔽行动是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为实现自己意图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肯尼迪任内,这一手法在古巴、越南等地得到了充分利用。第三世界成为美国隐蔽行动的试验场。1961年4月美国策划的猪湾入侵失败后,美国决策者并没有从中汲取应有的教训,及时地调整对古巴的政策,而是变本加厉,寄希望于通过隐蔽行动来达到推翻古巴革命政府的意图。但是,由于这一行动计划包含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美国的图谋没有取得成功。美国对古巴的隐蔽行动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促使古巴与苏联的进一步接近,从而为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危险的核对抗埋下了伏笔。从根本上说,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源于美国对古巴的敌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猫鼬行动 中央情报局
下载PDF
肯尼迪政府与印(尼)荷西伊里安领土争端的和平解决(1961-1962) 被引量:4
5
作者 高艳杰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1年第4期81-88,共8页
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 西伊里安争端,是荷兰与印尼因西伊里安地区的主权移交问题而引发的一场长达10余年的领土争端,争端在1960年代初发展为危机事态,双方一度将形势推到战争的边缘。美国作为印(尼)荷之间的主要平衡力量,长期以来奉行亲荷的消极中立政策。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经过曲折的转变,最终改变了美国以往在该问题上的消极政策,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和联合国的干预,使这场区域领土危机得以和平解决。探讨肯尼迪政府对西伊里安问题的决策转变过程对研究冷战与反殖民主义的关系,以及分析美国处理他国领土问题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伊里安争端 肯尼迪 印度尼西亚 荷兰
下载PDF
伯明翰运动、国际舆论与肯尼迪政府的民权改革 被引量:4
6
作者 于展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积极分子组织的旨在打破种族隔离的伯明翰运动,引发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批评不仅来自苏、中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来自非洲等第三世界的国家和美国的西方盟友。肯尼迪政府为应对国际批评,... 1963年美国黑人民权积极分子组织的旨在打破种族隔离的伯明翰运动,引发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批评不仅来自苏、中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来自非洲等第三世界的国家和美国的西方盟友。肯尼迪政府为应对国际批评,不得不切实推行民权改革,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发表民权演说和提出《民权法案》。一方面,冷战外交的国际压力与民权运动的国内压力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改变了美国国内的舆论和民意,成为肯尼迪实施民权改革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肯尼迪政府对冷战外交利益的追求,也是促进国内民权改革的深层次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肯尼迪政府 伯明翰运动 国际舆论 民权改革 冷战
原文传递
试论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 被引量:3
7
作者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3-160,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分歧和中印边界争端日益激化。始于50年代的美国对印政策反思和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促成了肯尼迪政府"裂变"中苏与联印制华政策的出台,美国希望借中印边界冲突之机加速"裂变"中苏,并将印度拉入对华遏制轨道,此政策在中印边界战争期间得到充分贯彻实施。由于决策很大程度立足于主观的地缘战略假设和对印并不贴切的评估分析,肯尼迪政府上述政策最终未能达到预期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裂变”中苏 中印冲突 联印制华
下载PDF
评述美国和平队计划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慧英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1-54,58,共5页
 1961年3月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布行政命令成立一个暂时性的志愿性组织和平队。9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和平队法》,使和平队获得永久性授权。美国和平队计划主要派遣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美国青年,到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与城市,直接与发...  1961年3月1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布行政命令成立一个暂时性的志愿性组织和平队。9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和平队法》,使和平队获得永久性授权。美国和平队计划主要派遣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美国青年,到发展中国家的乡村与城市,直接与发展中国家的中下层人民打交道,从事教学、社区开发、医疗保健等工作。虽然和平队的产生有受美国慈善传统的影响和表现美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的一面,但在当时美国政府主要是出于冷战政治的需要而建立这一机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和平队 冷战 中等人力资源
下载PDF
失败的国家建设方针——肯尼迪政府与越战初期的南越“战略村计划”(1961-1963) 被引量:2
9
作者 高艳杰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0年第4期43-48,共6页
肯尼迪执政时期,随着冷战战场向第三世界的转移,美国政府越来越致力于通过"国家建设"(Nation Building)①方针应对欠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叛乱"问题,意图通过引导落后地区以发展现代化来消除共产主义"滋生的根... 肯尼迪执政时期,随着冷战战场向第三世界的转移,美国政府越来越致力于通过"国家建设"(Nation Building)①方针应对欠发达国家不断出现的"叛乱"问题,意图通过引导落后地区以发展现代化来消除共产主义"滋生的根源"。越南战争时期南越的"战略村计划"是肯尼迪政府在第三世界展开的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建设"行动。本文旨在通过对"战略村计划"从出台到实施再到失败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分析肯尼迪政府对第三世界的"国家建设"方针存在的两点困境:一个是美国自身在"国家建设"中的定位问题,一个是文化冲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设 肯尼迪政府 第三世界 战略村计划
下载PDF
经济援助与肯尼迪政府的“新非洲”政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慧英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01-106,共6页
为遏制苏联对非洲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加强冷战争夺,肯尼迪政府大力调整美国对非洲的政策,经济援助成为肯尼迪政府"新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扩大援助规模、丰富援助种类、扩展援助国别分布等方法,肯尼迪时期美国加强了与非... 为遏制苏联对非洲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加强冷战争夺,肯尼迪政府大力调整美国对非洲的政策,经济援助成为肯尼迪政府"新非洲"政策的主要内容。通过扩大援助规模、丰富援助种类、扩展援助国别分布等方法,肯尼迪时期美国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联系和对它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新非洲”政策 经济援助 “存在计划”
下载PDF
肯尼迪政府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军事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学功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1年第10期8-15,共8页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围绕着空袭和封锁两套方案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军方为代表的强硬派极力主张实施应急作战计划,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机场等军事设施进行空袭,继而入侵古巴,彻底解决所谓"古巴问题"。肯...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围绕着空袭和封锁两套方案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军方为代表的强硬派极力主张实施应急作战计划,对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机场等军事设施进行空袭,继而入侵古巴,彻底解决所谓"古巴问题"。肯尼迪虽然最终否决了军方的意见,决定实施封锁,但同时也做好了与古巴开战的各项军事准备。由于受到诸多国内、国际因素的制约,美国对古巴的应急作战计划最终未能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作战计划 古巴导弹危机
原文传递
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蒙古政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早霞 孙师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9,共11页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提出的保持外蒙古现状的条件,但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并没有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启动了与蒙古建交的行动,正式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家,并在联合国关于蒙古入联问题上投了弃...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提出的保持外蒙古现状的条件,但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并没有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启动了与蒙古建交的行动,正式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家,并在联合国关于蒙古入联问题上投了弃权票。由于担心蒙古不能入联引发连锁反应对美国不利,肯尼迪政府在外交上对台湾当局施压,迫使其没有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蒙古于1961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成员。然而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柏林危机和台湾当局的极力反对,肯尼迪政府未能在任内完成与蒙古建交事宜。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蒙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对亚洲内陆国家外交政策的实质,即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肯尼迪政府 美国 中国
下载PDF
肯尼迪政府与解决老挝危机的日内瓦会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莲芬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36-43,共8页
面对美国支持的文翁-诺萨万派与中苏北越支持的富马中立派和巴特寮之间激战的老挝局面,肯尼迪政府做出政治解决的决定。日内瓦会议期间,它一面进行政治谈判,同时考虑在以和平手段无法维护其利益时进行军事干涉的两手准备。肯尼迪政府坚... 面对美国支持的文翁-诺萨万派与中苏北越支持的富马中立派和巴特寮之间激战的老挝局面,肯尼迪政府做出政治解决的决定。日内瓦会议期间,它一面进行政治谈判,同时考虑在以和平手段无法维护其利益时进行军事干涉的两手准备。肯尼迪政府坚持谈判和推动老挝联合政府的组建,为和平解决老挝危机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老挝危机 日内瓦会议 冷战史
下载PDF
美国对古巴导弹危机政策的再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学功 《国家安全论坛》 2022年第4期3-22,92,共21页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进行的一次直接的核对抗。尽管肯尼迪政府围绕苏联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是否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存在不同看法,但一致认为不论是基于政治还是军事上的考虑,苏联都必须撤走这些导... 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进行的一次直接的核对抗。尽管肯尼迪政府围绕苏联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是否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存在不同看法,但一致认为不论是基于政治还是军事上的考虑,苏联都必须撤走这些导弹。一方面,美国决策者对外交谈判、空袭、封锁、入侵等各种方案进行全面讨论,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决定对古巴采取“隔离”政策,阻止苏联向古巴运送更多的武器装备,同时加紧军事部署,威慑苏联,向其施加压力,促其尽早撤走导弹。另一方面,肯尼迪政府又通过外交途径谋求妥协,承诺不入侵古巴,并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等,以此化解危机。美国的军事威慑与外交妥协两种手段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古巴导弹危机得到和平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
原文传递
美国对印苏米格战机交易的干涉及其失败
15
作者 朱鹏 唐新亚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2期54-67,154,155,共16页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日益激烈,美国尤其不能容忍第三世界国家在军事领域出现向苏联靠拢的倾向。1962年印度即将采购苏制米格-21战机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肯尼迪政府立即将印度军购上的选择...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日益激烈,美国尤其不能容忍第三世界国家在军事领域出现向苏联靠拢的倾向。1962年印度即将采购苏制米格-21战机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惕。肯尼迪政府立即将印度军购上的选择与其政治走向关联起来,极力阻止其采购米格-21,以避免印度在军事装备上对苏联产生依赖并最终在政治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肯尼迪政府一方面以报复性削减乃至停止经济援助相要挟,另一方面以提供替代性战机为诱饵,企图软硬兼施迫使印度放弃采购计划。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并没有深入研究和理解印度的国家定位与发展战略,仍然僵硬地沿袭自杜鲁门政府以来的冷战思维和霸主心态,选择性忽视了印度在安全与发展问题上的诉求,一味地按照自身利益需要逼迫印度就范。受思维僵化、判断失误、反应过度、举措失当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肯尼迪政府实施的干涉行动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印度另谋出路的决心,促使其加快了与苏联达成最终交易的进程。本文利用美、印等国的档案文献进行互证分析,以期揭示肯尼迪政府阻止印苏米格战机交易的决策细节及其失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米格-21 印苏军购 肯尼迪政府 对印政策
下载PDF
试论肯尼迪政府《1962年贸易扩展法》的出台
16
作者 海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63-66,共4页
肯尼迪政府上台以后,为了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决定制定新的自由贸易法案——《1962年贸易扩展法》。新法案经历了政府和国会之间激烈的博弈,最终获得通过。《1962年贸易扩展法》的出台促进了关贸总协定&... 肯尼迪政府上台以后,为了应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决定制定新的自由贸易法案——《1962年贸易扩展法》。新法案经历了政府和国会之间激烈的博弈,最终获得通过。《1962年贸易扩展法》的出台促进了关贸总协定"肯尼迪回合"贸易谈判的成功;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复兴,它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1962年贸易扩展法》 “府院博弈” 肯尼迪回合谈判
下载PDF
非洲外交官在美受歧视事件与肯尼迪政府的应对
17
作者 于展 《全球史评论》 2021年第2期198-223,333-334,共28页
肯尼迪政府时期,赴美的非洲外交官遭受了住房和旅行等各方面的种族歧视,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批评。肯尼迪政府在冷战环境和民权运动的压力下,尽其所能,全力以赴,为受歧视的非洲外交官解决困难。但是由于国内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没有废除,美国... 肯尼迪政府时期,赴美的非洲外交官遭受了住房和旅行等各方面的种族歧视,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批评。肯尼迪政府在冷战环境和民权运动的压力下,尽其所能,全力以赴,为受歧视的非洲外交官解决困难。但是由于国内的种族歧视和隔离没有废除,美国政府的努力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他们采取的自愿、说服和游说的方法有很多的局限性,只能像救火队员那样疲于奔命。他们竭尽所能却无法成功,致使后来强制性地方立法策略成了全国性民权立法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外交官 歧视 冷战 肯尼迪政府 民权立法
原文传递
肯尼迪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评析
18
作者 杨娟 邢新宝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7年第5期65-68,共4页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肯尼迪(Kennedy)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政策。肯尼迪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并未能完全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肯尼迪(Kennedy)适应形势的变化调整了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政策。肯尼迪政府对非洲的经济援助虽然有积极的意义,但并未能完全突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冷战思维,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非洲 经济援助 评析
原文传递
“国家建设”战略与肯尼迪政府对南越的非军事介入
19
作者 王晓东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12-115,共4页
肯尼迪政府上台之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调整了美国的南越政策。提出了"国家建设"战略,试图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吴庭艳政府进行必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改革,以赢得民众对南越政府的支持,进而巩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并最终赢... 肯尼迪政府上台之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调整了美国的南越政策。提出了"国家建设"战略,试图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吴庭艳政府进行必要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改革,以赢得民众对南越政府的支持,进而巩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利益,并最终赢得冷战在东南亚的胜利。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战略在南越以失败而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设 肯尼迪政府 南越 军事
下载PDF
肯尼迪政府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原因探析
20
作者 王仕英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7年第6期71-75,共5页
肯尼迪政府改变了前任政府只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的政策,转而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西欧独立倾向及大西洋联盟的危机是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冷战的新形势和美国的危机是政策提出的根本原因;而英国对外政策向欧洲靠... 肯尼迪政府改变了前任政府只支持欧洲大陆一体化的政策,转而支持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西欧独立倾向及大西洋联盟的危机是政策提出的直接原因;冷战的新形势和美国的危机是政策提出的根本原因;而英国对外政策向欧洲靠近则是政策提出的必要条件,也为政策的提出提供了契机。政策服从于美国的冷战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尼迪政府 英国 欧洲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