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中女主人公的完满人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婉赢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1期45-50,共6页
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是歌德魏玛时期代表作,凝结了诗人对完满人性的推崇和呼唤。本文从文本入手,寻找诠释依据,着重分析伊菲格妮从待拯救者到自主理性的人的成长,并透过"散文—诗剧"的经典转向看歌德对完满人性的执着追求。从... 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是歌德魏玛时期代表作,凝结了诗人对完满人性的推崇和呼唤。本文从文本入手,寻找诠释依据,着重分析伊菲格妮从待拯救者到自主理性的人的成长,并透过"散文—诗剧"的经典转向看歌德对完满人性的执着追求。从而说明歌德借助伊菲格妮的形象塑造人性典范,剧中女主人公挣脱命运论牢笼的自我解放,展现出接近神性的伟大人性,不仅符合启蒙时期的时代要求,更反映了歌德建立启蒙社会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 完满人性
原文传递
《浮士德》新探——基督教圣经视野下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正英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06-110,共5页
歌德的《浮士德》历来被视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不同国家不同人民所拜读。大多数学者都侧重在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解读其中的资本主义人文精神。笔者独辟蹊径,将文本与宗教经典——《圣经》作具体的横向比较,系统地进行全新... 歌德的《浮士德》历来被视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不同国家不同人民所拜读。大多数学者都侧重在文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解读其中的资本主义人文精神。笔者独辟蹊径,将文本与宗教经典——《圣经》作具体的横向比较,系统地进行全新的宗教阐释,试图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圣经》文学和基督教思想对诗人力作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圣经》文学对文学创作的不朽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圣经》 基督教观念 宗教情感
下载PDF
悲剧性的避免——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的和谐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丹 《德语人文研究》 2019年第2期68-73,共6页
意大利之行标志着歌德的创作风格从狂飙突进转向经典和谐。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是歌德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本文以悲剧性为切人点探究诗剧缘何走向和谐。歌德理解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对立之上的平衡,无法平衡的对立则会走向悲剧... 意大利之行标志着歌德的创作风格从狂飙突进转向经典和谐。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是歌德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本文以悲剧性为切人点探究诗剧缘何走向和谐。歌德理解的和谐是一种建立在对立之上的平衡,无法平衡的对立则会走向悲剧性。诗剧中致力于探索悲剧性在此在的界限,并以悲剧性的方式寻求妥协和平衡,从而解释了和谐的产生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伊菲格妮在陶里斯》 悲剧性 和谐
原文传递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因素 被引量:21
4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7,共10页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 本文以歌德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为文本,探讨18世纪德意志语境中的爱情悲剧表象后的社会原因,既重视个体内心因素的自然发展,也考量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力量;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对立面,即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为参照,使彼此的场域交锋提升到一个思想史的观念碰撞高度。同时在结合歌德艺术观"表现真实"的基础上进而发微知著,提炼出"青春迷惘"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维特之死,固然有上述的一般原因在,但更有歌德作为德国文化所化之人的痛苦表现在内,维特之死,未尝不是殉节于未能大气磅礴贯穿而出、深受德意志知识精英关切的德国文化。维特的"真死"与歌德的"假殉",既显示出所谓"制度捆绑"的社会性根本原因,同时又提出了"文化假殉"的重要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思想史 古典德国
下载PDF
德意志为什么失去真正的批判力量--试说奥尔巴赫对歌德、席勒的不满
5
作者 张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共9页
作为一个出生并成长于普鲁士的犹太裔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在其扛鼎巨著《摹仿论》中对19世纪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和席勒表达了深深不满。从1953年奥尔巴赫在《〈摹仿论〉附论》里的夫子自道,《摹仿论》第十七章《乐师米勒》,以... 作为一个出生并成长于普鲁士的犹太裔批评家和比较文学家,奥尔巴赫在其扛鼎巨著《摹仿论》中对19世纪德国文学尤其是歌德和席勒表达了深深不满。从1953年奥尔巴赫在《〈摹仿论〉附论》里的夫子自道,《摹仿论》第十七章《乐师米勒》,以及奥尔巴赫对欧洲文学的整体看法,可探究其个中原因。在奥尔巴赫看来,无论是《阴谋与爱情》还是《威廉·迈斯特》《亲和力》,所有这些作品都缺乏对现实的真正批判力量,而只是停留在幻想的、田园诗的或静止不变的状态之中。这不仅使歌德席勒与司汤达等人的现代现实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而且,这一满足于既成现实而无意于深刻变革的小市民气的精神底色,也实际上是造成1933年之后现代德国悲剧的最内在根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文学 市民气 歌德 席勒
原文传递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考辩(1922-2022)
6
作者 陈巍 朱圆圆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3,共6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 德国作家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百年的曲折历程,自1922年郭沫若译本出版以来,截至2022年底,先后出版过137种不同译者翻译的《维特》。在《维特》的百年汉译过程中,既出现过两次轰动中国的“维特热”,也发生过200多家出版社受商业利益驱使跟风翻译、出版所造成的出版界“生态灾难”。通过考证和评析这些译本发现,实际上真正潜心研究和译介《维特》的译者寥若晨星,直到2019年卫茂平等人汉译的法兰克福版《歌德全集》第八卷问世,才终于让我国的《维特》译介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热
下载PDF
歌德与大学
7
作者 贺国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70,共7页
耶拿大学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学术中心,是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源头之一,其代表人物的大学观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滥觞。而令人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和当时担任魏玛公国首席国务大臣和枢密顾问的歌德分不开,他对耶拿大学大... 耶拿大学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学术中心,是德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源头之一,其代表人物的大学观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滥觞。而令人鲜为人知的是这一切和当时担任魏玛公国首席国务大臣和枢密顾问的歌德分不开,他对耶拿大学大力支持,致力于耶拿大学的建设和复兴,促成了耶拿大学的快速崛起。耶拿大学一时名家荟萃,学派林立,研究之风盛行,成为19世纪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的先声。歌德对大学的贡献更多是在实践上而不是在理论上,他重视大学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相信教师是大学的核心,为耶拿大学招募了大批优秀人才。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普通教化”,认为单一的知识教育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被誉为“文坛泰斗”的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的崇高地位,使人们忽略了他对现代大学发展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耶拿大学 德国现代大学
下载PDF
《一千零一夜》与世界文学的缘起 被引量:1
8
作者 范若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歌德步施勒策尔和维兰德后尘,在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通常被认为是欧洲人构建全球多元文学谱系意识的开端,也被认为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倾向。然而,在此之前,欧洲人不仅已经积累了有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也见证了第一次系统... 歌德步施勒策尔和维兰德后尘,在1827年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这通常被认为是欧洲人构建全球多元文学谱系意识的开端,也被认为隐含着西方中心论的倾向。然而,在此之前,欧洲人不仅已经积累了有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也见证了第一次系统性突破东西方文化分野的世界文学实践。18世纪初期,法国东方学家迦兰和叙利亚人迪亚卜合作,对《一千零一夜》进行了翻译与改写,这部译作在欧洲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东方故事热潮,推动欧洲启蒙时代叙事文学在对普遍人性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关注中实现了自身的现代转型。《一千零一夜》在欧洲的译介,一方面有着比歌德以来存在争议的世界文学概念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启示意义,另一方面其引发的东方文学热潮和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也是歌德得以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关键语境,它标志着世界文学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世界文学 《一千零一夜》
下载PDF
歌德《铁手骑士葛兹》所反映的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 被引量:1
9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以歌德早期名作《铁手骑士葛兹》为研究文本,在指出其题材选择的德意志性、在艺术形式上打破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开创性等特点的同时,将16世纪德国的各阶层放置在一种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突出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的关系,以作为骑士阶... 本文以歌德早期名作《铁手骑士葛兹》为研究文本,在指出其题材选择的德意志性、在艺术形式上打破亚里士多德三一律的开创性等特点的同时,将16世纪德国的各阶层放置在一种宏观背景下进行考察,突出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的关系,以作为骑士阶层代表的葛兹为中心,分析他的言语作为的矛盾性特征,揭示骑士阶层乃是一种特殊历史时代的产物,它在宗教改革过程中随时代发展将逐渐被淘汰的必然性(没落的必然)。并进而提出,这样一种题材选择具有作者写作的当下问题意识,并在歌德思想的早期形成中具有确立坐标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铁手骑士葛兹》 宗教改革 骑士文学
下载PDF
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英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9-92,共4页
歌德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纵观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歌德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近现代历史的时代因素和社会思想变革对于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歌德在中国的传播... 歌德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纵观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歌德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近现代历史的时代因素和社会思想变革对于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学者与古人相联系来看待、认识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指出了歌德及其作品中蕴含的一种人生积极奋斗精神。在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的研究接受中,中国学者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的阐释中也蕴含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中国 洋务运动 浮士德精神 德国 文化交流 文学史
下载PDF
忧患云海诗哲心——现代性视域中歌德思想形成史的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隽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18,共12页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 本文提炼出歌德思想形成的"精神三变"概念,将其概括为一生中的"浪漫思脉"—"启蒙思脉"—"古典思脉"的三阶段经历;同时追溯作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性早期话语的德国形态,即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话语、施莱格尔兄弟等为代表的诗学话语与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文学话语的三峰并立,进而探讨作为个体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过程与现代性早期萌发状态的时代语境关系。本文区分"现代概念"建构的三大维度,即"现代化"、"现代性"、"现代人";以现代学构成的三大基本问题意识"社会的公义"、"自由的秩序"、"欲望的个体"为核心,追问以启蒙理性为主导的现代性方案的危机症候;并由此凸显歌德、席勒所开辟的"古典图镜观"的重要思想史意义。突出"现代性早期方案"中的"哲学-文学"对话结构,即"歌德-席勒VS.康德-黑格尔",尤其通过作为代表人物的歌德思想形成史这一个案分析,提出"现代性的文学话语"概念,揭示他们对"现代人"建构的重要理念,从而彰显作为非主流现代性形态的"古典思脉"的思想史意义,为解决"启蒙——一项未完成的计划"提供另类进路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歌德 德国古典文学 思想史 “哲学一文学”对话结构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观照下的歌德《西东合集》复译研究及翻译策略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晶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1-101,共11页
《西东合集》(West-östlicher Divan)为歌德晚年成熟诗艺的结晶,横跨东西方文化,充满东方精神的自然—神性,是歌德给当时战乱不断、精神倒退的欧洲大陆开出的一剂药方。这样一部杰作在译介歌德已有百年的中国却颇受冷遇,在唯一的... 《西东合集》(West-östlicher Divan)为歌德晚年成熟诗艺的结晶,横跨东西方文化,充满东方精神的自然—神性,是歌德给当时战乱不断、精神倒退的欧洲大陆开出的一剂药方。这样一部杰作在译介歌德已有百年的中国却颇受冷遇,在唯一的全译本(钱春绮译本)中,“形式对等”优先于“内容对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以致译文没有把握住歌德诗学的原意及精神。本文将在哲学诠释学的框架内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借助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来探究翻译中的文本意义方向,以期促进对这部作品的翻译研究。分析表明,不能用方法论去任意切割文本,更不能一概而论地划定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的优先性,译者应当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理解文本及其内在精神,让原文本的精神在新的语言世界里以新的方式继续存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西东合集》 诗歌翻译 哲学诠释学 德国文学经典 复译
下载PDF
情书无语,身体有言——论歌德小说《亲和力》的情书书写与活人静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劲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3,共11页
论文拟针对歌德长篇小说《亲和力》的情书书写与活人静画,具体勘查情书这一书面爱情沟通媒介在歌德晚期作品中的式微退场及其深层原因,以及取而代之的神秘身体感应和拒绝沟通的沉默状态。人物的无语必然增加文学进行人物塑造的难度,而... 论文拟针对歌德长篇小说《亲和力》的情书书写与活人静画,具体勘查情书这一书面爱情沟通媒介在歌德晚期作品中的式微退场及其深层原因,以及取而代之的神秘身体感应和拒绝沟通的沉默状态。人物的无语必然增加文学进行人物塑造的难度,而借助活人静画这一跨媒介的艺术形式,作品将静画描述与剧场再现相结合,凸显同一艺术媒介在两位女性角色的表演中展现出的不同内涵,从而实现对人物的对照式深度刻画。论文由此挖掘活人静画在歌德时代介于模仿与拟像之间的张力关系,探讨文字的媒介性以及文字所实践的跨媒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亲和力》 书信 媒介 活人静画 艺术
原文传递
歌德笔下的拿破仑形象
14
作者 宋德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15-620,共6页
晚年的歌德明确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仰和崇拜,塑造出一个"乌托邦化"的拿破仑形象,其原因首先在于拿破仑对歌德有着"知遇之恩";其次在于拿破仑是个天才,而歌德恰恰推崇天才;再次在于歌德将拿破仑当作批判德国现实、... 晚年的歌德明确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仰和崇拜,塑造出一个"乌托邦化"的拿破仑形象,其原因首先在于拿破仑对歌德有着"知遇之恩";其次在于拿破仑是个天才,而歌德恰恰推崇天才;再次在于歌德将拿破仑当作批判德国现实、建构德国未来的一面镜子;最后在于歌德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反对民族仇恨,呼吁用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透过歌德塑造拿破仑形象的四种动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身上"庸人"和"天才"的双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拿破仑 歌德 形象 世界主义 乌托邦 天才 世界性 德国
下载PDF
木心致歌德
15
作者 童明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28-38,共11页
木心是一位不断创新的作家。他在美学尺度上借鉴了全球性的话语和意象。通过其作品当中灵巧多变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其广博的兴趣愿景和不受局限的精湛文风。木心的《魏玛早春》以散文诗向歌德致敬,并阐释艺术创造和大自然的创造和... 木心是一位不断创新的作家。他在美学尺度上借鉴了全球性的话语和意象。通过其作品当中灵巧多变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他极其广博的兴趣愿景和不受局限的精湛文风。木心的《魏玛早春》以散文诗向歌德致敬,并阐释艺术创造和大自然的创造和谐相通的歌德式主题。本文带领我们重温歌德的《浮士德》和《植物变形记》,回顾歌德关于现代化的思考、艺术和科学感知一体的自然观,以及他对植物变形的独特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解读《魏玛早春》如何以不同而同的匀称结构,以遐想中的低声吟咏,在植物和自然笼罩的神圣气象中,礼赞歌德所代表的广义的艺术观。本文着重指出,木心以“植物性”比喻文化艺术,回应着歌德思想的深层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木心 《浮士德》 《植物变形记》 《魏玛早春》 散文诗
下载PDF
绿原:译笔直指歌德里尔克
16
作者 桂清扬 《译苑新谭》 2020年第2期65-72,共8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绿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文学大家,其人文价值和文学意义尚未得到应有的挖掘、研究与传播。本文旨在探讨绿原的翻译观、翻译成就及其文学意义,希望对拓展中外目前绿原研究视野有所助益。
关键词 绿原 七月派 翻译 歌德 里尔克
原文传递
篇章语言学视角下歌德《西东合集》互文研究——以《天福的渴望》一诗为例
17
作者 何晶玮 《德语人文研究》 2018年第1期65-71,共7页
《西东合集》(West-stlicher Divan)为歌德晚年成熟诗艺的结晶,作为其世界文学构想下东西方文学的交融之作,这部诗集里交织着大量的互文现象,《天福的渴望》一诗就是其典范代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本理论和文学批评界的互文理论... 《西东合集》(West-stlicher Divan)为歌德晚年成熟诗艺的结晶,作为其世界文学构想下东西方文学的交融之作,这部诗集里交织着大量的互文现象,《天福的渴望》一诗就是其典范代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本理论和文学批评界的互文理论蓬勃发展,但就具体描述互文现象而言,却鲜有操作性强的理论被提出和认可。德国语言学家Nina Janich于2008年提出的互文形式分类真正有机地将互文理论与语言学结合起来,为在篇章语言学视角下描述互文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借助此视角,《西东合集》中丰富的互文现象可得到更全面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西东合集》 互文理论 篇章语言学
原文传递
维特与绿蒂——论歌德笔下人物性格的二律悖反
18
作者 周文姝 王松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08-211,共4页
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位文学巨匠为数众多的作品中,虽然有着琳琅满目各色人物形象出场,但其故事情节却始终着笔于两个名字,围绕着两个他... 歌德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全欧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位文学巨匠为数众多的作品中,虽然有着琳琅满目各色人物形象出场,但其故事情节却始终着笔于两个名字,围绕着两个他所钟爱的形象而展开。而其他被大师所偏爱的人物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这两个人物的影子,这便是维特和绿蒂。这里旨在探讨歌德对这两个人物的执着缘何于此,二者之间的辩证悖反关系以及与其背后其他人物形象的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少年维特 历史内涵 形象分析
下载PDF
“声东击西”的诗学之旅--论歌德“希吉勒”中的三重逃离
19
作者 何晶玮 《外国语言文学》 2018年第4期428-439,共12页
1814年,歌德开始创作其诗学杰作《西东合集》(West-?stlicher Divan),以在精神上逃离欧洲大陆封建复辟之中的重重黑暗。"希吉勒"(Hegire)被编排为开卷第一首,其标题涵义为"迁徙",指的是先知穆罕默德为躲避迫害而由... 1814年,歌德开始创作其诗学杰作《西东合集》(West-?stlicher Divan),以在精神上逃离欧洲大陆封建复辟之中的重重黑暗。"希吉勒"(Hegire)被编排为开卷第一首,其标题涵义为"迁徙",指的是先知穆罕默德为躲避迫害而由麦加迁至麦地那的历史事件。本文认为,《西东合集》里的东方世界实乃歌德诗学中的一个象征,意在"声东"以"击西",借东方之原初精神疗愈欧洲现代文化之问题。"希吉勒"这首诗呈现了贯穿《西东合集》的逃离与向往之间的张力,乃把握《西东合集》理念世界的重要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西东合集》 诗学 宗教
原文传递
典型化还是类型化:歌德和席勒关于艺术创作方法争论的现实意义
20
作者 凌继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4,27,共5页
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艺术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歌德和席勒关于艺术创作方法争论的焦点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还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这种争论在美学史和艺术理论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艺术学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歌德和席勒关于艺术创作方法争论的焦点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还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这种争论在美学史和艺术理论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现在研究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现实意义。第一,当代的艺术创作实践促使研究者对歌德当年所批评的艺术创作方法作出了颠覆性的理解。第二,当下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把《歌德谈话录》推荐为必读书籍,这意味着在当代中国每年有几百万青少年加入到这本书的读者行列中,他们也会对这场争论作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理论 歌德 席勒 创作方法 典型化 类型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