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江南园林志》之造园三境界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宏俊 《时代建筑》 2016年第5期67-71,共5页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造园及其品评的三种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与"眼前有景"。文章旨在探寻造园三境界的背景、内涵与意义。具体来说,文章基于文本解读,揭示了造园三境界的...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开创性地提出了造园及其品评的三种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与"眼前有景"。文章旨在探寻造园三境界的背景、内涵与意义。具体来说,文章基于文本解读,揭示了造园三境界的诗画语境,分析了童寯先生的若干园林观点;在园林研究的语境中考察了"对景",即"眼前有景"的两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营位置"及"对景"在山水画及拙政园中的具体表现。文章基于童离先生的园林观点,阐释了造园与绘画在"经营位置"的布局、空间和视觉三个层面上的同构性,并进一步揭示了童寯先生的园林粉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园林志 造园三境界 经营位置 对景 山水画
下载PDF
结社营生到艺道广传:近代江南书画社团的转向
2
作者 陶小军 《艺术探索》 2024年第3期6-13,共8页
书画结社活动的兴盛与美术教育推广的迅速是近代江南画坛发展的重要特征。明末清初之际,早期书画社团的出现为江南书画结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之后,书画结社目的由单纯的结交切磋向追求利益、提升鬻艺效率转变,造就了以任熊、... 书画结社活动的兴盛与美术教育推广的迅速是近代江南画坛发展的重要特征。明末清初之际,早期书画社团的出现为江南书画结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之后,书画结社目的由单纯的结交切磋向追求利益、提升鬻艺效率转变,造就了以任熊、吴昌硕为代表的诸多职业书画家个人艺术的成功。辛亥鼎革之后美术教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文化要务,许多江南地区的书画社团改变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强了美术思想的推广和实践,有力地促进了美术事业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书画 书画社团
下载PDF
“江南传统”的形成与董源地位的奠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湘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2,共6页
从北宋开始,"江南画"或者"江南传统"成为绘画史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字眼。这一绘画类型在整个宋代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反响,并影响后世的山水绘画。但是,"江南画"却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绘画流派"... 从北宋开始,"江南画"或者"江南传统"成为绘画史中出现较为频繁的字眼。这一绘画类型在整个宋代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反响,并影响后世的山水绘画。但是,"江南画"却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绘画流派",它的出现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历史因素,而我们如今使用的"江南画"概念是在"江南传统"塑造中形成的。本文主要基于对"江南传统"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的考察,以米芾的《画史》为重要出发点,溯源董源成为"江南传统"之典型的原因和特殊意义,在尽力还原历史上真实"董源"形象的同时,解释"江南传统"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指明其真正完成经历了南宋时"江南"风格的接受与董源地位的确立,以及元代中后期董源至二米绘画谱系的形成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画 江南传统 《画史》 董源 米芾
下载PDF
艺术地理学视阈下的江南绘画审美形态之源 被引量:2
4
作者 汪臻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4-159,239,共7页
明清时期江南绘画审美形态已泛化为中国绘画审美的一般性特征,其地域性特征已趋于模糊。作为"本真"意义上的江南画风被"他者"所普遍认同的转捩点在北宋晚期。这一时期的江南绘画审美形态既不包含沉重的政治意涵和... 明清时期江南绘画审美形态已泛化为中国绘画审美的一般性特征,其地域性特征已趋于模糊。作为"本真"意义上的江南画风被"他者"所普遍认同的转捩点在北宋晚期。这一时期的江南绘画审美形态既不包含沉重的政治意涵和主从伦理观,也没有宗教故事和象征性母题的束缚,属于一种自由而纯粹的审美表达,画面中开放性的意象,凸显其诗性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作为当代江南地区的油画家,同样也受此地域审美基因和审美性格的影响,并将其自觉地融入油画创作之中,从而实现当代江南风景油画审美体系的本土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地理学 江南绘画 江南风景油画
下载PDF
“江南画”与董源的渊源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6-210,共5页
本文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考察了作为"南宗"巨擘董源的籍贯、生卒年及任官问题,将"董源"作为一个美术史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着重探讨了董源与"江南画"两者之间的关系。"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一方... 本文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考察了作为"南宗"巨擘董源的籍贯、生卒年及任官问题,将"董源"作为一个美术史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着重探讨了董源与"江南画"两者之间的关系。"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一方面意味着南方品评权力的最终确立,另一方面意味着江南文人心目中的绘画史主线的最终形成;与此同时,影响市场和金钱关系的鉴藏谱系业已完成。实际上,我们会注意到这样的线索:历代画家和鉴藏家都愿意相信董源及其画迹的历史存在。这其中暗暗运行一种特殊的信任关系。由个人和地方趣味引导的信任表现在崇拜者和被崇拜者之间尤为明显。在这个信任链上,米芾、董其昌至为关键。至此,董源成为"江南画"的一代宗师,"董源"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源 江南画 南宗 江南传统 江苏 南京 南唐
下载PDF
从“概念”到“图像”:沈括的“董源”发现与董其昌的“董源”鉴藏
6
作者 何清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9,I0002,共8页
作为"南宗"画祖,董源在五代、北宋初期并没有多大影响。然而从北宋中晚期被沈括首次"发现"后,"董源"的画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南宗"文人画的正统,"董源"经历了一个被不断叠加建构的... 作为"南宗"画祖,董源在五代、北宋初期并没有多大影响。然而从北宋中晚期被沈括首次"发现"后,"董源"的画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南宗"文人画的正统,"董源"经历了一个被不断叠加建构的历史过程。沈括的"董源"以其"印象主义"式笔法特征和"江南真山"平远图式成为明代董其昌"董源"图像鉴藏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源 江南画 用笔草草 董其昌 南宗文人画
下载PDF
当代江南水乡题材瓷画研究琐谈
7
作者 何靓 余靖 《陶瓷研究》 2017年第S2期91-94,共4页
江南水乡自古即是山水瓷画中的常见题材之一,在当代发展更为繁盛。当代江南水乡题材山水瓷画在审美意境上展现了传统诗意美、画意美和当代情感美、生态美,在技法、材料、构图等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特征。
关键词 江南水乡 山水瓷画 意境 表现 意义
下载PDF
“半壁大痴”:“南北宗”论影响下计成造园中的黄石壁山
8
作者 郭逸文 贾珺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08,共6页
梳理史料、列無文图,结合社会审美思潮背景,逐字拆解“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在审美风潮、造园材料、成景手法上阐明了此句对黄石壁山的指向、分析了其特点。指出客观上黄石壁山手法的成熟及流行、主观上人心底仍存对“斧劈”等的... 梳理史料、列無文图,结合社会审美思潮背景,逐字拆解“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在审美风潮、造园材料、成景手法上阐明了此句对黄石壁山的指向、分析了其特点。指出客观上黄石壁山手法的成熟及流行、主观上人心底仍存对“斧劈”等的审美偏好,使以计成为典型的造园家托言黄公望回避了与“崇南贬北”风气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江南园林 计成 《园冶》 黄公望 黄石假山 山水画
原文传递
移画入园,因画理水——山水画论影响下的晚明江南文人园理水手法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昊洋 王敏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8期226-228,共3页
受同期山水画论影响,晚明江南文人园水景营造与文人山水情趣相承,在实现居游功能的同时,融入了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文章基于“移画入园,因画理水”视角,探讨在晚明画水论的影响下,江南文人园理水美学思想的转型发展;通过日涉园、许秘... 受同期山水画论影响,晚明江南文人园水景营造与文人山水情趣相承,在实现居游功能的同时,融入了浓厚的诗情画意色彩。文章基于“移画入园,因画理水”视角,探讨在晚明画水论的影响下,江南文人园理水美学思想的转型发展;通过日涉园、许秘书园、归园田居诗文分析与平面复原,从整体格局、水景形态、空间组景、活动组织等方面对园林理水特征作进一步探讨,旨在传承中国传统山水审美,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得到借鉴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晚明江南 文人园 山水画论 水景营造
下载PDF
从山水画境视角解读江南私家园林构图艺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历 《华中建筑》 2016年第8期182-186,共5页
江南私家园林与传统山水画在创作者、创作心理、目标追求等方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画家对画面的构图,造园者对庭园的布局有着相同的创作标准和审美标准。该文从构图艺术在山水画和园林布局中的共通性分析入手,通过动态、景深、虚实、... 江南私家园林与传统山水画在创作者、创作心理、目标追求等方面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画家对画面的构图,造园者对庭园的布局有着相同的创作标准和审美标准。该文从构图艺术在山水画和园林布局中的共通性分析入手,通过动态、景深、虚实、曲折四种构图形式的深入比较分析,从山水画境营造的视角解读江南私家园林在造境中的构图艺术手法,进一步探讨山水画与造园在创作中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私家园林 山水画 构图 布局 意境营造
下载PDF
江南地域人文环境对本土油画的深层影响
11
作者 余方林 《设计艺术研究》 2018年第4期27-31,111,共6页
意象图式的江南油画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性,它的发生、发展受到了江南自然地理环境、隐性的江南诗性文化精神和文人画传统,以及江南地域文化性格、审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在现当代的发生、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 意象图式的江南油画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性,它的发生、发展受到了江南自然地理环境、隐性的江南诗性文化精神和文人画传统,以及江南地域文化性格、审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在现当代的发生、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时代性特点。从江南油画的题材的选择、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方面来考察地域人文环境对江南油画的影响,可以深层次地了解江南本土油画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油画民族化、本土化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油画 江南地域文化性格 文人画传统 江南地域人文环境
下载PDF
明代江南地区绘画中心位移与画风流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丽春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6期32-37,共6页
绘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产物,既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又受地域环境的制约。明代江南地区的画坛,绘画中心位移受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突出,位移轨迹和范围主要集中于杭州、苏州、南京、扬州、徽州等区域。受此影... 绘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产物,既受时代变迁的影响,又受地域环境的制约。明代江南地区的画坛,绘画中心位移受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突出,位移轨迹和范围主要集中于杭州、苏州、南京、扬州、徽州等区域。受此影响,明代江南地区画风的发展流变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并对清代及近代画坛产生影响。从时间和空间的共同关注下探究明代江南地区绘画中心位移与画风流变,把握绘画中心的空间位移轨迹与位移动因,梳理画风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拓宽中国绘画史研究视角,进一步深化中国绘画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江南地区 绘画中心位移 画风流变
下载PDF
明代折俸制度对江南地区书画鉴藏的影响
13
作者 冯韬 《创意设计源》 2022年第3期10-14,共5页
明代折俸制度使宫廷库藏书画由内府流散至民间,并逐渐成为江南士族的私家收藏,进而对当时的书画市场和鉴藏趋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解读明代折俸制度的相关文献,剖析部分宫廷库藏书画在江南士族之间流通的具体案例,试图还原明代折俸制度... 明代折俸制度使宫廷库藏书画由内府流散至民间,并逐渐成为江南士族的私家收藏,进而对当时的书画市场和鉴藏趋势产生较大影响。通过解读明代折俸制度的相关文献,剖析部分宫廷库藏书画在江南士族之间流通的具体案例,试图还原明代折俸制度下,江南地区书画鉴藏的基本生态,并以此揭示明代书画折俸制度在中国美术鉴藏史上的特殊作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折俸制度 江南地区 书画鉴藏
下载PDF
两件明代祖先画像的检测与研究
14
作者 高翔 《故宫学刊》 2022年第1期455-467,共13页
烟台博物馆藏《明代男子画像》《明代女子画像》为两件立轴祖先画像。作品因年久失修,画面空鼓起翘严重、纵向折痕分布密集,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进行检测和抢救性修复。两件立轴均有重新装裱修复的痕迹,重修过程使部分原始文物... 烟台博物馆藏《明代男子画像》《明代女子画像》为两件立轴祖先画像。作品因年久失修,画面空鼓起翘严重、纵向折痕分布密集,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进行检测和抢救性修复。两件立轴均有重新装裱修复的痕迹,重修过程使部分原始文物信息丢失,又因作品久存库房鲜有学者关注研究,长期以来学界对两件作品的认识还不充分。本文尝试通过对画像中人物服制和绘画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对两幅立轴祖先画像的绘制年代、人物身份进行考证。进而结合科技检测数据,对其重修时的方法及特点进行分析,推测重修和装裱的年代和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祖先画像 明代服饰 补服图案 江南画法 装裱
原文传递
浅析空间叙事角度下的江南古典园林摘要
15
作者 沈茹羿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11期127-129,共3页
文章从对二维的识画到三维的游景为切入点,分析空间叙事手法下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创作者的意图。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空间叙事方法,采用"散点透视"式的组织方式,使不同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古典园林在空间组织与架构和时间... 文章从对二维的识画到三维的游景为切入点,分析空间叙事手法下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创作者的意图。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空间叙事方法,采用"散点透视"式的组织方式,使不同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古典园林在空间组织与架构和时间延展的方式中的独特意义与文化精神。这种空间叙事的手法,对创新传承当代园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古典园林 山水画 空间叙事 动态体验
下载PDF
从董源到黄公望:“江南画派”的传承和发展
16
作者 刘文东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97-100,共4页
董源与黄公望,两位都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董源生活在五代,其《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都是我国美术史上少见的珍品。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及主张,对后人影响颇深。宋代米芾对其推崇备至,元代赵孟頫、高克恭及... 董源与黄公望,两位都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山水画大师。董源生活在五代,其《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都是我国美术史上少见的珍品。他在艺术上的创造及主张,对后人影响颇深。宋代米芾对其推崇备至,元代赵孟頫、高克恭及“元四家”几乎都从董源那变化出来,而最能将董源的江南画派发扬光大的则非“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莫属。黄公望遵循董源以造化为师的创作道路,以笔墨精湛,苍茫秀逸,澹远宏浑的艺术风格被董其昌称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彻底改变了南宋后期画院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一代风貌,并拓展出一个学董为风的时代,不但发扬光大了江南画派,而且彻底变革了南宋院体的画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画派 董源 黄公望 平淡天真
下载PDF
浅论“波臣派”绘画对青年康熙帝绘画肖像观的影响
17
作者 秦文斌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9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明末盛行的"波臣派"绘画艺术植根于传统"江南派"绘画存真求实的审美观念,在写真技法和审美格调上融合创新,开晚明画坛肖像绘画艺术之新风,并在清初久盛不衰。文章通过分析清初帝王御容像风格流变,结合客观史实,研究... 明末盛行的"波臣派"绘画艺术植根于传统"江南派"绘画存真求实的审美观念,在写真技法和审美格调上融合创新,开晚明画坛肖像绘画艺术之新风,并在清初久盛不衰。文章通过分析清初帝王御容像风格流变,结合客观史实,研究"波臣派"绘画在清初宫廷绘画的萌芽与发展,进而讨论总结"波臣派"绘画对青年康熙绘画肖像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臣派 江南派 康熙 肖像观 宫廷御容画
原文传递
文学与图像:晚明江南名士李流芳画跋综论
18
作者 李柯 《地方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78-91,共14页
在题跋的文体价值得以阐扬,诗文书画形成合流的晚明社会,江南名士李流芳水准甚高的画跋创作无疑具有范型意义。画意摹写是李流芳画跋的首要特色。他不仅以彰显、发明画中的固有意蕴为能事,更以文字为画面之补益,善写画外之音。画理阐析... 在题跋的文体价值得以阐扬,诗文书画形成合流的晚明社会,江南名士李流芳水准甚高的画跋创作无疑具有范型意义。画意摹写是李流芳画跋的首要特色。他不仅以彰显、发明画中的固有意蕴为能事,更以文字为画面之补益,善写画外之音。画理阐析为李流芳画跋的另一特色。他深解绘事,故常借画跋以申说对于画理的体悟与见地,包括关于绘画核心价值追求的认知,绘画功能的言说,以及围绕学古与自创、绘画与诗歌、绘画与读书三对关系的解析。本事记录亦为李流芳画跋的鲜明特色。所记诸本事中,有许多关乎画家、求画者及藏画人之间的画缘轶事,揭示出中国传统绘画在画家与鉴藏者的互动中,在诗文书画合璧的文化格局中,有序传承,流披后世的基本样貌和内生动力。在李流芳的画、跋当中,还存在着题跋文字与画作时空交叠这一近世文人画的互文性特征,此项连同李流芳画跋的以上三大特色,集中反映出晚明文人兼具诗文作家、书画家等多重文化身份,以及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在近世社会,特别是在当时的江南地域和文人阶层中不断互渗汇流的时代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江南 李流芳 画跋 文学与图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