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学习西方天文学 朝鲜王朝后期西方天文学引入新论 被引量:7
1
作者 林宗台 郑术 《科学文化评论》 2011年第1期51-60,共10页
耶稣会士所制《时宪历》被清朝用作官方历法后,朝鲜宫廷立即发起了掌握这一体系秘密的计划。此后一个多世纪中,朝鲜宫廷派遣了一系列官方使团到北京,向耶稣会士和清朝天文学家学习天文计算。之前的历史叙述把这一过程描绘成朝鲜对"... 耶稣会士所制《时宪历》被清朝用作官方历法后,朝鲜宫廷立即发起了掌握这一体系秘密的计划。此后一个多世纪中,朝鲜宫廷派遣了一系列官方使团到北京,向耶稣会士和清朝天文学家学习天文计算。之前的历史叙述把这一过程描绘成朝鲜对"西方"科学的引进。与此相反,本文将朝鲜后期引入西方天文学的事件重置于更恰当的历史背景,即中朝科学关系之中。首先,比起朝鲜人对新奇的西方科学纯智力上的兴趣,这一计划的产生,更多是由于李朝宫廷迫切需要同新的中国朝代保持一致的计时体系。第二,领导这个计划的官员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在沿袭一个重要的历史先例,即15世纪早期世宗大王引入元朝《授时历》的计划。最后,为使由西方神父制作、"野蛮的"清王朝使用的历法体系合法化,朝鲜天文学家们赋予它一个新的文化身份;他们认为它并非完全源于西方,而是来自由徐光启和梅文鼎等中国士人发起的中西综合。更重要的是,因为《授时历》最初是由明朝主持制作的,可以看成是朝鲜王朝正确地采用了中国的高贵遗产——明朝灭亡后朝鲜是中国文化唯一合法的继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宪历 耶稣会士 西方天文学 中朝科学关系
下载PDF
司法视角下清初康熙朝的容教与禁教
2
作者 李栋 《荆楚法学》 2024年第3期124-137,共14页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天主教在康熙朝经历了“禁教—容教—再禁教”的剧烈动荡。鉴于这种典型性,研究者要么从文化冲突视角,要么从政治分析角度研究康熙朝容教与禁教问题。如果结合在华耶稣会士相关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这些容教与禁教决定的...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天主教在康熙朝经历了“禁教—容教—再禁教”的剧烈动荡。鉴于这种典型性,研究者要么从文化冲突视角,要么从政治分析角度研究康熙朝容教与禁教问题。如果结合在华耶稣会士相关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这些容教与禁教决定的作出都是围绕着相关案件展开,其处理过程都是依托着清初相关法律制度背景设计进行的。清廷对于天主教相关问题的法律规定和法律适用是康熙朝容教与禁教决定出台的基准点。对于康熙朝容教与禁教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司法视角”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耶稣会士 康熙八年禁教令 康熙三十一年容教令 康熙六十年禁教令
原文传递
发现与重估: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研究平议
3
作者 陈恩维 卢源源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4期32-42,199,共12页
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于1578年抵达中国澳门,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并长期居住的耶稣会士。学界对罗明坚的研究围绕其著作和活动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书札与生平研究、《天主实录》与《祖传天主十诫》研究、《葡汉辞典》及其散页... 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于1578年抵达中国澳门,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并长期居住的耶稣会士。学界对罗明坚的研究围绕其著作和活动展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书札与生平研究、《天主实录》与《祖传天主十诫》研究、《葡汉辞典》及其散页研究、《中国地图集》研究、诗歌创作与交游研究、儒家经典译介研究、地位重估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罗明坚研究以教会派史家为主导,集中在对其宗教传播和耶儒沟通的研究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学院派汉学家不断加入,罗明坚的手稿和档案不断被发现,其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历史地位也逐渐得到重视。21世纪以来,以中国学者为主体的研究者会通全球化和本土化视野,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结合起来,通过跨语言、跨学科的合作,推动了罗明坚研究的整体深化以及对其历史地位的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明坚 来华耶稣会士 文化交流
下载PDF
翻译“圣人”:马若瑟与十字的索隐回转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凤娟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1期76-96,共21页
本文探索法籍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圣人"一词的翻译与诠释。该词是17至18世纪索隐派耶稣会士著作里,如"圣治"、"三一"等几个关键词之一。... 本文探索法籍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圣人"一词的翻译与诠释。该词是17至18世纪索隐派耶稣会士著作里,如"圣治"、"三一"等几个关键词之一。在马若瑟对于"圣人"一词的诠释里,我发现了一个有关中文"十"字相当独特的索隐诠释,以此为基,马若瑟的三一论述从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教义讨论,转向一种道德实践的孝道理解;将圣人解释为大孝之人,将十之子转化为十字架之子。他从汉字研究探索中国古经的义理,并以象数的学理重新解释中国上古的"圣人"就是天主教里那位降生的天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马若瑟 圣人 十字索隐 河图 降生天主
下载PDF
一个悖论:十七世纪英国反耶稣会,却出版了多种耶稣会士论中国的材料
5
作者 康士林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0年第1期77-111,共35页
本文简要讨论了17世纪英国的出版情况,并介绍了耶稣会士当时出版的大约十本关于中国的著作的英译本。随后,本文描述了在17世纪,耶稣会士被发现从事宗教活动后是如何以"英式车裂"的方式被处死的。正是这种耶稣会士在17世纪英... 本文简要讨论了17世纪英国的出版情况,并介绍了耶稣会士当时出版的大约十本关于中国的著作的英译本。随后,本文描述了在17世纪,耶稣会士被发现从事宗教活动后是如何以"英式车裂"的方式被处死的。正是这种耶稣会士在17世纪英国被处以极刑的现象,与同一世纪耶稣会关于中国的著作的译本在英国出版形成了悖论。本文进一步检视了译本的书名页上是否包含耶稣会一词,这些书的印刷商和译者是谁,以及译者所作绪言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论中国 17世纪英国 反耶稣会 英译本 书籍史 悖论
下载PDF
《神学大全》入华初探
6
作者 胡文婷 《国际汉学》 CSSCI 2017年第1期65-71,共7页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及其《神学大全》(Swmna Theologiae)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段德智翻译本的陆续出版,对《神学大全》的研究更是屡出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其自然神学思想、语言哲学、伦理及美学等...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及其《神学大全》(Swmna Theologiae)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随着段德智翻译本的陆续出版,对《神学大全》的研究更是屡出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其自然神学思想、语言哲学、伦理及美学等方面,对阿奎那思想自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神学大全》的早期中文译介则关注不多,本文将从历史学角度初步梳理阿奎那《神学大全》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学大全》 利类思 《超陸学要》 早期来华传教士
原文传递
我与明清间耶稣会翻译文学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奭学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1期109-130,共22页
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 本文乃个人迄今从翻译文学的角度研究明末东传之西学的自述,但在文章开头及结尾,我也稍谈前人如陈垣与今人如毕墨惜的研究。我就翻译文学所做的研究始自个人的博士论文,而我的第一本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也就这本论文扩大改写与加章添节而得。我的第二本专书《译述: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讨论了八部当时译作,包括《圣梦歌》与《轻世金书》在内。第三本拙作乃与梅谦立合著,题为Jesuit Chreia in Late Ming China:Two Studies with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Alfonso Vagnone’s"Illustrations of the Grand Dao"。如书题所述,除两篇专论外,我们笺注并出,中译了高一志的《达道纪言》。第四本拙作《明清西学六论》系论文合集,所论议题多与翻译有关,例如利玛窦译《二十五言》或贺清泰译《古新圣经》等。我现在撰写中的是一本有关马若瑟的专书,内容和马氏的中文创作及法文翻译有关,希望能尽快完成,送请学界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间耶稣会士 明末翻译文学 传教士小说 明末耶稣会证道故事 明清西学
下载PDF
欧洲传教士绘制的第一份中国地图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西平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0,115,共8页
本文研究了晚明时期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罗明坚所绘制的第一份中国分省地图,对地图的绘制者罗明坚和地图的基本内容作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这份地图的底本是《大明一统文武诸司衙门官制》一书。
关键词 罗明坚 耶稣会士 中国地图
原文传递
晚明基督论的传播——艾儒略的对话与翻译策略
9
作者 柯毅霖 雷阿勇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2年第1期3-23,共21页
一、导言:艾儒略的对话录耶稣会士艾儒略( Giulio Aleni,1582 -1649) 于明朝最后几年在中国传教,清初在福建去世。他出版了三本对话录,其中大量段落记录了有关基督与中国的讨论。当时,传讲基督在中国文人和士绅中引起了激烈辩论。对那... 一、导言:艾儒略的对话录耶稣会士艾儒略( Giulio Aleni,1582 -1649) 于明朝最后几年在中国传教,清初在福建去世。他出版了三本对话录,其中大量段落记录了有关基督与中国的讨论。当时,传讲基督在中国文人和士绅中引起了激烈辩论。对那些试图从神学和文化角度来考察研究这一辩论的人们来说,这些基督论主题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suits-Mission-china Giulio Aleni accommodation-inculturation interreligious dialogue THEOLOGY of mission.
原文传递
康熙宫廷里的一缕机械论科学之光 在华耶稣会士介绍温度计的另一著作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云里 《科学文化评论》 2013年第1期42-63,共22页
1669年,南怀仁制作了一架空气温度计进献给大清皇帝,并于1671年出版了《验气图说》一文,专门对该仪器的结构、用法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说明。然而,在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入华耶稣会士档案中,却可以找到另外一部介绍温度计的手稿,题为《... 1669年,南怀仁制作了一架空气温度计进献给大清皇帝,并于1671年出版了《验气图说》一文,专门对该仪器的结构、用法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说明。然而,在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入华耶稣会士档案中,却可以找到另外一部介绍温度计的手稿,题为《验气寒暑表说》。其中同时详细介绍了空气温度计和1657年之后发明的液体温度计的制作方法和工作原理,并且明确指出了空气温度计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手稿中还系统引入伽利略到波义尔之间发展起来的气体静力学理论,完全是在新机械论物理学的基础上对温度计进行理论性讨论,与南怀仁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利用"自然厌恶真空"的概念来解释温度计工作原理的做法绝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华耶稣会士温度计气体静力学热的运动论解释
下载PDF
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地理学汉文西书的天主教化倾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梅晓娟 周晓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0-225,共6页
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编译了不少地理学汉文西书,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始终不忘其传教士的本色,将这些西书不同程度地赋予天主教化色彩,以使目标读者,即居于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 耶稣会士在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编译了不少地理学汉文西书,对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编译过程中始终不忘其传教士的本色,将这些西书不同程度地赋予天主教化色彩,以使目标读者,即居于中国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通过西学的"自然真理"迈向宗教神学的"启示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耶稣会士 地理学汉文西书 天主教化
下载PDF
同亚里士多德一起读《四书》:对卫方济儒家经典译介的一种阐释学解读(英文)
12
作者 叶格正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3期367-376,共10页
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 卫方济(1651—1729)在中国礼仪之争最后数十年纷繁复杂的气候下发表了《中国六大经典》和《中国哲学》两部译作。为能使中国基督徒免于种族身份与宗教身份难以兼容的尴尬处境,他探索出了以亚里士多德的视角来阐释儒家经典的一种文本研读模式。因而卫方济的译本有着相当的自由性—他尝试将儒家经典文本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或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相融合,而非仅从文字层面来进行翻译。这一融合得以展现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超越文化藩篱的普世真理。正是这一融合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哲学家深受启发:它是尚未被殖民与后殖民理论禁锢的纯理性理念,是那个文化交流还未被西方思考模式固化的时代话语丰林中的一枝秀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在中国的适应政治 经院哲学 新儒学 阐释学 美德伦理学 早期启蒙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