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5个粳稻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64
1
作者 程保山 万志兵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用68对SSR引物扩增了35个粳稻品种(系)的基因组DNA,结果有46对引物在35个品种间具有稳定多态性。有6个品种可用单一特异的SSR标记加以识别,其余29个品种则需要不同的SSR指纹组合才能识别。用12对核心引物构建的SSR指纹图谱能将35个... 用68对SSR引物扩增了35个粳稻品种(系)的基因组DNA,结果有46对引物在35个品种间具有稳定多态性。有6个品种可用单一特异的SSR标记加以识别,其余29个品种则需要不同的SSR指纹组合才能识别。用12对核心引物构建的SSR指纹图谱能将35个粳稻品种逐一区别开来。35个粳稻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27~0.98。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2处,可将35个粳稻品种分为4类。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依据系谱分析的品种问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微卫星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相似性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金伟栋 程保山 洪德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822-3830,共9页
【目的】评价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58对SSR引物,对基于主要农艺性状构建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的122个品种进行DNA水平的多态性分析,并与15个现代育成品种做比较。【结果】(1)地方品种群体中53个... 【目的】评价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58对SSR引物,对基于主要农艺性状构建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库的122个品种进行DNA水平的多态性分析,并与15个现代育成品种做比较。【结果】(1)地方品种群体中53个SSR位点共检测到216个等位片段,每个多态性位点等位片段数的变化范围为2~7个,平均为4.08个;71.7%的SSR位点具有3个以上等位片段;53个位点PIC值的变化范围为0.031~0.773,平均为0.41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378;品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419;12条染色体中,第5染色体平均等位片段数最多,第11染色体平均PIC值最大。(2)现代育成品种群体检测到的等位片段数、位点PIC值、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品种间遗传距离均比地方品种群体相应值小,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现代育成品种。(3)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63处,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可以明确区分开来。【结论】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与现代育成品种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可用以拓宽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简单重复序列
下载PDF
食味仪测定与感官评价相结合鉴定优质粳稻食味特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春红 李金州 +3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8-965,共8页
利用食味仪测定和感官评价2种方法,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60份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食味特性评价。用不同方法分析食味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值的相关性,结果均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粳稻稻米食味测定值与仪器测定中的直... 利用食味仪测定和感官评价2种方法,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域的60份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食味特性评价。用不同方法分析食味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值的相关性,结果均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粳稻稻米食味测定值与仪器测定中的直链淀粉含量关系最密切;与感官评价指标中的气味、味道、口感、综合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与综合评分相关系数最大(r=0.516**)。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则表明食味品尝综合值与蛋白含量负相关程度大于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尝指标中,综合评分与回生度相关性不显著,与味道相关系数最大(r=0.913**)。分析表明,常规粳稻食味特性鉴定应将仪器测定和感官品尝两者结合进行。研究揭示的食味评价指标及获得的一批优良食味粳稻品种资源也为粳稻食味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食味仪测定 感官评价 食味特性
下载PDF
不同食味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春红 李金州 +1 位作者 田孟祥 王才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6-1132,共7页
蛋白质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来自南方(江苏)和北方稻区及国外(日本)的44份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将44个品种分为江苏当地和北方与国外引进两组... 蛋白质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来自南方(江苏)和北方稻区及国外(日本)的44份粳稻品种为材料,在南京生态条件下分析了不同粳稻品种稻米蛋白质相关性状与食味的关系。将44个品种分为江苏当地和北方与国外引进两组,每组均以武育粳3号为基准分为较优和较差两类,共形成4种食味类型,并对这4种食味类型粳稻的蛋白质性状与食味进行相关、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北方及日本的优良食味品种的稻米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总含量及其谷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全生育期则较其他类型短;45个参试品种中籽粒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清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3者为影响食味相对重要的蛋白质相关因子,且对食味的直接作用均为负值。进一步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清蛋白质含量对供试粳稻品种食味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蛋白质 食味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被引量:17
5
作者 金伟栋 洪德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6-525,共10页
以823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形成45个核心种质测试群体,利用均值差异率(MD,%)、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表型保留率(PR,%)和多样性指数率(H... 以823份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为基础数据,形成45个核心种质测试群体,利用均值差异率(MD,%)、极差符合率(CR,%)、方差差异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表型保留率(PR,%)和多样性指数率(H’,%)6个评价参数,对2种遗传距离(欧氏遗传距离、马氏遗传距离)、6种聚类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离差平方和)、3种核心种质抽样法(多次聚类随机法、多次聚类优先法和多次聚类偏离度法)和不同抽样比例(10%~50%)的组合策略在核心种质构建中的优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聚类和优先取样法为最佳方案,15%~25%为构建本资源初级核心种质比较适宜的比例范围;以此策略构建的Core2,1,5-15群体为基础,质量性状遗失基因型为补充,构建了以129份资源组成的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初级核心种质,数量占初始群体的15.7%;与初始群体相比,核心种质各性状平均数无显著差异(MD为0),极值符合率100%,表型保留率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太湖流域 地方品种 核心种质
下载PDF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品种品质特性比较 被引量:14
6
作者 左晓旭 鲍根良 +2 位作者 王俊敏 骆荣挺 富田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 3低约1/ 2 ,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 3低约1/ 2 ,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光高约1倍;垩白度较秀水6 3和秀水11低约1/ 2 ,较越光高1倍多。调查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垩白表明,穗基部籽粒垩白对品种总垩白影响最大,而这种影响密穗型更大于散穗型。4个品种饭香味相仿,光泽、软度、粘度、食味和冷饭软度等指标EA6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秀水11,秀水6 3不及秀水11;EA6多数指标接近越光。表明密穗型品种经改良其品质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散穗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密穗型 散穗型 品质 差异 品种品质 特性比较 穗型 垩白粒率 品种(系)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的上海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志城 张新明 +6 位作者 唐浩 盛华芳 杨华 顾春军 孙东明 李寿国 陈海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1-459,共9页
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 利用水稻DUS测试指南(2012版)中的38个水稻标准品种和52个基本测试性状对上海地区的172个粳稻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14个上海地区选育的申请品种保护的粳稻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地方品种表型性状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测试性状检测到3.6667个,变幅介于1-8个。Shannon's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6834,变幅介于0-1.9327,77.08%的性状存在3个及以上的等位变异;地方品种的等位变异数、每个性状的等位变异数及其变异幅度、多样性指数平均值等均大于现代育成品种,在外观形态上,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现代育成品种更丰富。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53时,可将186个粳稻品种分为3个类(亚)群,现代育成品种单独组成一个亚群;而主坐标分析将186个粳稻品种明显的分为地方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两大区。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现代育成品种具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可为今后粳稻育成品种的改良提供更多的形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S测试 粳稻 地方品种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密穗型水稻品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鲍根良 王俊敏 +3 位作者 富田桂 左晓旭 张小明 叶胜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8-381,共4页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表明在穗部长度和着粒结构未得到改良的情况下 ,调节籽粒长宽比对改善密穗型品种籽粒垩白性状具有可能性。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的效果不同 ,穗顶部和穗中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穗基部。设计的 4个不同杂交配组方式中 ,以反回交配组方式 (浙粳 2 0 /EG2 3//浙粳 2 0 )选育效果最好。EA6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 ,既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 ,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结果从育种实践上较好地协调了密穗型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对于培育既有密穗型的高产株型又有优良籽粒外观品质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籽粒 垩白 穗部 性状改良 水稻品种 种籽 交配 顶部 EA
下载PDF
粳稻品种间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金伟栋 李娜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15个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带的有无,70×10^3、60×10^3、57×10^3、37×10^3-39×10^3、22×10^3-23...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15个不同生态型粳稻品种种子贮藏蛋白多态性进行了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65×10^3带的有无,70×10^3、60×10^3、57×10^3、37×10^3-39×10^3、22×10^3-23×10^3、13×10^3、10×10^3带染色的深浅,35×10^3带迁移的速率,及57×10^3位置带的数量这4种蛋白谱带变异,共鉴别出19种蛋白图谱类型。品种间蛋白谱带相似系数范围在0.75~1.00之间,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894处明显地可以将供试品种分为3组:第1组为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第2组为15个高贮藏蛋白含量的品种;其他92个品种为第3组,占供试品种的80%。除了中熟中粳生态型与高直链淀粉含量组有关联外,依据熟期划分的生态型与依据贮藏蛋白聚类分析划分的组之间没有明确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态型 贮藏蛋白 多态性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不同生态类型粳稻品种3个幼苗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柳柳 洪德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15,共5页
研究了自然条件及30℃、12 h光照控制条件下6个生态类型的95个粳稻品种芽鞘长度、不完全叶长度及7 d后苗高3个幼苗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5个品种中3个幼苗性状都存在真实的遗传变异;3个幼苗性状平均值的大小与... 研究了自然条件及30℃、12 h光照控制条件下6个生态类型的95个粳稻品种芽鞘长度、不完全叶长度及7 d后苗高3个幼苗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5个品种中3个幼苗性状都存在真实的遗传变异;3个幼苗性状平均值的大小与生育期长短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控制条件下不完全叶长度和苗高小于自然条件下的;在两种条件下,不完全叶长度在不同生态类型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且与株高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完全叶长度可以作为鉴别株高差异大的亲本所配F1杂种种子纯度的幼苗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态类型 幼苗性状 遗传变异 相关性
下载PDF
提高粳稻花药小孢子离体培养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瑞菊 孙月芳 +2 位作者 王亦菲 单丽丽 黄剑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4,共4页
以大田种植的粳稻品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基因型、离体穗低温预处理和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D、2,4,5-T与50g/L蔗糖、麦芽糖配合使用、渗透压以及添加0.5mg/LNAA对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敏感性... 以大田种植的粳稻品系为供试材料,比较了基因型、离体穗低温预处理和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D、2,4,5-T与50g/L蔗糖、麦芽糖配合使用、渗透压以及添加0.5mg/LNAA对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培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敏感性与迟钝型在愈伤组织产量和绿苗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对离体穗进行5℃8d低温预处理培养效果比5℃4d的好;诱导培养基中0.5mg/L2,4,5-T和50g/L蔗糖搭配获得了最佳的培养效果.以05P-27和05P-40为供试材料,培养其游离小孢子,获得了大量胚状体和绿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培养 小孢子培养
下载PDF
氮素对粳稻花后光合响应曲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磊 李霞 +1 位作者 刘小龙 柯希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7,共12页
为明确施氮量对高产粳稻开花后光合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选取8个不同粳稻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4 d和35 d,测定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的光强-光合响应曲线、二氧化碳(CO2)-光合... 为明确施氮量对高产粳稻开花后光合能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选取8个不同粳稻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4 d和35 d,测定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的光强-光合响应曲线、二氧化碳(CO2)-光合响应曲线,并分析其光合参数,最后在收获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根据HN和LN的单株平均产量,将供试材料分为3种类型:类型1:氮素双高效类型,如南粳44,南粳45,南粳5055和南粳46;类型2:高氮高效型,如74142和02102;类型3:双低效类型,如武运粳7号和武育粳3号;供试材料剑叶光合作用对光强和CO2的光合参数分析,施氮量显著改变了其开花后14th的CO2-光合作用响应能力和35th的光强-光合作用响应能力。结合剑叶单株产量以及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表明:施氮量对氮素双高效类型南粳44和南粳5055的光合作用响应能力影响不大,选择氮双高效水稻类型是今后实现减氮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oryza sativa l ) 氮素利用效率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CO2 ) 光强
下载PDF
粳稻伞穗型突变体的诱发与特性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鲍根良 郑涛 +4 位作者 骆荣挺 左晓旭 王俊敏 俞法明 吴益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7-540,共4页
采用^60Coγ射线200Gy辐照处理晚粳稻密穗型材料U5纯系干种子,经加代筛选后,获得了粳稻伞状穗型突变体,取名为ET2。与原亲本比较,ET2穗部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异,其一次枝梗着生角度显著增大,与穗轴的张开角达30°~40°;其... 采用^60Coγ射线200Gy辐照处理晚粳稻密穗型材料U5纯系干种子,经加代筛选后,获得了粳稻伞状穗型突变体,取名为ET2。与原亲本比较,ET2穗部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异,其一次枝梗着生角度显著增大,与穗轴的张开角达30°~40°;其未成熟粒、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减少41.8%、39.8%和59.1%;其籽粒产量提高4.15%。分析ET2穗部不同部位籽粒特性表明,在未成熟粒和垩白改良方面,其穗下部显著优于穗中部,而穗中部又优于穗上部。ET2的诱发可能是培育籽粒优良、密穗型高产晚粳稻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伞型穗 辐射诱变 突变体
下载PDF
粳稻品种(系)SSR指纹图谱的构建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保山 王健 +1 位作者 徐卫军 杨加银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97-903,共7页
利用47对SSR引物所检测出的114个等位基因位点对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48份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遗传相似性分析,在47对具有多态的SSR引物中选择其中17对多态性好、带型清晰的SSR引物构建48份粳稻品种(系)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7对SSR... 利用47对SSR引物所检测出的114个等位基因位点对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48份粳稻品种(系)进行了遗传相似性分析,在47对具有多态的SSR引物中选择其中17对多态性好、带型清晰的SSR引物构建48份粳稻品种(系)的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7对SSR引物构建的指纹图谱可以将48份粳稻品种(系)逐一区分开来。48份粳稻品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异范围为0.65~0.98。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可将48个粳稻品种(系)分为3类,绝大多数品种(系)都聚为第三类群,说明江苏省大面积种植的粳稻品种(系)的遗传基础相对比较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SSR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相似性
下载PDF
不同香味等位基因粳稻的分子和香味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春红 张所兵 +3 位作者 赵庆勇 李金州 陈涛 王才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6-42,共7页
利用编码水稻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的基因Badh2两个外显子缺失标记从60份优质常规粳稻中筛选到11份香稻,对其分子基础和香味特性进行了解析。系谱分析推测外显子7缺失材料的香味可能与籼稻血缘有关。利... 利用编码水稻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的基因Badh2两个外显子缺失标记从60份优质常规粳稻中筛选到11份香稻,对其分子基础和香味特性进行了解析。系谱分析推测外显子7缺失材料的香味可能与籼稻血缘有关。利用第8染色体上37对SSR引物分析其遗传基础,结果有20对呈现多态且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变异。聚类分析发现苏香粳1号和苏香粳2号归为一类且与其他材料遗传距离较远,且两品种幼苗植株和米饭香味特性均表现突出。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幼苗中香味基因的表达,发现其在不同品种中表达各异。研究结果阐明了具有不同香味基因的粳稻品种香味特性,同时也为香稻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香味基因 SSR标记 RT-PCR 香味特性
下载PDF
南粳9108及亲本生育后期生长、光合和产量比较
16
作者 李霞 柯希欢 +2 位作者 陈涛 张亚东 朱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26,共7页
以南粳9108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优质高产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的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光强-光合响应曲线,并在成熟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南粳9108的单株实际产量比亲本均显著提高,比亲... 以南粳9108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优质高产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的生长和光合生理指标、光强-光合响应曲线,并在成熟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南粳9108的单株实际产量比亲本均显著提高,比亲本武香粳14提高7.7%,大库和大粒是其高产的重要结构基础。进一步分析生长指标,南粳9108在开花后14 d内具有较大的绿叶面积以及倒三叶的较小叶基角,其群体的光合能力较强;供试材料剑叶开花后14 d光合作用对光强的光合参数分析,南粳9108的光合能力与亲本武香粳14类似,但显著低于亲本关东194;而通过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分析,其对光强更容易饱和,且容易发生光抑制。可见,高产水稻南粳9108具有良好的株型、穗粒结构以及较高的群体光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单叶光合能力,将是其发挥超高产潜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株型 光合生理特性 光强-光合作用曲线 产量
下载PDF
苏南地区晚熟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0
17
作者 金伟栋 张旺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78-1484,共7页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 用7个BT型晚粳不育系和7个粳稻恢复系按NCⅡ交配设计配成49个杂交组合,研究10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各性状的优势有正有负,其中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为明显,竞争优势和超高亲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2.6%和8.6%;产量性状的超高亲优势最大,平均值为9.5%,变幅为-38.0%~43.9%,竞争优势平均值变幅为-54.8%~10.3%。在产量性状上配合力较优的不育系有852-77A、后36A和9522A,恢复系有161-10、3402、HP121,优良组合有9522A/161-10、9522A/C166、852-77A/3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地区 晚熟粳稻 杂种优势 亲本配合力
下载PDF
太湖流域粳稻两类群体种子活力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洋 郭媛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4-763,共10页
发掘粳稻种子活力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可为培育适于直播的高活力粳稻品种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太湖流域粳稻94个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和粳稻品种秀水79与粳稻恢复系C堡衍生的247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群... 发掘粳稻种子活力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可为培育适于直播的高活力粳稻品种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太湖流域粳稻94个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和粳稻品种秀水79与粳稻恢复系C堡衍生的247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斜板发芽法发芽,调查生长7d的幼苗根长、苗高和干重3个种子活力性状,采用Tassel软件中的GLM方法和Win QTL Cartographer2.5软件中的CIM方法进行种子活力性状的QTL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结果表明:(1)在太湖流域粳稻自然群体中共检测到11个与种子活力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共发掘出42个控制种子活力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其中控制根长的17个,控制苗高的13个,控制幼苗干重的12个。携带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材料有滇屯502选早、扬稻6号、开青、籼恢429和C堡等。(2)在RIL群体中共检测到9个与种子活力性状相关的QTL,其中2个控制根长,4个控制苗高,3个控制幼苗干重。除控制幼苗干重的qDW-2a的有利等位变异RM525-143bp来自秀水79以外,其余8个位点的有利等位变异均来自C堡。(3)两类群体均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与根长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均在第2、第8和第11染色体上检测到与苗高关联的位点,均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幼苗干重关联的位点,且在自然群体中检测到优于和多于家系群体的等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l.) 种子活力 有利等位变异 自然群体 家系群体
下载PDF
播期对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余鹏 王俊梅 +4 位作者 叶胜海 翟荣荣 朱国富 金庆生 张小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4-730,共7页
为揭示不同播期对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选取了16个浙江省常规晚粳稻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13年5月29日、6月28日和7月13日播种。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6月28日播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最高,直链淀粉含... 为揭示不同播期对浙江省常规晚粳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选取了16个浙江省常规晚粳稻代表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2013年5月29日、6月28日和7月13日播种。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6月28日播种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最高,直链淀粉含量随播期推迟呈增加趋势,胶稠度和赖氨酸含量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体来看,适当延迟播种有助于提高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播期 晚粳稻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不同穗型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月峰 王健 +4 位作者 王桂艳 蒋昆炜 黄文佳 卢铁钢 孙国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9期11-14,共4页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吸氮量无显著影响,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叶吸氮量和铁粳11的穗吸氮量提高,导致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增加4.2%和6.8%。施用7.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明显改变,但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8.1%、18.0%和6.5%,而铁粳11只有氮素回收率显著增加9.6%;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氮素回收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9.0%、20.7%、31.1%和11.2%,铁粳11的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3.3%、20.1%和7.4%,氮素生理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施用生物炭能提高粳稻的氮肥利用率,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要施用高于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的生物炭量才能实现氮素吸收利用体系的全面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穗型 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