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槲皮素及异槲皮素、芦丁抗自由基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7
1
作者 金越 吕勇 +3 位作者 韩国柱 孙慧君 鱼红闪 金凤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目的评价3种黄酮类同系化合物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和双糖苷芦丁的体外抗自由基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H2O2/Fe2+体系,通过Fenton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产生超氧阴离子(O2-)。利用·OH... 目的评价3种黄酮类同系化合物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素和双糖苷芦丁的体外抗自由基作用,进一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采用H2O2/Fe2+体系,通过Fenton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产生超氧阴离子(O2-)。利用·OH造成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以及红细胞膜破裂,观察受试化合物的保护作用,并计算IC50。结果在以上4种体外模型中,3种药物均表现出极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OH以及O2-清除实验中,抗氧化活性顺序为芦丁>异槲皮素>槲皮素;在抑制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及红细胞膜破裂实验中,抗氧化活性顺序为槲皮素>异槲皮素>芦丁。结论3种受试黄酮类化合物均具有十分强大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糖基结构依赖性,在不同的实验体系中其抗自由基活性强弱顺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化合物 自由基 槲皮素 异槲皮素 芦丁
下载PDF
黄蜀葵花黄酮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先荣 周正华 +1 位作者 杜安全 黄正明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对黄蜀葵花 (AbelmoschusmanihotL Medic)总黄酮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利用色谱和分部结晶方法进行成分分离 ,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到 4个黄酮醇单糖苷 ,分别鉴定为棉皮素 3′ O ... 目的 :对黄蜀葵花 (AbelmoschusmanihotL Medic)总黄酮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利用色谱和分部结晶方法进行成分分离 ,根据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到 4个黄酮醇单糖苷 ,分别鉴定为棉皮素 3′ O β 葡萄糖苷 (Gossypetin 3′ O β glucoside ,1) ,异槲皮苷 (Isoquercetin ,2 ) ,金丝桃苷 (Hyperoside ,3)和槲皮素 3′ 葡萄糖苷 (Quercetin 3′ glucoside ,4 )。结论 :其中 1为新化合物 ,2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蜀葵花 黄酮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黄酮醇单糖苷 棉皮素-3'-O-β葡萄糖苷 异槲皮苷
下载PDF
锁阳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思巨 王怡薇 +2 位作者 刘丽 于江泳 扈继萍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975-977,共3页
目的研究常用补肾助阳中药锁阳(Herba Cynomor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SephadexLH-20和ODS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对照品和相关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并鉴... 目的研究常用补肾助阳中药锁阳(Herba Cynomor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SephadexLH-20和ODS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依据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对照品和相关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柑桔素(naringenin,1)、柑桔素-4′-O-β-吡喃葡萄糖苷(naringenin-4′-O-β-pyranoglucose;choerospondin,2)、异槲皮苷(isoquercetin,3)、儿茶素[(+)catechin,4]、表儿茶素[(-)epicatechin,5)]、乙酰熊果酸(acetyeursolic acid,6)、葡萄糖(glucose,7)、熊果酸(ursolic acid,8)、β-谷甾醇(β-sitosterol,9)、棕榈酸(palmitic acid,10)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结论化合物1,3,5,7为首次从锁阳中得到。对其中5种成分1,2,4,6,8首次建立了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为锁阳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 化学成分 柑桔素 异槲皮苷 表儿茶素
下载PDF
荞麦黄酮和荞麦糖醇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鹏 李艳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0-63,共4页
目的:了解荞麦麸皮中活性成分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方法:以苦荞麸皮醇提物(主要成分为芦丁)、醇提残渣水解物(主要成分为芦丁、槲皮素和异槲皮素的混合物)和甜荞麸皮水提物(主要成分为荞麦糖醇)为实验材料,测定3个样品对胰脂肪酶的抑制... 目的:了解荞麦麸皮中活性成分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方法:以苦荞麸皮醇提物(主要成分为芦丁)、醇提残渣水解物(主要成分为芦丁、槲皮素和异槲皮素的混合物)和甜荞麸皮水提物(主要成分为荞麦糖醇)为实验材料,测定3个样品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以市售胰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为参照;通过研究底物、抑制剂和酶的加入顺序对抑制率的影响,初步确定醇提水解物的抑制机理。结果:实验材料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依次为奥利司他>醇提水解物>醇提物>水提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7、1.94、2.53、17.6 mg/m L;醇提水解物的抑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苦荞黄酮与底物相互作用,从而阻碍了底物与酶的作用,属于竞争性抑制。结论:荞麦黄酮(即醇提物和醇提水解物)对胰脂肪酶有抑制活性;醇提残渣经高压水解后更有利于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荞麦糖醇(即水提物)在低质量浓度下抑制效果不明显,在较高的质量浓度下则表现出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黄酮 荞麦糖醇 芦丁 槲皮素 异槲皮素 胰脂肪酶 抑制剂
下载PDF
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青钱柳质量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玉莹 张丹丹 +5 位作者 罗心遥 李慧君 夏和元 王天合 魏琼 叶晓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2-1088,共7页
目的基于U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地青钱柳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5个省20批不同产地青钱柳U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3种化学成分并测定样品中含量;使用SP... 目的基于U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地青钱柳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建立5个省20批不同产地青钱柳U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3种化学成分并测定样品中含量;使用SPSS22.2、SIMC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选取了16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批青钱柳分为6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经主成分分析,5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765%,通过主成分分析推测出产于湖北恩施的S14、S15药材样品的质量最好,产于江西修水的S4、S5、S8、S16次之;被指认的异槲皮苷、槲皮苷、阿福豆苷在20批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60%~0.884%、0.263%~1.097%、0.092%~0.403%,其中,S4、S8、S14、S15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及3个成分含量总和均处在前4位,而S18、S20则均处在倒数前2位。结论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价青钱柳质量,异槲皮苷、槲皮苷、阿福豆苷可以作为青钱柳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异槲皮苷 槲皮苷 阿福豆苷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HPLC同时测定桑叶中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含量 被引量:19
6
作者 邸学 谷丽艳 +2 位作者 王海波 许亮 包琳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2-95,共4页
目的:建立桑叶中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桑叶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HPLC同时测定Thermo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磷酸乙腈溶液(0.1%,A)和磷酸(0.16%... 目的:建立桑叶中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桑叶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HPLC同时测定Thermo OD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磷酸乙腈溶液(0.1%,A)和磷酸(0.16%)-三乙胺(0.18%)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 min-,检测波长360 nm.结果:桑叶中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槲皮素5种活性成分在60 min内分离效果理想,线性范围分别为0.32 ~13.73 μg(r=0.999 6),0.05~ 3.13 μg(r =0.999 8),0.03 ~9.50 μg(r =0.999 4),0.03~5.60 μg (r=0.9995),0.001 ~0.05 μg(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61%~106.09%,RSD≤2.8%.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专属性强,可为桑叶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绿原酸 芦丁 异槲皮苷 紫云英苷 槲皮素
原文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桑叶中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的含量 被引量:18
7
作者 严安定 袁野 +3 位作者 吴亮 马陶陶 谢晋 张群林 《安徽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296-298,共3页
目的建立晾晒、烘干及鲜桑叶中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Shim pack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0.4%磷酸乙腈溶液(A)和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设... 目的建立晾晒、烘干及鲜桑叶中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Shim pack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5℃,流动相为0.4%磷酸乙腈溶液(A)和0.4%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设为1.0 ml.min-1。结果三种黄酮类成分在35 min内达到良好分离,芦丁在0.076~1.920 mg.L-1,异槲皮苷在0.086~2.148 mg.L-1,紫云英苷在0.042~2.108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n=6),三种成分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7%(RSD=2.5%)9、8.8%(RSD=2.4%)和99.5%(RSD=4.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为评价桑叶药材炮制方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同时也可用于桑叶药材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芦丁 异槲皮苷 紫云英苷 HPLC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桑叶中的芦丁和异槲皮苷含量 被引量:16
8
作者 贾冬冬 李淑芬 杨鸿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99-501,共3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桑叶中芦丁、异槲皮苷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HPLC外标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TC-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水-磷酸(100:10:340:0.3,V/V);检测波长365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桑叶中芦丁、异槲皮苷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HPLC外标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TC-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水-磷酸(100:10:340:0.3,V/V);检测波长365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室温。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芦丁、异槲皮苷获良好分离,浓度分别在7.5~150μg/ml(R2=0.9995)、7.1~142μg/ml(R2=0.999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79%、99.01%,RSD分别为3.37%、2.43%,重复性实验RSD分别为0.0133%和0.0214%。结论:该方法分离度好,简便快速,为桑叶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可借鉴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芦丁 异槲皮苷
下载PDF
苦荞异槲皮苷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玉英 赵淑娟 +2 位作者 白崇智 张立伟 王转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197,共5页
从苦荞中提取制备异槲皮苷,研究其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将异槲皮苷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通过噻唑蓝法检测异槲皮苷对其增殖的影响;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no-... 从苦荞中提取制备异槲皮苷,研究其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迁移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将异槲皮苷作用于人胃癌SGC-7901细胞和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通过噻唑蓝法检测异槲皮苷对其增殖的影响;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no-2-phenyl indole,DAPI)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划痕擦伤迁移实验检测异槲皮苷对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异槲皮苷对SGC-7901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苦荞异槲皮苷可以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当用100μmol/L异槲皮苷作用细胞48 h后,对SGC-790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达到35.92%,而对人肾上皮细胞系293T的增殖抑制率仅为3.15%;DAPI荧光染色法观察异槲皮苷处理细胞后,染色体凝聚,有凋亡小体产生;划痕擦伤实验显示,异槲皮苷能抑制SGC-7901细胞的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异槲皮苷可使G1和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且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综上所述,苦荞麦异槲皮苷能够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阻断细胞周期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槲皮苷 人胃癌细胞SGC-7901 细胞周期 凋亡 细胞迁移
下载PDF
青钱柳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万霞 佘诚棋 方升佐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2-527,共6页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11个种源1年生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青钱柳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初步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高的优良药用种源。黄酮类化合物各成分用液相色谱测定,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进...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11个种源1年生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青钱柳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初步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高的优良药用种源。黄酮类化合物各成分用液相色谱测定,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紧密相关,其中山奈酚质量分数高于槲皮素和异槲皮苷。研究的各种源中,安徽歙县和广西资源种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6.770和6.494mg·g-1,安徽舒城种源的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低,仅为1.230mg·g-1;以经纬度为自变量,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因变量进行趋势面分析,青钱柳叶中山奈酚质量分数呈经纬度双向变异,但其变化幅度随经度变化幅度不如纬度变化大,其表现出以108°E和27°N交叉区域为中心向东西递增、向南北递减的趋势,而槲皮素和异槲皮苷质量分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青钱柳黄酮类化合物较高的优良药用种源为安徽歙县和广西资源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青钱柳 山奈酚 槲皮素 异槲皮苷 地理变异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评价不同产地山楂质量 被引量:12
11
作者 贾银芝 吴琦 +4 位作者 杨绪芳 闫明 章晨峰 王振中 肖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7317-7322,共6页
目的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山楂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山楂药材中绿原酸、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槲皮素、牡荆素、牡荆素葡萄糖苷和牡荆素鼠李糖苷9种成分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 目的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对不同产地山楂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山楂药材中绿原酸、表儿茶素、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芦丁、槲皮素、牡荆素、牡荆素葡萄糖苷和牡荆素鼠李糖苷9种成分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法进行分析,对收集的湖北、安徽、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7个产地山楂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通过灰色关联-TOPSIS分析表明,山东、河南、安徽产地的山楂质量较优。结论该方法为山楂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以及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山楂产地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 灰色关联-TOPSIS 高效液相色谱法 绿原酸 表儿茶素 金丝桃苷 异槲皮苷 芦丁 槲皮素 牡荆素 牡荆素葡萄糖苷 牡荆素鼠李糖苷
原文传递
水热法提取桑叶中异槲皮苷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星敏 王露 +2 位作者 李鑫 詹力 唐付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8-314,共7页
为减少天然活性成分溶出传质阻力、提高异槲皮苷提取率,应用水热反应辅助醇提法同步提取桑叶中异槲皮苷,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优化桑叶中异槲皮苷溶浸的适宜参数,并利用扩散模型探究异槲皮苷的溶浸传质过程。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7... 为减少天然活性成分溶出传质阻力、提高异槲皮苷提取率,应用水热反应辅助醇提法同步提取桑叶中异槲皮苷,采用响应曲面法分析优化桑叶中异槲皮苷溶浸的适宜参数,并利用扩散模型探究异槲皮苷的溶浸传质过程。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7%、桑叶质量与乙醇体积比为1:7、水热温度154℃、反应80min时,5.0000g桑叶可溶浸异槲皮苷3.6491mg/g,约是乙醇浸提异槲皮苷(0.0710mg/g)的51倍;影响异槲皮苷溶浸的因素顺序为水热时间>水热温度>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解析红外光谱图可知,水热反应有助于桑叶木质素中苯基丙烷结构单元中C-O-C和C=C分解,促使纤维素表面水解反应发生;内部扩散模型表明异槲皮苷存在渗透溶浸、内部扩散和固液扩散3个扩散过程,且扩散速率常数随边界层厚度增加而变小,为有效实现桑叶综合利用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提取 模型 水热反应 异槲皮苷 扩散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益母草中4种成分 被引量:10
13
作者 乔晶晶 吴啟南 +3 位作者 许一鸣 薛敏 王倩 赵玲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67-2471,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as Houtt.药材中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有量。方法益母草7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HPLC-PDA、Waters XBridgeTM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含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as Houtt.药材中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含有量。方法益母草7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HPLC-PDA、Waters XBridgeTM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含0. 1%甲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 0 m L/min;检测波长277 nm;柱温30℃。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盐酸益母草碱、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分别在3. 73~466 (r=1. 000 0)、0. 40~198. 4 (r=0. 999 9)、0. 50~47. 92 (r=0. 999 4)、1. 83~109. 68 (r=0. 999 6)μg/m 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 25%、99. 46%、98. 61%、98. 91%,RSDs分别为1. 97%、2. 67%、2. 19%、2. 17%。同一产地中的不同成分、不同产地中的同一成分均存在一定差异,河南-南阳的益母草样品综合品质评价最优。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益母草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盐酸益母草碱 芦丁 金丝桃苷 异槲皮苷 HPLC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评价杜仲叶质量 被引量:9
14
作者 冯淼 王超纯 +3 位作者 凌伟红 龚慧敏 田学文 田春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31-2939,共9页
目的建立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 目的建立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Ultimate X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波长为207、240、277、350 nm,检测杜仲叶中12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建立指纹图谱,应用SPSS 25.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不同产地杜仲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不同产地杜仲叶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原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车叶草苷、咖啡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素、紫云英苷差异显著,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53%~4.563%、0.078%~0.977%、0.018%~0.084%、2.634%~6.183%、0.010%~0.088%、0.124%~0.582%、0.001%~0.242%、0.033%~0.163%、0.065%~0.215%、0.045%~0.865%、0.199%~0.910%、0.020%~0.221%;20批杜仲叶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5个共有峰,经对照品指认11个色谱峰,相似度0.905~0.996;通过聚类分析将样品按不同产地分为2大类,最后筛选出绿原酸、桃叶珊瑚苷、车叶草苷、芦丁、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是导致不同产地样品差异的标志性化合物。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杜仲叶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桃叶珊瑚苷 京尼平苷酸 原儿茶素 绿原酸 儿茶素 车叶草苷 咖啡酸 京尼平苷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 芦丁 异槲皮素 紫云英苷
原文传递
HPLC法同时测定濒危植物——中华补血草中异槲皮苷、桑色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 被引量:10
15
作者 喻樊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2-635,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Girard)Kuntze)中异槲皮苷、桑色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为中华补血草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中华补血草中异...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Girard)Kuntze)中异槲皮苷、桑色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为中华补血草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中华补血草中异槲皮苷、桑色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色谱柱:TURNERKromasil^TM C18柱(250mm×4.6min,5μm).以甲醇-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360nm,柱温30℃。结果:异槲皮苷、桑色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1.00~99.67mg·L^-1(r=0.9994)、0.45~45.42mg·L^-1(r=0.9997)、0.77~76.57mg·L^-1(r=0.9996)、0.43~42.7:2mg·L^-1(r=0.9997)、0.55~55.39mg·L^-1(r=0.999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8.9%、98.6%、98.6%、97.8%、98.7%,RSD为1.6%、1.7%、1.7%、2.2%、1.7%。结论: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适合于同时测定中华补血草中异槲皮苷、桑色素、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量,可作为我围中华补血草质量评价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补血草(海菠菜 海赤芍 匙叶草 盐云草) 异槲皮苷 桑色素 槲皮素 木犀草素 芹菜素
原文传递
Transformation of trollioside and isoquercetin by human intestinal flora in vitro 被引量:7
16
作者 YUAN Ming SHI Duo-Zhi +5 位作者 WANG Teng-Yu ZHENG Shi-Qi LIU Li-Jia SUN Zhen-Xiao WANG Ru-Feng DING Yi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20-226,共7页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metabolites of trollioside and isoquercetin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 systematic in vitro bio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ion on trolliosid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intestinal bacterial metabolites of trollioside and isoquercetin and thei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 systematic in vitro biotransformation investigation on trollioside and isoquercetin, including metabolite identification, metabolic pathway deduction, and time course, was accomplished using a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l model. The metabolites were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by HPLC and HPLC-MS.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rollioside, isoquercetin, and their metabolite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with berberine as a positive control, and their potency was measured as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rollioside and isoquercetin were metabolized by human intestinal flora through O-deglycosylation, yielding aglycones proglobeflowery acid and quercetin, respectively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both metabolites were more potent than that of their parent compounds. In conclusion, trollioside and isoquercetin are totally and rapidly transformed by human intestinal bacteria in vitro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avor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the parent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llioside isoquercetin BIOTRANSFORMATION Human intestinal flora Antibacterial activity
原文传递
贯叶连翘不同部位黄酮类成分差异与抗炎活性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妍如 唐志书 +6 位作者 白宏博 史鑫波 张朝 吕杨 孔馨逸 孙晓春 宋忠兴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465-4470,共6页
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分析贯叶连翘不同生长部位成分和抗炎活性的差异,建立同时定量测定贯叶连翘5个不同生长部位中6种黄酮类活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mm,1.7μm)色谱柱,0.2... 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分析贯叶连翘不同生长部位成分和抗炎活性的差异,建立同时定量测定贯叶连翘5个不同生长部位中6种黄酮类活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mm,1.7μm)色谱柱,0.2%甲酸-水-乙腈作为梯度洗脱系统。采集贯叶连翘花、果、叶、茎、根5个不同部位样品的色谱信息,对积分数据进行中心化、归一化等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及PLS-tree聚类分析方法,以NO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作为抗炎活性的监督因子,评价贯叶连翘不同部位在黄酮成分、抗炎活性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5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9,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8%~102.84%。根据不同部位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和抗炎活性PLS分析情况,显示贯叶连翘不同部位的质量为叶>花>茎>果>根。结论说明贯叶连翘采收部位应以地面上茎干部分开始采收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叶连翘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抗炎 芦丁 金丝桃苷 异槲皮素 槲皮苷 槲皮素 山柰酚
原文传递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8
18
作者 梁梓敏 覃洁萍 +2 位作者 郭海姣 罗宇东 胡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3-968,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Gemini C18,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8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以没食子酸为内参物,计算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5.75~1 830μg/m L(r=0.999 9)、2.525~101.0μg/mL(r=0.999 9)、65.33~2 613μg/m L(r=0.999 6)、9.058~362.3μg/mL(r=0.999 9)、3.885~155.4μg/mL(r=0.999 9)、1.870~74.8μg/mL(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0.571、0.643、1.053、0.854、0.830、1.500μg/mL,检测限分别为0.171、0.193、0.316、0.256、0.249、0.450μg/m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101.9%(RSD=1.3%,n=6)、94.3%~101.5%(RSD=3.3%,n=6)、97.9%~100.5%(RSD=0.9%,n=6)、98.2%~101.6%(RSD=1.2%,n=6)、102.3%~106.1%%(RSD=1.3%,n=6)、96.6%~99.3%(RSD=1.0%,n=6)。以没食子酸为内参物,原儿茶酸、芒果苷、高芒果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568 3、0.500 3、0.687 6、0.939 1、0.826 3;一测多评法测得原儿茶酸等5种成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97~0.440、3.263~11.250、0.201~1.196、0.168~0.381、0.115~0.293 mg/片,外标法测得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198~0.441、3.329~11.570、0.206~1.194、0.171~0.380、0.119~0.298 mg/片,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3.80%~0.74%,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建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芒果止咳片中6种药效成分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止咳片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一测多评法 没食子酸 原儿茶酸 芒果苷 高芒果苷 金丝桃苷 异槲皮苷 含量测定
下载PDF
HPLC测定罗布麻茶黄酮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体外抗氧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静 任小利 +3 位作者 李希希 易沙 李冲 赵欣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93,共5页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罗布麻茶黄酮中芦丁、异槲皮苷含量,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效果进行评价。减压加热回流结合大孔吸附法提纯的罗布麻茶黄酮中芦丁和异槲皮苷实现了良好分离,其中芦丁在0.453 1~9.062 5μg时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罗布麻茶黄酮中芦丁、异槲皮苷含量,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效果进行评价。减压加热回流结合大孔吸附法提纯的罗布麻茶黄酮中芦丁和异槲皮苷实现了良好分离,其中芦丁在0.453 1~9.062 5μg时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55),异槲皮苷在0.258 3~5.166 5μg时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5),二者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91%,100.05%(n=9),精密度试验RSD分别为0.11%,0.10%(n=5),样品中芦丁和异槲皮苷含量分别为0.059 4,0.673 4 mg/g。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罗布麻茶样品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以及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均明显强于V C。由此可见,芦丁、异槲皮苷为罗布麻茶黄酮中最主要成分,罗布麻茶黄酮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是一类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麻茶 高效液相色谱法 芦丁 异槲皮苷 抗氧化
下载PDF
越南金花茶化学成分差异及基于表型性状的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秋梅 高慧 +5 位作者 白燕远 何志鹏 吴梦丽 侯小涛 邓家刚 谢阳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7-568,共12页
目的对越南金花茶Camellia insularis化学成分及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化学成分差异及基于表型性状的亲缘关系,为越南金花茶种质分类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建立样品化学指纹图谱,目测和直尺观测表型性状,基于液... 目的对越南金花茶Camellia insularis化学成分及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化学成分差异及基于表型性状的亲缘关系,为越南金花茶种质分类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建立样品化学指纹图谱,目测和直尺观测表型性状,基于液相色谱峰数量和面积,采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越南金花茶化学成分差异及亲缘关系进行评价。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色谱峰数量为评价指标,YN3-78、YN3-77、YNX3-15、YN3-72、YN3-62等综合评分较高;以色谱峰面积为评价指标,YN3-60、YNX3-05、YNX3-01、YNX3-14、YNX3-04等综合评分较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表型性状与化学成分间存在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7株越南金花茶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第1群13株,属大叶型,化学成分出峰时间多在19.32 min以前,色谱峰数量较少、峰面积较高。第2群26株,包含所有线形叶植株,属大叶型,化学成分出峰时间多在15.21 min之前,色谱峰数量最少。第3群19株,叶面积较小,化学成分种类少,峰面积低,综合指标最差。第4群19株,叶面积最小,该群23.33 min以后有出峰,是区别于其他类群的重要特征;该群化学成分数量最多,峰面积均较低。结论越南金花茶表型和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所得4个类群均有各自明显的表型性状特征;表型与化学成分存在显著相关,可通过表型性状预测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该结果可为越南金花茶亲缘关系分析和优良种质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金花茶 表型性状 化学成分 亲缘关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没食子酸 绿原酸 儿茶素 表儿茶素 牡荆素 芦丁 金丝桃苷 二氢槲皮素 异槲皮素 染料木苷 水杨酸 槲皮苷 木犀草素 槲皮素 山柰酚 芹菜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