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栽培稻(D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Ⅰ.等基因F_1不育系杂种不育性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7-101,共5页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位点组的作用时期早于 E2和 E5位点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 杂种不育性 栽培稻 花粉 遗传研究 等基因系 杂交试验 不育基因
下载PDF
中国春小麦株高、育性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杨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3,共3页
以矮败小麦和中国春小麦为材料, 经过杂交和连续回交, 得到了中国春小麦遗传背景的分别表现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不育、高秆可育的近等基因系。根据近等基因系各成员系的株高表现,计算出矮秆基因 Rht10 的降秆强度是69... 以矮败小麦和中国春小麦为材料, 经过杂交和连续回交, 得到了中国春小麦遗传背景的分别表现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不育、高秆可育的近等基因系。根据近等基因系各成员系的株高表现,计算出矮秆基因 Rht10 的降秆强度是698 % 。借助于赤霉酸处理, 在幼芽期就可分出矮败中国春小麦后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育性 近等基因系
下载PDF
家蚕抗浓核病毒分子标记筛选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唐旭东 陈克平 +2 位作者 高贵田 徐家萍 姚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在抗DNV的品种秋丰、高感品种华八 35及其近等基因系BC6 中,通过 495个RAPD随机引物在各个品种的DNA混合物中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个与家蚕抗DNV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366,对这个标记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且根据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换成SCA... 在抗DNV的品种秋丰、高感品种华八 35及其近等基因系BC6 中,通过 495个RAPD随机引物在各个品种的DNA混合物中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个与家蚕抗DNV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366,对这个标记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且根据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换成SCAR标记,在多个敏感性和抗性品种中进行了验证,证明此分子标记真实可靠。通过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片段进行分析,发现该片段序列与黄嘌呤脱氢酶基因有 91%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DNV 近等基因系 RAPD 黄嘌呤脱氢酶
下载PDF
籼稻矮秆等基因系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立宏 谢重庆 +3 位作者 王浩熙 滕友仁 徐芹 戴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1-148,共8页
11个籼稻矮秆品种(系)以高秆籼稻棉花条和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5代,育成两套籼稻矮秆等基因系。比较分析了有关株高、叶片配置和产量等22种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节间长、穗长、上部3叶片的长宽、剑叶和... 11个籼稻矮秆品种(系)以高秆籼稻棉花条和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5代,育成两套籼稻矮秆等基因系。比较分析了有关株高、叶片配置和产量等22种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节间长、穗长、上部3叶片的长宽、剑叶和倒二叶的夹角等14个性状明显受矮秆基因多效性的影响。sd-1和非等位基因间存在差别。等基因系与原品种(系)之间,株高和地上部节间长多数性状有显著差别。讨论了非基因多效性引起的变异的遗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矮秆 等基因系 基因多效性
下载PDF
高赖氨酸玉米近等基因系创建及胚乳质地变异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齐建双 李建军 +5 位作者 铁双贵 孙建军 卢彩霞 朱卫红 周珂 陈彦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2-45,共4页
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4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478和... 采用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手段,对育种上广泛运用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创建了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对回交转育成的高赖氨酸近等基因系QZ58、Q478和QC72进行表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马齿型的郑58、478和硬粒型的昌72经过相同的转育手段转育成含有o2o2纯合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478家系仅有少数几种表现型,而QC72家系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续变异。3个骨干系转化前后容重差均值相差很少(郑58与QZ58差均值为107 g/L;478与Q478差均值为105g/L; 昌72与QC72差均值为102 g/L),但降低幅度有很大差异(郑58容重降低幅度为94-147 g/L;478为92-119g/L;昌 72为68-125 g/L),其中昌72的变幅最大。转化后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总体趋势为QC72>Q478>QZ58,与转化前一致。这说明o2基因对不同种质玉米胚乳硬质度降低的总体趋势一致,但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SSR标记 胚乳质地
下载PDF
小麦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i3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万平 齐莉莉 +3 位作者 陈佩度 赵寅槐 师丽华 刘大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共5页
以小麦Rht3的两个株高等基因系及其BC23F2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与Rht3矮秆基因连锁的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i3的遗传规律及其与Rht3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赤霉酸不敏感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F2分离比率为3∶... 以小麦Rht3的两个株高等基因系及其BC23F2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与Rht3矮秆基因连锁的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i3的遗传规律及其与Rht3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赤霉酸不敏感性由单个显性基因控制,F2分离比率为3∶1(不敏感∶敏感),非常符合χ2测验。Gai3基因与Rht3基因连锁紧密,交换值为0.060±0.012和0.055±0.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酸 不敏感基因 矮秆基因 遗传 育种
下载PDF
不同Rht基因对小麦子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杏普 刘玉平 +5 位作者 郭文奇 郭丽敏 庞春明 王丽娜 Worland A J Gale MD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22,共5页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 多年结果证明Rht1、Rht2、rht 3个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子粒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而Rht3基因系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前三者。Rht3基因系的子粒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Rht2和rht系 ,Rht10显著高于Rht1系 ,其他基因系之间无显著差异。Rh10基因系的面粉的沉降值显著高于Rht1,Rht8和Rht12 ,Rht3显著高于Rht1,Rht2和rht。Rht10和Rht3基因系面粉的湿面筋显著高于其他基因系。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子粒品质
下载PDF
利用水稻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探讨wx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柔 奚永安 林贻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10,共4页
采用6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3籼3粳)研究了wx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高于籼、粳类型造成的差异;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的绿苗分化率与上述两种性状... 采用6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3籼3粳)研究了wx基因对成熟胚培养力的影响。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高于籼、粳类型造成的差异;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的绿苗分化率与上述两种性状呈相反趋势,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直链淀粉的含量与愈伤组织诱导率、生长速率、绿苗分化率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wx基因不仅控制直链淀粉含量,而且还具有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生长速率、降低绿苗分化率的多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基因系 培养 糯性基因 水稻
下载PDF
番茄幼苗叶片三种同工酶的比较
9
作者 许仁林 易琼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21-25,共5页
番茄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在不同番茄品系间不存在质的差别,但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在25℃下培养,番茄幼苗叶片中产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共11条,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带共9条。在34℃下培养,番茄幼苗叶片中... 番茄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及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在不同番茄品系间不存在质的差别,但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在25℃下培养,番茄幼苗叶片中产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共11条,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带共9条。在34℃下培养,番茄幼苗叶片中只产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10条,比25℃下减少1条酶带(Rf 0.08);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带11条,比25℃下增加2条酶带(Rf 0.13和Rf 0.67)。四叶期番茄幼苗叶片产生酸性磷酸酶同工酶带共4条,但在25℃或34℃下继续培养10天的大龄幼苗均只有3条酶带,然而在两种温度下分别出现特异的同工酶酶带(25℃,Rf 0.76;34℃,R 0.26)。 简要讨论了这三种同工酶酶谱变化可能涉及的生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同功酶 等基因素
下载PDF
温度对番茄花叶病毒(TOMV)增殖及番茄叶片可溶性蛋白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仁林 易琼华 《病毒学杂志》 CSCD 1989年第4期415-426,共12页
局部枯斑法测定结果表明,番茄GCR—267品系叶片内ToMV的含量仅为番茄GCR-26品系叶片内病毒含量的1/40—1/50;GCR-267品系含有的Tm-2^(?)基因对ToMV增殖的抑制作用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ToMV在GCR-26体内的增殖却依赖于环境温度,高温对... 局部枯斑法测定结果表明,番茄GCR—267品系叶片内ToMV的含量仅为番茄GCR-26品系叶片内病毒含量的1/40—1/50;GCR-267品系含有的Tm-2^(?)基因对ToMV增殖的抑制作用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ToMV在GCR-26体内的增殖却依赖于环境温度,高温对它有部分的抑制作用。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上述两个品系在常温和高温下接种ToMV后其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变化,结果发现在GCR-26品系中,ToMV的增殖与寄主体内新产生的14.2KD蛋白呈正相关,而在GCR—267品系中未检测到这种蛋白。我们推测14.2KD蛋白可能是一种能参与或促进ToMV增殖过程的温度敏感因子,称之为番茄“S”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花叶病毒 番茄“S”蛋白 温度
原文传递
水稻株高和抽穗期基因的定位和分离 被引量:48
11
作者 邢永忠 徐才国 +2 位作者 华金平 谈移芳 孙新立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7期721-726,共6页
利用 2 41个重组自交系构成的群体 ,对水稻 (OryzasativaL .)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三年共定位到 4个抽穗期的数量性状基因 (QTLs)和 4个株高QTLs,其中位于第 7染色体C10 2 3-R144 0区间的QTL 3年均可检测到 ,且效应大 ,同时影响... 利用 2 41个重组自交系构成的群体 ,对水稻 (OryzasativaL .)株高和抽穗期进行基因定位。三年共定位到 4个抽穗期的数量性状基因 (QTLs)和 4个株高QTLs,其中位于第 7染色体C10 2 3-R144 0区间的QTL 3年均可检测到 ,且效应大 ,同时影响株高和抽穗期。为了区分这个区间的QTL是一因多效还是紧密连锁的两个QTLs ,从自交系群体里选取QTL区间来自明恢 6 3,其他遗传背景与珍汕 97高度相似的自交系RIL5 0 ,与珍汕 97回交 ,获得含有 36 3个单株的近等基因系BC1F2 群体。考察株高和抽穗期 ,两个性状在群体里表现为双峰分布 ,它们的分离比符合期望的单基因孟德尔遗传分离比。BC1F2 群体单株的株高和抽穗期基本表现为矮秆早抽穗 ,高秆迟抽穗 ,但是 ,6个单株表现相反的情况。以上结果证明 ,QTL能够作为孟德尔因子进行研究 ,在BC1F2 群体里 ,株高和抽穗期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 ,第 7染色体上是两个紧密连锁的基因分别控制株高和抽穗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群体 抽穗期 株高 近等基因系 盂德尔因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基因聚合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被引量:47
12
作者 郑康乐 庄杰云 王汉荣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6,共3页
研究了含有单个抗性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对浙江省白叶枯病菌4个主要小种的抗性,单个基因对这些小种的抗性均不高,对新近流行的小种大多感病;基因聚合品系对这些小种的抗性普遍提高,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具有持久... 研究了含有单个抗性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对浙江省白叶枯病菌4个主要小种的抗性,单个基因对这些小种的抗性均不高,对新近流行的小种大多感病;基因聚合品系对这些小种的抗性普遍提高,说明基因聚合是培育具有持久抗性品种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近等基因系 基因聚合 持久抗性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30的培育及Xa30(t)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53
13
作者 金旭炜 王春连 +4 位作者 杨清 江祺祥 樊颖伦 刘古春 赵开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4-1100,共7页
【目的】将普通野生稻资源Y238所携有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0(t)导入栽培稻JG30,培育近等基因系,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以便应用于育种实践。【方法】以感病籼稻品种JG30为轮回亲本,Y238为供体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培育近等基因系;以JG30/Y... 【目的】将普通野生稻资源Y238所携有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0(t)导入栽培稻JG30,培育近等基因系,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以便应用于育种实践。【方法】以感病籼稻品种JG30为轮回亲本,Y238为供体进行杂交、回交、自交培育近等基因系;以JG30/Y238的一个BC6F2代群体为定位群体,利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EST、STS等分子标记对Xa30(t)进行分子标记定位。【结果】成功培育了携有Xa30(t)基因的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30。从343个分子标记中筛选出4个能揭示抗感多态性的标记RM1341、V88、C189及03STS,用该4个标记对BC6F2代群体303个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标记均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与Xa30(t)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1.4cM、11.4cM、4.4cM及2.0cM,且它们位于Xa30(t)基因的同一侧。【结论】通过构建近等基因系及分子标记检测找到4个与Xa30(t)基因连锁的标记RM1341、V88、C189及03STS,将Xa30(t)基因定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Xa30(t) 近等基因系 分子标记定位
下载PDF
携有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英文) 被引量:51
14
作者 章琦 王春连 +5 位作者 赵开军 杨文才 乔枫 周永力 江祺祥 刘古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共5页
1993~ 1998年 ,构建了携有抗稻白叶枯病新基因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命名为 CBB2 3。以全生育期高度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籼稻品种 JG30为轮回亲本 ,与携有 Xa2 3的抗性供体 H4杂交 ,JG30 / H4的 F1 通过回交、自交直至 B5F4,各世代均... 1993~ 1998年 ,构建了携有抗稻白叶枯病新基因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命名为 CBB2 3。以全生育期高度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籼稻品种 JG30为轮回亲本 ,与携有 Xa2 3的抗性供体 H4杂交 ,JG30 / H4的 F1 通过回交、自交直至 B5F4,各世代均用与目标基因 Xa2 3相对应的专化小种菌系 P6人工接种鉴定 ,同步进行株型和农艺性状选择 ,直至抗性稳定和农艺性状类似其轮回亲本。比较了 CBB2 3(携 Xa2 3)和 IRBB2 1(携 Xa2 1)对 2 0个菌系包括 10个菲律宾小种、3个日本小种和7个中国病原型代表菌系的抗谱 ,Xa2 3抗所有 2 0个菌系 ;Xa2 1抗 19个菌系 ,对菲律宾 10号小种则高度感病。用近等基因系 CBB2 3构建了 JG30 / CBB2 3组合的 F2 分离群体 ,通过 SSR标记筛选 ,初步将 Xa2 3定位于水稻第 11染色体。进一步筛选出 3个与 Xa2 3更紧密连锁的 AFL P标记。其中的 APKj2 3与 Xa2 3之间的图距约为 1.0 c M。并报道了在抗病育种中已有效的应用了携有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CBB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应用 抗性基因
下载PDF
与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Pm2紧密连锁RAPD标记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金元 陶文静 +1 位作者 刘大钧 陈佩度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以256个随机引物对含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发现17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在抗、感NILs材料间表现多态性,且其中5个引物经4次以上重复,均获相同结果,其多态性标记分别为OPM08(1600)... 以256个随机引物对含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发现17个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在抗、感NILs材料间表现多态性,且其中5个引物经4次以上重复,均获相同结果,其多态性标记分别为OPM08(1600)、OPI04(1700)、OPH19(1100、OPE09(900)及OPM16(850)。当以这5个随机引物对14个已知含Pm2基因的抗病材料及9个不含Pm2基因的感病材料进行检测时,只有标记OPI04(1700)在12个抗病材料中出现(另两个抗病材料中未检测到),而在9个感病材料中均未出现。进一步用 OPI(04)对102株(Chancellorx Uka/8*Cc)F2分离群体进行分析,估算出标记OPI04(1700)与Pm2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12.2±3.3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等基因系 RAPD标记 白粉病 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一对HMW-GS近等基因系面粉品质、面团流变学和烘烤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延滨 辛文利 +1 位作者 肖志敏 祁适雨 《麦类作物》 CSCD 2000年第1期24-27,共4页
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 对龙麦15(1,7+ 8,2+ 12)和新龙麦15(1,7+ 8,5+ 10)这对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近等基因系进行了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在蛋白质含量、干面筋、粉质仪测得的吸水率和拉伸仪测得的延伸性方面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是相同的。在两者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为13.5% (干基)时,含5+ 10 亚基的新龙麦15 比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在Zeleny 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面包体积上分别高10% 、60% 、50% 和50 m l;在湿面筋和形成时间上含5+ 10 亚基的龙麦15 略低于含2+ 12 亚基的龙麦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HMW-GS 近等基因系 烘烧品质 面粉品质
下载PDF
近等基因系法对小麦显性矮源的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傅大雄 阮仁武 +3 位作者 刘大军 宗学凤 殷家明 胡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5-664,共10页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 【目的】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克服自小麦矮化育种“绿色革命”以来,仅使用Rht1、Rht2、Rht8等少数几个隐性矮源的局限性,为选育高度集约化的小麦新品种提供条件。【方法】将国内外已定名的5个显性矮源Rht10、Rht3、Rht12、Rht21、奥尔森矮(Olesen dwarf)和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培育与征集的7个致矮力弱的显性矮源回交导入4个中、高秆(85~105cm)轮回父本品种(BC4F1),建立了4套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2005~2006两年,在非竞争群体条件下开展了近等基因系的多因素品系比较试验,研究矮源及轮回父本遗传背景两个主因素对近等基因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12个显性矮源在本试验统一遗传背景条件下株高为37.9~74.3cm,显性矮源的株高与其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r=0.8884),株高每上升1cm,则株粒重增加0.24g。随显性矮源株高的提升、致矮力减弱,其近等基因系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善。显性矮源的株高提升到60cm以上时,即有可能达到和超过中、高秆轮回父本的单株生产力,从而作为新型矮源应用于小麦矮化育种。此外,12个显性矮源具有一致的延迟早熟轮回父本抽穗以及降低轮回父本千粒重的多效性效应,这些不利的多效性效应可以通过轮回父本遗传背景的修饰作用加以改良。【结论】株高在50cm以下的强致矮力显性矮源,难以直接用于小麦育种,但通过矮秆主基因突变以及特殊遗传背景的修饰等途径可以衍生出株高呈不同程度提升、以致达到70~80cm理想株高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加强株高提升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的研究是将显性矮源应用于小麦杂交育种的有效途径。推荐株高在60~75cm的弱致矮力显性矮源SW07、SW05、女水妖矮、SW02、Rht21用于小麦矮化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显性矮秆基因 弱致矮力显性矮源 近等基因系 矮化育种
下载PDF
大豆SSR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段红梅 王文秀 +2 位作者 常汝镇 张孟臣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6-42,共7页
本研究利用鲁豆4号回交转育的大豆种子脂氧酶缺失株系为材料,用IEF-PAGE鉴定大豆种子脂氧酶缺失基因,SSR标记进行遗传背景分析,通过遗传背景回复率相关分析,探索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时所需的适宜的标记数和选择方式,期望获得可进... 本研究利用鲁豆4号回交转育的大豆种子脂氧酶缺失株系为材料,用IEF-PAGE鉴定大豆种子脂氧酶缺失基因,SSR标记进行遗传背景分析,通过遗传背景回复率相关分析,探索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时所需的适宜的标记数和选择方式,期望获得可进一步回交的鲁豆4号脂氧酶缺失株系。研究明确了大豆SSR标记辅助背景选择时适宜标记数目和选择方式,即先用少数标记初筛,选出遗传背景回复率较高的材料,再用适宜标记鉴定,随着世代递增,已恢复为轮回亲本的标记位点不再分析,逐代减少选择标记数目。获得了含有脂氧酶缺失基因,遗传背景与鲁豆4号差异较小的株系,可用鲁豆4号进一步回交,从而加速培育鲁豆4号脂氧酶缺失近等基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选择 分子标记 近等基因系 大豆 SSR标记 脂氧酶 回交
下载PDF
利用AFLP-银染法筛选与抗甘蓝黑腐病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峰 宋文芹 +3 位作者 李凌 李秀兰 陈瑞阳 孙德岭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7-181,共5页
利用AFLP-银染法在一对花椰菜抗、感黑腐病的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到四个与抗黑腐病性状、一个与感黑腐病性状连锁的DNA 分子标记.对其中一个400bp 的抗病标记进行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该标记在抗病品系中存... 利用AFLP-银染法在一对花椰菜抗、感黑腐病的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到四个与抗黑腐病性状、一个与感黑腐病性状连锁的DNA 分子标记.对其中一个400bp 的抗病标记进行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该标记在抗病品系中存在明显的杂交信号,而在感病品系中无杂交信号.该标记测序后,通过Genbank 进行同源性检测,发现其与拟南芥菜BAC克隆F7N22 部分序列有75% 的同源性.该BAC克隆位于拟南芥菜5 号染色体的黑腐病抗性基因(rxc2)附近.这意味着该标记可能与甘蓝黑腐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黑腐病 AFLP 银染法 抗性基因 抗病品种
下载PDF
用cDNA-AFLP银染技术研究与花椰菜花色相关的基因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凌 宋文芹 +3 位作者 毛英伟 李秀兰 陈瑞阳 孙德岭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36,共4页
将 smartc DNA PCR和 AFLP银染技术结合 ,建立了一种新的 m RNA差别显示技术 .用这种方法对花椰菜黄花和白花的两个近等基因系进行了研究 ,找到一条差异带 .经过 Northern点杂交检测 。
关键词 花椰菜 花色 近等基因系 CDNA-AFLP银染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