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被引量:185
1
作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4 位作者 王拥军 曾进胜 李子孝 彭斌 赵性泉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1-1110,共40页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比超80%。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占比超80%。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减少患者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手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基础上,结合近8年来我国的临床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旨在为我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临床实践提供循证的规范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二级预防 指南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续脑梗死影响的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61
2
作者 林傲蕾 徐艳炜 +4 位作者 王宁 肖沉 梁浩 孙莉 程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28-631,共4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续脑梗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11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87例和进展脑梗死组26例,分别比较2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目的探讨前循环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续脑梗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11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87例和进展脑梗死组26例,分别比较2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进展脑梗死组发生END比例(11.5%vs 31.0%)、出院NIHSS评分[(1.85±2.31)分vs(3.30±3.65)分]、3个月mRS评分[(0.90±0.83)分vs(1.78±1.77)分、hs-CRP[(2.52±3.23)mg/L vs(6.21±32.23)mg/L]、脑梗死体积[(3.92±8.05)cm3 vs(9.15±15.07)cm3均明显减小(P〈0.05);脑梗死前7~14dTIA发生2~3次、TIA持续时间〉10min的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最为显著;hs-CRP与END(r=0.311,P=0.014)、入院NIHSS评分(r=0.455,P=0.000)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524,P=0.000)。结论 TIA对后续脑梗死具有缺血预处理作用,其作用可能与hs-CRP水平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C反应蛋白质 缺血预处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9
3
作者 崔莉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7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TIA复发及脑梗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及外周血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长于对照组,FIB、外周血P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I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 药物疗法 联合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丁苯酞软胶囊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比较 被引量:33
4
作者 郭强 张恒 +2 位作者 翟洁敏 姚力 李会琪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对照组给予拜阿...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与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血小板聚集率(PAG)、血小板相关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PAG、血栓烷B2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环磷酸腺苷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TIA疗效确切,具备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和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丁苯酞 拜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 血栓烷B2 血液流变学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脑微出血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邢立红 翟飞 +1 位作者 张敬 薛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7-29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非痴呆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数量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CSVD非痴呆患者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将CMB阳性28例作为CMB阳性组,从128例CMB阴性患者中选取28例与阳性组性别...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非痴呆患者脑微出血(CMB)发生、数量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CSVD非痴呆患者行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检查。将CMB阳性28例作为CMB阳性组,从128例CMB阴性患者中选取28例与阳性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者为对照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分别评估患者的全脑认知功能及各认知领域分项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MB阳性组MMSE总分及MoCA总分明显降低(P=0.000,P=0.000),脑白质损害、腔隙性梗死灶明显升高(P=0.001,P=0.000)。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脑白质损害及腔隙性梗死灶作为协变量,CMB数量与MMSE总分(r=-0.778,P=0.000)、MoCA总分(r=-0.783,P=0.000)、视空间及执行功能(r=-0.591,P=0.003)、注意及计算能力(r=-0.539,P=0.008)呈负相关,与命名、语言、抽象概括、延迟记忆、定向力无相关性。结论 CMB数量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CMB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物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痴呆 血管性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方元 陈爽 +7 位作者 关颖 叶春梅 秦少华 徐瑛 王建民 陈晓荣 韩云学 叶春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结论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的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r acute stroke: Risk profiles in the different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29
7
作者 Adrià Arboix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5期418-429,共12页
Timely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s a priority objective for adequa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cute stroke.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are the most c... Timely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s a priority objective for adequa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acute stroke.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are the most common risk factors for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lthough novel risk factors, such as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flammatory markers or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have been identified. However,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profile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re more frequen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embolic infarction,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lacunar stroke, and vascular peripheral disease, hypertension, diabetes, previous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therothrombotic infarction. This review aims to present updated data on risk factors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s well as to describe the usefulness of new and emerging 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strok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Diabetes mellitus ischemic strok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leep APNEA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影响因素及血栓调节蛋白对其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海霞 张丽娜 +2 位作者 梁红日 郑艳杰 谭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6期52-56,共5页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易引发脑梗死,增加患者痛苦,因此寻找能准确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极为重要,而临床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栓调节蛋白对其预测价...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易引发脑梗死,增加患者痛苦,因此寻找能准确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极为重要,而临床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栓调节蛋白对其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不良结局提供新的指标和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7月—2018年2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组55例和非脑梗死组85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持续时间、发作次数、ABCD2评分及实验室指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血栓调节蛋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栓调节蛋白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价值。结果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发生率、ABCD2评分、血尿酸、血栓调节蛋白高于非脑梗死组,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持续时间长于非脑梗死组,发作次数多于非脑梗死组,三酰甘油低于非脑梗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OR=3.149,95%CI(2.136,4.642)〕、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OR=1.841,95%CI(1.217,2.783)〕、持续时间〔OR=2.161,95%CI(1.482,3.147)〕、发作次数〔OR=2.499,95%CI(1.589,3.930)〕、ABCD2评分〔OR=3.044,95%CI(2.114,4.382)〕、血栓调节蛋白〔OR=2.977,95%CI(1.923,4.609)〕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07〔95%CI(0.511,0.702)〕,截断值为3.4分,灵敏度和特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栓调节蛋白 影响因素分析 预测
下载PDF
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任海燕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3,共4页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320例连续住院的无神经科症状体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作为正常组,将MoCA评分<...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320例连续住院的无神经科症状体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作为正常组,将MoCA评分<26分作为异常组,患者行T2加权梯度回波扫描,评价其认知功能,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登记,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2组的临床危险因素和MRI表现。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异常组CMB阳性及数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B阳性和数量是MoCA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CMB对半球认知功能的影响是独立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与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认知障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黄明 朱凤水 +2 位作者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莉莉 王景周 +1 位作者 周华东 陈曼娥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 α(TNF 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尝试应用抗TNF α单抗进行缺血后的脑保护治疗。 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分光光度计比色法监测经大脑中动脉闭塞 2h后t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TNF α...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 α(TNF 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尝试应用抗TNF α单抗进行缺血后的脑保护治疗。 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分光光度计比色法监测经大脑中动脉闭塞 2h后tor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TNF α的表达规律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 ,并应用四氮唑红 (TTC)染色法测量再灌注 2 4h脑梗死灶体积。 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2 4hTNF α表达和白细胞活性均达到高峰〔分别为 (3 7 86± 9 78)个和 (0 2 90± 0 0 71)U/ g湿组织 ;对照组分别为 (1 83± 1 41)个和 (0 0 16± 0 0 0 3 )U/ g湿组织〕 ,二者呈现同步变化。应用抗TNF α抗体可减少白细胞聚集〔治疗组为 (0 148± 0 0 3 3 )U/g湿组织〕和脑梗死灶体积〔手术组为 (15 8 7± 8 1)mm3,治疗组为 (86 3± 12 2 )mm3〕。 结论 TNF α通过炎性反应参与了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应用抗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和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12
作者 黎本丰 《华西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395-400,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5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W...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SL)、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5月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常规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WI及ASL、MRA序列检查,分析DWI、ASL、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面积大小及与血管关系。结果 DWI对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100%,对大、小面积梗死病灶检出率无明显差异;ASL对大、小面积的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有差异,对大面积梗死检出率为100%,对小面积梗死的检出率为70%;DWI和ASL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分别为0%、70%,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皮层下斑状缺血灶检出最敏感。结论 DWI和ASL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ASL对大、小面积的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有差异,DWI、ASL及MRA联合应用可准确评估缺血半暗区及侧支血管情况,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动脉标记灌注成像 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力 张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53-956,共4页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从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择360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治疗组131例,未治疗组...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因素。方法从2014年1~12月连续收住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选择360例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治疗组131例,未治疗组229例。按LDL-C〈2.6mmol/L的标准为治疗达标,调查340例患者入院时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60例患者中,服用他汀类药物131例,药物治疗率36.4%,未用他汀类药物229例,占63.6%。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年龄≥65岁(58.8%vs47.2%)、高脂血症(30.5%vs 19.2%)、冠心病(32.1%vs 8.3%)和2型糖尿病(55.7%vs 3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中,患者自行停药及病情好转停药63.3%,医师未建议服用22.7%,存在药物不良反应5.2%。LDL-C达标患者104例,达标率为28.9%。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冠心病、高脂血症、抗血小板药物、降糖药物是影响患者他汀药物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低,LDL-C达标率更低,应加强患者教育及临床医师培训,提高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冠心病 降血脂药 高脂血症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续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8
14
作者 曹杉杉 林傲蕾 +3 位作者 孙莉 梁浩 程焱 徐艳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992-997,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续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1)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113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6名。将梗死患... 目的 探讨前循环同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后续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1)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前循环梗死患者113例,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6名。将梗死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CI组)87例和TIA后脑梗死组(TIA-CI组)26例,比较2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比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出院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2)分别留取TIA-CI组、CI组患者梗死后24 h、3 d、7 d、12 d及健康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单个核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活性。结果 (1)TIA-CI组发生END比例(11.5%比31.0%),出院NIHSS评分[(1.9±2.3)分比(3.3±3.7)分]、3个月mRS评分[(0.9±0.8)分比(1.8±1.8)分]低于CI组,脑梗死体积[1.1(0.3, 2.5) cm3比2.4(0.5, 22.8) cm3]小于CI组,hs-CRP[(2.5±3.2) mg/L比(6.2±3.2) mg/L]水平低于CI组,均P〈0.05;hs-CRP与END呈正相关(r=0.311, P〈0.05)。(2)NF-κB表达检测: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两梗死组NF-κB表达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TIA-CI组下降早于CI组。②TIA-CI组梗死24 h、3 d、7 d、12 d时NF-κB表达均低于CI组(t=1.754, P〈0.05; t=1.858, P〈0.05; t=0.609, P〈0.05; t=0.519, P〈0.05)。(3)NF-κB活性检测:健康对照组NF-κB大部分位于胞质内,处于失活状态。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梗死24 h、3 d时TIA-CI组、CI组NF-κB均发生核移位,活性增加;7 d、12 d时,TIA-CI组NF-κB在胞核中聚集减少,大部分位于胞质内,而CI组NF-κB仍大部分位于胞核内。与CI组相比,TIA-CI组NF-κB的活化状态持续时间较短。结论 TIA可减少后续梗死END的发生,其作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脑梗死 NF-ΚB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默力 郭冬梅 张人玲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2-515,共4页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的研究 ,探讨TIA的有效治疗依据。方法  4 1例处于发作间期的TIA患者与 5 5名做对照的健康成人均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 (single photonemissionco...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及脑细胞功能状态的研究 ,探讨TIA的有效治疗依据。方法  4 1例处于发作间期的TIA患者与 5 5名做对照的健康成人均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 (single 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 ,SPECT )、CT灌注成像 (computedtomographyperfusionimaging ,CTPI)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等检查 ,对检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SPECT显示放射稀疏和 (或 )缺损 39例 ,检出率为 95 1%。CTPI显示灌注异常 2 6例 ,检出率为 6 3 4 % ,提示TIA发作间期仍有半数以上存在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动力异常。而对于CTPI显示脑血流正常者 ,SPECT仍显示有放射稀疏和 (或 )缺损 ,考虑为局部脑细胞功能减低所致 ,PET检测结果亦显示细胞代谢异常。结论 TIA发作间期患者虽无临床症状及体征 ,但脑细胞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 ,部分患者仍处于脑血流异常状态。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TIA患者的治疗 ,防止TIA复发 ,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间期 脑血流 脑细胞功能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依从性 被引量:26
16
作者 宋波 杨光 +5 位作者 高远 卢甲盟 谈颂 李硕 常思远 许予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前瞻性登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收集其临床特...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前瞻性登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369例.住院期间有52.8% (195/369)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5.0% (16/64),44.1% (30/68)和71.4%(135/1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P =0.032,OR=1.789,95% CI 1.052~3.043)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存在相关(P=0.000,OR=5.308,95% CI3.340~8.434).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3%(81/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7% (6/62),25.8% (17/66)和29.4%( 55/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随访时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P =0.000,OR=34.852,95% CI14.673 ~ 175.452).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病人依从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艳明 宋则周 +3 位作者 傅燕飞 耿昱 汤靖岚 张健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89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进行分级;依据患者临床特点对入选患者进行A...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89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进行分级;依据患者临床特点对入选患者进行ABCD评分并分析比较不同ABCD评分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率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对ABCD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ROC曲线计算并比较ABCD评分、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和二者联合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能。结果随TIA患者ABCD评分增加,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加(χ2=25.875,P=0.000)。TIA进展为脑梗死者ABCD评分较未进展者明显增加(4.14±1.17对2.68±1.12,t=-5.908,P=0.000)。ABCD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均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均P〈0.05)(OR值分别为2.806,1.937)。以ABCD评分〉3分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9.4%,79.2%,以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Ⅱ级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2.2%,73.6%,以二者联合诊断变量PRE_1〉0.239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1%,64.2%。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39,95%CI:0.746-0.909),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曲线下面积最小(0.703,95%CI:0.597~0.795),而ABC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介于二者之间(0.807,95%CI:0.7090.883),二者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曲线下面积(Z=2.473,P=0.0134)。结论TIA患者的危险分层应联合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和ABCD评分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颈动脉 斑块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变化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李振光 伍期专 +2 位作者 于占彩 王远臣 姚存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 8例(TIA组) ,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特点及阿司匹林对其的影响,探索TIA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TIA患者12 8例(TIA组) ,测定其血浆中LPA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1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影响。结果 TIA组患者血浆LP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0 1)。每天给予2 0 0mg阿司匹林较75mg或2 5mg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降低血浆LPA含量,患者脑缺血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TIA患者血浆LPA含量明显升高,适宜剂量的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血浆LPA的含量,减少脑缺血症状的发作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溶血磷脂素类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下载PDF
ABCD3-I评分联合炎性和凝血指标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斌 李梦雨 +4 位作者 董亚楠 吴小坤 王雅楠 任伯 李世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结合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首次发病的TIA患者178例,随访90d,将发展为脑梗死的27例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未发展为... 目的探讨ABCD3-I评分结合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首次发病的TIA患者178例,随访90d,将发展为脑梗死的27例患者作为脑梗死组,未发展为脑梗死的1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进行ABCD3-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CD40L和Fib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ABCD3-I评分和sCD40L及Fib水平明显升高[(6.17±1.04)分vs (5.43±1.32)分,P=0.009;(222.00±28.75)μg/L vs (187.80±35.47)μg/L,P=0.014;(4.01±1.52)g/L vs (3.55±1.26)g/L,P=0.012]。ROC曲线分析显示,ABCD3-I评分联合sCD40L、ABCD3-I评分联合Fib、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预测TIA患者90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CI:0.586~0.732,P=0.001)、0.680(95%CI:0.615~0.745,P=0.000)和0.714(95%CI:0.654~0.774,P=0.000),均有预测价值,且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的预测价值较前两者更高,其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8.2%。结论 ABCD3-I评分联合sCD40L和Fib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TIA患者90d内发展为脑梗死的准确率,且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CD40配体 纤维蛋白原 预测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冷振璞 满晓 +3 位作者 庞在英 冯亚波 刘兆孔 吕京光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 (CTPI)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先行普通头颅CT平扫 ,再进行CTPI检查。结果 普通CT平扫显示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显示低密度灶...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 (CTPI)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先行普通头颅CT平扫 ,再进行CTPI检查。结果 普通CT平扫显示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显示低密度灶者 5例 ,诊断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 4 1例 ,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 ,1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9例为脑梗死。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 6h内的患者在CTPI显示 :①灌注正常者 16例 ,其中 12例临床诊断为TIA ,4例小体积脑梗死。②灌注异常者 30例 ,其中 2 5例普通CT未显示病灶 ,5例在CTP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普通CT显示的病灶范围增大。CTPI异常的 30例患者rCBF、TP、MTT改变明显 ,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CTPI能够超早期诊断脑梗死 ,并可鉴别诊断TIA。通过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状态 ,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显示了半暗带的存在 ,对于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早期诊断 预后 溶栓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