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真菌白囊耙齿菌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6
1
作者 董晓明 宋新华 +1 位作者 刘宽博 董彩虹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4,共7页
白囊耙齿菌为一种药用真菌,其多糖已经被开发成药品,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所致的各种症状。本文对白囊耙齿菌菌丝体培养、人工栽培、多糖提取和功能、胞外酶及其应用等进行了总结,对国内外有关专利和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 白囊耙齿菌为一种药用真菌,其多糖已经被开发成药品,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所致的各种症状。本文对白囊耙齿菌菌丝体培养、人工栽培、多糖提取和功能、胞外酶及其应用等进行了总结,对国内外有关专利和应用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其生物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多糖 胞内酶 胞外酶 生物治理
原文传递
黑果枸杞内生真菌E21菌株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维 马养民 +2 位作者 张弘弛 刘果 张鑫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0-464,共5页
目的:研究黑果枸杞根部的内生真菌E21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固体大米培养基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采用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结果:经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E21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从其发酵物中分离... 目的:研究黑果枸杞根部的内生真菌E21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固体大米培养基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采用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结果:经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菌株E21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从其发酵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monacolin K,dehydromonaco-lin K,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和麦角甾醇,其中monacolin K和dehydromonacolin K首次从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中分离得到。结论:monacolin K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都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而dehydromonacolin K仅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白耙齿菌 次生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原文传递
白囊耙齿菌产锰过氧化物酶条件优化及其对染料的脱色 被引量:14
3
作者 罗鑫 覃育贤 于存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33-1242,共10页
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是白腐真菌降解多种异生物质的主要降解酶之一。本研究对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产MnP的酶活曲线进行监测,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I.lacteus产MnP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检测了I.lacteus的MnP... 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是白腐真菌降解多种异生物质的主要降解酶之一。本研究对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产MnP的酶活曲线进行监测,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I.lacteus产MnP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检测了I.lacteus的MnP粗酶液对5种染料的脱色效果。结果显示,I.lacteus在培养5d时MnP活性较大;I.lacteus产MnP较优的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0g/L、尿素1g/L、pH 6.3、CaCl_2 1mmol/L、FeCl_3 1mmol/L,该条件下MnP活性达29.24U/L,与优化前MnP活性相比提高了1.25倍;I.lacteus的MnP粗酶液对5种染料均可脱色,其中对直接大红和活性红的脱色效果更为明显,脱色5d后的脱色率分别达到82%和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锰过氧化物酶 优化 染料脱色
原文传递
多孔菌科4种白腐菌培养特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图力古尔 鲁铁 刘宇 《中国食用菌》 2013年第5期21-28,共8页
通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配方、碳源、氮源、温度、pH值的单因素实验生长情况和正交试验,最终确定4个菌株最优良的母种培养配方是木生菌GPY培养基。从碳源、氮源、温度、pH值的组合来看,白耙齿菌最佳生长条件是麦芽糖、酵母膏,温度30℃,pH... 通过菌丝在不同培养基配方、碳源、氮源、温度、pH值的单因素实验生长情况和正交试验,最终确定4个菌株最优良的母种培养配方是木生菌GPY培养基。从碳源、氮源、温度、pH值的组合来看,白耙齿菌最佳生长条件是麦芽糖、酵母膏,温度30℃,pH值为6;撕裂蜡孔菌最佳生长条件为可溶性淀粉、牛肉膏,温度30℃,pH值为5;略薄多孔菌最佳生长条件为麦芽糖、酵母膏,温度25℃,pH值为6;二年残孔菌最佳生长条件是蔗糖、蛋白胨,温度30℃,pH值为6。同时通过相应的的栽培方法,成功获得4种多孔菌的子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撕裂蜡孔菌 略薄多孔菌 二年残孔菌 出菇实验
下载PDF
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及其相似种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曾宪录 张济民 张忠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本文作者对白耙齿菌(Irpex lacleus)的命名和系统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并根据 Ryvardeu(1976—1978)和 Gilbertson(1986—1987)等人的研究给予了白耙齿菌近代的一般概念。本文对白耙齿菌与其它相近似种Irpex flavus KL.,Oxyporus pellicul... 本文作者对白耙齿菌(Irpex lacleus)的命名和系统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并根据 Ryvardeu(1976—1978)和 Gilbertson(1986—1987)等人的研究给予了白耙齿菌近代的一般概念。本文对白耙齿菌与其它相近似种Irpex flavus KL.,Oxyporus pellicula(Jungh.) Ryv.、Junghuhuiacrustacea(Jungh.)Ryv,等的区分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作者还对国内有关耙齿属已汜述种的分类位置和学名的使用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谈黄耙齿菌 裂齿锐孔菌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多糖提取条件 被引量:8
6
作者 石陶圣 吴凌 +2 位作者 赵兴红 王振玉 刘鹤松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43-746,共4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多糖的提取条件。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v/w)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以多糖浸出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白囊耙齿菌多糖提取的...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多糖的提取条件。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v/w)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以多糖浸出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白囊耙齿菌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4.7℃,提取时间3.3h,水料比62︰1,白囊耙齿菌多糖浸出率预测为16.63%,验证值为16.34%,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多糖 提取 响应面法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超声法提取工艺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娜 郭姣 +2 位作者 季文彬 刘天洋 高朝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超声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考察超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液料比对腺苷得率的影响,并优化腺苷超声法提取条件。白囊耙齿菌中腺... 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超声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考察超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和液料比对腺苷得率的影响,并优化腺苷超声法提取条件。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最佳超声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78 s、功率414 W、液料比37:1(v/w),理论提取率为0.88%,实际提取率为0.89%,相对误差为1.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白囊耙齿菌 响应面法 超声提取
原文传递
Isolation,Purification and Bio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Irpex lacteus 被引量:5
8
作者 ZHANG Na LIU Yan +5 位作者 LUJia-hui WANG Juan YANG Shuang ZHANG Nan MENG Qing-fan TENG Li-ro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49-254,共6页
Irpex lacteus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reating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ven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ILN I,ILN II,ILN III,ILA I,ILA II,ILB I and ILB II) were isol... Irpex lacteus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reating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ven 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ILN I,ILN II,ILN III,ILA I,ILA II,ILB I and ILB II)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Irpex lacteus by hot-water extraction,deproteinization,decolorization,dicthy laminoethyl(DEAE)-cellulose ion exchange and sephadex G100 chromatographies,respectively.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and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of these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greatly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The antitumor and antinephritis activities of the seven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were evaluated.It was found that ILN III display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effects on both humar hepatocellular liver carcinoma(HepG2) and hentietta lacks(HeLa) tumor cells with IC 50 values of 60.95 and 99.95 μg/mL,respectively.ILA I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effects on murine mesangial cells(HBZT-1) with an IC 50 value of 185.06 μg/mL.The inhibition effects of other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on these three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olysaccharide fractions isolated from Irpex lacteus have potential antitumor and antinephritis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pex lacteus POLYSACCHARIDE PURIFICATION Bioactivity
下载PDF
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及抗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高苗苗 李士伟 +1 位作者 祝洪艳 徐多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54-1959,共6页
为表征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并筛选出具有抗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作用的活性多糖,研究活性多糖对GMC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实验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PC),经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得到耙齿菌多糖... 为表征白囊耙齿菌多糖结构并筛选出具有抗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作用的活性多糖,研究活性多糖对GMC异常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实验采用碱提醇沉法提取粗多糖(PC),经离子交换色谱柱纯化、SePhadex G-50凝胶柱分离得到耙齿菌多糖PCP-1、PCP-2。通过苯酚硫酸法、BCA法等测定其含量,甲基化,IR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采用MTT法、ELISA法考察对G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PCP-1和PC-2的总糖含量分别为98.05%、96.92%,酸性糖及蛋白质含量几乎为零;PCP-1主要由Man、Glc和Gal组成,具有多分枝结构,包含吡喃糖类型的结构,具备α和β两种构型;而PCP-2仅由Glc组成,没有分支,为α-构型吡喃聚糖。具有抗GMC增殖活性的均一多糖为PCP-1,可保护LPS诱导的GMC增殖,减少LN、FN蛋白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多糖 活性部位 肾小球系膜细胞
下载PDF
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静 李昂 +4 位作者 刘宇光 张执刚 白忠秀 杜大军 王淑敏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488-491,共4页
目的研究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高尿酸血症的作用及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腺嘌呤、盐酸乙胺丁醇和酵母膏等诱导的小鼠高尿酸血症进行干预,测定其血清肌酐(Scr)和尿酸(UA)的含量及肝脏中... 目的研究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高尿酸血症的作用及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腺嘌呤、盐酸乙胺丁醇和酵母膏等诱导的小鼠高尿酸血症进行干预,测定其血清肌酐(Scr)和尿酸(UA)的含量及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腺苷脱氨酶(ADA)的活性。同时用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尿酸钠诱导的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进行干预,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和快速反应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制备大鼠踝关节石蜡切片,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病变情况。结果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可显著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和肌酐的含量;显著降低小鼠肝脏XOD和ADA的活性;显著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和PGE2的水平,改善痛风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变情况。结论白耙齿菌固体发酵物对小鼠高尿酸血症以及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固体发酵 高尿酸血症 痛风 关节炎
下载PDF
白耙齿菌F036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纤维素酶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瑶 杨建远 +3 位作者 张炳火 王萍兰 杨云仙 查代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76,共7页
研究了白耙齿菌F036产纤维素酶液态发酵条件及部分酶活性质。结果表明,其产酶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初始p H值为5. 0,发酵时间为4 d。在此条件下,FPA、C1、Cx及βG酶酶活分别达到2. 058、1. 401、163. 982和3. 079 IU/m L,其中Cx酶酶活最高... 研究了白耙齿菌F036产纤维素酶液态发酵条件及部分酶活性质。结果表明,其产酶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初始p H值为5. 0,发酵时间为4 d。在此条件下,FPA、C1、Cx及βG酶酶活分别达到2. 058、1. 401、163. 982和3. 079 IU/m L,其中Cx酶酶活最高。各纤维素酶最佳酶促反应p H值均为5. 0,温度均为50℃。当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为0. 15 mg/m L时,Fe^(2+)、Co^(2+)、K+和Ca^(2+)对Cx酶酶活的促进率分别为28. 95%、11. 69%、1. 53%和1. 19%; Zn^(2+)、Cu^(2+)、Mg^(2+)和Fe3+对Cx酶酶活的抑制率分别为12. 09%、11. 03%、9. 70%和6. 83%。可见,高产Cx酶白耙齿菌F036菌株在真菌协同发酵降解纤维素应用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液态发酵 纤维素酶 酶学性质
下载PDF
酱香型酒糟发酵前后品质和挥发性成分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武 王晓丹 +4 位作者 邱树毅 曹文涛 周鸿翔 罗小叶 班世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1,共5页
以酱香型酒糟为研究对象,利用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分别对酒糟进行固态发酵处理,测定酒糟中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酒糟相比,白耙齿菌组共检测出... 以酱香型酒糟为研究对象,利用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分别对酒糟进行固态发酵处理,测定酒糟中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原酒糟相比,白耙齿菌组共检测出细菌、酵母和霉菌三种微生物,其数量分别为2.10×10^(6)CFU/g、7.90×10^(5)CFU/g、3.00×10^(3)CFU/g,毕赤酵母组未检出霉菌,细菌和酵母的数量分别为1.68×10^(7)CFU/g和6.00×10^(6)CFU/g;两组发酵组中各项基础理化指标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白耙齿菌对酒糟品质的改善效果优于毕赤酵母;原酒糟、毕赤酵母组和白耙齿菌组中分别检出54种、44种和37种挥发性成分,且相对含量逐渐减少,原酒糟和毕赤酵母组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酯类(57.85%,47.25%)和醇类(27.67%,30.92%),而白耙齿菌组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烯类物质(4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酒糟 毕赤酵母 白耙齿菌 固态发酵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白耙齿菌发酵茶体内降血脂及保护肝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韦炎冶 姜明国 +6 位作者 邓丽姚 刘聪 高彩密 夏雨弘 刘洪存 陈林梦 杨立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34-339,共6页
为研究白耙齿菌发酵茶的降血脂及保护肝脏功效,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10 mg/kg)、绿茶组(400 mg/kg),及白耙齿菌发酵茶高(400 mg/kg)、中(200 mg/kg)、低(... 为研究白耙齿菌发酵茶的降血脂及保护肝脏功效,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诱导建立高血脂小鼠模型,将7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10 mg/kg)、绿茶组(400 mg/kg),及白耙齿菌发酵茶高(400 mg/kg)、中(200 mg/kg)、低(100 mg/kg)剂量组,并另设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造模成功后,各组灌胃相应浓度的药物或茶汤。35 d后计算各组小鼠体重、肝重以及肝脏系数,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及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并对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HE)以及肝脏脂肪颗粒观察(油红O)。结果显示:白耙齿菌发酵茶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小鼠TC、LDL-C、AST、ALT、ALP水平(P<0.05或P<0.01),其指标水平均接近于辛伐他汀组;极显著降低TG水平(P<0.01),并且与空白对照组TG水平相当;极显著升高HDL-C水平(P<0.01),其HDL-C水平接近辛伐他汀组;能显著降低高血脂小鼠肝脏中MDA含量并且低于辛伐他汀组,提高SOD活力接近空白对照组、GSH活力接近辛伐他汀组(P<0.05);能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构,减少肝脏脂肪颗粒。上述实验结果表明:白耙齿菌发酵茶高剂量组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等途径达到降血脂、改善脂肪肝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实验结果可为白耙齿菌发酵茶开发为抗氧化、降血脂、改善脂肪肝的功能菌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白耙齿菌茶 降血脂 脂肪肝 保护肝脏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娜 周卫 +3 位作者 王文溪 尹秀菊 滕利荣 林凤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0-373,377,共5页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为随机因子,腺苷得率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三个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并...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为随机因子,腺苷得率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三个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39.4℃,提取时间3.4 h,料水比50.4∶1,在此条件下腺苷得率的验证值为1.09%,与预测值1.11%之间的相对误差为1.80%。结论响应面法可较好地预测白囊耙齿菌中腺苷的提取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白囊耙齿菌 响应面法 提取
下载PDF
利用白囊耙齿菌生产高质玉米秸秆饲料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超 井雨铂 +2 位作者 张秀芳 李海燕 李明堂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2-627,共6页
研究了1株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 ZK1(CGMCC No. 11920)对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的降解及产物生成特征。结果表明:菌株ZK1在基质中生长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玉米秸秆>羽毛粉;在混合物中生长时可产漆酶、锰... 研究了1株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 ZK1(CGMCC No. 11920)对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的降解及产物生成特征。结果表明:菌株ZK1在基质中生长能力的大小顺序为玉米秸秆和羽毛粉混合物>玉米秸秆>羽毛粉;在混合物中生长时可产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酶和植酸酶,酶活性最大值分别为93. 33,13. 76,27. 11,1 314. 98 U/g。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1. 02%和53. 44%。菌株ZK1能利用混合物产生菌体多糖,使发酵物中多糖的平均含量达37. 11 mg/g;而且还可以将秸秆和羽毛粉中的氮转化成消化率高的菌体蛋白,从而使得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和粗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了26. 33%和47. 17%。菌株ZK1产生的植酸酶能从混合物中释放出溶解性正磷酸盐,使发酵物中可溶性磷酸盐的平均含量达131. 42μg/g。以上表明,菌株ZK1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高质饲料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玉米秸秆 羽毛粉 可溶性多糖 木质素
原文传递
不同木质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和胞内蛋白质组的差异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柯军 闫绍鹏 +2 位作者 卢宏 李海峰 王秋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7-166,共10页
【目的】研究白囊耙齿菌5种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探讨该菌对不同基质的利用机制,为筛选用于生物制浆、林木病腐防治和工业污染物降解的高效菌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白桦、红皮云杉木屑作为... 【目的】研究白囊耙齿菌5种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变化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探讨该菌对不同基质的利用机制,为筛选用于生物制浆、林木病腐防治和工业污染物降解的高效菌株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白桦、红皮云杉木屑作为诱导物,不加木屑为对照,研究白囊靶齿菌5种主要胞外分泌木质纤维素酶的活性以及胞内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结果】木屑诱导下的木质纤维素相关胞外酶活性大都高于对照样品,且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在处理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木质素降解酶系中漆酶活性最强,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次之,锰过氧化物酶最弱;纤维素降解酶系中葡聚糖外切酶活性远大于葡聚糖内切酶活性,2种酶活性总体上趋于稳定,表达量较高,受培养时间的影响变化不明显;白桦和云杉木屑处理组中检测到32个胞内明显差异表达蛋白点,2个处理组各有3个特异的差异表达蛋白点。白桦木屑诱导下的特异表达蛋白与膜蛋白、膜运输和能量提供有关,而云杉诱导组特异表达蛋白均与蛋白合成有关。【结论】不同树种木屑底物诱导下白囊耙齿菌胞外木质纤维素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胞内蛋白质的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分解白桦木屑时分泌蛋白的胞内外运输可能是决定木材降解能力的关键,而在分解云杉木屑时其相关分泌蛋白的大量合成将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胞外蛋白酶 胞内蛋白质组 木质纤维素酶 差异表达
下载PDF
白囊耙齿菌对茜素红脱色条件优化及其毒性变化检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俊 于存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3-1002,共10页
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是分离自倒木上的一株可以分泌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白腐真菌。利用I. lacteus对固体条件下的活性黑、活性红、结晶紫、茜素红和孔雀石绿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 白囊耙齿菌Irpexlacteus是分离自倒木上的一株可以分泌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白腐真菌。利用I. lacteus对固体条件下的活性黑、活性红、结晶紫、茜素红和孔雀石绿进行脱色能力的检测,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件,并以3种作物发芽率为指标测定茜素红被I. lacteus脱色前后的毒性变化。结果显示,I.lacteus对5种染料均可脱色,其中对茜素红染料的脱色更为彻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I. lacteus对茜素红的脱色条件为:pH 7.0、葡萄糖10.0g/L、硫酸铵0.66g/L、接种量2片(Φ=8.0mm)、100.0mL三角瓶装液20.0mL,优化条件下I.lacteus对茜素红脱色10d时的脱色率为88.26%,与未优化前的脱色率相比提高了60.50%;茜素红染料被I. lacteus脱色前后毒性大小排序为:染料原液>染料脱色后>PDB培养基处理,表明茜素红染料存在一定的毒性,I.lacteus脱色茜素红后可以使其毒性减弱。通过本研究,为I. lacteus在茜素红等染料废水脱色以及降低染料废水毒性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囊耙齿菌 茜素红 优化 脱色 毒性
原文传递
一株野生抗铜大型真菌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爱芳 吴甘霖 +1 位作者 李伟娟 张贵凤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6,共5页
利用平板法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抗铜能力的大型真菌LGBS,研究了菌丝球投加量、pH值、温度、转速、初始铜离子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菌株LGBS在液体条件下生物吸附Cu 2+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菌株能够在Cu 2+浓度低于600 mg/L的PDA平板... 利用平板法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抗铜能力的大型真菌LGBS,研究了菌丝球投加量、pH值、温度、转速、初始铜离子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菌株LGBS在液体条件下生物吸附Cu 2+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菌株能够在Cu 2+浓度低于600 mg/L的PDA平板上生长,经ITS序列测定,鉴定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当菌丝球投加量从0.5 g/L增加到2.5 g/L时,吸附容量由8.33 mg/g降至3.40 mg/g,而吸附率由20.8%上升到42.5%。在pH 4时,菌体的吸附容量最高;温度为15℃时吸附效果最好,温度增加对吸附的效果影响不大。转速为50 r/min时,吸附效果最好;初始Cu 2+浓度由20 mg/L提高为80 mg/L时,吸附容量由3.87 mg/g增至17.21 mg/g;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容量最高。研究表明,白耙齿菌菌株LGBS具有较强的吸附重金属Cu 2+的能力,具有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重金属污染 铜离子 生物吸附 白耙齿菌
下载PDF
2株真菌混合发酵高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
19
作者 范嘉慧 王志 +3 位作者 任俊达 闫哲 李杨 尚巧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244,共6页
现有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不能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物质,导致大量秸秆被浪费。为了将微生物发酵更好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及农业秸秆废弃物的利用率,该试验使用2株真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J2、栓孔菌(Trametes ... 现有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方法不能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物质,导致大量秸秆被浪费。为了将微生物发酵更好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及农业秸秆废弃物的利用率,该试验使用2株真菌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J2、栓孔菌(Trametes junipericola)J6作为混合菌株进行液态发酵,以纤维素酶活力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产酶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产纤维素酶培养基组成为乳糖10.1 g/L、牛肉膏3 g/L、KH_(2)PO_(4)4.4 g/L、MgSO_(4)0.3 g/L、MnSO_(4)0.3 g/L、Tween-80 1.5 mL/L;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6.0、菌株J2∶J6的接种比1∶1、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4 d、转速17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酶活最高,为112.1 U/mL,较优化前(29.83 U/mL)提升了275.8%。试验结果为真菌混合发酵进一步应用于纤维素酶生产提供一定支持,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绿色、安全、高效处理农业废弃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耙齿菌 栓孔菌 纤维素酶 响应面法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范鹏珍 池玉杰 +3 位作者 惠非琼 王允磊 薛俊杰 丁德山 《中国林副特产》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采用LNAS培养基在4种不同培养液中,对白腐菌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在28℃下进行静止培养,得到了不同时间内的培养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了在470 nm处对于2,6-DMP的氧化作用后光密度值的变化情况,作为锰过氧化物酶(MnP)产生和活性大... 采用LNAS培养基在4种不同培养液中,对白腐菌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在28℃下进行静止培养,得到了不同时间内的培养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了在470 nm处对于2,6-DMP的氧化作用后光密度值的变化情况,作为锰过氧化物酶(MnP)产生和活性大小的依据,从而获得了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锰过氧化物酶与培养基的成分和酶作用底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均可产生MnP,对比4种成分不同的培养基酶活力测定结果,在培养液内添加酶的底物木屑和2,6-DMP后可提高MnP的分泌量。以前的研究认为:Mn2+是MnP产生的必要因子。而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n2+并不是杏鲍菇和乳白耙齿菌产生MnP所必需的。论文为进一步利用这两种真菌产木质素降解酶,以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种真菌MnP对木质素及其它异生物质降解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的酶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杏鲍菇 乳白耙齿菌 锰过氧化物酶 酶活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