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terruption of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with HBIG 被引量:26
1
作者 Qin XH Lin Xi-ao +2 位作者 Xiao-Bo Lu Yue-Xin Zhang Xia Ca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3434-3437,共4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errup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 with HBIG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ositive HBeAg and HBsAg.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adopted. Sixty cases wi...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erruption of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 with HBIG in pregnant women with positive HBeAg and HBsAg.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adopted. Sixty cases with positive HBeAg and HBsAg were coincident with the criteria of inclusion, and 8 cases were excluded. Fifty-two cases were analyzed (28 cases in trial group and 24 in control group). All cases in trial group received 200 IU HBIG intravenously every 4 wk for 3 times from the 28^th wk. The cases of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lacebo in the same way. All pregnant women were detected for HBeAg and HBV-D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rial and end of the trial (delivery). The cord blood of all newborns were collected for detecting HBeAg and HBV-DNA simultaneously.RESULTS: For investigation of HBeAg of newborns in trial group, 6 of 28 cases of newborns had positive HBeAg, the HBeAg positive rate being 21.4%, the total rate of 95% CI being 8%-41%. In control group, 19 of 24 cases of newborns had positive HBeAg, HBeAg positive rate was 79.2%, the rate of 95%CI being 5%-93%.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2= 17.26, P 〈 0.01, RR = 0.27, 95% CI (6.3 × 10^-6, 8.6 × 10^-5). For investigation of HBV-DNA of newborns in trial group, 7 of 28 cases of newborns had positive HBV-DNA, HBV-DNA positive rate being 25%, the total rate of 95% CI being 11%-45%. In control group, 20 of 24 cases of newborns had positive HBV-DNA, HBV-DNA positive rate was 83.3%, the total rate of 95% CI being 63%-95%.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X^2 = 17.62, P 〈 0.01, RR = 0.30, 95% CI (1.5 × 10^-5, 1.7× 10^-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BeAg positive rate and HBV-DNA positive rate of newbor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rial group, 7 of 28 newborns had HBV-DNA positive, but the HBV-DNA load of newbor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ir mothers. In control group, 20 of 24 newborns still had HBV-DNA positive, and the HBV-DNA load of newborns was close to those of their moth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RUPTION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Hepatitis B virus HBIG
下载PDF
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君 孙晓风 +3 位作者 邓泽润 张跃新 周莹丽 刘浩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EMbase、Cochrane Librar... 目的:探讨在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EMbase、Cochrane Library、BIOSIS Previews 等数据库,截止日期为2013年9月。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采用 RevMan5.1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共1241例孕妇,其中应用替比夫定602例,对照组639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随访6~12月龄婴儿,替比夫定组 HBsAg 和 HBV DNA 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5,95%CI(0.08,0.28),P<0.00001;RR=0.12,95%CI(0.05,0.32),P<0.0001];替比夫定组孕妇分娩前 HBV DNA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替比夫定组肌酸激酶升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86,95%CI(-4.55,-3.16),P<0.00001],应用替比夫定孕妇所产新生儿无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替比夫定能阻断 HBV 宫内感染,其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宫内感染 孕妇 META分析
下载PDF
妊娠期不同阶段给予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母婴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邱波 朱玲 +5 位作者 陈艳 吴晓丽 刘秀丽 王堂明 严世春 刘星妤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428-431,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阶段给予替比夫定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清HBsAg阴性父亲,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孕妇180例,干预1组60例,在孕前口服替比夫定,直至HBV DNA阴性后受孕并继续服药至新生儿出生;干预2组6...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阶段给予替比夫定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清HBsAg阴性父亲,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孕妇180例,干预1组60例,在孕前口服替比夫定,直至HBV DNA阴性后受孕并继续服药至新生儿出生;干预2组60例,在孕24 w时口服替比夫定至新生儿出生;对照组60例不进行抗病毒处理。观察婴儿0 w、24 w和48 w时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情况。结果干预1组婴儿出生时、24 w、48 w血清HBsAg和HBV DNA阳性率均为0.0%,干预2组出生时、24 w、48 w时HBV DNA阳性率为5.0%、3.3%、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出生时、24 w、48 w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20.0%、18.3%、16.7%,与干预2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未发现与应用替比夫定相关的不良反应;三组新生儿胎龄、体质量、身长和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替比夫定至HBV DNA阴性时受孕可以完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宫内传播,且有较好的孕妇和新生儿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宫内感染 母婴传播 安全性
下载PDF
HBV高病毒载量孕妇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璐 代晶芳 张国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589,597,共5页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V-DNA定量测定,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者165例(A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者455例(B组),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53例(C组),HBsAg、HBeAg阳性者7例(D组),分析孕妇乙肝感染情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680例携带乙肝病毒单胎妊娠孕妇共发生新生儿感染64例,感染率为9.41%,A、B、C、D四组感染率分别为14.55%、6.15%、22.64%、0,其中C组感染率最高(P<0.05),但四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孕妇新生儿HBV-DNA阳性56例,阳性率为8.24%,A组阳性率为18.18%高于B组5.71%、C组1.87%、D组0(P<0.05);HBV-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孕妇的新生儿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5.74%、24.75%高于病毒载量103~105 copies/ml和<103 copies/ml的孕妇的新生儿(P<0.05);孕妇HBV-DNA病毒载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HBV病毒载量越高,新生儿宫内感染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宫内感染 传播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不同孕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差别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闫永平 李端 +2 位作者 徐德忠 陈长生 王雪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853-855,共3页
目的 分析不同孕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的差异 ,探索 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方法 运用 Meta分析技术对 9个不同孕期 HBV母胎传播发生率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 .结果 孕早期的宫内感染率最低 (0 .4 8% ) ,而孕晚期的感染率 (14 .0... 目的 分析不同孕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的差异 ,探索 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时间 .方法 运用 Meta分析技术对 9个不同孕期 HBV母胎传播发生率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 .结果 孕早期的宫内感染率最低 (0 .4 8% ) ,而孕晚期的感染率 (14 .0 7% )高于孕中期 (4.33% ) (d=0 .10 4 9,95 .0 0 % CI=0 .0 5 2 - 0 .15 8) .对各研究结果做齐性检验 ,未见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HBV宫内感染可发生在孕期的各个阶段 ,但主要的发生时间是孕晚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宫内传播 感染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HBsAg进入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雪萍 徐德忠 +3 位作者 李远贵 闫永平 门可 张景霞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检测HBsAg进入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情况,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胰蛋白酶(0.25%)-DNase Ⅰ(0.15 U/ml)联合消化法,获取纯度较高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将状态良好的对数生长期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分为... 目的检测HBsAg进入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情况,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胰蛋白酶(0.25%)-DNase Ⅰ(0.15 U/ml)联合消化法,获取纯度较高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将状态良好的对数生长期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分为6组,HBsAg-anti-HBs 复合物组(Ⅰ),热灭活的HBsAg、HBeAg、anti-HBc均阳性血清和高滴度anti-HBs阳性血清共同孵育物组(Ⅱ), 热灭活的HBsAg、HBeAg、anti-HBc均阳性血清组(Ⅲ),HBsAg组(Ⅳ),热灭活的正常人血清组(Ⅴ),及正常细胞培养液组(Ⅵ,空白对照组)。分别收集各组细胞铺片,免疫组化检测细胞的感染状况。结果所获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纯度较高,符合后续实验要求。用鼠抗人anti-HBs免疫组化检测收集的细胞铺片,发现Ⅰ、Ⅱ组均有大量HBsAg阳性信号,Ⅲ组细胞亦有少量HBsAg阳性信号出现,其他各组细胞均未发现HBsAg阳性信号。结论体外培养的人胎盘滋养层细胞能将HBsAg-抗HBs复合物中的HBsAg,但不能将单独的HBsAg“摄入”胞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膜滋养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分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培奋 钟梅 侯金林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分型在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特点。方法对广州市三家医院的135例HBsAg孕产妇及其139例新生儿外周血及部分婴儿随访标本,巢式PCR扩增HBVS区基因部分片段,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PCR产物,比较酶切片段长度多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分型在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特点。方法对广州市三家医院的135例HBsAg孕产妇及其139例新生儿外周血及部分婴儿随访标本,巢式PCR扩增HBVS区基因部分片段,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PCR产物,比较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以确定HBV基因型。直接测序并与Genebank相应序列比较。结果7例新生儿发生HBV的宫内传播,阳性率为7/139(5.0%),PCR-RFLP方法检测到B、C型各3/7例,D基因型1/7例。宫内传播过程中母婴HBV的基因型保持一致。S基因直接分型与上述结果一致。该7组母婴均无乙肝临床症状与体征。结论广州地区母婴宫内传播HBV以C、B基因型为主,宫内传播过程中及免疫压力下HBV-DNA发生碱基突变,但未发生在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上,尚不能由HBV基因分型对HBV感染儿的预后进行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PCR-RFLP 序列分析
下载PDF
HBV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常文辉 闫永平 +6 位作者 门可 杜可军 邵中军 万毅 王雪萍 徐勇勇 徐德忠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2290-2292,共3页
目的 :综合评价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Meta分析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 ,针对 6篇有关HBV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共累计病例 2 93例 ,对照 1 30 3例 .结果 :孕妇HBVDNA阳性、HBeAg阳性、先兆... 目的 :综合评价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应用Meta分析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 ,针对 6篇有关HBV宫内传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共累计病例 2 93例 ,对照 1 30 3例 .结果 :孕妇HBVDNA阳性、HBeAg阳性、先兆早产、先兆流产、Apgar低分、剖宫产等 6个研究因素的合并OR值分别为 1 5 7.5 9(1 7.6 4~ 1 4 0 8.1 0 )、1 4 .0 1(7.1 0~ 2 4 .1 6 )、4 .6 3(1 .33~ 1 6 .0 9)、0 .73(0 .2 6~ 2 .0 1 )、1 .1 8(0 .39~ 3.5 6 )、1 .0 1 (0 .5 9~ 1 .75 ) .结论 :孕妇HBVDNA阳性、HBeAg阳性是宫内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先兆早产与宫内感染的发生呈中等程度相关 ;先兆流产、Apgar低分、剖宫产与宫内感染的发生关联相对不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宫内传播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HBV宫内感染与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关系 被引量:13
9
作者 邵中军 李晶华 +2 位作者 徐德忠 姜庆五 徐剑秋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孕妇病毒滴度的影响。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孕期使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干预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2组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 目的探讨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孕妇病毒滴度的影响。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孕期使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孕妇为干预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2组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发生率、病毒载量的差异,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干预组孕妇210例,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对照组402例,有15例发生宫内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剂量与HBV DNA拷贝数、HBsAg滴度无关。结论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也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免疫球蛋白 宫内传播 乙型肝炎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ellula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健 孙琳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3年第5期243-248,共6页
Objective: To study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BV and its cellular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n the fetus. Methods.. A total of 46 coses of pregnant women who suffered from HBV were divided into HBeAg ( + )... Objective: To study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BV and its cellular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n the fetus. Methods.. A total of 46 coses of pregnant women who suffered from HBV were divided into HBeAg ( + ) and HBeAg ( -) groups. HBV-DNA in serum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of 46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before delivery was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fter placenta being delivery, HBV-DNA in serum and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BMC) was also detected by PCR. Results.. The total of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and PBMC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epatitis B were 69. 57% (32/46) and 41. 30% (19/46).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of cord blood and CBMC were 56. 52%(26/46) and 21. 74% (10/46)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and PBMC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eAg ( + ) were 100. 00% (25/25) and 60. 00% (15/25)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of cord blood and CBMC were 88. 00% (22/25) and 32. 00% (8/25)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and PBMC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eAg (-) were 33. 33% (7/21) and 19.05% (4/21)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of cord blood and CBMC were 19. 05%(4/21) and 9. 52% (2/21)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HBV-DNA in serum of cord blood and CBMC of newborns were higher in the group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eAg ( + )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eAg ( -) (P<0. 01 and P<0. 05). There was no HBV-DNA in serum, PBMC and CBMC of normal pregnant women and normal neonates. Conclusion: The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BV can be existent and its transmission way not only can be induced by serum but also can be induced by PBMC. The way of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f HBV induced by PBMC was concealed. The dangerous possibility of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is higher in the pregnant women with HBeAg (+) than that in the group of pregnant women with HBeAg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pregnant woman NEWBOR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BMC HBV cccDNA and HBV Serological Markers and its Effect on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被引量:9
11
作者 WANG Dan Dan YI Lin Zhu +7 位作者 WU Li Na YANG Zhi Qing HAO Hai Yun SHI Xiao Hong WANG Bo FENG Shu Ying FENG Yong Liang WANG Su Pi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315-323,共9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hepatitis B virus(HBV) covalenty closed circular deoxyribonucleic acid(cccDNA) and other HBV serological markers and...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nal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hepatitis B virus(HBV) covalenty closed circular deoxyribonucleic acid(cccDNA) and other HBV serological markers and its effects on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Methods We enrolled 290 newborns and their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 positive mothers. HBV cccDNA in PBMC and HBV DNA in serum were detected by a real‐time PCR‐TaqM an probe while HBV serological markers were detected with an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vels of PBMC HBV cccD NA and serum HBV DNA and HBeA g(r = 0.436 and 0.403, P < 0.001).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tern A [‘HBsA g(+), HBeA g(+), and anti‐HB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BMC HBV cccD NA positiv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χ^2 = 48.48, P < 0.00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and PBMC HBV cccD NA(χ^2 = 9.28, P = 0.002). In the presence of serum HBV DNA, HBeA g, and PBMC HBV cccD NA, the risk of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was three times higher(OR = 3.69, 95% CI: 1.30‐10.42) than that observed in their absence. The risk of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was the greatest(OR = 5.89, 95% CI: 2.35‐14.72) when both PBMC HBV cccD NA and pattern A were present. A Bayesian network model showed that maternal PBMC HBV cccD NA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Conclusion PBMC HBV cccDNA may be a direct risk factor for HBV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serological markers could be combined with PBMC‐related markers in prenatal tes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intrauterine transmissio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eoxyribonucleic acid SEROLOGICAL markers
下载PDF
HBV宫内传播研究在乙型肝炎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磊 邵中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5-1058,共4页
全新的HBV宫内传播研究包括了宫内显性感染和宫内隐匿性感染,HBV宫内显性感染即传统意义上的HBV宫内感染,虽然HBV宫内感染历经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干预效果甚微,导致母婴传播成为乙型肝炎(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 全新的HBV宫内传播研究包括了宫内显性感染和宫内隐匿性感染,HBV宫内显性感染即传统意义上的HBV宫内感染,虽然HBV宫内感染历经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干预效果甚微,导致母婴传播成为乙型肝炎(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多认识到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使得HBV宫内传播的定义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拓展,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的研究将填补HBV垂直传播防控的空白领域,拓展的新研究角度将决定乙肝防控新的决策方向和内容,为我国乙肝预防控制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显性感染 隐匿性感染
原文传递
西安市HBsAg阳性产妇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妮 续靖宁 +4 位作者 李芳 付婷 王海荣 高洁 张磊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了解西安市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传播(BIT)现况及其影响因素,随访幼儿HBV传播转归和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对341例HBsAg阳性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所生34... 目的了解西安市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传播(BIT)现况及其影响因素,随访幼儿HBV传播转归和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对341例HBsAg阳性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所生344例新生儿于产后24h内以及1岁后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组分析新生儿发生BIT、宫内显性感染(DBI)和宫内隐匿性感染(OBI)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对该幼儿人群进行随访,获得高危幼儿HBV传播的转归和HBsAb阳性率。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BIT、DBI和OBI率为46.51%(160/344)、8.14%(28/344)和38.37%(132/344),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和BIT的风险分别是HBeAg阴性产妇的2.60倍(95%CI:1.19~5.70)和2.21倍(95%CI:1.36~3.61);产妇外周血HBVDNA载量≥200、≥103和>106拷贝/ml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的风险分别是<200、<103和≤106拷贝/ml者的1.99倍(95%CI:1.29~3.08)、1.73倍(95%CI:1.11~2.69)及2.33倍(95%CI:1.33~4.10);发生前置胎盘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是无前置胎盘者的14.07倍(95%CI:1.23~160.76);孕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是注射者的1.60倍(95%CI:1.02~2.53)。随访发现,14例DBI幼儿,9例发生HBsAg转阴(9/14);OBI率为24.17%(22/91);乙肝疫苗免疫总的应答率为69.23%(63/91)。OBI幼儿的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59.09%(13/22)。结论HBsAg阳性产妇所生幼儿随访中发现,OBI较高,乙肝疫苗应答率较低,是乙肝防控的空白区域,应加强育龄妇女及幼儿HBV监测、HBsAg阳性产妇控制乙肝干预是控制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显性感染 隐匿性感染
原文传递
胎盘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和凋亡与HBV的宫内传播机制 被引量:5
14
作者 白菡 张琳 +4 位作者 何丽霞 冯国和 石理兰 窦晓光 赵桂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695-1700,共6页
目的:通过HB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探讨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机制.方法:对人早孕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对人滋养层细胞系JEG-3进行传代培养,将HBV感染血清与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共同孵育8-48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 目的:通过HB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探讨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机制.方法:对人早孕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对人滋养层细胞系JEG-3进行传代培养,将HBV感染血清与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共同孵育8-48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间连接,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滋养层细胞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被感染的滋养层细胞中的HBV DNA,TUNEL方法检测滋养层细胞的凋亡.结果:与HBV阳性血清共同孵育对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间连接无明显影响;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滋养层细胞与HBV感染血清共同孵育(8,24,48h)后,滋养层细胞可以出现HBsAg和HBcAg的阳性表达,24 h时HBsAg阳性细胞数量最多(8h:18.0%±3.67%;24h:30.6%±2.88%;48 h:24.8%±4.21%);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被感染的滋养层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TUNEL结果显示,与HBV感染血清共同孵育可导致滋养层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加(24h:18.6%±3.05%;48h:26.8%±2.86%:P<0.01).结论: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可能是HBV通过胎盘屏障的途径之一;HBV感染可以诱导滋养层细胞产生凋亡,这可能是胎盘屏障阻止HBV宫内感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系JEG-3 细胞免疫荧光 免疫组化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技术 官内传播
下载PDF
乙肝免疫球蛋白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煜 金辉 刘沛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2年第7期791-798,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CNKI、VIP、CBM、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HBIG... 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CNKI、VIP、CBM、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1992年1月至2012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2个RCT,共7 212例患者。尽管所有研究均声称"随机",但仅3个研究报告了随机方法。仅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结果资料不完整,13个研究有其他类型的偏倚,均未报道分隐藏和选择性偏倚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试验组为8.971%,对照组为25.470%[RR=0.359,95%CI(0.303,0.425)],半年后试验组为5.385%,对照组为13.919%[RR=0.391,95%CI(0.278,0.550)],1年后试验组为5.318%,对照组为12.457%[RR=0.429,95%CI(0.335,0.551)];出生时抗体保护率试验组为61.964%,对照组为14.523%[RR=6.712,95%CI(1.920,23.467)],半年以上保护率试验组为77.754%,对照组为66.311%[RR=1.209,95%CI(0.989,1.478)]。倒漏斗图表明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除随访半年后乙肝抗体保护的研究结果较不稳定外,其余研究结果稳定性良好,与原合并效应值一致。结论乙肝携带孕妇宫内注射HBIG可降低新生儿出生、半年和1年时乙肝感染率,提高出生时抗体保护率,但对提高半年以上抗体保护率无效。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欠佳,存在偏倚,对上述结论的临床应用应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免疫球蛋白 宫内传播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基于决策树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的HBV宫内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文鑫 晋聪 +5 位作者 王婷 李雁笛 丰淑英 汪波 冯永亮 王素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5-91,共7页
目的结合logistic回归与χ^(2)自动交互检测法(CHAID)决策树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7-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89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 目的结合logistic回归与χ^(2)自动交互检测法(CHAID)决策树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7-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89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周及分娩方式等基线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通过构建CHAID决策树模型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689例新生儿中,HBV宫内传播率为11.47%(79/689)。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模型1与多因素模型2分析结果均显示,剖宫产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OR=0.25,95%CI:0.14~0.43;OR=0.27,95%CI:0.15~0.46);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以及HBV DNA水平≥2×105 IU/ml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OR=3.89,95%CI:2.32~6.51;OR=3.48,95%CI:2.12~5.71)。CHAID决策树模型共筛选出3个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其中,母亲分娩前HBeAg状态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分娩方式和母亲HBV DNA水平;母亲分娩前HBeAg与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间存在交互作用,HBeAg阳性且行阴道分娩的母亲所生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由19.08%增至29.37%,行阴道分娩和HBV DNA水平≥2×105 IU/ml的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升至33.33%。结论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2×105 IU/ml和阴道分娩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与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与母亲HBV DNA高载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与CHAID决策树模型可互为补充,能更好地识别HBV高危人群,有利于准确地制定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零传播”策略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立新 白淑芬 +1 位作者 和沁园 马常兰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实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零传播"的可行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HBV母婴阻断治疗病例,总结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采取的有效阻断措施和阻断结果等。结果HBV感染孕妇不论是乙... 目的探讨实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零传播"的可行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HBV母婴阻断治疗病例,总结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采取的有效阻断措施和阻断结果等。结果HBV感染孕妇不论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还是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只要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1.0×10^6拷贝/ml,均未发现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病例;HBVDNA≥1.0×10^6拷贝/ml的孕妇,自孕28周左右口服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行抗病毒阻断治疗者,亦未发现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病例;HBV母婴传播仅发生在HBVDNA>1.0×10^6拷贝/ml且孕期未进行抗病毒阻断的病例;HBV感染孕妇的婴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在2月龄、7月龄、12月龄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若<100U/ml,给予加强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可达到有效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结论HBVDNA载量是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关键预测指标;对于HBV DNA高载量孕妇进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效;正规及时的联合免疫,以及对乙型肝炎疫苗低应答婴儿加强疫苗接种阻断母婴传播;上述3项措施联合进行可以实现HBV母婴"零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零传播 婴儿 新生儿
下载PDF
孕妇产前进行免疫阻断与新生儿乙型肝炎基因疫苗免疫效果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宁生 朱敏 +1 位作者 应红华 林益平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 目的探讨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5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于产前28周、32周和36周分别给予HBIG200IU免疫阻断作为阻断组;31例HBV标志物阳性孕妇未给予HBIG免疫阻断作为未阻断组;同期选择HBV标志物阴性孕妇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新生儿分别给予乙肝基因疫苗的免疫接种,并分别于1个月、2个月、7个月和12个月龄采集外周血检测HBV标志物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结果阻断组、未阻断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7.3%(48/55)、77.4%(24/31)和97.6%(41/42);未阻断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大三阳”孕妇的阻断效果最好,新生儿抗HBs阳转率从33.3%上升到71.4%。结论对HBV感染孕妇采用HBIG免疫阻断,可以降低宫内感染及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分娩时孕妇HBV感染状态对新生儿抗HBs阳转率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断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肝炎疫苗
原文传递
孕妇及胎儿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淑丽 王宇明 +2 位作者 刘俊 汤勃 王永刚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4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孕妇及其胎儿血清、PBMCs、胎盘、胎肝组织中的HBVDNA,探讨HBV宫内传播与宫内感染的可能途径以及孕妇HBV含量与宫内传播发生的量化关系。方法用PCR荧光定量分析法筛选血清HBVDNA阳性的不同孕龄孕妇... 目的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孕妇及其胎儿血清、PBMCs、胎盘、胎肝组织中的HBVDNA,探讨HBV宫内传播与宫内感染的可能途径以及孕妇HBV含量与宫内传播发生的量化关系。方法用PCR荧光定量分析法筛选血清HBVDNA阳性的不同孕龄孕妇,定量检测孕妇及其流产胎儿血清、PBMCs、胎盘、胎肝组织中的HBVDNA;对阳性胎肝组织进行HBVDNA原位杂交;对阳性PBMCs检测HBVcccDNA。结果21例血清HBVDNA阳性的孕妇中,11例PBMCsHBVDNA检测阳性,其中9例HBVcccDNA检测为阴性,而胎儿PBMCsHBVDNA检测均为阴性。母血HBVDNA含量不同数量级之间胎盘、胎肝HBVDNA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01,P=0.001)。HBVDNA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例胎肝细胞内见阳性染色,相应的胎肝组织、胎儿脐血、胎盘组织PCR检测均为HBVDNA阳性。结论HBV宫内传播经胎盘发生,孕妇PBMCs内的HBV不会发生宫内传播;母血HBVDNA含量在106拷贝/ml及以上时,胎盘感染HBV的危险性显著增加,母血HBVDNA含量在107拷贝/ml及以下时,胎肝感染HBV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宫内传播 宫内感染
下载PDF
HBIG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芳 庄东明 +2 位作者 于广福 侯海峰 于爱莲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综合评价HBsAg(+)和/或HBeAg(+)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作用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只读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比较孕晚期使用... 目的综合评价HBsAg(+)和/或HBeAg(+)孕妇在孕晚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作用的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只读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比较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结果各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好,2=39.7,P<0.05,Meta分析的OR值为0.32,95%可信区间为0.23~0.46。结论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提高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META分析 乙肝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