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4D-FLOW MRI血流成像评价颅内囊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桂玉熙 谢铭飞 +2 位作者 罗昆 龙茜 郑传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 目的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载瘤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处、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囊状动脉瘤出口截面处以及对侧动脉的对称位置分别手动勾画血管边缘轮廓,自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囊状动脉瘤最大径和尺寸比(SR)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比较,颅内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壁剪切应力(WSS)、平均WSS、最大轴向WSS-最大周向WSS小于对侧对称截面;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最大WSS、平均WSS、平均轴向WSS、平均轴向WSS-平均周向WSS在载瘤动脉中较小,载瘤动脉中的最大能量损失和平均能量损失显著高于对侧动脉,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载瘤动脉中最大径>5 mm组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轴向WSS和平均轴向WSS大于最大径≤5 mm组;与SR≤2组对比,SR>2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平均轴向WSS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4D-FLOW MRI技术可动态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的血流环境,量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特征,在探索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成因素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颅内囊状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壁剪切应力
原文传递
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分布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嵘 齐巍 +1 位作者 赵继宗 王硕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 通过对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形态学的定性研究 ,总结其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在动脉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 3例单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为实验组 ,7例无心血管疾病的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常规H... 目的 通过对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形态学的定性研究 ,总结其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在动脉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 3例单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为实验组 ,7例无心血管疾病的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常规HE染色、现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合天狼星红染色 偏振光法 ,对两组样本进行实验处理及观察。结果 实验组样本中Ⅰ型胶原在动脉瘤壁分布广泛 ,在中膜中外层及外膜区域更为明显 ;对照组样本Ⅰ型胶原位于中膜中外层及外膜区域。实验组Ⅲ型胶原分布少于I型胶原 ,主要分布在动脉瘤壁中膜中层 ;对照组Ⅲ型胶原主要位于动脉壁中膜中外层。结论 在动脉瘤壁中Ⅰ、Ⅲ型胶原分布与正常颅内动脉壁存在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壁 Ⅲ型胶原 分布 病理组织学 研究 Ⅰ型胶原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三圈模式”对瘤颈闭合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林 梁朝辉 +3 位作者 杨明 董鹏飞 李林芳 王立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三圈模式"技术对动脉瘤颈闭合的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经介入栓塞治疗的116例患者共计135个囊性动脉瘤,将入组动脉瘤按收治顺序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应用"三圈模式"技术对动脉瘤颈闭合的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经介入栓塞治疗的116例患者共计135个囊性动脉瘤,将入组动脉瘤按收治顺序随机分为"三圈模式"组(66个动脉瘤)和传统栓塞组(69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平均为4.67+1.85mm;其中包括单纯栓塞46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89个;应用VFC圈91枚,纤毛圈93枚,水凝胶涂层圈73枚,填塞圈324枚;选用支架均为Microvention公司生产的LVIS支架。依据Raymond分级评价即刻栓塞效果,比较两组病例6个月随访时瘤颈闭合率。结果 135例动脉瘤均实现成功栓塞,其中66例动脉瘤采用三圈模式治疗,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Ⅰ级47个,Ⅱ级7个,Ⅲ级12个,其中45例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经6个月共随访55例患者,没有瘤颈、瘤体残留及复发病例,瘤颈闭合率100%;传统栓塞治疗组的69例动脉瘤应用支架辅助栓塞44例,栓塞后即可造影均获得Raymond分级Ⅰ级疗效,经随访6个月共56例患者,6例动脉瘤颈残留并给予再次栓塞治疗,瘤颈闭合率89.3%。两组病例瘤颈闭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例在使用支架类型、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瘤颈闭合是动脉瘤栓塞的核心理念,三圈模式对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闭合较传统栓塞模式具有更高瘤颈闭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圈模式 传统栓塞治疗模式 瘤颈闭合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半自动分割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4
作者 耿介文 王思敏 +2 位作者 胡鹏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7-586,共10页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 目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创建一种半自动的颅内囊状动脉瘤分割技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数据库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单中心数据,所有数据在分析前均进行了匿名处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60岁和<60岁)和DSA机型、DSA序列数及动脉瘤信息,包括动脉瘤个数、直径(≥5 mm和<5 mm)、颈宽(宽颈、窄颈)及位置(分叉部、侧壁)。根据8∶1∶1的比例将数据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集。3个数据集患者的DSA三维断层数据均采用三维旋转DSA模式在造影机完成,并由3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对DSA三维断层数据显示的动脉瘤进行标注,并最终生成动脉瘤的标准标签。动脉瘤分割模型包括训练阶段和分割阶段。训练阶段,使用训练集的DSA三维断层图像数据与动脉瘤的分割标签以及通过Marching Cubes算法提取的血管边缘信息,对模型进行端到端的训练,在测试集上监控模型的分割指标,保留分割指标最高的模型。分割阶段,医师在验证集的动脉瘤DSA三维断层图像上选择一个动脉瘤内部的点,截取感兴趣体积(VOI),输入训练好的血管与动脉瘤分割最优模型,得到动脉瘤的分割结果,将分割的VOI定位回原始DSA三维断层图像以获得最终的动脉瘤轮廓。将分割网络模型的分割结果与人工获取的标准标签进行比较,以计算Dice相似系数(DSC)。对验证集数据按照动脉瘤直径、颈宽、位置进行分层,以比较不同亚组间的DSC。计算动脉瘤分割掩膜的长、宽和高的边界框,将其中的最大值作为动脉瘤的最大直径,与标准标签中的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在验证集中统计并比较颅内动脉瘤标准标签人工获取时间与分割网络模型获取时间(从定位动脉瘤到获取满意的动脉瘤颈分割时间)。结果最终纳入了756例患者的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分割模型 神经网络 U形网络结构 Dice相似系数
下载PDF
等圈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林 杨明 +2 位作者 董鹏飞 李林芳 王立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4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等圈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IA)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等圈技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共计42枚囊性动脉瘤,依据Raymond分级评价即刻栓塞效果,并于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 36例42枚动... 目的探讨等圈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IA)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等圈技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共计42枚囊性动脉瘤,依据Raymond分级评价即刻栓塞效果,并于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 36例42枚动脉瘤均实现成功栓塞,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分级I级27个,III级15个,动脉瘤直径约1mm^15mm。其中15例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共使用弹簧圈105枚。成功随访21例患者,没有瘤颈、瘤体残留及复发病例,瘤颈闭合率100%。结论等圈技术适合较规则动脉瘤的栓塞,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等圈技术 传统栓塞治疗模式 瘤颈闭合
下载PDF
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特征性因素回顾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异春 刘远来 +4 位作者 张晓峰 林其炎 于志虎 张明文 何咏超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年第4期460-46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间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诊的95例次87例囊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组35例次和破裂组60例次。测量记录患...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间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收诊的95例次87例囊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组35例次和破裂组60例次。测量记录患者动脉瘤体长度和宽度、瘤体长度与宽度比值(L/W)、瘤颈宽度、瘤体长度/瘤颈宽度比值(AR)、瘤体宽度与瘤颈宽度比值(W/W)、子囊数、动脉瘤长径与载瘤动脉的夹角(入射角,IA)等。结果两组患者瘤体长度、瘤体宽度、瘤颈宽度和W/W度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年龄、L/W、AR、子囊数和I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年龄、子囊和FA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相对小、L/W值大、AR值大、存在子囊和IA大的动脉瘤相对容易破裂,年龄、子囊和入射角是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破裂 特征性因素
原文传递
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研究进展
7
作者 邓子茹 孙文 +2 位作者 陈育华 吕心怡 桂韦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5期472-476,共5页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壁剥离、动脉搏动以及微出血有关,炎症机制参与其中。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并无特异性特征,以偏头痛样头痛为主,新发的、剧烈的、持续的以及性质变化频繁的头痛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SWI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头痛。缘于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治疗更倾向于简单的盘绕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 头痛
下载PDF
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的组织结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廖旭兴 苏东东 +5 位作者 马廉亭 李俊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1期669-672,共4页
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瘤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瘤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 目的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超微病理性结构,预测颅内囊性动脉瘤进展。方法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12例颅内多发动脉瘤(19个标本)、15例单发动脉瘤及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脑血管标本的血管壁组织结构。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血管壁标本中的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在动脉瘤标本中可见动脉瘤壁的内皮细胞损伤、弹力板不完整或缺失及平滑肌细胞坏死,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有明显的差异;动脉瘤壁Ⅳ型胶原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颅内囊性动脉瘤壁中各层结构的形态及分布特点与正常大脑中动脉动脉壁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颅内囊性动脉瘤容易破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正常动脉 组织结构 Ⅳ型胶原 表达
下载PDF
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林 杨明 +1 位作者 李京臣 董鹏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683-687,共5页
目的探讨对于合并重要分支的颅内动脉瘤栓塞,采用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支架尾部覆盖技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共计18个囊性动脉瘤;5个为破裂动脉瘤,13个为未破... 目的探讨对于合并重要分支的颅内动脉瘤栓塞,采用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支架尾部覆盖技术治疗的18例患者,共计18个囊性动脉瘤;5个为破裂动脉瘤,13个为未破裂动脉瘤。每个动脉瘤均采用支架顺行释放(非神龙摆尾式释放),支架尾部覆盖瘤颈。结果成功栓塞18例动脉瘤,手术后即刻造影可见动脉瘤栓塞均匀致密,分支通畅。无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支架尾部覆盖瘤颈技术适合治疗部分合并分支的动脉瘤,分支保护良好,较神龙摆尾技术释放方式简单,较"X/Y/T型"支架技术节约耗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技术 支架 分支保护 “X/Y/T型”支架技术
下载PDF
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磊 万军 +1 位作者 蒋业清 张晓龙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分析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单纯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瘤颈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影像学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7例)和稳定组(61例)。采用... 目的分析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单纯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瘤颈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影像学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7例)和稳定组(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年龄、ISA破裂与否、瘤径大小、血管分叉部和RaymondⅡ级亚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5.140)、ISA破裂(OR=1.831)、术后RaymondⅡc型(OR=3.758)、ISA大(OR=4.623)和血管分叉部(OR=2.257)是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ISA大、ISA破裂、术后RaymondⅡc型和血管分叉部的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患者复发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术 复发
原文传递
颅内囊性动脉瘤壁弹性胶原网架结构的病理学形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嵘 王硕 +1 位作者 赵元立 赵继宗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705-708,共4页
目的深入了解动脉瘤壁的病理结构,分析颅内囊性动脉瘤壁弹性胶原网架结构(elastic-collagen network of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al wall,ECN)的病理性变化及稳定性差异。方法对34例散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标本(破裂动脉瘤组21例,未... 目的深入了解动脉瘤壁的病理结构,分析颅内囊性动脉瘤壁弹性胶原网架结构(elastic-collagen network of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al wall,ECN)的病理性变化及稳定性差异。方法对34例散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标本(破裂动脉瘤组21例,未破裂动脉瘤组13例)和11例正常颅脑肌性动脉(对照组)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Confocal)方法,观察各组标本中胶原成分、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的分布。结果破裂动脉瘤壁及未破裂动脉瘤壁间,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的形态及分布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将颅内动脉壁中贯穿全层的网架支撑结构定义为颅内动脉壁的弹性胶原网架结构,并分为内层ECN及外层ECN,而破裂动脉瘤壁与未破裂动脉瘤壁中各层ECN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对动脉瘤的形成及破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性动脉瘤 弹性胶原网架结构 病理学
下载PDF
18 例颅内袋状动脉瘤的病理观察与分析
12
作者 赵同建 曹世俭 +1 位作者 刘晖 李敬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1期52-55,共4页
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8例颅内袋状动脉瘤组织进行镜下观察和病理分析。观察到袋状动脉瘤的基本组织病理改变为损伤、变性和修复。结果提示脑动脉血流变化对动脉壁的压力作用是动脉瘤产生的原动力;管径较大的血管和较强... 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8例颅内袋状动脉瘤组织进行镜下观察和病理分析。观察到袋状动脉瘤的基本组织病理改变为损伤、变性和修复。结果提示脑动脉血流变化对动脉壁的压力作用是动脉瘤产生的原动力;管径较大的血管和较强的机体修复能力是形成大动脉瘤的基础;中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机会相对较多,瘤壁内常伴有出血。本研究对认识颅内袋状动脉瘤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状动脉瘤 颅内肿瘤 病理学
下载PDF
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13
作者 赵林 杨明 +2 位作者 李林芳 董鹏飞 王立群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 目的探讨单支架扰流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患者,共计21个囊性动脉瘤,其中20个动脉瘤直径≤3mm,1个直径约20mm;5个为破裂动脉瘤,16个为未破裂动脉瘤。每个动脉瘤均采用LVIS支架覆盖,手术即刻造影可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无出血及血栓形成并发症。分析术后6~27个月,平均(11.0±5.15)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成功随访19例患者,1例失访。18个动脉瘤均实现瘤颈闭合,2个动脉瘤无变化。结论单支架扰流技术适合治疗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易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扰流技术 单支架 未破裂微小动脉瘤
下载PDF
一次性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永中 马景鉴 +1 位作者 黄建军 杨树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9-331,共3页
报道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每例均有2个动脉瘤,其中13个为囊性,1个为梭形。有1例为双侧脉络膜前动脉对称性囊性动脉瘤。经单侧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将全部囊性动脉瘤一次性夹闭。经术中瘤囊穿刺及术后动脉造影证实动脉瘤被完金夹闭... 报道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每例均有2个动脉瘤,其中13个为囊性,1个为梭形。有1例为双侧脉络膜前动脉对称性囊性动脉瘤。经单侧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将全部囊性动脉瘤一次性夹闭。经术中瘤囊穿刺及术后动脉造影证实动脉瘤被完金夹闭。梭形动脉瘤仅用肌肉包裹。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和重残。结合我们的病例,本文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识别、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进行了讨论,强调有条件时,对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应及时一次性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动脉瘤 脑外科手术 囊性 梭形 治疗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