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守的边界——对我国记者诠释社群话语变迁的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尹连根 王海燕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4,共19页
如何理解新媒体对当下我国新闻业的冲击?学界路径不一,众说纷纭。为置啄其中,本文依托于对现有文献以及2015-2017年间所进行的记者访谈材料的分析,以边界工作为理论框架来论述新闻边界的失守,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记者诠释社群的话语变迁。... 如何理解新媒体对当下我国新闻业的冲击?学界路径不一,众说纷纭。为置啄其中,本文依托于对现有文献以及2015-2017年间所进行的记者访谈材料的分析,以边界工作为理论框架来论述新闻边界的失守,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记者诠释社群的话语变迁。为适应本研究的需要,我们在回溯Zelizer(1993)有关记者诠释社群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三个维度,即,记者对新闻平台的诠释,对新闻职业的诠释,对新闻产品的诠释。本文认为,新媒体的勃兴所带来的去专业化主要表现在平台边界、职业边界和报道边界的失守,从而带来记者诠释社群话语的相应变化。就平台边界而言,互联网尤其微博、微信的问世使得新闻平台大众化,新闻平台的垄断性诠释话语则相应地先后经历政治话语、市场话语、大众话语的变迁。就职业边界而言,数字时代使得新闻人日趋成为数字劳工背景下专业新闻的留守者、公众舆论的边缘人,新闻职业的垄断性诠释话语则先后由政治取向、精英取向而转变为普通职业取向,新闻工作者原有的权威性被消解、被祛魅。就产品边界而言,如今在流量导向的支配下,作为新闻产品的报道开启了流量决定新闻的时代,并相应开启了一个坏新闻才是新闻、娱乐性才是新闻的诠释话语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工作 新闻专业主义 去专业化 新媒体 数字化 诠释社群
原文传递
社交媒体环境下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媒介呈现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涂光晋 刘双庆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3-47,共15页
近年来医患暴力冲突成为媒体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作为公众理解外部世界的知识,新闻对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建构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感知。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公众以及社会意见领袖参与事件传播,为新闻事件... 近年来医患暴力冲突成为媒体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作为公众理解外部世界的知识,新闻对医患暴力冲突事件的建构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感知。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公众以及社会意见领袖参与事件传播,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的社会网络,导致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媒介呈现的复杂化及真相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本文以近年来发生的代表性医患暴力冲突事件为例,从知识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医患暴力冲突的媒介呈现机制与困境,并尝试探讨未来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新闻权威 阐释社群 知识 建构
原文传递
中国式法律议论与相互承认的原理 被引量:20
3
作者 季卫东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91,共16页
从"善的界说"和"正的界说"这一双重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的话语空间和法律议论的结构性特色以及问题状况,可以找到"互惠正义"和"为了相互承认的论证"这些具有可比较性的切入点,从而发现进一步... 从"善的界说"和"正的界说"这一双重视角,来分析中国传统的话语空间和法律议论的结构性特色以及问题状况,可以找到"互惠正义"和"为了相互承认的论证"这些具有可比较性的切入点,从而发现进一步探讨中国经验并与关于法律推理的各种学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以最高人民法院刚颁布不久的《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为素材,来研究中国式法律解释策略、法律沟通方式的演变趋势以及有待改进的环节,将会有许多趣味盎然的现象有待理论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议论 相互承认 法律推理 法律解释 解释共同体
原文传递
从读者经验到阐释社会——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评介 被引量:15
4
作者 任虎军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斯坦利·费什是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主要代表,其批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文本阅读应该关注读者的经验结构,认为文本的意义源于阐释社会,文学批评是一种说服活动。以《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为参照,从文本阅读、文本意义、文学... 斯坦利·费什是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主要代表,其批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文本阅读应该关注读者的经验结构,认为文本的意义源于阐释社会,文学批评是一种说服活动。以《这门课里有没有文本?》为参照,从文本阅读、文本意义、文学批评三个角度对斯坦利·费什的读者反应文学批评理论进行了梳理,并观照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相关批评理论对其作了简单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利·费什 读者经验 阐释社会 说服
下载PDF
危机管理团队(CMT)与危机沟通:一个“释经阶层”的视角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茜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3,共6页
危机管理团队(CMT)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CMT成员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不利于CMT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探讨了从非技术、非制度的无形因素入手降低CMT内部冲突的问题。本文从新闻社会学领域引进"释经阶层&q... 危机管理团队(CMT)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CMT成员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不利于CMT发挥其应有作用。本文探讨了从非技术、非制度的无形因素入手降低CMT内部冲突的问题。本文从新闻社会学领域引进"释经阶层"的概念,建构了以企业、企业外部关联利益人和媒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核心的"CMT释经阶层阐释对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沟通 危机管理团队 释经阶层
下载PDF
意义标准:探索社群与解释社群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毅衡 《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100-115,共16页
意义理论中争议最多的,是解释的“正确标准”问题。解释是个动态的开放概念,无绝对标准。但解释必须有个标准,才能讨论文本的意义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论者的做法是设立一个理想的读者人格。皮尔斯认为人生有涯,人类的知识只有在... 意义理论中争议最多的,是解释的“正确标准”问题。解释是个动态的开放概念,无绝对标准。但解释必须有个标准,才能讨论文本的意义地位等一系列问题。一般论者的做法是设立一个理想的读者人格。皮尔斯认为人生有涯,人类的知识只有在探索社群的累加与衍生中,才真正成为文化。费什提出“解释社群”理论,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问题上迈出了切实的一步:既摆脱了作者意向,也摆脱了“文本意义”的绝对地位,更摆脱了完全依从个人的无政府式的相对主义,他的理论更适合文化符号学的解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标准 探究社群 解释社群 符号学 文学理论
下载PDF
从独白到对话——迈向法律论证理论 被引量:8
7
作者 焦宝乾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7-92,共6页
法律论证理论摆脱了传统法律方法论所预设的单一法律决定主体的理论局面,而引入多元化的主体,由此使得法律论辩成为可能。法律论证理论视域中,德沃金独白式的赫拉克勒斯法官形象已经被“听众”和“解释的共同体”等复数主体的观念所取... 法律论证理论摆脱了传统法律方法论所预设的单一法律决定主体的理论局面,而引入多元化的主体,由此使得法律论辩成为可能。法律论证理论视域中,德沃金独白式的赫拉克勒斯法官形象已经被“听众”和“解释的共同体”等复数主体的观念所取代。从独白到对话的理论演变,使法律方法从传统理论迈向法律论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论证 对话 听众 解释的共同体
下载PDF
论法学通说的形成机理 被引量:6
8
作者 姜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92,284,共12页
法学研究必须以法学通说的建构为目标,这不仅可以重塑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而且是法学理论得以繁荣进步的保障。尽管法学通说的形成路径有多种,但重视法学通说的学术前提以及关注法学通说的修辞基础与公共性格,却共同预示着... 法学研究必须以法学通说的建构为目标,这不仅可以重塑法学理论在法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而且是法学理论得以繁荣进步的保障。尽管法学通说的形成路径有多种,但重视法学通说的学术前提以及关注法学通说的修辞基础与公共性格,却共同预示着一种法学理论可否位居法学通说的共同关注点。而法学通说的识别则内在性地取决于其自身的主体间性与客观性,这又分别依赖于两大基本转变:一为从独断主义到解释共同体,二是从存在论到规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通说 主体间性 解释共同体
下载PDF
通向法律权威的法律叙事:以民初法统政治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章永乐 《地方立法研究》 2023年第1期107-123,共17页
美国宪法学家罗伯特·卡弗的“法与叙事”论述,为理解法律叙事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性的视角。结合中华民国初期法统政治的经验来看,一部宪法权威的确立和维护,需要具有守护宪法之自觉的叙事者提供两种叙事,一种是... 美国宪法学家罗伯特·卡弗的“法与叙事”论述,为理解法律叙事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启发性的视角。结合中华民国初期法统政治的经验来看,一部宪法权威的确立和维护,需要具有守护宪法之自觉的叙事者提供两种叙事,一种是关于政权与宪法之正当性起源的叙事,另一种是关于宪法的效力如何在时间中绵延的叙事,重点在于解释宪法实施过程之中出现的种种断裂和例外现象。中华民国初期的法统政治在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争议和困境,导致无论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法统还是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法统,都不能够凝聚足够的权威。对民初法统政治的探讨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思考宪法史叙事的制度功能,从而增强对于自身的制度角色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解释共同体 宪法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下载PDF
沟通即文明:《三体》内外的媒介和传播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建国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39-44,113,共7页
《三体》是一部关于沟通的科幻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宇宙沟通学/传播学”作品。环境、媒介、身体、沟通、存在(社会)形态多因素相互建构,注定了三体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沟通难题,而这仅仅是地球人之间“沟通难题”的一个极端例子。《三体》... 《三体》是一部关于沟通的科幻小说,或者说是一部“宇宙沟通学/传播学”作品。环境、媒介、身体、沟通、存在(社会)形态多因素相互建构,注定了三体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沟通难题,而这仅仅是地球人之间“沟通难题”的一个极端例子。《三体》的虚构故事以及《三体》跨文化、跨媒介传播的成功,均从正面或反面证明,媒介与传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体》 媒介 传播 身体 诠释社群 沟通难题
下载PDF
信息时代的“粉丝”文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骐 黄瑶瑛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0-93,共4页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粉丝"行为形成的心理需求层次,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粉丝"相互联系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特点,最后还分析了"粉丝"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丝”文化 心理需求 全球化 阐释性社区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塑造规则的法庭对话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贾敬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43,共10页
通过对话机制创制出化解多元价值选择困境的普遍规则是立法机关的核心职责。可是,若这种对话不得不发生于欠缺民主性的法庭,那么所塑造出的规则的正当性就会受到质疑。作为补救措施,训练法官成为一个解释共同体的成员,并使其遵循特定的... 通过对话机制创制出化解多元价值选择困境的普遍规则是立法机关的核心职责。可是,若这种对话不得不发生于欠缺民主性的法庭,那么所塑造出的规则的正当性就会受到质疑。作为补救措施,训练法官成为一个解释共同体的成员,并使其遵循特定的行为标准,则可以增加司法对话所蕴含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对话 立法对话 立法程序 解释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新中国广播的媒介记忆:国家史与广播史的双重阐释(1949—1956)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雅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第2期101-117,共17页
在1949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人民广播对于稳固、维护新生共和国,维系民众的想象和认同至关重要。本文由媒介记忆的概念出发界定了何为广播记忆生产,进而通过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国家史叙述和广播史叙述重合的界面,证明被嵌入国... 在1949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人民广播对于稳固、维护新生共和国,维系民众的想象和认同至关重要。本文由媒介记忆的概念出发界定了何为广播记忆生产,进而通过开国大典、抗美援朝等国家史叙述和广播史叙述重合的界面,证明被嵌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新中国广播,如何同时形塑着广播从业者的阐释共同体身份。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国家史"和"广播史"阐释的"热点时刻",代表政治权力的国家政权,与作为媒介组织的中央电台通过合作与协商,阐释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若干"关键事件"。人民广播与新生政权之间的相互依靠,使得广播从业者拥有将历史叙述与集体记忆建构合二为一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史 台史 媒介记忆 广播记忆生产 阐释共同体
下载PDF
网络诠释社群的国家认同建构——知乎“觉醒年代”话题的辞屏构建及认同修辞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梓熹 《传媒观察》 CSSCI 2022年第8期45-53,共9页
国家认同通过社会建构得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可以通过相似的情感、语言和修辞结成特定的诠释社群,围绕特定议题构建国家认同。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回溯历史来构建国家认同,而围绕该剧结成小组的网民话语是关乎国家认同的... 国家认同通过社会建构得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可以通过相似的情感、语言和修辞结成特定的诠释社群,围绕特定议题构建国家认同。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回溯历史来构建国家认同,而围绕该剧结成小组的网民话语是关乎国家认同的象征性符号再现。本文以伯克新修辞学的“辞屏”和“认同修辞”理论为理论视角,采用语料库话语分析与修辞分析结合的方法,探讨知乎《觉醒年代》话题的用户采用了怎样的“辞屏”,并如何通过认同修辞策略构建认同以及形塑了怎样的国家认同。研究发现,诠释社群从价值倾向、情感确认、行为投入三个层次构建国家认同,编织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套叙事,并进一步通过对立、同情、误同三种修辞策略达到爱国的“同一”,并且,在理性认知基础上,情感在认同建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社群 国家认同 情感 辞屏 认同修辞
原文传递
“逐自由而居”:新媒体语境下评论社群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敏 刘雨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5-109,共15页
本文从"阐释社群"这一理论出发,对2015年底多家媒体推出的年度新闻评论评选及其颁奖辞、评论策划,以及部分知名评论员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撰写的年终总结等文本展开分析,探讨评论员群体在"热点时刻"的阐释实践:他们是... 本文从"阐释社群"这一理论出发,对2015年底多家媒体推出的年度新闻评论评选及其颁奖辞、评论策划,以及部分知名评论员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撰写的年终总结等文本展开分析,探讨评论员群体在"热点时刻"的阐释实践:他们是如何理解评论空间与言论表达之间的矛盾,又是如何建构移动新媒体平台上的评论标准,以及在强化身份认同、建构评论员共同体时,使用了怎样的话语策略,又存在怎样的价值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论员 阐释社群 热点时刻
原文传递
《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及其根源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莉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03-105,共3页
中国《喜福会》研究虽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于冲突和身份等问题,呈现较为单一的文化政治批评。本文拟从文本和阐释群体两极,分析其中原由。不管是小说的框架寓言,还是小说本身,都反反复复集中于母女冲突,而一代移民母亲体现中国文化,二... 中国《喜福会》研究虽然成果很多,但多集中于冲突和身份等问题,呈现较为单一的文化政治批评。本文拟从文本和阐释群体两极,分析其中原由。不管是小说的框架寓言,还是小说本身,都反反复复集中于母女冲突,而一代移民母亲体现中国文化,二代移民女儿体现西方文化,因此,母女冲突实质为东西文化冲突,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冲突、文化身份成为文本极为突显的"内容存储",多视角的叙事策略使冲突进一步加强,强烈召唤读者解读其文化冲突和身份问题。同时,当前的多元文化潮流以及以政治批判为特征的后现代大环境使"阐释集体"具有文化冲突、政治批评的期待视域,该期待视域自然响应文本召唤,由此,产生《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召唤结构 内容存储 阐释集体 期待视域
下载PDF
“关注—被关注”模式下微博对“阐释共同体”的构建——以“新浪微博”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兰朵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0-63,共4页
"关注—被关注"模式是微博用户联系彼此的功能链条,通过对感兴趣的人加关注,用户基于信息共享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网络关系,这一网络内的成员具有相对同质化的兴趣爱好并且相互之间会产生互动。于是,共同的话题形成了不同的... "关注—被关注"模式是微博用户联系彼此的功能链条,通过对感兴趣的人加关注,用户基于信息共享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网络关系,这一网络内的成员具有相对同质化的兴趣爱好并且相互之间会产生互动。于是,共同的话题形成了不同的社群,进而构建起大量的"阐释共同体",即共同体内部成员关注的对象、使用的语言以及传播的内容,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微博这种强大的整合效应,对网络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网络道德的建设皆带来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阐释共同体 互动 整合
下载PDF
感受文体学:客体的消失
18
作者 金元浦 《南海学刊》 2017年第2期52-59,共8页
我国当前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亟待破除平面化、浅表化和非历史化的倾向。认真反思中外当代文艺理论史变革的重要节点,研究其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对于我国文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关注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在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具... 我国当前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亟待破除平面化、浅表化和非历史化的倾向。认真反思中外当代文艺理论史变革的重要节点,研究其开拓性的理论贡献,对于我国文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关注读者为中心的批评理论在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长期由新批评垄断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架构。其中美国本土读者反应批评的领军人物斯坦利·费史,将读者、观者、接受者的感受看成理解文学文本的基本方式,并更进一步将读者的接受活动视为一切文学价值产生的本源。他所提出的意义作为事件,阐释模式与结构的"三位一体",以及阐释策略与阐释共同体,都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利·费史 意义事件 阐释模式 三位一体结构 阐释共同体
下载PDF
记者作为阐释性记忆共同体:“南都口述史”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白红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6-66,共21页
新闻业不仅参与到历史事件的记忆中,也在从事着有关自身的记忆工作,行业中的事件、人物和组织都会成为集体记忆的对象。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庆祝创刊18年而在微信平台上设立的"南都口述史"为例,讨论在这样一个封闭又开放... 新闻业不仅参与到历史事件的记忆中,也在从事着有关自身的记忆工作,行业中的事件、人物和组织都会成为集体记忆的对象。本文以《南方都市报》为庆祝创刊18年而在微信平台上设立的"南都口述史"为例,讨论在这样一个封闭又开放的记忆空间里,记者如何作为一个阐释性记忆共同体来纪念他们曾供职过的新闻组织,并分析这种集体记忆对于南都和中国新闻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都市报》 口述史 阐释性记忆共同体
原文传递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员间知识共享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蕾 李志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第18期26-28,共3页
回顾近期或经典文献中关于虚拟学习社区中学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得到11个学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将它们用解释结构模型法进行层次分析,发现直接因素是社区的成熟度、学员间的信任和学员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或动机;中层... 回顾近期或经典文献中关于虚拟学习社区中学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得到11个学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将它们用解释结构模型法进行层次分析,发现直接因素是社区的成熟度、学员间的信任和学员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或动机;中层因素是社区文化、社区平台、学员的个性特征和学员的学习能力;深层因素是社区教师或组织者的学习活动组织方法、知识(话题)本身和学员的态度;而根本因素是社区领导的意见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共享 解释结构模型 虚拟学习社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