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诽谤案件中“通知——移除”规则的合宪性调控 被引量:9
1
作者 郑海平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15,共14页
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第36条所确立的"通知-移除"规则在适用于网络诽谤案件时,容易对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造成侵害。主要原因在于,在此种规则之下,网络平台提供者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往往倾向于对网络用户的言论进行过度审... 我国现行《侵权责任法》第36条所确立的"通知-移除"规则在适用于网络诽谤案件时,容易对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造成侵害。主要原因在于,在此种规则之下,网络平台提供者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往往倾向于对网络用户的言论进行过度审查,导致许多从法律上来看并不一定构成诽谤的言论也被移除。本文主张,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违宪审查机制,但立法和司法机关依然应该尝试通过其他途径对"通知-移除"规则进行合宪性调控:在第36条尚未修改的情况下,法院在网络诽谤案件中适用该项规则时,应当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比如"实施侵权行为"、"知道"、"必要措施"等)进行合宪性解释;同时,立法机关也应该对现行"通知-移除"规则加以修改或补充,以便使其更加符合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通知—移除”规则 言论自由 监督权 合宪性解释
原文传递
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边界——兼评“两高”有关司法解释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道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83-89,共7页
网络成为大众的舆论场,网络诽谤行为日渐增多,对现有法律制度形成了挑战。但由于其涉及到个人权利,应谨慎处之。信息化是网络诽谤行为泛化的背景,国外对网络诽谤行为并非一味放纵。界定好网络诽谤的刑法边界是关键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到... 网络成为大众的舆论场,网络诽谤行为日渐增多,对现有法律制度形成了挑战。但由于其涉及到个人权利,应谨慎处之。信息化是网络诽谤行为泛化的背景,国外对网络诽谤行为并非一味放纵。界定好网络诽谤的刑法边界是关键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到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两高"治理网络有关司法解释近期出台,显为应时之举,仍有完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刑法边界 司法解释
下载PDF
论网络诽谤的刑罚限度——评“‘两高’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的解释”中的相关条文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小彪 田文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94-100,共7页
轰轰烈烈的打击网络谣言的运动背后凸显的是法律的障碍。"两高"的司法解释配合性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却与我们刑法理论存在巨大冲突。如第二条第一项实质上突破了司法的权限,第三条第一项将"群体性事件"入刑,加剧了... 轰轰烈烈的打击网络谣言的运动背后凸显的是法律的障碍。"两高"的司法解释配合性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却与我们刑法理论存在巨大冲突。如第二条第一项实质上突破了司法的权限,第三条第一项将"群体性事件"入刑,加剧了司法的地方化,第五条第二款又一次拉大了寻衅滋事罪的"口袋"。从法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司法解释须做出妥当的解释结论,以谋求法律的稳定性与正义性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客观处罚条件 群体性事件 寻衅滋事罪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要素认定标准探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川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8,共12页
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在规范网络环境下诽谤认定方面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标准几无规定。然而受制于传统争议延续和网络诽谤新形式,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面临比客观要素认定更深入和复杂的境况... 两高关于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在规范网络环境下诽谤认定方面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对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标准几无规定。然而受制于传统争议延续和网络诽谤新形式,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要素的认定面临比客观要素认定更深入和复杂的境况,需根据网络时代名誉权倾斜保护需要明确主观要素认定标准。在故意认知要素方面,根据网络诽谤以散布为核心和陌生化、全域化的特点,明确对行为性质的认知以单一散布认识为标准、对行为对象的认知需排除真实合理确信、对行为后果的认知需识别特定对象名誉的不应有贬损。在故意意志要素方面,传统诽谤限于直接故意的条件在网络环境下消亡,出现大量放任因素的存在空间,因此需承认间接故意的主要地位。网络环境下诽谤罪主观标准出现适当扩张,这与网络名誉权亟待保护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但由于构成要件过滤机能的完善并不会造成诽谤罪犯罪圈的过度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诽谤罪 主观要素 故意认知 间接故意
下载PDF
网络诽谤与网络匿名之间的平衡 被引量:5
5
作者 高荣林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4-39,共6页
网络匿名极大地扩展了公民的表达自由,但是,其也为网络诽谤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就需要披露匿名诽谤者的身份信息,然而,匿名言论也是受宪法保护的表达自由。因此,为了既保护名誉,又打击网络诽谤,同时也保护匿名言论,... 网络匿名极大地扩展了公民的表达自由,但是,其也为网络诽谤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就需要披露匿名诽谤者的身份信息,然而,匿名言论也是受宪法保护的表达自由。因此,为了既保护名誉,又打击网络诽谤,同时也保护匿名言论,美国的法院根据网络的特殊性,结合其司法实践提出了若干标准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即原告必须履行通知程序;原告必须提供确切的证据证明被告的诽谤性言论构成侵权;披露匿名被告信息的命令有助于原告诉求的实现;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取被告匿名身份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表达自由 匿名 平衡
下载PDF
涉外网络诽谤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姜悠悠 《武大国际法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72-87,共16页
随着科技发展,涉外网络诽谤的法律适用问题正面临着新挑战:在面对原被告属人法、行为地法、网络服务器所在地法等众多规则时,如何取舍才能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曾经因地理位置确定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侵权行为地规则,在网络环境下丧失... 随着科技发展,涉外网络诽谤的法律适用问题正面临着新挑战:在面对原被告属人法、行为地法、网络服务器所在地法等众多规则时,如何取舍才能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曾经因地理位置确定性而占据主导地位的侵权行为地规则,在网络环境下丧失了优势。双重可诉规则、谢韦尔规则、被侵权人住所地规则以及最密切联系原则从不同切入点试图解决网络诽谤的法律适用问题,但各有利弊。立场相对中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以其自身的弹性空间容纳了一定限度的政策价值。以此为基础,似可构建涉外网络诽谤问题的二阶式冲突规则:一般情况下,适用被侵权人住所地法;当案件事实整体上与另一国有更密切联系时,则适用该国法。即在连结点的选择上,以被侵权人住所地为主,辅之以最密切联系地。这对于弥补现行"被侵权人经常居所地"规则的不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法律适用 最密切联系原则 被侵权人住所地
下载PDF
英国2013诽谤法对ISP的最新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仁荣 邹文星 《行政与法》 2014年第11期98-106,共9页
2013年英国颁布了诽谤法修正案,其第5条对ISP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立法,以ISP是否对发布的内容有影响或控制为标准,将ISP分为两类,并适用不同的责任构成,将通知即删除原则成文化,同时制定了明确的适用的规则。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 2013年英国颁布了诽谤法修正案,其第5条对ISP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立法,以ISP是否对发布的内容有影响或控制为标准,将ISP分为两类,并适用不同的责任构成,将通知即删除原则成文化,同时制定了明确的适用的规则。其总体方向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确保法律与时俱进并且适用;在平衡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基础上,寻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ISP而不是承担责任。英国2013诽谤法使我们从现实合理性方面审视我国网络诽谤立法及ISP现状,据此提出《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3款的修改意见及我国将来的网络诽谤立法或司法适用的一些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网络服务商 通知即删除
下载PDF
网络诽谤案件追诉难之成因与解决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赫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50-52,共3页
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作为网络诽谤案件提起公诉的标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被害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在职权主义背景下,赋予被害人调查取证权的可能性存疑。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将告诉权与证据收集相分离的做法,令亲告罪被害... 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作为网络诽谤案件提起公诉的标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被害人取证困难的问题。在职权主义背景下,赋予被害人调查取证权的可能性存疑。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将告诉权与证据收集相分离的做法,令亲告罪被害人自主选择“公诉”或“自诉”的追诉方式,完善大陆地区“告诉才处理”案件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诽谤罪 亲告罪 追诉模式
下载PDF
浅议网络诽谤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江娜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20-26,共7页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产生了诸如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社会的安宁。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诽谤侵权责任应当根据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区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承担直接侵权责任,和...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产生了诸如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社会的安宁。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诽谤侵权责任应当根据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区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承担直接侵权责任,和一般出版者责任类似。网络中介服务提供商分为接入、平台服务两种类型,其一般都是间接帮助侵权,负有事后被通知即制止侵权义务,另外在明知的情形下亦担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网络服务商 公民名誉权 言论自由
下载PDF
言论自由与保障名誉的博弈:网络反腐视角下诽谤罪的再认定
10
作者 行江 胡安琪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02-407,共6页
在网络反腐的进程中,公民的言论自由及宪法监督权与被举报人的名誉权均为法律所重点保护的权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为保证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广泛行使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对网络反腐中举报人的"诽官"行为应... 在网络反腐的进程中,公民的言论自由及宪法监督权与被举报人的名誉权均为法律所重点保护的权利,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为保证公民言论自由和监督权的广泛行使以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对网络反腐中举报人的"诽官"行为应当以最谦抑的刑法手段进行预防和惩戒。本着这个理念,在网络反腐视角下对网络诽谤的入罪标准应重新给予审慎思考,不能轻易降低诽谤罪的入罪门槛、扩大刑法的适用范围,对网络诽谤的构成要件应进行谨慎认定,以充分、合理地在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同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反腐 网络诽谤 诽谤罪 构成要件 谦抑性
下载PDF
修辞批评视域下的刑事被害人话语研究--基于“杭州网络诽谤案”的分析
11
作者 吕娅 冯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0-112,共13页
互联网时代,刑事案件被害人可借助微博表达诉求,与司法机关和公众互动。被害人话语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杭州网络诽谤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范式探讨自诉案件被害人的话语建构过程和运用策略,发现... 互联网时代,刑事案件被害人可借助微博表达诉求,与司法机关和公众互动。被害人话语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杭州网络诽谤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批评范式探讨自诉案件被害人的话语建构过程和运用策略,发现:第一,被害人在话语建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场景要素的作用,第二,被害人在不同诉讼阶段宜采用不同的修辞策略,第三,被害人在寻找救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戏剧主义五要素和同一策略达.到修辞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被害人 网络诽谤 名誉权 修辞批评 话语权 微博 网络新媒体
下载PDF
试论网络名誉侵权责任——对全国首例QQ签名侵犯名誉权案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铀镱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14-15,72,共3页
本文针对全国首例QQ签名侵犯名誉权案,分析了此类网络名誉权侵权与以往博客侵权的不同之处,并根据侵权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分析该案件。为此类案件的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QQ签名 网络名誉权 侵权
下载PDF
网络诽谤罪的客观要件分析
13
作者 霍俊阁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6-73,共8页
网络诽谤行为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不仅涉及到宪法权利的保护,还涉及到刑法法益的保护。为了准确的打击犯罪,平衡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自由保障机能,我们首先应当对诽谤、网络诽谤的概念及其外延进行深入研究阐述,其次应对网络诽谤的罪... 网络诽谤行为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不仅涉及到宪法权利的保护,还涉及到刑法法益的保护。为了准确的打击犯罪,平衡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自由保障机能,我们首先应当对诽谤、网络诽谤的概念及其外延进行深入研究阐述,其次应对网络诽谤的罪量标准进行定位和具体认定,从而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网络诽谤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 客观要件 分析
下载PDF
“微时代”网络诽谤问题初探
14
作者 李思宇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1-103,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平台在不断发展壮大,网络诽谤犯罪也频频发生。由于微博上的网络诽谤行为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受关注程度高及违法成本低等特点,导致诽谤犯罪更容易实施,且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难以消除。文章从"...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平台在不断发展壮大,网络诽谤犯罪也频频发生。由于微博上的网络诽谤行为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受关注程度高及违法成本低等特点,导致诽谤犯罪更容易实施,且造成的负面影响更难以消除。文章从"微时代"网络诽谤频发的背景和诽谤行为的特点着手,对微博上网络诽谤罪的犯罪构成进行合理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司法实务中备受关注的"管辖权"和"公权力介入"两大问题,提出在司法层面规制"微时代"网络诽谤罪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时代 网络诽谤 微博
下载PDF
论网络诽谤犯罪的地域管辖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清燕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第11期90-92,102,共4页
诽谤犯罪自从打上网络的特征之后,传统诽谤犯罪地域管辖连接点在网络诽谤独特的虚无空间中被突破。文章借鉴先进经验国家的立法、判例,基于对网络诽谤犯罪预备、实行和实行后三阶段具体分析,揭示了网络诽谤犯罪地与刑事地域管辖的联系,... 诽谤犯罪自从打上网络的特征之后,传统诽谤犯罪地域管辖连接点在网络诽谤独特的虚无空间中被突破。文章借鉴先进经验国家的立法、判例,基于对网络诽谤犯罪预备、实行和实行后三阶段具体分析,揭示了网络诽谤犯罪地与刑事地域管辖的联系,提出网络诽谤罪地域管辖连接点的确定标准是侵犯刑法法益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犯罪 地域管辖 连接点 法益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网络诽谤犯罪疑难问题探究
16
作者 徐宏 万善德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网络诽谤行为日趋频繁,相较于传统诽谤行为具有传播快、影响广等鲜明特点。但刑罚介入网络诽谤新领域不能摈弃其谦抑性格,要衡平言论自由与法益保护。从网络诽谤的行为范围、主体范围以及"情节严重"三方面严格区分网络诽谤行... 网络诽谤行为日趋频繁,相较于传统诽谤行为具有传播快、影响广等鲜明特点。但刑罚介入网络诽谤新领域不能摈弃其谦抑性格,要衡平言论自由与法益保护。从网络诽谤的行为范围、主体范围以及"情节严重"三方面严格区分网络诽谤行为的罪与非罪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行为 网络诽谤主体 情节严重 犯罪构成 法益侵害
下载PDF
网络诽谤犯罪立案管辖之困境与价值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伊晓婷 《行政与法》 2014年第12期99-103,共5页
本文对网络诽谤犯罪案件载体与形式进行了重新评估,并解释了刑法扩张的合理性,试图从诽谤犯罪规制的价值选择出发,考察域外法制,平衡社会公益与公民权利,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尊严,提出修正现行法律规范的建议,或加强公权力救济、强... 本文对网络诽谤犯罪案件载体与形式进行了重新评估,并解释了刑法扩张的合理性,试图从诽谤犯罪规制的价值选择出发,考察域外法制,平衡社会公益与公民权利,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尊严,提出修正现行法律规范的建议,或加强公权力救济、强化现行法律框架下的侦查权合理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罪 立案管辖 域外法制 强化侦查权
下载PDF
“网络诽谤解释”之刑法解释论剖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庄乾龙 朱志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82-88,共7页
"网络诽谤解释"以实质解释论为立场,扩张了诽谤、寻衅滋事等罪的成立范围。特别是"网络诽谤解释"借助"累积犯"理论解释诽谤罪的"严重情节",本质上创制了一种新型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而网络诽... "网络诽谤解释"以实质解释论为立场,扩张了诽谤、寻衅滋事等罪的成立范围。特别是"网络诽谤解释"借助"累积犯"理论解释诽谤罪的"严重情节",本质上创制了一种新型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而网络诽谤公诉情形的增加为公权力介入言论自由打开了缺口。形式解释论以法律条文为中心,禁止司法机关的入罪解释,但不排斥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坚持形式解释论可防止传统犯罪网络入罪的异化,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彰显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权保障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解释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下载PDF
网络诽谤犯罪地域管辖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清燕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8-21,共4页
网络诽谤犯罪与传统诽谤犯罪最大不同在于网络犯罪人利用网络行为跨越空间障碍,从而使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及与管辖区域之间的关联度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被突破,动摇了传统地域管辖中犯罪地作为诉因发生地的重要基础,使传统司法管辖面临新的... 网络诽谤犯罪与传统诽谤犯罪最大不同在于网络犯罪人利用网络行为跨越空间障碍,从而使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及与管辖区域之间的关联度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被突破,动摇了传统地域管辖中犯罪地作为诉因发生地的重要基础,使传统司法管辖面临新的困境。考量网络诽谤犯罪地域管辖的逻辑起点,并科学设定网络诽谤犯罪地域管辖的适用条件是对传统地域管辖规则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犯罪 地域管辖 联结点 法益
下载PDF
网络诽谤罪立案管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清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1-64,共4页
融合传统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以及类似人际传播的双向交流特点的网络诽谤犯罪撼动了传统诽谤犯罪立案管辖的理论和规则。公诉案件的网络诽谤立案管辖存在对公安部解释的适用效力、标准、度的问题;自诉案件的网络诽谤案立案管辖涉... 融合传统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以及类似人际传播的双向交流特点的网络诽谤犯罪撼动了传统诽谤犯罪立案管辖的理论和规则。公诉案件的网络诽谤立案管辖存在对公安部解释的适用效力、标准、度的问题;自诉案件的网络诽谤案立案管辖涉及证据的收集问题。在公共言论与一般言论区别对待原则和审慎运用刑罚原则指导下,文章提出了网络诽谤罪立案管辖制度的完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诽谤罪 立案管辖 公共言论 刑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