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纤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再评价——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又佳 黄燕 +5 位作者 付耀高 徐安定 古志辉 林本 李福祥 潘小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评价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降纤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75例,均经头CT排除脑出血。主要终点事件为第3、6个月时的病死率、明显依赖生存... 目的评价降纤药巴曲酶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降纤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各75例,均经头CT排除脑出血。主要终点事件为第3、6个月时的病死率、明显依赖生存状态及死亡/残疾,次要评价指标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随访期末病死率两组无差异(4.0%对2.7%,P=1.00),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5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为0.26~8.72。3个月时明显依赖生存率和死亡/残疾率两组无差别,23.6%对38.4%(P=0.055,RR=0.49,95%CI为0.24~1.02);33.3%对46.7%(P=0.096,RR=0.57,95%CI为0.29~1.11)。6个月时明显依赖生存率和死亡/残疾率降纤组好于对照组,16.7%对32.9%(P=0.024,RR=0.41,95%CI为0.19~0.89);24.0%对40.0%(P=0.022,RR=0.44,95%CI为0.22~0.89)。随访期末2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外出血率降纤组较对照组高(16.0%对5.3%,P=0.034,RR=3.00,95%CI为1.01~8.88)。结论降纤治疗超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脑梗死 颈内动脉系统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谢康 崔煜 +3 位作者 郑重 蒋宏俨 许航 许媛媛 《中华全科医学》 2009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观察单次使用尿激酶对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尿激酶治疗的尿激酶组(32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h、3d... 目的观察单次使用尿激酶对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尿激酶治疗的尿激酶组(32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h、3d和15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8%、90.7%和96.9%,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6.7%和83.4%(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颈内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 单次使用
原文传递
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谭海斌 游潮 +9 位作者 黄光富 袁立民 刘卫东 冯海龙 陈勇 陈隆益 廖晓灵 李自立 唐健 赵冬冬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89-591,59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手术策略、显微手术方法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的发病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根据瘤囊位置将动脉瘤病人分为两组,组1多发动脉瘤位于同侧前循环,组2位于双侧前循环...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手术策略、显微手术方法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的发病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根据瘤囊位置将动脉瘤病人分为两组,组1多发动脉瘤位于同侧前循环,组2位于双侧前循环。结果在1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中有23例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具有52个瘤囊,2个瘤囊18例,3个瘤囊4例,4个瘤囊1例。100%的组1病人和70%组2病人的所有动脉瘤在一次手术中夹闭。术后随访84%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如果有可能,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包括已破和未破动脉瘤)都应一次或分次手术治疗,动脉瘤的大小、术前分级、动脉瘤位置和患者年龄显著影响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动脉瘤 前循环 显微手术治疗 颅内 颈内动脉系统 手术效果 回顾性分析 手术策略 手术方法 治疗效果 发病情况 动脉瘤病 术后随访 患者年龄 病人 瘤囊 手术中
原文传递
经颅多普勒评估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雄伟 张以善 +2 位作者 牛俊英 王翠玉 张红丽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30-632,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方法对213例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检测颅内侧支循环通路。结果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8%,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93%,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0%。颈内动脉远段闭塞,经颅多普勒显示眼动脉侧支通路开放15%,前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51%,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开放61%。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均出现软脑膜吻合侧支循环,91%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9%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15例(7%)未发现侧支循环,108例(55%)1个侧支通路建立,79例(40%)2个侧支通路建立,11例(5%)3个侧支通路建立。结论经颅多普勒有助于了解颈内动脉系统动脉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能力,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颅内侧支循环代偿能力 经颅多普勒 颈内动脉系统 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下载PDF
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障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佳艺 李剑锋 +1 位作者 金朝 秦骞 《当代医学》 2022年第18期4-9,共6页
目的 探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 目的 探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市羊坊店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伪rTMS刺激,低频rTMS组给予1 Hz rTMS治疗,高频r TMS组给予5 Hz rTMS治疗,联合组先后给予低频rTMS和高频rTMS叠加治疗。比较两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静态平衡测试及动态平衡测试。结果 治疗后,4组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联合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晃动速度均慢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 TMS组、高频r TMS组、联合组第1项和第3项晃动速度均慢于对照组,联合组综合晃动速度慢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反应时间均短于治疗前,移动速度快于治疗前,端点行程、最大偏移、方向控制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rTMS组、高频rTMS组、联合组反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移动速度快于对照组,方向控制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反应时间短于低频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方向控制大于低频rTMS组和高频rT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频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且低高频联合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颈内动脉系统 缺血性脑卒中 平衡障碍 NeuroCom平衡系统
下载PDF
尿激酶治疗早期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7例效果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爱英 《齐鲁护理杂志》 2009年第12期21-22,共2页
目的:探讨单次使用尿激酶对早期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13例早期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 目的:探讨单次使用尿激酶对早期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113例早期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于30 m in内滴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 h、3 d和10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3.68%、89.47%和96.49%,均高于对照组的28.57%、60.71%和82.14%(P<0.01);治疗组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能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颈内动脉系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护理
下载PDF
探究前循环新发脑梗死患者头晕症状与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易兰 倪健强 +3 位作者 杨怡尧 徐敏 方琪 董万利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 探究前循环新发脑梗死(ACI)患者头晕症状与颈内动脉(ICA)系统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纳入前循环新发脑梗死患者234例,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排除椎基底动脉(VBA)系统血管异常,根据发病前24 h内是否出现头晕症状,分为头晕组... 目的 探究前循环新发脑梗死(ACI)患者头晕症状与颈内动脉(ICA)系统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纳入前循环新发脑梗死患者234例,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排除椎基底动脉(VBA)系统血管异常,根据发病前24 h内是否出现头晕症状,分为头晕组与非头晕组。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两组间脑血管危险因素(VRFs)、责任梗死部位、颈内动脉(ICA)系统、侧支循环建立的差异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高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RFs≥3、一侧ICA狭窄合并迂曲、ICA中度迂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DL-C、一侧ICA狭窄合并迂曲为ACI患者伴随头晕症状的脑血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的ACI患者头晕发生比例增加。一侧颈内动脉存在狭窄合并迂曲,为ACI出现头晕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新发脑梗死 头晕 血管迂曲 侧支循环
下载PDF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8
作者 程福璋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31期64-66,共3页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对...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动脉溶栓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笑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7期20-22,32,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该院139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65)和预后不良组(n=7... 目的: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该院139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行静脉溶栓治疗,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65)和预后不良组(n=74),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39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良好65例,占46.76%,预后不良74例,占53.24%;预后不良组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合并糖尿病、病情中重度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入院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 mmol/L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合并糖尿病、病情中重度均为影响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3 h、合并糖尿病、病情中重度均为影响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静脉溶栓 预后不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研究
10
作者 关颖 刘广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1155-1159,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24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24例急性脑梗死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1)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31.2%。(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最常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饮酒、吸烟、心脏病史等。各个危险因素在不同梗死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心房颤动的比例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TOAST分型,最常见的病因为大动脉硬化性,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4)常见症状和体征依次为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构音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眼震、偏盲,吞咽困难/饮水呛咳。(5)好发部位是脑桥,其次为延髓、小脑、颞枕叶、丘脑、基底动脉尖、中脑,多发梗死较常见。(6)大脑后动脉狭窄最常见,其次是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中伴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均显著高于不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且NIHSS评分更高。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具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危险因素;常见病因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其次为小动脉闭塞型;患者多合并糖尿病;桥脑是其好发部位;肢体无力、头晕/眩晕是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典型的交叉症状或体征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中较少见。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症状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津 《系统医学》 2019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疗的10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划为2组各50例。即使用常规药物救治的患者,为A组;使用动脉溶... 目的探讨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诊疗的100例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划为2组各50例。即使用常规药物救治的患者,为A组;使用动脉溶栓介入救治的患者,为B组,比较2组患者再发率、死亡率及NIHSS评分。结果 B组患者再发率为4.00%、死亡率为0.00%,A组患者再发率为16.00%,死亡率为10.00%,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 0、5.263 2,P<0.05)。入院时,B组和A组患者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即2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治疗6个月时,B组患者NIHSS评分为(23.9±2.6)分,A组患者NIHSS评分为(20.3±2.4)分(t=7.194 2,P<0.05)。结论针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控制患者再发率和死亡率,且还可改善机体NIHSS评分,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系统 脑梗死 动脉溶栓介入 NIHSS评分
下载PDF
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宾斯旺格病的脑血流变化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崔宝文 齐新 郭洪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5期3460-3461,共2页
目的:观察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脑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探讨LA和BD是否存在经颅多普勒(TCD)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异常改变程度上的不同和异常部位的不同。方法:对49... 目的:观察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与宾斯旺格病(binswangerdisease,BD)脑血流动力学及局部脑血流的变化,探讨LA和BD是否存在经颅多普勒(TCD)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异常改变程度上的不同和异常部位的不同。方法:对49例LA和18例BD和30例正常老年人均行TCD检查,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对其中10例LA和9例BD患者行SPECT检查,观察局部脑血流灌注(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情况。结果:①单纯LA组与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t=2.98~5.64,P<0.01),BD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平均血流速度又显著低于单纯LA组(t=2.67~5.40,P<0.01),BD组椎基底动脉系统平均血液速度显著低于单纯LA组及正常对照组(t=2.69~4.80,P<0.01)。②SPECT检查发现所有BD患者均存在白质rCBF减少,而单纯LA组患者只有5例存在rCBF减少,其减少程度亦较BD轻。结论:①BD患者的脑血流低灌注程度较单纯LA重。②单纯LA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主要表现在颈内动脉系统,而BD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的脑血流低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宾斯旺格病 脑血流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检查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血流低灌注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进展
13
作者 蒋超 李递通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期300-302,共3页
颈内动脉系统是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急性闭塞后出现症状,严重可致患者残疾。随着近年临床研究及介入器材的发展,血管闭塞后潜在的侧支循环、血栓性质,新药物的研究,动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减少,患者溶栓后血流再通的获益,使早期血栓内给药... 颈内动脉系统是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急性闭塞后出现症状,严重可致患者残疾。随着近年临床研究及介入器材的发展,血管闭塞后潜在的侧支循环、血栓性质,新药物的研究,动脉溶栓后并发症的减少,患者溶栓后血流再通的获益,使早期血栓内给药成为可能。动脉闭塞急性期早期的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对患者的预后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 动脉溶栓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脑血管功能积分定量预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转归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官少兵 崔春宁 +2 位作者 郭长琼 黄晓芸 梅志忠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功能积分(CVHI)定量预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转归的意义。方法:将我科2015年07月-2016年06月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A组(NIHSS<4分,n=30)、B组(NIHSS4-15分,n=34)、C组(NIHSS>15分,n=36)。分别... 目的:探讨脑血管功能积分(CVHI)定量预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临床转归的意义。方法:将我科2015年07月-2016年06月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A组(NIHSS<4分,n=30)、B组(NIHSS4-15分,n=34)、C组(NIHSS>15分,n=36)。分别在入院24 h、7 d、14 d、30 d、60 d、90 d进行脑血管功能检测,观察CVHI定量、NIHSS评分等指标。结果:A、B、C组患者入院24h内的CVHI评分分别为75.35±7.43分、(54.08±9.32)分、(42.76±7.89)分,NIHSS评分分别为(3.45±0.35)分、(9.24±1.06)分、(19.25±1.28分)。治疗后CVHI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显著增度,P<0.05;NIHSS评分均逐渐显著降低,P<0.05;但第7d和14d的NIHSS和CVH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CVHI评分与NIHSS评分呈显著的相关性,r=3.226,P<0.05。结论:CVHI对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预测、预后分析和疗效有较好评估作用,比NIHSS评分更加客观,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功能积分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临床转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