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清疼痛应激指标及ICAM-1、MMP-9的影响 被引量:33
1
作者 陶新光 谢应海 张仁泉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对血清疼痛应激指标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55例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为对照组,55例接受改良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为实验组,比较2... 目的:探讨改良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对血清疼痛应激指标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55例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为对照组,55例接受改良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为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天时的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ICAM-1及MMP-9水平。结果: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2组患者血清Cor、NE、ICAM-1、MMP-9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患者血清Cor、NE、ICAM-1、MMP-9水平开始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血清ICAM-1、MMP-9水平降至术前水平。结论:改良双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效果优于单孔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应激反应更轻,血清ICAM-1、MMP-9水平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急性阑尾炎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单孔 改良双孔 疼痛应激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冠心病不同类型间斑块稳定性相关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玮 王彬尧 +3 位作者 王长谦 厉锦华 刘建平 谢秀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80-482,共3页
目的 比较血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 1)和E 选择素水平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0 0例冠心病患者 (17例急性... 目的 比较血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抗体、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 1)和E 选择素水平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了 10 0例冠心病患者 (17例急性心肌梗死 ,4 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4 2例稳定性心绞痛 )及 3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清ICAM 1、VCAM 1、E 选择素和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 ,并比较上述各指标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ICAM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76 4± 111)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70 9± 10 0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6 0 7± 83)ng/ml,和正常对照组 (6 0 3± 90 )ng/ml,P <0 0 1;血清VCAM 1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85 5± 6 6 6 )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172 4± 5 5 5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136 0± 36 0 )ng/ml,和正常对照组 (10 39± 319)ng/ml,P <0 0 1;血清E 选择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5 4± 19)ng/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5 3± 2 2 )ng/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39± 19)ng/ml,和正常对照组 (38± 14 )ng/ml,P <0 0 5 ;血清抗oxLDL抗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 (1 39± 0 6 8)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1 35± 0 6 2 )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斑块稳定性 E选择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 血清
原文传递
脑内IL-1β和ICAM-1与继发性脑损伤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刚 王正国 +1 位作者 朱佩芳 王宪荣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4期230-23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撞击伤后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变化及其介导的炎性损伤在继发性脑损伤(SBI)中的作用。方法 用落体撞击致大鼠一侧半球局部脑挫裂伤,用半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生物化学及组织病理学方... 目的 探讨脑撞击伤后脑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变化及其介导的炎性损伤在继发性脑损伤(SBI)中的作用。方法 用落体撞击致大鼠一侧半球局部脑挫裂伤,用半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生物化学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测脑创伤后脑组织IL-1β和ICAM-1含量、脑含水量、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歧化酶(SOD)活性、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及多形核粒细胞(PMN)侵入脑实质和脑实质的病理改变。结果 伤侧脑组织IL-1β和ICAM-1含量、脑含水量及MPO、MDA活性显著增加,SOD活性减小。PMN侵入并聚集于脑伤灶及其周围脑组织。结论 脑组织PMN聚集和MDA增加与脑创伤后IL-1β和ICAM-1含量增加有关。炎性损伤在SBI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脑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多形核粒细胞 SBI 脑水肿
下载PDF
肺内调节肽对支气管上皮细胞ICAM-1表达及NF-κB活性的调控(英文) 被引量:12
4
作者 谭宇蓉 秦晓群 +3 位作者 管茶香 张长青 罗自强 孙秀泓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粘附的重要生物分子 ;核因子 κB (NF κB)是体内普遍存在、能迅速对刺激产生反应的重要核转录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ICAM 1表达与NF κB激活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步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粘附的重要生物分子 ;核因子 κB (NF κB)是体内普遍存在、能迅速对刺激产生反应的重要核转录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ICAM 1表达与NF κB激活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步骤。我们应用免疫组化、RT PCR、凝胶阻滞电泳 (EMSA)等多种实验方法 ,观察了肺内调节肽对支气管上皮细胞ICAM 1表达及NF κB活性的影响 ,以及NF κB抑制剂MG 13 2对ICAM 1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VIP、EGF可使臭氧应激BECs的ICAM 1表达降低 ;ET 1、CGRP可使未受应激BECs的ICAM 1表达增加。NF κB抑制剂MG 13 2可阻断O3、ET 1、CGRP引起的ICAM 1表达 ,提示NF κB在调控ICAM 1表达中起重要作用。EM SA结果显示 ,BECs中NF κB在臭氧应激下反复激活 ,CGRP与ET 1可促进NF κB的激活 ;VIP与EGF可抑制臭氧应激的BECs中NF κB的激活。以上结果说明 ,VIP、EGF可通过下调ICAM 1转录及NF κB激活减轻炎症反应 ,而ET 1、CGRP可通过上调ICAM 1转录及NF κB激活、加大炎症反应。ICAM 1与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内调节肽 细胞间粘附分子-1 核因子-ΚB 支气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EB病毒LMP1对人鼻咽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欧小波 陈小毅 +1 位作者 吴民华 罗伟仁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03-808,共6页
背景与目的: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在鼻咽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EB病毒LMP1对人鼻咽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和探讨其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法和We... 背景与目的: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在鼻咽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目的在于研究EB病毒LMP1对人鼻咽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和探讨其中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LMP1、E-cadherin和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在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系CNE1和转染了LMP1基因的CNE1-GL细胞中的表达。应用细胞-细胞粘附实验、细胞-基质粘附实验、划痕实验和细胞运动实验观察LMP1对鼻咽癌细胞粘附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LMP1在CNE1和CNE1-GL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和(96.60±3.03)%(P<0.01);E-cadherin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37.47±1.50)%和(19.53±1.92)%(P<0.01);ICAM-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5.27±1.45)%和(93.33±4.23)%(P<0.01)。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与CNE1细胞相比较,CNE1-GL细胞中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则明显升高(P<0.01)。肿瘤细胞同质粘附实验显示,CNE1-GL细胞的同质粘附能力较CNE1细胞弱(P<0.05)。肿瘤细胞-基质粘附实验得出CNE1-GL细胞的异质粘附能力(A值=0.60±0.03)较CNE1细胞(A值=0.46±0.01)强(P<0.01)。肿瘤细胞运动实验显示,穿过PVPF膜的CNE1-GL细胞数多于CNE1细胞(119.3±6.0 vs 46.3±7.0,P<0.05)。结论:LMP1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ICAM-1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同质粘附能力、增强其异质粘附能力和运动能力来参与鼻咽癌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EB病毒 LMP1 E-cadhefin icam-1 细胞粘附 肿瘤转移
下载PDF
Ⅰ型细胞间粘附分子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韦长元 李挺 +1 位作者 刘剑仑 杨南武 《肝胆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 2 7例人肝癌组织中 型细胞间粘附分子 - 1的表达 ,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的表达比较 ,进一步探讨肝...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了 2 7例人肝癌组织中 型细胞间粘附分子 - 1的表达 ,并与正常肝细胞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的表达比较 ,进一步探讨肝癌细胞产生的 型细胞间粘附分子在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2 7例肝癌组织中有 2 4例 ICAM- 1表达明显增强 ,其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P<0 .0 1) ,与肿瘤大小、包膜的完整成正相关 (P<0 .0 1) ,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 ICAM- 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结论  ICAM- 1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组织 I型细胞间粘附分子 肿瘤转移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艾烟可控式动态吸入染毒对大鼠血清中LDL-r、ICAM-1及心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佳 赵百孝 +8 位作者 韩丽 刘平 王磊 白桦 黄剑 刘钧天 黄畅 朱茂祥 杨陟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3-577,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暴露于不同浓度艾烟环境下大鼠的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及心脏组织形态的变化,为探讨艾烟对心血管系统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6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42只,分... 目的:观察长期暴露于不同浓度艾烟环境下大鼠的脂质代谢、血管内皮及心脏组织形态的变化,为探讨艾烟对心血管系统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6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42只,分别暴露于0%、10%、40%、70%浓度(以染毒柜不透光率度量)的艾烟环境中,每天干预20min,连续干预6个月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的含量,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将心脏组织切片染色后观察不同浓度组大鼠心脏组织形态的改变。结果:(1)低浓度组艾烟干预后,大鼠血清中LDL-r、ICAM-1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浓度组大鼠艾烟干预后,血清中LDL-r含量显著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7±0.27)mg/mL vs(2.12±0.13)mg/mL,P<0.01),但ICAM-1含量无显著变化;高浓度组大鼠血清中LDL-r含量有上升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含量显著上升(P<0.01)。(2)心脏组织形态改变:光镜下观察各组心肌纤维及心肌细胞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低浓度艾烟长期干预对大鼠脂质代谢、血管内皮未见显著影响,低浓度艾烟临床使用相对安全;中浓度艾烟长期干预使大鼠胆固醇清除率显著升高,提示艾烟对脂质代谢有良性调节作用;高浓度艾烟对血管内皮有一定损伤,其损伤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各浓度组艾烟均不造成心脏组织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烟 可控式动态染毒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 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 心脏组织形态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江龙 林时辉 +1 位作者 高峰 徐昉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1416-1420,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血清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arc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血清和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arc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LI模型组和APS干预组,每组30只,ALI模型组和APS干预组均经腹腔注射LPS 5 mg/kg;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kg。造模6 h后,APS干预组经尾静脉注射APS 20 mg/kg,对照组和ALI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0、6、12、24和48 h每组各取5只大鼠,计算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CAM-1和IL-6的水平;造模后24 h,每组各取5只大鼠,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ICAM-1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12、24和48 h,对照组W/D比值明显低于ALI模型组和APS干预组(P<0.01);APS干预组W/D比值在各时点均明显低于ALI模型组(P<0.01)。造模后12 h,与对照组比较,ALI模型组和APS干预组大鼠肺组织均出现较重度的炎性反应,但APS干预组较ALI模型组轻;造模后48 h,ALI模型组大鼠肺组织的炎性反应达高峰,而APS干预组逐渐消退。对照组大鼠血清TNF-α、ICAM-1和IL-6均维持在较低水平;ALI模型组和APS干预组大鼠血清TNF-α、ICAM-1和IL-6水平在造模后12 h开始明显升高,而APS干预组在12 h后各时点浓度均低于ALI模型组,且同一时点与ALI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24 h,ALI模型组和APS干预组大鼠肺组织中TNF-α、ICAM-1、IL-6蛋白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而APS干预组与ALI模型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 APS能有效减轻LPS所致的ALI,此作用与抑制TNF-α、ICAM-1和IL-6的过度表达,减轻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脂多糖 急性肺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黏附分子-1 白细胞介素-6
原文传递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倩 张美玉 +4 位作者 季萍 汪佳远 王树军 刘帅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8-594,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以及ICAM-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①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以及ICAM-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①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就诊的SLE患者50例(SLE组)及仁济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60例(健康对照组,即H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组样本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2组样本血清中可溶性ICAM-1(soluble ICAM-1,sICAM-1)含量。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α-CD3/28激活于24、48、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sICAM-1含量。③将健康人CD4^(+)T细胞-B细胞体外共培养,分别设立对照组、刺激组、阻断抗体处理组,12 d后采用ELISA检测3组培养上清液中IgG含量。结果·①SLE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sICAM-1含量均较HC组升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血清sICAM-1含量与抗双链DNA抗体、IgG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②健康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和上清液中sICAM-1含量随着α-CD3/28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③共培养后,刺激组上清液中IgG含量较对照组升高,而阻断抗体处理组较刺激组下降(均P<0.05)。结论·ICAM-1分子促进CD4^(+)T细胞-B细胞相互作用后IgG的产生,可作为SLE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4^(+)T细胞 B细胞 抗体产生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CAM-1ICAM-1和PAI-1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国良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2-725,共4页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 发生ACI 24 h以内入院的患者共有133例,随机分为68例瑞舒伐他汀钙治...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 发生ACI 24 h以内入院的患者共有133例,随机分为68例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组和65例常规治疗组,同时以4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确诊后第1、3天和第1、2、3周抽取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法(ELISA)测定VCAM-1、ICAM-1和PAI-1浓度.结果 ACI患者血清VCAM-1、ICAM-1 和PAI-1浓度在第1天即升至最高值.ACI患者第3天至第2周血清VCAM-1和ICAM-1浓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瑞舒伐他汀钙组患者在第3天、第1周和第2周血清VCAM-1、ICAM-1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瑞舒伐他汀钙组患者在第3天血清PAI-1浓度即显著降低(P<0.05).治疗1周后,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PAI-1浓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可降低ACI患者血清VCAM-1、ICAM-1和PAI-1浓度,具有抗黏附、促纤溶作用,这可能是瑞舒伐他汀钙抗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钙 急性脑梗死(ACI)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
下载PDF
血清EPO、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瘢痕程度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霞 李凯琳 张梦莲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瘢痕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Ⅱ度烧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血清EPO、TGF-... 目的:探究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及瘢痕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Ⅱ度烧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血清EPO、TGF-β1、ICAM-1水平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各指标与创面愈合时间、VSS评分关联性。结果:血清TGF-β1、EPO高表达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低表达者,创面愈合率高于低表达者;ICAM-1高表达者创面愈合时间长于低表达者,创面愈合率低于低表达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PO、TGF-β1与创面愈合时间呈负相关,与创面愈合率呈正相关,ICAM-1与创面愈合时间呈正相关,与创面愈合率呈负相关(P<0.05)。血清EPO高表达者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低于低表达者,TGF-β1高表达者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高于低表达者(P<0.05);血清EPO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呈负相关,TGF-β1与瘢痕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不同血清ICAM-1水平患者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评分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EPO、TGF-β1、ICAM-1与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显著相关,且血清EPO、TGF-β1与创面瘢痕形成密切相关,调控三者表达可能为烧伤患者创面高质量愈合提供了一个潜在干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Ⅱ度烧伤 创面愈合 瘢痕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富东 杨倩 +3 位作者 储照虎 朱武生 袁存国 吴家幂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模型 ,经免疫组化及 HE染色 ,测定 ICAM- 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模型 ,经免疫组化及 HE染色 ,测定 ICAM- 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后 ,脑缺血坏死周边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 1及白细胞浸润增多 ,并于 2 4 h达到高峰 ,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P <0 .0 1) ;(2 )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 ICAM- 1的表达及减少白细胞浸润 (P <0 .0 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 ICAM- 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1 白细胞 亚低温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ICAM-1和MMP-9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雷 刘冰 +1 位作者 李万斌 于婷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6-438,共3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例急性脑出血内科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7、14d血清ICAM-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例急性脑出血内科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6例和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7、14d血清ICAM-1、MMP-9含量,并对脑出血患者在相应时间检查头部CT,计算脑水肿大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3、7d,依达拉奉组患者血清ICAM-1、MMP-9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清ICAM-1、MMP-9含量下降到大致相同水平(P>0.05)。治疗后3,7、14d,依达拉奉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显著降低急性脑出血患者ICAM-1和MMP-9的表达,减轻脑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和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脑出血患者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脑出血 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利拉鲁肽抑制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TNF-α和ICAM-1表达 被引量:9
14
作者 孟凡东 李伟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26-1430,共5页
目的探讨高糖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GMC)中TNF-α和ICAM-1表达影响以及利拉鲁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RGMC株分为6组,对照组、高糖刺激组、Liraglutide(Li)低、中和高浓度(10、100和1 000 nmol/L)干预组,以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目的探讨高糖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RGMC)中TNF-α和ICAM-1表达影响以及利拉鲁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RGMC株分为6组,对照组、高糖刺激组、Liraglutide(Li)低、中和高浓度(10、100和1 000 nmol/L)干预组,以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用ELISA法测定肾小球系膜细胞TNF-α以及ICAM-1蛋白表达,用RT-PCR法测定系膜细胞TNF-α以及ICAM-1基因表达。结果高糖可上调RGMC中TNF-α、ICAM-1蛋白及基因表达(P<0.05),利拉鲁肽可抑制高糖诱导下RGMC中TNF-α、ICAM-1蛋白及基因表达(P<0.05)。与高糖刺激组比较,PDTC组TNF-α、ICAM-1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利拉鲁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高糖诱导下RGMC中TNF-α和ICAM-1的表达,可能发挥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利拉鲁肽
下载PDF
基于血流剪切力与炎性反应探讨当归补血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苑 黎宝留 +4 位作者 许二巾 莫友胜 秦臻 王奇 黄水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6-793,共8页
目的基于血流剪切力(FSS)与炎性反应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1.7 mg·kg^(-1))及当归补血汤高、中、低剂量组(6、3、1.5 g·kg^(-1)),每... 目的基于血流剪切力(FSS)与炎性反应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1.7 mg·kg^(-1))及当归补血汤高、中、低剂量组(6、3、1.5 g·kg^(-1)),每组10只。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套管术结合高脂饲料诱导建立FSS异常的As家兔模型,连续造模4周。造模成功后,给药组分别按照设定剂量灌胃给药,假手术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灌胃12周。采用右侧颈总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计算FSS变化;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ƞp)及红细胞变形指数(TK);培养鉴定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及检测其集落数、迁移力、成小管力;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HE染色法观察血管内皮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血管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家兔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FSS明显提高(P<0.05),颈动脉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内膜平滑,未见粥样斑块形成;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的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组的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当归补血汤中、高剂量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升高(P<0.05);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的EPCs集落明显增加(P<0.05),EPCs迁移力及成小管力明显增强(P<0.05);当归补血汤各剂量组家兔血管内皮组织的NF-κB、VCAM-1蛋白表达水平及ICAM-1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可能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FSS,改善脂质代谢水平、全血黏度及外周血EPCs功能,抑制血管内皮炎症损伤,从而发挥抗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当归补血汤 血流剪切力 炎性反应 核转录因子κB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家兔
原文传递
抗肺纤胶囊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NF-_κ BmRNA、ICAM-1、TGF-β_1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云凤 扈晓宇 高堂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补益肺肾、化瘀通络功效的抗肺纤胶囊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LM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抗肺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强的松(阳性对照药)组,在第28天处死动物,... 目的:探讨具有补益肺肾、化瘀通络功效的抗肺纤胶囊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LM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抗肺纤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强的松(阳性对照药)组,在第28天处死动物,应用原位杂交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CF-β1)在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显微图象分析,对BLM大鼠肺组织中NF-κBmRNA的表达及ICAM-1、TGF-β1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抗肺纤胶囊能明显抑制BLM大鼠肺组织中NF-κBmRNA、ICAM-1、TGF-β1的高表达(P<0.05,0.01),并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具有补益肺肾、活血通络作用的抗肺纤胶囊可阻断肺泡炎继续发展的中心环节——NF-ΚB的活化,抑制ICAM-1、TGF-β1等促炎及促肺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从肺泡炎到肺纤维化的病理进程,是其抗肺纤维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间质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抗肺纤胶囊 实验研究 NF-κβmRNA icam-1 TGF-β1
下载PDF
葛根素减轻KKAy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 被引量:7
17
作者 邹洁 张德德 +3 位作者 陶毅 赵静 王琼 徐乃佳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3期433-437,共5页
目的 探究葛根素(PUR)对KKAy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KKAy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二甲双胍(MH)及葛根素(PUR)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糖代谢指标,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目的 探究葛根素(PUR)对KKAy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干预机制。方法 将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KKAy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二甲双胍(MH)及葛根素(PUR)组,每组10只。检测各组糖代谢指标,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IL-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血管组织细胞凋亡;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糖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细胞凋亡增加;血清中TNF-α、IFN-γ、TGF-β1、IL-1、V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管组织中VCAM-1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MH组及PUR组糖代谢指标明显改善,细胞凋亡明显减轻;TNF-α、IFN-γ、TGF-β1、IL-1、VEGF含量明显降低(P<0.05);VCAM-1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改善(P<0.05)。结论 PUR能够有效降低KKAy小鼠血管内皮炎性因子表达,降低VCAM-1和ICAM-1黏附分子表达,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葛根素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
下载PDF
淋浆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微循环障碍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利利 赵自刚 +1 位作者 牛春雨 张静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0,137,共7页
目的:探讨淋浆对内毒素休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淋浆组,以颈静脉注射LPS(15 mg/kg)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造模15 min后,淋浆组自颈静脉注射正常淋浆(占全血量1/15),观察对平均动脉血压(... 目的:探讨淋浆对内毒素休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淋浆组,以颈静脉注射LPS(15 mg/kg)复制内毒素休克模型,造模15 min后,淋浆组自颈静脉注射正常淋浆(占全血量1/15),观察对平均动脉血压(MAP)、回肠下段肠系膜微循环、细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数、血浆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含量的影响。结果:正常淋浆可防止内毒素休克的MAP进行性下降,解除肠系膜微血管的病理性缩窄,减少白细胞在细静脉壁的粘附,改善微循环的流态,降低血浆P-选择素和ICAM-1的水平。结论:小量正常淋浆对LPS攻击导致内毒素休克的微循环障碍和低血压均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其机制与减少细胞粘附分子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浆 内毒素休克 脂多糖 微循环 白细胞黏附 P-选择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芍药苷对LPS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MGB1及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常蕴青 赵中夫 +2 位作者 杨柳絮 刘明社 韩红莉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LPS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释放和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传至3代后,转种于放置了无菌处理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中,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LPS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释放和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传至3代后,转种于放置了无菌处理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中,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刺激组(100 ng/mL)、芍药苷组(LPS 100 ng/mL+芍药苷0.625 mg/mL),同时经LPS诱导刺激,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内皮细胞HMGB1和ICAM-1的表达。结果:LPS刺激20 h后,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HMGB1增多,ICAM-1表达上调;芍药苷可以抑制内皮细胞HMGB1的释放,下调ICAM-1表达。结论:芍药苷可能通过抑制HMGB1释放、下调ICAM-1的表达等途径对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 脐静脉内皮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细胞间粘附分子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磊 沙焕臣 +2 位作者 马清涌 李琦 张庆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实验性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operation,SO)组、SAP模型组、RES治疗组和SAP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40g/L牛磺...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实验性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shamoperation,SO)组、SAP模型组、RES治疗组和SAP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40g/L牛磺胆酸钠1mL/kg制备模型,RES组于制模后5min将10g/LRES溶液(20mg/kg)通过阴茎背静脉给药,术后分别在3、6、12h取材。免疫组化SAB法观察回肠固有层及其血管ICAM-1和VCAM-1的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TNF-α的含量,同时观察肠道组织SOD和MDA的含量。结果ICAM-1和VCAM-1在SO组呈弱表达,而在SAP组中高表达,RES组表达明显减弱(P<0.05)。SAP组回肠组织的MDA水平升高明显(P<0.05);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RES能明显抑制肠组织中MDA和血清中TNF-α水平而增强SOD活性(P<0.05)。结论RES在SAP的发生中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TNF-α的产生,抑制ICAM-1和VCAM-1的表达,从而发挥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黏膜屏障 icam-1 VCAM-1 丙二醛 TNF-α 超氧化物岐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