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感生到帝系:中国古史神话的轴心转折——兼谈古典神话的层累生产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泳超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91,共12页
中国古典神话的特色在于"人神混融",远古神话是否自成体系尚难考定,但从各部族原生的感生神话发展到以"帝系"为标志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神话,正体现了中国神话的基本体系及其演进建构的历史脉络。它完成于战国晚期,将... 中国古典神话的特色在于"人神混融",远古神话是否自成体系尚难考定,但从各部族原生的感生神话发展到以"帝系"为标志的华夏民族共同体神话,正体现了中国神话的基本体系及其演进建构的历史脉络。它完成于战国晚期,将政统、道统和血统合为一体,成为华夏民族共同体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两汉之世,感生神话与帝系神话续有发展,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政统、道统和血统以各种方式嵌入五行之德的德统之列,非但为帝系提供了先验的结构原则,更为各种时势政治提供理论合法性,直至魏晋以降这类活跃于政治舞台的学术渐次冷淡并重归史学之列,标志着汉语世界古典神话的终结。其间充分显示出古典神话层累的再生产过程,这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基本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生 帝系 神话 上古史 知识生产
原文传递
叙述世界:英国早期帝国史脉络中的世界秩序观 被引量:11
2
作者 殷之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28,M0006-M0007,共18页
本文透过赫尔曼·梅里维尔、约翰·希里、休·爱德华·伊格尔顿和雷金纳德·库普兰的帝国史书写,着重讨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帝国史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并试图从帝国史发展的学术脉络中透视这一“帝国世... 本文透过赫尔曼·梅里维尔、约翰·希里、休·爱德华·伊格尔顿和雷金纳德·库普兰的帝国史书写,着重讨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帝国史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并试图从帝国史发展的学术脉络中透视这一“帝国世界观”的构成问题。本文希望将帝国史脉络中展现的那种对于帝国秩序普遍性的信心重新历史化,并将帝国史作为一种从帝国扩张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论来理解。本文希望表明,帝国的世界论述及其普遍性不仅仅体现在它对同时代世界秩序及其原理的宏大解释欲望上,更体现在它整理、裁剪、编织乃至神化过往时间的历史主义冲动之中,以及基于这种历史主义而倒推出的“帝国理性”及其对预测人类社会整体未来发展能力的非凡信心之中,而这种秩序观的核心是种族中心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史 殖民史 辉格史观 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主义 英联邦
原文传递
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的“西湖冷泉”写仿现象探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鲍沁星 张敏霞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13,共6页
杭州西湖湖山风景是南宋时期临安皇家造园活动的重要源泉,其中的"西湖冷泉"是南宋皇家园林写仿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考证、图像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的西湖冷泉写仿现象的动因、效果及意义进行... 杭州西湖湖山风景是南宋时期临安皇家造园活动的重要源泉,其中的"西湖冷泉"是南宋皇家园林写仿西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考证、图像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南宋临安皇家园林中的西湖冷泉写仿现象的动因、效果及意义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南宋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南宋园林 皇家园林 西湖冷泉 写仿 园林史
下载PDF
《御选唐宋诗醇》与清代的杜诗接受
4
作者 孟国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9,共9页
《御选唐宋诗醇》体现出强烈的“崇杜”倾向,杜诗不仅入选数量为六家之最,更是成为衡量其他五家诗歌的标准。究其原因,固然与杜诗的崇高地位有关,也是此书深受乾隆以“忠孝”论诗观念的影响所致。随着《诗醇》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乾隆二... 《御选唐宋诗醇》体现出强烈的“崇杜”倾向,杜诗不仅入选数量为六家之最,更是成为衡量其他五家诗歌的标准。究其原因,固然与杜诗的崇高地位有关,也是此书深受乾隆以“忠孝”论诗观念的影响所致。随着《诗醇》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科举考试重新加入试律诗以后,它几乎成为各种考试场合的“考试大纲”,杜诗亦因之出现了社会性的接受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乡试诗题得句出自杜诗者高居历科之最。二、《诗醇》成为上至翰林院、下至府州县学的必备书目。士子们在考场上和日常备考过程中都在不停地模拟、敷演杜诗,使得清代中后期的杜诗接受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选唐宋诗醇》 杜诗 科举 试律诗 接受史
下载PDF
Publishing and Medicine:A Potentially Integrated Field?
5
作者 MANG Fan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3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English-language scholar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publishing and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Imperial China.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both topics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English-language scholarship between the history of publishing and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Imperial China.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both topic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a number of historians.This article contains three sections.The first section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book and publishing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and examines what book historians have done in rela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second section explores how medical historians have considered the role of print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ways in which medical publications were used as primary sources or subjects of research.The third section explores scholarship on medical epistemic genres,a subfield of medical history,in Chinese medicine,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medical case histories and recipes from the comparative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Finally,the conclusion explores potential future directions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publishing history and medic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y of publishing imperial China Medical history
下载PDF
俄罗斯帝国的边疆治理:以中亚地区为例
6
作者 施越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7,共12页
俄罗斯帝国的边疆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段,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波罗的海沿岸、尼曼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流域、黑海—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在不同阶段逐渐成为其边疆。大致以19世纪30年代为界,其边疆治理在此前主要因... 俄罗斯帝国的边疆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段,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波罗的海沿岸、尼曼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流域、黑海—高加索地区和中亚地区在不同阶段逐渐成为其边疆。大致以19世纪30年代为界,其边疆治理在此前主要因循王朝传统,即以对沙皇的效忠为纽带,形成不同地域、阶层、宗教、语言和习俗人群的联合。19世纪30年代之后,王朝传统所依托的政治经济基础受到工业革命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强烈冲击。以19世纪中后期成为边疆的中亚地区为例,俄罗斯帝国的边疆治理既面临全球市场扩张带来的新挑战,也获得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治理手段。传统的帝国史研究范式强调“从帝国到国族”的单向线性历史进程。俄罗斯帝国的边疆治理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反思这一范式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帝国 边疆治理 中亚 帝国史
下载PDF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图书馆)记略 被引量:3
7
作者 姚伯岳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6-51,111,共7页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原和硕和嘉公主府原址上开办,同时设立藏书楼,位置在原公主寝殿。1900年庚子事变,京师大学堂停办,藏书楼藏书也毁于一旦。1902年重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迁到原公主府后罩楼,不久后改称图书馆。历任藏书楼提调和图书...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原和硕和嘉公主府原址上开办,同时设立藏书楼,位置在原公主寝殿。1900年庚子事变,京师大学堂停办,藏书楼藏书也毁于一旦。1902年重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迁到原公主府后罩楼,不久后改称图书馆。历任藏书楼提调和图书馆经理官竭心尽力,各项规章制度日臻完善,为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京师大学堂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史
下载PDF
战后日本历史学中的“大正民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钱昕怡 《日本研究》 2015年第3期37-43,共7页
冷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出现了"脱战后体制"的思潮和变革。与之相呼应,世纪之交的日本史学界也出现了对"战后历史学"进行检讨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现代历史学"的动向。以... 冷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出现了"脱战后体制"的思潮和变革。与之相呼应,世纪之交的日本史学界也出现了对"战后历史学"进行检讨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现代历史学"的动向。以对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回应为考量"大正民主"运动性质的试金石,战后日本史学界对"大正民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消极评价、积极评价以及相对评价三个时期。这与战后日本史学的整体发展阶段基本对应,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大正民主"研究正是日本"现代历史学"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代日本的历史研究者的历史认识及其对自身所处时代的问题意识。其中,他们强调战前与战后的历史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帝国史"视角尤为值得我们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正民主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 战后历史学 现代历史学 帝国史
下载PDF
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春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0-136,共7页
宋儒朱熹所创立的"四书学",在南宋先是经历了"庆元党禁"的厄运,又在理宗朝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开始进入官学领域,但一直未被官方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加以认可。"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的最终形成,发生在元... 宋儒朱熹所创立的"四书学",在南宋先是经历了"庆元党禁"的厄运,又在理宗朝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开始进入官学领域,但一直未被官方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加以认可。"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的最终形成,发生在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官学地位制度化的形成,使元代学术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四书学"转向,更多学者开始将"四书"作为自己倾力研究的对象;官学地位制度化的形成,促进了"四书"在国子监、乡学、书院等教育领域的传播,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四书"作为学习内容的比重逐日增加;官学地位制度化的形成,也使元代"四书学"的发展具备了明显的"科举化"特征。元代"四书学"的官学地位制度化,直接影响着明清两代"四书学"的发展,同时也拥有独属于元代的学术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学 元代 科举 官学 学术史
原文传递
乾隆朝殿试策问中的史学考题
10
作者 宋硕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59-60,共2页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清乾隆朝殿试策问中史学考题的内容、出题形式及特点,揭示出乾隆时期一系列大规模官方学术活动的开展,是造就这一阶段史学繁荣的根本原因,此正是统治者高度重视史学的政治功能与社会效用所致。由此笔者提出结论:当下的...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清乾隆朝殿试策问中史学考题的内容、出题形式及特点,揭示出乾隆时期一系列大规模官方学术活动的开展,是造就这一阶段史学繁荣的根本原因,此正是统治者高度重视史学的政治功能与社会效用所致。由此笔者提出结论:当下的科举史研究,大多探讨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殿试对策的语言艺术和试卷的文献价值,较少关注殿试策问本身的内容、思想倾向、命题技巧,及其中所体现的政治与学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如能从这一角度入手,不仅能丰富中国传统史学的研究,且必能为中国古代文化史、学术史和科举制度史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殿试 史学考题 科举史 学术史
下载PDF
古代廊坊书院的教育活动及现代职能述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洪成 翟蒙毅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69-79,共11页
古代廊坊书院初创于元朝,经历明代的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近代"新政"时期按清末"新学制"的统一要求改制为新式学堂。在此演变过程中,一些地方管理者和书院院长对书院办学成效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代廊坊书院对... 古代廊坊书院初创于元朝,经历明代的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近代"新政"时期按清末"新学制"的统一要求改制为新式学堂。在此演变过程中,一些地方管理者和书院院长对书院办学成效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代廊坊书院对地方人才的培养、学术文化的传播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当前背景下,书院作为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仍有现代职能的开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坊 书院 古代教育 科举考试 书院职能 教育史
下载PDF
宋代皇权对国史修纂的全面干预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盛恩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9-21,共3页
在中国史学史上 ,宋代皇权对国史修纂的控制和干预是全方位的。宋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程序把国史修纂的各个环节置于封建皇帝亲自审查和监控之下 。
关键词 皇权 国史 史官
下载PDF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of the White Pagoda and Dynastic Change in Early Ming Hangzhou
13
作者 Fumiko JOO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1期54-74,共21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s of the White Pagoda and demonstrates a shift in its representation from a metaphor for the Song court's fate to a fantastic site for the subjugation of unworldly being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s of the White Pagoda and demonstrates a shift in its representation from a metaphor for the Song court's fate to a fantastic site for the subjugation of unworldly beings. In the late thirteenth century, the Yuan-appointed Tibetan Buddhist monk Yang Lianzhenjia exhumed the imperial mausoleums of the defeated Southern Song, built the White Pagoda on the site of the old Southern Song palace in Hangzhou, and interred the exhumed bones under it. Enthusiastic Song loyalists thus considered the White Pagoda to be a symbol of a humiliating past in which the Mongol Yuan dynasty occupied the south. Meanwhile, Qu You, an early-Ming writer from Hangzhou, began to imagine that the White Pagoda served to pacify the innocent, lonely dead who died during the Song-Yuan social disturbance. Investigating the discourse of the early Ming literati in regard to the pagoda site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early Ming Hangzhou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of the White Pagoda would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Snake Legend, where a white serpent spirit was subdued under Thunder Peak Pagoda in Hang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 Qiong fall of the Song dynasty Hangzhou history SouthernSong imperial mausoleums Qu You White Pagoda White Snake Legend YangLianzhenjia
原文传递
江苏宋代科举论略
14
作者 孙显军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年第3期74-76,共3页
江苏境内于宋代科举情况可以概括如下:士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较多;录取名次较前者很多;境内南北差异较大,南方尤其苏、锡、常一带录取名额较多;"科场案"亦有所见。这些既激励着地方兴办教育的热情,又制约着地方学校... 江苏境内于宋代科举情况可以概括如下:士人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较多;录取名次较前者很多;境内南北差异较大,南方尤其苏、锡、常一带录取名额较多;"科场案"亦有所见。这些既激励着地方兴办教育的热情,又制约着地方学校的教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宋代 科举考试 教育史
下载PDF
日常生活中的“国家”以及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的问题意识——《小邦大治:新加坡的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书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殷之光 《比较政治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230-243,共14页
本文试图在20世纪去殖民与革命历史的脉络中寻找今天中国新'区域研究'背后可能依赖的问题意识基础。我们发现,在抽象地进行国家'政体'讨论的同时,'国家的治理'这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层面也应当得到深入分析... 本文试图在20世纪去殖民与革命历史的脉络中寻找今天中国新'区域研究'背后可能依赖的问题意识基础。我们发现,在抽象地进行国家'政体'讨论的同时,'国家的治理'这一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层面也应当得到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小邦大治》一书中透露出的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兴趣及其对'政体'思维的反思,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三世界独立运动浪潮中建立起的新国家,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世界政治发展走向。本文还希望强调,必须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传统'区域研究的问题意识还原到西方19世纪以来帝国史与殖民史问题意识脉络中,进而反映这种作为'帝国知识'的'区域研究'在西方学界逐渐细碎化与边缘化的内在历史与政治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世界 去殖民运动 治理 区域研究 帝国史
原文传递
范晔之死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旭 全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出生于士族家庭的刘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元嘉年间死于非命,罪名是谋反。范晔确实参与了谋反。但范晔的谋反是被人诱导的,是中了刘义隆君臣设置的圈套。宋文帝刘义隆在消灭了著名士族文人谢灵运以后,又消灭了范... 出生于士族家庭的刘宋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元嘉年间死于非命,罪名是谋反。范晔确实参与了谋反。但范晔的谋反是被人诱导的,是中了刘义隆君臣设置的圈套。宋文帝刘义隆在消灭了著名士族文人谢灵运以后,又消灭了范晔这个狂傲不羁的士族代表;以达到打击士族,集中军权、分化相权、加强文化专制的一系列目的。作者通过分析范晔之死及其原因,揭示其文化象征意义。以范晔之死为标志,东晋以来士族与皇族分权的局面随之结束,此后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范晔之死,象征着皇权的胜利,也象征古典史学传统的没落。史学逐渐被纳入皇权的轨道,以往士族文人私修历史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范晔死后,史学家通常只能奉旨修史。官史代替私史,逐渐成为中国史学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晔 刘义隆 士族 皇权 私史
下载PDF
黑龙江科举史略
17
作者 卢玉华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0-132,共3页
科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历史中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概貌。
关键词 科举 黑龙江 历史
下载PDF
还历史本来面目 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概要介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希清 胡平 《考试研究》 2016年第4期3-19,共17页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在选拔过程中尽力体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在选拔过程中尽力体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其存在具有特定时代的政治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民族根源,它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编撰这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目的在于复原中国科举制度的完整面貌,建立独立的中国科举制度史体系,理性地辨析其成败得失,以便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制度 通史
下载PDF
诏令类在目录学史上著录的变化及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镕鑫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27-29,共3页
在中国古代目录中,诏令类书籍的著录常在史部和集部中交相出现,附属于其他二级目录。《新唐书·艺文志》将其设立为三级类目,分属于史部,它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直斋书录解题》进一步提高诏令在史部中的地位,列为二级目录。之后虽... 在中国古代目录中,诏令类书籍的著录常在史部和集部中交相出现,附属于其他二级目录。《新唐书·艺文志》将其设立为三级类目,分属于史部,它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直斋书录解题》进一步提高诏令在史部中的地位,列为二级目录。之后虽仍有目录将其著录在集部中,但它从属于史部的认识已得到官方目录书籍的认同。诏令类文献经历了依附于经学、收录在集中及由集部逐渐入史部的发展过程,也正反映了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诏令文献 史部 集部 变化 发展
下载PDF
论“诏令”“奏议”文献在目录归类中的史、集两栖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董霞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93-98,共6页
诏令奏议类文献在史志目录和私家目录的分类中一直在史部(类)和集部(类)徘徊,具有史集两栖性的特点。这与诏令、奏议本身的史文两栖性特征有密切关系。作为诏令、奏议萌芽和雏形的先秦行人词令和游说劝谏之辞向文学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 诏令奏议类文献在史志目录和私家目录的分类中一直在史部(类)和集部(类)徘徊,具有史集两栖性的特点。这与诏令、奏议本身的史文两栖性特征有密切关系。作为诏令、奏议萌芽和雏形的先秦行人词令和游说劝谏之辞向文学化的发展导致了大量极富文学性的政论文和文学辞章的产生,这是诏令奏议在后世目录分类中具有史集两栖性特征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诏令 奏议 目录 史部 集部 两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