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复制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华修国 《上海农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132-140,共9页
21只体重(7±2.3)kg健康杂种犬(经连续5天肌注四环素10mg/kg体重和血液附红细胞体检查阴性后),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切脾组,Ⅱ组为切脾加免疫抑制剂注射组,Ⅲ组为对照组。各组大均腹腔注射附红细胞体病患犬抗凝血4ml(红细胞用红... 21只体重(7±2.3)kg健康杂种犬(经连续5天肌注四环素10mg/kg体重和血液附红细胞体检查阴性后),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切脾组,Ⅱ组为切脾加免疫抑制剂注射组,Ⅲ组为对照组。各组大均腹腔注射附红细胞体病患犬抗凝血4ml(红细胞用红细胞体感染率94%,红细胞数3.8 ×10~6/mm^3),逐日采血进行血液学变化、生理指标以及临床病征等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第 1天Ⅰ组和Ⅱ组红细胞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为1.5%和2.1%,第6天Ⅰ、Ⅱ、Ⅲ组分别为81.3%、86.5%和75.2%;血象变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下降;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上升的趋势;Ⅰ、Ⅱ组中出现贫血、黄疸、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明显症状的发病犬分别为5只、7只,发病率分别为71%、100%,其中Ⅱ组病势最重,并死亡犬2只。两实验组发病犬其临床症状、血象变化、生理指标及病理组织学变化均同自然发病患犬变化相似,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病 人工复制 切脾术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6和18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何盾 吴芳兰 +1 位作者 陈立华 杨曼琼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7-50,共4页
目的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6(IL-16)和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确诊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初次就诊收集所有患儿... 目的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6(IL-16)和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确诊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初次就诊收集所有患儿及A组患儿治疗结束后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A组患儿治疗前后和B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16和IL-18水平。结果 A组患儿血清IL-16为(140.04±28.26)ng/L,高于B组患儿为(75.41±17.56)ng/L(t=10.928,P=0.000);A组患儿血清IL-18为(274.18±36.29)ng/L,高于B组患儿(145.54±33.56)ng/L(t=13.764,P=0.000)。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儿血清IL-16和IL-1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IL-16和IL-18可能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展,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IL-16和IL-18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性肾炎 皮质类固醇激素 免疫抑制剂 IL-16 IL-18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许元文 梁艳冰 +5 位作者 谢灿茂 朱兰英 吴培根 沈清瑞 李幼姬 余学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7期752-754,共3页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 (CMV)性肺炎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 CMV抗原诊断活动性 CMV感染 ,CMV肺炎患者给予静滴更昔洛韦和 (或 )膦甲酸钠治疗 ,严重者停用或减少免疫抑制剂。结果  ...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 (CMV)性肺炎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 CMV抗原诊断活动性 CMV感染 ,CMV肺炎患者给予静滴更昔洛韦和 (或 )膦甲酸钠治疗 ,严重者停用或减少免疫抑制剂。结果  5 6例 (3.1% )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 CMV肺炎 ,均有发热、干咳、X线胸片示间质性肺炎 ,31例 (5 5 .3% )出现低氧血症 ,2 7例需呼吸机辅助呼吸 ;17例严重 CMV肺炎患者需停用免疫抑制剂 ;5 6例患者存活率为 6 9.6 %。结论 肾移植术后 CMV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低氧血症为突出表现 ,病死率高 ,更昔洛韦和膦甲酸钠是治疗 CMV肺炎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巨细胞病毒 肺炎 免疫抑制剂 治疗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闫星域 夏运风 《医学综述》 2020年第20期4088-4092,共5页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坏死性小血管炎累及肾脏的一种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HSPN有一定自限性,但肾脏受累程度常影响预后。目前HSPN的治疗方法并不统一,主要以抗炎、免疫调节、减少尿蛋白、抗血小板、抗凝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为主,...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是坏死性小血管炎累及肾脏的一种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HSPN有一定自限性,但肾脏受累程度常影响预后。目前HSPN的治疗方法并不统一,主要以抗炎、免疫调节、减少尿蛋白、抗血小板、抗凝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为主,治疗方案的制订取决于患者具体的病理分型和临床表现。近年来,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取得进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激素联合霉酚酸酯以及激素联合环孢素A等,而难治性HSPN患儿则适合多种药物联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免疫抑制剂 联合用药
下载PDF
猪苓多糖下调Colon26细胞肿瘤免疫抑制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崔澂 王润田 +4 位作者 支国成 王智华 邓郁青 张征峥 佟慧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0-654,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猪苓多糖(polyporus umbellatus polysacharide,PUP)对结直肠癌Colon26细胞肿瘤免疫抑制的影响。方法获取经PUP作用后的Colon26再培养上清,未经作用的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检测PUP对Colon26肿瘤细胞所致NK杀伤和诱导转化(MT... 目的体外研究猪苓多糖(polyporus umbellatus polysacharide,PUP)对结直肠癌Colon26细胞肿瘤免疫抑制的影响。方法获取经PUP作用后的Colon26再培养上清,未经作用的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检测PUP对Colon26肿瘤细胞所致NK杀伤和诱导转化(MTT法测定),以及IL-2Rα、CD3ε+ζ+和CD3ε-ζ+表达(流式细胞计数分析)5项免疫功能抑制的影响,定量ELISA法测定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和IL-10五种免疫抑制分子含量,多元相关分析PUP下调Colon26免疫抑制与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关系。结果对照上清中5种免疫抑制分子均可测到,TGF-β1含量最高,对5项免疫功能均有显著抑制。PUP作用后的第一次再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及对5项免疫功能的抑制均明显降低;与其相比,第二次再培养上清的5种免疫抑制分子含量及对NK杀伤、IL-2Rα和CD3ε-ζ+表达抑制均明显提高。TGF-β1与抑制诱导转化、NK杀伤及CD3ε+ζ+表达正相关。结论通过下调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而削弱肿瘤免疫抑制,可能是PUP抗瘤效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苓多糖 肿瘤免疫抑制 下调 免疫抑制分子 Colon26
下载PDF
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杨 刘章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5-718,共4页
近年来,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病率不断攀升。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发展以及循证依据的增加,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治疗方案不断变迁与发展,特别是免疫... 近年来,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病率不断攀升。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发展以及循证依据的增加,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治疗方案不断变迁与发展,特别是免疫抑制疗法用于治疗iMN已经有40多年的经验,这一方案的理论基础和其确切疗效的证据近年来不断更新,本文结合2012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肾小球肾炎工作组公布的iMN的治疗循证指南对iMN的治疗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致肝衰竭病例及其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沂 龚国忠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2-276,共5页
目的了解糖皮质激素激活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预后,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例乙型肝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HBV复制激活并致肝衰竭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留取... 目的了解糖皮质激素激活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致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及预后,探讨其发病机制。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例乙型肝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HBV复制激活并致肝衰竭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留取其中一例无细菌感染征象患者血清,以不同浓度培养HepG2.2.15细胞和HepG2细胞48~72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Hochester33342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情况,抑制率数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临床资料:7例乙型肝炎患者,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35~67岁。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前肝功能均正常。其中5例为HBsAg、抗-HBe、抗-HBc阳性,1例为HBsAg、抗-HBc阳性,1例为抗-HBs、抗-HBe、抗-HBc阳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病为:肾病综合征2例,多囊肾并慢性肾炎1例,肾移植1例,淋巴瘤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脉管炎1例。从使用糖皮质激素到肝衰竭症状出现时间为4~11个月。HBV标志物转换:其中HBeAg转阳性者4例,包括1例原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者转为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DNA载量变化:使用糖皮质激素前检测HBVDNA低于检测下限4例,1例为1.24×10^3IU/ml,2例未测。肝功能衰竭症状出现后,7例均进行HBVDNA检测,为5.75×10^7IU/ml~1.34×1^9IU/ml。抗病毒治疗:使用拉米夫定3例,100mg/d;恩替卡韦4例,3例0.5mg/d,1例多囊肾并慢性肾炎及尿毒症患者0.05mg/d;均予常规护肝,血浆白蛋白支持及血浆置换治疗。7例患者均死亡。从肝病症状发作到死亡时间24~47d。(2)MTT实验显示肝衰竭患者血清对HepG2.2.15细胞和HepG2细胞均有抑制增殖效应,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肝衰竭患者血清对HepG2.2.15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显著强于HepG2细胞。(3)Hochester33342染色显示肝衰竭患者血清导致Hep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肝炎病毒 乙型 再激活 肝功能衰竭 暴发性
原文传递
脱水淫羊藿素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赖新强 黄秀艳 曾耀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376,380,共4页
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AHI)在体外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制备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AHI对巨噬细胞的毒性;采用Griess试剂盒检测AHI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 目的:研究脱水淫羊藿素(AHI)在体外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制备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AHI对巨噬细胞的毒性;采用Griess试剂盒检测AHI对巨噬细胞产生NO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HI对巨噬细胞吞噬E.coli颗粒的影响;利用FCM结合双色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AHI对巨噬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的表达情况;使用流式液相蛋白定量检测技术(CBA)检测AHI对LPS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终浓度为2.5、5、10μmol/L的AHI对活化的小鼠巨噬细胞均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特别是5μmol/L AHI能明显抑制经LPS刺激的巨噬细胞早期活化,释放NO,吞噬E.coli颗粒,以及分泌IL-6、MCP-1、TNF和IL-12p70四种细胞因子。结论:AHI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的活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水淫羊藿素 巨噬细胞 脂多糖 免疫抑制
下载PDF
黄芪制剂逆转结直肠癌免疫抑制及其作用靶分子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桯 支国成 +3 位作者 傅占江 张征峥 邓郁青 李文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3-996,1005,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黄芪制剂对结直肠癌免疫抑制的逆转,初步分析其作用靶分子。方法:获取体外经黄芪作用后再传代的结直肠癌细胞(Colon26)培养上清,以不经黄芪作用的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定量ELISA法测定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IL... 目的:体外研究黄芪制剂对结直肠癌免疫抑制的逆转,初步分析其作用靶分子。方法:获取体外经黄芪作用后再传代的结直肠癌细胞(Colon26)培养上清,以不经黄芪作用的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定量ELISA法测定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IL-10、PGE2等六种免疫抑制分子的含量,分析其对MTT法测定的小鼠脾细胞NK杀伤和诱导转化以及流式细胞计数分析的IL-2Rα、CD3ε+ζ+和CD3ε-ζ+表达5项免疫功能的影响,多元相关分析黄芪下调Colon26分泌免疫抑制分子与免疫抑制逆转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免疫抑制分子,以TGFβ-1含量最高;对5项免疫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黄芪作用后,其第一次再培养上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及对除IL-2Rα以外的4项免疫功能指标的抑制均明显降低,IL-6、PGE2含量显著升高;与第一次再培养上清相比,第二次再培养上清中TGFβ-1含量及对CD3ε+ζ+表达的抑制继续降低,IL-6含量降低至无中药处理的对照水平,对IL-2Rα表达的抑制开始降低,IL-10含量显著回升。相关分析显示,诱导转化、CD3ε+ζ+、CD3ε-ζ+表达及NK杀伤功能抑制率与TGFβ-1含量呈正相关,与PGE2含量呈负相关;VEGF、IL-4、IL-6和IL-10与5项免疫功能抑制不相关。结论:黄芪可通过下调结直肠癌细胞分泌TGFβ-1等免疫抑制分子,影响其免疫抑制效应的发挥,这可能是黄芪的抗瘤新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肿瘤免疫抑制 逆转 免疫抑制分子 Colon26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脏疾病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范植全 杨伟成 +2 位作者 方宏 兰敏 陈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脏疾病后并发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肾脏疾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肺部呼吸系统感染均在联合用药...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肾脏疾病后并发肺部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肾脏疾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肺部呼吸系统感染均在联合用药治疗8周后出现,感染出现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其中治疗后3个月内发生者71例(71.0%),3~6个月发生者19例(19.0%),>6个月发生者10例(10.0%)。临床症状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其中同时出现发热者81例(81.0%),胸闷气促者38例(38.0%),咳嗽52例(52.0%),病情进展快,43例(43.0%)出现呼吸衰竭。胸部X线片和高分辨CT影像学均显示两肺弥漫性病变。免疫学检查示100例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所有患儿病原学检查中HIV抗体阴性,33例患儿(33.0%)检出病原体,共检出65例次,其中23例次(35.4%)为真菌,28例次(43.1%)为细菌,14例次(21.5%)为病毒。患儿明确感染后均停用免疫抑制剂或降低剂量,分别积极给予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病毒或联合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并根据患儿病情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14例患儿死亡,病死率为14.0%,其余86例患儿感染得到控制,病情好转出院并门诊随访1个月~1年,患儿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肾脏疾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并发肺部感染多发于用药治疗后3个月内,早诊断、早治疗并及时调整免疫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肾脏疾病 肺部感染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中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闫琳 周延峰 《河南中医》 2015年第5期1185-1187,共3页
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调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维持疗效,不少患者经过中药治疗甚至可以得到长期缓解或痊愈。但在其治疗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中医治疗以辩证为主,大多局限在临床研... 中医辨证论治及综合调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维持疗效,不少患者经过中药治疗甚至可以得到长期缓解或痊愈。但在其治疗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中医治疗以辩证为主,大多局限在临床研究观察方面,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标准,主观性较强,具体用药及有效成分的相关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今后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统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通过规范和合理化的临床试验设计,对中医药甚至单味药进行合理的临床实验研究,探讨其调节免疫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抗瘤中药调变结直肠癌细胞免疫抑制分子分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保红 崔澂 +3 位作者 高峰 王润田 郑文广 张征峥 《河北医药》 CAS 2011年第17期2565-2568,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抗瘤中药制剂对结直肠癌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三氧化二砷(As2O3)、川芎嗪(LHC)、黄芪(AMB)、氧化苦参碱(MOX)、猪苓多糖(PUPS)、青蒿琥酯(ART)等6种中药制剂作用后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Colon26...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抗瘤中药制剂对结直肠癌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三氧化二砷(As2O3)、川芎嗪(LHC)、黄芪(AMB)、氧化苦参碱(MOX)、猪苓多糖(PUPS)、青蒿琥酯(ART)等6种中药制剂作用后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Colon26再培养上清;以不经中药制剂作用的相应上清为对照。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IL-10和PGE2含量。结果在6种中药制剂对Colon26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影响中,AMB对TGF-β1的下调作用最强(55.75%);As2O3、LHC对IL-6的下调幅度均约5%,但作用时相不同;As2O3对IL-10的下调作用最强(7.35%);对VEGF、IL-4及PGE2的影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GF-β1可能是结直肠癌细胞分泌的优势免疫抑制分子,是各种中药制剂下调免疫抑制的重要靶分子;下调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的分泌,应是中药制剂发挥抗瘤效应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结直肠肿瘤 COLON 26 小鼠 抑制因子 免疫
下载PDF
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引起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被引量:9
13
作者 曹春艳 朱蓓蓓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46-47,65,共3页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收治的33例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真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及护...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收治的33例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真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结果 33例患者中25例经治疗痊愈,治愈率为75.8%。患者无复发,也未见其他部位发生真菌感染。结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真菌感染发生率高。加强皮损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认识天疱疮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预防和减少天疱疮真菌感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激素 免疫抑制剂 真菌感染 防治 护理
下载PDF
57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吕翠翠 孙甜甜 +9 位作者 鞠满凯 吕明恩 付荣凤 薛峰 刘晓帆 刘葳 黄月婷 陈云飞 杨仁池 张磊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957-960,96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提高TTP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结果:57例患者中,男16例,女41例,中位发病年龄38岁,49例表现为三联征...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提高TTP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疗效和预后。结果:57例患者中,男16例,女41例,中位发病年龄38岁,49例表现为三联征,22例表现为五联征。血小板、血红蛋白及乳酸脱氢酶均值分别为(16.83±13.79)×109/L,(65.11±19.01)g/L和(1 169.69±668.27)U/L。外周血红细胞碎片比例为1.3%~31.0%。使用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及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有效率分别为71.43%(25/35)和100%(13/13);9例难治或复发的患者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为100%(9/9)。57例患者中,9例死亡,11例复发。死亡组与存活组在血红蛋白(P=0.027)、乳酸脱氢酶(P=0.024)、尿素氮(P=0.004)、年龄(P=0.009)、严重神经系统症状(P=0.037)、昏迷(P=0.023)和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P=0.00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是TTP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TTP患者多数以三联征起病,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其标准治疗方案。对于难治复发的患者,利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有效率。神经系统症状不断加重是TTP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浆置换 免疫抑制剂 利妥昔单抗
原文传递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卓玛 邱思远 +1 位作者 王玉芳 唐承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29-834,共6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虽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生态失衡、环境因素和免疫应答异常有关。因为存在上述不同的发病机制,预示着存在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虽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生态失衡、环境因素和免疫应答异常有关。因为存在上述不同的发病机制,预示着存在治疗效果的差异,因此部分UC成为难治性。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UC)虽经规范化、系统化治疗,但疗效不佳,不能长期缓解或易反复发作。因此,临床治疗极其困难,给临床医生带来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难治性 炎症性肠病 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
原文传递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新月体性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光 唐政 +4 位作者 陈惠萍 胡伟新 曾彩虹 刘志红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1,5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霉酚酸酯(MMF)与环磷酰胺(CTX)治疗新月体性狼疮性肾炎(CLN)的疗效、复发率、远期预后和副作用的差异。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肾活检确诊(新月体形成率≥50%)CLN且经MMF或CTX诱导治... 目的:回顾性对照研究霉酚酸酯(MMF)与环磷酰胺(CTX)治疗新月体性狼疮性肾炎(CLN)的疗效、复发率、远期预后和副作用的差异。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6月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肾活检确诊(新月体形成率≥50%)CLN且经MMF或CTX诱导治疗的患者进行一般状况、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缓解率、复发率、副作用发生率及预后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52例CLN患者中,接受CTX治疗25例(2例失访),MMF治疗27例(1例失访)。CTX组和MMF组患者一般状况、临床表现及狼疮活动性指数(SLEDAI)、病理损害程度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12个月时缓解率分别为69.6%和73.1%,MMF组完全缓解率(53.8%)显著高于CTX组(26.1%),复发率(10.5%)则显著低于CTX组(43.8%),CTX组复发者多来自部分缓解者(占部分缓解患者的40.0%)。CTX组有部分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包括肺部感染(3例,占13.0%)、肝损害(2例,占8.70%)和白细胞下降(1例,占4.35%);MMF组带状疱疹1例(占3.85%)、白细胞下降1例(占3.85%)。CTX组和MMF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0~80(38.5±21.2)月和12~90(41.1±27.0)月,无显著性差异。CTX组有2例(8.70%)患者分别在随访第48个月和第60个月进入终末期肾衰(ESRF),3例(13.0%)死亡,其中2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1例患者死于尿毒症后脑出血;MMF组有2例(7.41%)患者分别在随访第8个月和第24个月进入ESRF,无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CTX方案比较,MMF治疗CLN取得更高的完全缓解率和低复发率,且感染副作用较CTX少见,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新月体性肾炎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对“抗感染免疫增强剂”的再认识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锡强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本期将刊载3篇关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思路以及免疫增强剂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的专家论述,特别对细菌提取物作为免疫增强剂在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临床验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这无疑有助于帮助广大读者... 本期将刊载3篇关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思路以及免疫增强剂在其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的专家论述,特别对细菌提取物作为免疫增强剂在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临床验证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这无疑有助于帮助广大读者认识免疫增强剂在抗感染免疫,特别是在抗呼吸道感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本文对“抗感染免疫增强剂”的重新认识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 免疫增强剂 抗感染免疫 免疫调节 上下呼吸道感染 儿童 临床验证 免疫反应
原文传递
Optimal immunosuppressor induces stable gut microbiota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6
18
作者 Jian-Wen Jiang Zhi-Gang Ren +9 位作者 Hai-Feng Lu Hua Zhang Ang Li Guang-Ying Cui Jun-Jun Jia Hai-Yang Xie Xin-Hua Chen Yong He Li Jiang Lan-Juan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8年第34期3871-3883,共13页
AIM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oses of tacrolimus(FK506)on gut microbiota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LT)in rats.METHODS Specific pathogen-free Brown Norway(BN)rats and Lewis rats were separated into five gr... AIM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doses of tacrolimus(FK506)on gut microbiota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LT)in rats.METHODS Specific pathogen-free Brown Norway(BN)rats and Lewis rats were separated into five groups:(1)Tolerance group(BN-BN LT,n=8);(2)rejection group(Lewis-BN LT,n=8);(3)high dosage FK506(FK506-H)group(Lewis-BN LT,n=8);(4)middle dosage FK506(FK506-M)group(Lewis-BN LT,n=8);and(5)low dosage FK506(FK506-L)group(LewisBN LT,n=8).FK506 was administered to recipients at a dose of 1.0 mg/kg,0.5 mg/kg,and 0.1 mg/kg body weight for 29 d after LT to the FK506-H,FK506-M,and FK506-L groups,respectively.On the 30^(th) day after LT,all rats were sampled and euthanized.Blood samples were harvested for liver function and plasma endotoxin testing.Hepatic graft and ileocecal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or histopathology observation.Ileocecal contents were used for DNA extraction,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and digital processing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profiles and analysis.RESULTS Compared to the FK506-H and FK506-L groups,FK506-M was optimal for maintaining immunosuppression and inducing normal graft function;the FK506-M maintained gut barrier integrity and low plasma endotoxin levels;furthermore,DGGE results showed that FK506-M induced stable gut microbiota.Divers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K506-M increased species richness and rare species abundance,and cluster analysis confirmed the stable gut microbiota induced by FK506-M.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identified crucial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FK506-M;seven of the nine bacteria that were decreased corresponded to Bacteroidetes,while increased bacteria were of the Bifidobacterium species.FK506-M increased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and Bifidobacterium spp.and decreased Bacteroides-Prevotella and Enterobacteriaceae,as assessed by RT-PCR,which confirmed the crucial bacterial alterations identified through DGGE.CONCLUSION Compared to the low or high dosage of FK506,an optimal dosage of FK506 induced immunosu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transplantation GRAFT function GUT MICROBIOTA immunosuppressor TACROLIMUS Reje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下载PDF
早期应用英夫利昔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敬貌 吴小丽 +3 位作者 陈丽萍 尚礼胤 赵红 程计林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英夫利昔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中重度C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第1、2、6周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滴注(剂量为5mg/kg),同时联合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治疗,其...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英夫利昔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中重度CD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第1、2、6周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滴注(剂量为5mg/kg),同时联合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治疗,其后每8周行1次维持治疗,分析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比较第2周后各项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在第2、6、14周及末次随访时,达到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75%(15/16)、86.67%(13/15)、71.43%(10/14)及46.15%(6/13);达到临床缓解率分别为31.25%(5/16)、73.33%(11/15)、57.14%(8/14)及46.15%(6/13);复发率分别为0、6.67%(1/15)、14.29%(2/14)及38.46%(5/13)。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第2周克罗恩活动指数(CDAI)、血小板(PLT)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降低(P〈0.05)。最终有4例患者达到黏膜愈合,2例患者口腔黏膜溃疡、关节痛的症状改善。随访观察期间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全身一过性皮疹,4例为感染。结论对于中重度CD患者,早期采取英夫利昔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具有快速的诱导缓解作用,同时可达到临床反应或黏膜愈合.但对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英夫利昔 联合治疗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尹聪 程静 李娟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 目的:系统评价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0年8月14日,收集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试验资料,采用Cochrane5.1.0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13项,含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4例,其中观察组503例,对照组5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僵时间(SMD=-1.55,95%CI为-1.87~-1.23)、(SMD=-2.29,95%CI为-3.46~-1.12)、关节疼痛数(SMD=-0.94,95%CI为-1.40~-0.49)、关节肿胀数(SMD=-0.78,95%CI为-1.52~-0.04)、红细胞沉降率(SMD=-1.75,95%CI为-2.38~-1.13)、C反应蛋白(SMD=-2.23,95%CI为-2.96~-1.51)、类风湿因子(SMD=-2.97,95%CI为-4.22~-1.72)、免疫球蛋白G(SMD=-0.58,95%CI为-1.10~-0.06)、白细胞介素-1(SMD=-0.84,95%CI为-1.20~-0.49)、白细胞介素-6(SMD=-4.08,95%CI为-4.86~-3.30)、肿瘤坏死因子-α(SMD=-3.24,95%CI为-3.92~-2.56)、(SMD=-0.94,95%CI为-1.30~-0.57)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MD=-0.53,95%CI为-0.96~-0.10),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OR=4.12,95%CI为2.74~6.18);休息痛、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白细胞介素-1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关的各项体征及症状,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受收录文献质量的限制和临床异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尚需临床实践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苷 雷公藤多甙 免疫抑制剂 来氟米特 类风湿关节炎 免疫疾病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