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利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5,共11页
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庆祝《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提出的“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这一倡议,本文通过一城(区)一村、国内国外的实践案例,来展现不同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多重实践模式,以突显社区的声音及其主体性,并为更多社区最大限... 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庆祝《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提出的“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这一倡议,本文通过一城(区)一村、国内国外的实践案例,来展现不同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多重实践模式,以突显社区的声音及其主体性,并为更多社区最大限度参与保护和管理提供借鉴。通过对北京东花市街道和高碑店村的田野研究,将“非遗在社区”这一模式归总为关键性的“三在原则”:传承人长期实践在社区、非遗“活”在社区、社区长期参与在保护过程中。从“进社区”到“在社区”,标志着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在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重要创新。“社区驱动的非遗利用与乡村振兴”模式的有效性表明:只有充分尊重社区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非遗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促进乡村振兴。“巴塔纳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经验体现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公约》精神,为各缔约国更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遗在社区 社区驱动 以社区为中心
下载PDF
异质化社会中如何“文明以止”——北京大西山的龙王之灵与陌生人社区
2
作者 鞠熙 刘嘉雪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5,160,共11页
2023年7月底的洪水使北京蒲洼村龙王庙成为“网红”,游客、网友却与当地村民互不关心,理想中的“非遗社区”并未出现。这一现象引发了有关陌生人如何合作的思考。蒲洼所在的大西山山区历来充满流动性与异质性,干旱与洪水几乎每年造访,... 2023年7月底的洪水使北京蒲洼村龙王庙成为“网红”,游客、网友却与当地村民互不关心,理想中的“非遗社区”并未出现。这一现象引发了有关陌生人如何合作的思考。蒲洼所在的大西山山区历来充满流动性与异质性,干旱与洪水几乎每年造访,龙王庙本身就是陌生人共处的结晶。在历史上,龙王仪式随流民入山而兴起,龙王之灵来自山川之水,自然才是形成社会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至今,大西山的龙王仪式包含多种复杂形式,但都有呈现差异并平衡差异的共同特征。龙王既是人类熟悉的“亲戚”,又代表人类之上的天道,作为外来者的人类必须遵守它的规矩,所以不同人群能共同行动,仪式系统得以形成。因为自然之神性和以龙王为名的动物、山水与风土的存在,陌生人的世界才能“文明以止”。今天的“网红”龙王庙,或许正是这一逻辑再次上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王仪式 非遗社区 民俗协商 自然神性
原文传递
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福岩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81,154,共14页
非遗传承的辩证的或对话的维度阻止其仅仅成为一个第三人称旁观中的景观。相反,它参与并在第一人称上去转变其对话者。遗产能一直存活,是因为它参与到那些参与它的人的生活之中。传承或教导是一个区别于研究/学习之纯粹接受性的义务,它... 非遗传承的辩证的或对话的维度阻止其仅仅成为一个第三人称旁观中的景观。相反,它参与并在第一人称上去转变其对话者。遗产能一直存活,是因为它参与到那些参与它的人的生活之中。传承或教导是一个区别于研究/学习之纯粹接受性的义务,它不是将所习得之物转化为可以被固化的知识,而是将其领会为在伦理中并因而是在超越行动中的意义。其本质在于活力、创造力和更新,这种更新正是通过一种传统形式的吸纳而发生。任何一个非遗的行动文本都保持着与社区或生活共同体的关联,这个关联因素可称为“文本的动力机制”。作为文化实践的非遗传承兼具存在的自我转型和传统的规范性特征,它是精神之连续的激活、永恒的觉醒和作为启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社区参与 伦理 文化政治
原文传递
文化转场、个人的非遗与民族共同体 被引量:10
4
作者 岳永逸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38,156,157,共15页
在相当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是大国政治博弈与话语权争夺的结果,非遗保护运动的展开很快演化为文化治理的政治技艺。长时段观之,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延续了传统中国文化演进的上下回还、流转的内在逻辑。现代民族国... 在相当意义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结是大国政治博弈与话语权争夺的结果,非遗保护运动的展开很快演化为文化治理的政治技艺。长时段观之,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延续了传统中国文化演进的上下回还、流转的内在逻辑。现代民族国家意涵的凸显与赋予,加强了不同阶层、群体、行业、地域文化的自我澄清以及一统性。家国情怀的激发,则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然而,受镜头美学和行政管理逻辑支配的“馆舍非遗”保护模式,使得非遗保护运动的表述和实践多少背离了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服务传承主体的初衷。要使非遗工作进一步发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功用,就须将“馆舍非遗”还归于民,将源自民俗的非遗再民俗化,使之成为真正支撑人之“生”的文化。如此,“个人的非遗”也就有着革命性的内涵,对于相关学科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筑牢和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的非遗 馆舍非遗 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非遗短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 被引量:10
5
作者 蒋建华 张涵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20,157,共9页
非遗短视频通过展示非遗文化、传递价值观念、形塑行为意愿等内容生产,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传播优势,在加深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及当代转化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形成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动自觉等方... 非遗短视频通过展示非遗文化、传递价值观念、形塑行为意愿等内容生产,依托庞大的用户群体和传播优势,在加深各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及当代转化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形成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行动自觉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和铸牢发挥着积极作用。非遗短视频采用纪实、演绎、话题导向等形式,利用画面、声音、剪辑等视听手段,将非遗相关知识信息及其中蕴含的较为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用直观、动态的影像呈现出来,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进一步发挥非遗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和短视频平台要共同创造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大非遗账号尤其是传承人个人账号扶持力度、发起有规模效应的激励活动等方式,激活短视频平台的社会公共责任。从生产源头上做好内容输出,抓住用户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结合账号定位深耕内容和形式,并在传播过程中及时关注用户反馈信息,积极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短视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播
下载PDF
舌尖上的“美美与共”:饮食类非遗短视频的传播与共同体意识深化
6
作者 范小青 刘晓洁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7,123,共11页
以非遗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普及化是必经之路。近年来,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为非遗普及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众多的非遗短视频中,饮食类非遗短视频格外引人注目。饮食类非遗不仅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是人们乡愁... 以非遗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普及化是必经之路。近年来,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为非遗普及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在众多的非遗短视频中,饮食类非遗短视频格外引人注目。饮食类非遗不仅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是人们乡愁的寄托;同时又连接着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紧密相关。本文以抖音平台上的饮食类非遗短视频为例,采用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饮食类非遗作为“地方性”的典型代表,借助短视频对“地方”进行了再现和延伸,又以其与“地方”锁定的、流动的“实在”之物应对着全球化时代的“虚无”;同时,饮食类非遗短视频借助于视频元素的通感化,实现了味觉的传达和情感记忆的唤起。从“美食与共”到“美美与共”,作为地方的再现和延伸,作为能引发高阶认同的味觉表达形式,短视频上的饮食类非遗展现了联结地方和铸牢认同的强大力量,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类非遗 短视频 味觉 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费希特共同体价值观教育的“自我”哲学基础——基于1794-1795年知识学的讨论
7
作者 刘华南 顾晓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60-67,共8页
“自我”是费希特早期知识学的核心概念,在知识学论域内,其实质是一种非人格化主体的“本原行动”。“自我”作为起点的逻辑演绎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绝对表象能力,达成自我价值的先天性赋予,实现伦理善的实践性塑造,形成自我与他者的... “自我”是费希特早期知识学的核心概念,在知识学论域内,其实质是一种非人格化主体的“本原行动”。“自我”作为起点的逻辑演绎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绝对表象能力,达成自我价值的先天性赋予,实现伦理善的实践性塑造,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共同价值观追求。“自我”哲学为费希特共同体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而塑造共同体价值观、推动共同体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是对共同体全体成员开展教育。费希特的共同体价值观教育对我国当今共同体价值观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希特 “自我” 知识学 共同体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