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纯净的完型——苏州博物馆新馆解读 被引量:12
1
作者 梅青 薛求理 贾巍 《新建筑》 2010年第5期106-111,共6页
通过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作品及其与周围环境之拓扑布局关系,对照贝聿铭其他设计作品,尝试以"道"与"器"、"名"与"实"的中、西方古典哲学视角,再度挖掘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涵及其设计手法,... 通过阅读苏州博物馆新馆作品及其与周围环境之拓扑布局关系,对照贝聿铭其他设计作品,尝试以"道"与"器"、"名"与"实"的中、西方古典哲学视角,再度挖掘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涵及其设计手法,解读分析这一"完型"之作中所体现的主题,并发现其对当今建筑实践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 “名” “实”
下载PDF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玻璃金字塔再解读 被引量:7
2
作者 禹航 《华中建筑》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论文通过对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解,揭示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背后隐藏着的通过意识叠加和虚实叠加而成的正八面体母题。围绕正八面体,论文通过将之与古埃及金字塔及其他神庙建筑的对比,引出了正八面体形式在结构... 论文通过对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解,揭示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背后隐藏着的通过意识叠加和虚实叠加而成的正八面体母题。围绕正八面体,论文通过将之与古埃及金字塔及其他神庙建筑的对比,引出了正八面体形式在结构上单一支点的意匠;继而对比了同样采取单一支点意匠的卢浮宫金字塔与苏联构成主义时期建筑作品列宁学校,指出了卢浮宫金字塔的构成主义渊源,展示了卢浮宫金字塔构思上的先进性,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苏联革命时期的构成主义对于现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 正八面体 构成主义
下载PDF
1962年前的陈其宽“游”与留白的艺术 被引量:7
3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4期164-173,共10页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 东海大学早年规划设计在第一阶段完成后,其建筑语言或多或少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亟待寻求新的可能性。1959年年中张肇康带着伤感的心情离开他苦心经营、投注心、力的东海大学,陈其宽则接受吴德耀校长的邀约创办建筑系。此时贝聿铭已表明除教堂外,不再参与东海大学其他建筑的规划设计事务,因此留在东海大学的陈其宽就有机会展现他个人对建筑的看法,开启了"游"与白墙诗意的第二阶段。从1954年的女生宿舍规划与1956年纸上建筑的青年中心竞图中就已看到陈其宽日后多数作品的创作母题,即"游"与留白。陈其宽从自己钟爱且不受限制的中国现代绘画实践中获取灵感,再转译到建筑,从1959年的校长公馆一路实验到1963年的艺术中心,共5件作品,可算他职业生涯的啼声初试,成果辉煌。文章将集中论述校长公馆、招待所与女白宫,旧建筑系系馆与艺术中心将留待第四篇专栏文章与路思义教堂、双曲抛物面的议题合并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留白
下载PDF
青出于蓝——从密斯、康到贝聿铭 被引量:6
4
作者 汤凤龙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118,共8页
探讨了贝聿铭年轻时代在形成自我建筑语言前受密斯和路易·康法则影响的建筑探索过程,指出贝在承继两者精髓的基础上做出了独具个人创造性的诠释和发展,并逐步脱胎成自己的建筑法门。
关键词 贝聿铭 密斯 路易·康 承继 发展
原文传递
贝聿铭和他的MIHO美术馆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惠琴 周旭宏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6-109,共4页
MIHO美术馆是贝聿铭先生又一个杰作,建筑坐落在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建筑与自然融合,露出地面的屋顶面积仅有2000m2,95%的建筑埋入地下。建筑构思引用了桃花源记的故事,是精神性哲学的实践,建筑和场地、建... MIHO美术馆是贝聿铭先生又一个杰作,建筑坐落在日本滋贺县信乐山脉的自然保护区,被原始森林环抱。建筑与自然融合,露出地面的屋顶面积仅有2000m2,95%的建筑埋入地下。建筑构思引用了桃花源记的故事,是精神性哲学的实践,建筑和场地、建筑与内容有机和谐,是把艺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完美的艺术作品。外观是传统的日本式的,结构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实现了贝先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聿铭 MiHO美术馆 艺术与自然 传统与现代
下载PDF
当代设计视角下贝聿铭建筑作品解析与设计策略
6
作者 袁岳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3年第2期21-23,共3页
介绍了贝聿铭的前半生和其3座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贝聿铭在退休十几年后为自己的家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充分尊重苏州园林艺术的独特性,把苏州博物馆打造成苏州最富有灵气的场所。
关键词 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下载PDF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为例
7
作者 王天爱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2期122-124,共3页
在城市化建设的热潮之中,部分现代建筑形式趋于单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断缺失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反思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建筑元素符号、构筑手法、空间营造... 在城市化建设的热潮之中,部分现代建筑形式趋于单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断缺失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反思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建筑元素符号、构筑手法、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位建筑师对于地域文化传承手法的异同和创新之处,以期获得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丹下健三 贝聿铭 普利兹克奖
下载PDF
西方现代艺术背景下的贝聿铭建筑实践
8
作者 李智玮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8期47-49,共3页
文章结合贝聿铭的教育经历与实践背景,对其各个阶段的实践作品进行分析,分别讨论其作品所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揭示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遇到困难时,继承和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过程。总结了贝聿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借鉴西方现... 文章结合贝聿铭的教育经历与实践背景,对其各个阶段的实践作品进行分析,分别讨论其作品所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揭示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发展遇到困难时,继承和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过程。总结了贝聿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技法,使现代建筑融入城市历史环境的特征,以期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贝聿铭的建筑实践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聿铭 立体主义 纯粹主义 构成主义
下载PDF
贝聿铭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董怀建 董惠贤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2年第23期82-84,共3页
贝聿铭作为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他的作品既可以看出现代化和传统历史之间的交融,又能够展现时代特征与建筑师个人成长的文化积淀。通过品味作品中所表现的策略方法,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其建筑语言,使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 贝聿铭作为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他的作品既可以看出现代化和传统历史之间的交融,又能够展现时代特征与建筑师个人成长的文化积淀。通过品味作品中所表现的策略方法,能够更加透彻地了解其建筑语言,使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本文通过研究贝聿铭的成长经历与各个时期的美学特点以及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消隐性手法,来更加细致地了解贝氏语言的魅力,最后总结他在现代建筑中突出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聿铭 现代主义 建筑美学 设计
下载PDF
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在建筑中的运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大治 徐震 《安徽建筑》 2006年第6期51-52,共2页
文章分析了亨利.摩尔独有的雕塑风格,并试析了他的几个作品在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中的独到的运用。
关键词 亨利·摩尔 雕塑 贝聿铭 有机
下载PDF
“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贝聿铭建筑生涯回顾 被引量:2
11
作者 万璐 赵志青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9期27-28,共2页
2019 年5 月16 日,美国当地媒体报道,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 岁。贝聿铭是新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尊重艺术和历史,善于运用古典主义几何构图。文章拟从贝聿铭先生的人物生平、建筑风格、主要作品等... 2019 年5 月16 日,美国当地媒体报道,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102 岁。贝聿铭是新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尊重艺术和历史,善于运用古典主义几何构图。文章拟从贝聿铭先生的人物生平、建筑风格、主要作品等角度来追忆贝先生的一生,以此来表达对贝先生的沉痛悼念。文章希望通过对贝先生设计风格的阐述,国内的建筑师能秉持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谦虚态度把我国的建筑理论带上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 新现代主义 几何构图
下载PDF
1959年前的张肇康 乌托邦的寻回与想象的中国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3期156-167,共12页
东海大学规划案是华人当代建筑史里独特且可遇不可求的孤立事件。究其原因,一是业主是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有丰富的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又有能力寻求各方捐款支持;二是天时地利,集结了三位当时最杰出且亲炙格罗皮乌斯教诲的建筑师-... 东海大学规划案是华人当代建筑史里独特且可遇不可求的孤立事件。究其原因,一是业主是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有丰富的教会大学办学经验,又有能力寻求各方捐款支持;二是天时地利,集结了三位当时最杰出且亲炙格罗皮乌斯教诲的建筑师--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三是摆脱了可能较为制度化与保守的华人社会,来到边陲之地--台湾。这样的时空背景造就了早年东海大学在前后两阶段的特殊成果。文章对张肇康在第一阶段的实验与特殊贡献深入分析,着重空间布局与建筑语言的参涉来源,以及如何改编与调配来自托马斯·杰弗逊的校园典范及日本传统建筑的语言,最后也试着揭示具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所必然产生的悲剧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轨迹,潜藏在其中的张力也是历史引人入胜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大学 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 格罗皮乌斯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托马斯·杰弗逊 日本传统建筑 历史 悲剧性
下载PDF
两个“事件”之二 早年东海大学校园的乌托邦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明松 《时代建筑》 2016年第3期135-143,共9页
东海大学早期校园规划与设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建筑实验,其中关键人物为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等三人,前两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陈其宽亦曾在其事务所工作过。东海大学的建筑经验一方面继承了... 东海大学早期校园规划与设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建筑实验,其中关键人物为贝聿铭、张肇康、陈其宽等三人,前两位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是格罗皮乌斯的学生,陈其宽亦曾在其事务所工作过。东海大学的建筑经验一方面继承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再运用的可能性。这三位建筑师中,陈其宽与张肇康的角色最为关键,前者全程参与各阶段的规划与设计,后来创办了东海大学建筑系,对建筑教育也提出不少看法;后者在东海大学校园的第一阶段着力甚深,特别是在细部设计现代性的转化方面。文章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厘清台湾这一重要建筑"事件"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包豪斯 东海大学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王大闳
下载PDF
窗景与景窗 试论现代建筑中的“尺幅窗”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琳璠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1年第S01期30-35,共6页
借由李渔(1611—1680年)对于居室中“尺幅窗”的定义和论述,通过分析和比对三位现代建筑师――贝聿铭、冯纪忠、王澍的建筑实践,引申出建筑学相关概念的思考与启发。梳理出李渔“窗景入画”与“景窗如画”等一系列概念的侧重点,并以景... 借由李渔(1611—1680年)对于居室中“尺幅窗”的定义和论述,通过分析和比对三位现代建筑师――贝聿铭、冯纪忠、王澍的建筑实践,引申出建筑学相关概念的思考与启发。梳理出李渔“窗景入画”与“景窗如画”等一系列概念的侧重点,并以景、框与围合空间三个概念对典型建筑案例逐一分析。对照建筑师的自述,阐述了各自对于特定概念的理解和延伸,同时表明了在实践中不断突破的“尺幅窗”,以及对于空间艺术本质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贝聿铭 冯纪忠 王澍 绘画式的景观 绘画式的空间构成 生活的视野
下载PDF
历史演变中的校园现代性从中国十三所教会大学到东海大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明松 黄玮庭 《时代建筑》 2020年第2期136-143,共8页
文章试图爬梳中国教会大学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演变,特别聚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协同建筑师事务所(TAC)主导的华东大学规划案(1946-1948年)及贝聿铭领军的东海大学规划案(1954-1963年)。这两个规划案涉及了如何将现代的观念置入华人校园... 文章试图爬梳中国教会大学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演变,特别聚焦在格罗皮乌斯主持的协同建筑师事务所(TAC)主导的华东大学规划案(1946-1948年)及贝聿铭领军的东海大学规划案(1954-1963年)。这两个规划案涉及了如何将现代的观念置入华人校园,传统中国园林与合院又如何与西方最前卫的观念对话。这是一场不容易的战役,看似是在封闭校园里的战役,其实所呈现的观念在任何华人社群的地方都值得参考。因此,我们试着揭示规划设计背后的历史脉络与复杂性,并分析其不断挑战自身的创作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学 协同建筑师事务所 格罗皮乌斯 贝聿铭 陈其宽 张肇康 中国园林 中国合院
下载PDF
美秀美术馆 被引量:1
16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当代美术家》 2016年第3期92-93,共2页
远离尘嚣,美秀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便会看到美术馆的入口。当走近的时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顶,恰似中国古代的传说、地上的天堂——"桃花源"。美术馆的建筑大部分均... 远离尘嚣,美秀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便会看到美术馆的入口。当走近的时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顶,恰似中国古代的传说、地上的天堂——"桃花源"。美术馆的建筑大部分均埋藏于地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 地下建筑
下载PDF
定义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 被引量:1
17
作者 赖德霖 《建筑遗产》 2019年第3期18-23,共6页
贝聿铭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大量优秀作品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然而与之不甚相衬的是,目前学界有关他对现代建筑独特贡献的研究并不充分。事实上贝聿铭独特的建筑语言不仅见诸于强烈的几何形体,也见诸于形体所包裹的流动... 贝聿铭是一位杰出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大量优秀作品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然而与之不甚相衬的是,目前学界有关他对现代建筑独特贡献的研究并不充分。事实上贝聿铭独特的建筑语言不仅见诸于强烈的几何形体,也见诸于形体所包裹的流动空间。对他而言,空间不仅是一个营造建筑戏剧效果的手段,也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历史交流的路径。文章探讨贝聿铭的空间设计观念与现代主义建筑和中国建筑传统的双重关联,及其在贝于东亚创作的三件作品中的独到呈现。并试图通过这一分析,定义贝聿铭对现代主义“空间-时间”概念的贡献,这就是对于“时间”概念的现在完成时态补充。现在完成时为他的设计增加了历史的维度,也增加了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聿铭 空间-时间 现在完成时 中国园林 现代主义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下载PDF
适地配形——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健敏 《建筑师》 2019年第2期64-71,共8页
1978年,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此作品奠定了其设计美术馆的崇隆地位。本文透过文献、口述历史与亲身体验,呈现历经十年的过程与成就,进一步了解设计的心路与建筑特色。
关键词 贝聿铭 卡特布朗 梅保罗 天窗 天桥 中庭 混凝土 艺术介入建筑
下载PDF
浅谈儒家原生文化在贝聿铭建筑理念中的渗透与融合 被引量:1
19
作者 耿沙沙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0年第9期79-80,共2页
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将传统儒学原生文化融汇东西方建筑理念,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智慧财富。文章紧紧围绕社会热点中的原生文化主题,以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为主线,分别从早期儒家文化的渗透,中期东西文化碰撞,后期文化创... 贝聿铭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将传统儒学原生文化融汇东西方建筑理念,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智慧财富。文章紧紧围绕社会热点中的原生文化主题,以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为主线,分别从早期儒家文化的渗透,中期东西文化碰撞,后期文化创新融合三个时间节点,浅析贝聿铭建筑理念中对中国儒家原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梳理其原生文化背景下建筑理念中的智慧,为新时代建筑创作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聿铭 原生文化 渗透融合 建筑理念
原文传递
建筑的消隐性--以贝聿铭的设计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梦璐 《设计》 2021年第13期78-80,共3页
为提炼了解建筑设计中的消隐性设计手法。通过分析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与他的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从中总结提炼得到建筑消隐性设计的几种主要方式。得到了建筑界面的地形消隐和拟态形建筑手法,高透性材料与同质材料的使用手法。总结出的... 为提炼了解建筑设计中的消隐性设计手法。通过分析贝聿铭先生的建筑生涯与他的优秀建筑设计案例,从中总结提炼得到建筑消隐性设计的几种主要方式。得到了建筑界面的地形消隐和拟态形建筑手法,高透性材料与同质材料的使用手法。总结出的设计方法可为建筑的消隐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消隐性 贝聿铭 场地文化 材料材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