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流域麋鹿等哺乳动物濒危灭绝原因的分析及其对麋鹿重引入的启示 被引量:22
1
作者 杨道德 蒋志刚 +2 位作者 马建章 胡慧建 李鹏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1-461,共11页
洞庭湖流域曾有亚洲象(Elephasmaximus)、犀(Rhinocerossp.)、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长臂猿(Hylobatessp.)、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梅花鹿(Cervusnippon)、棕熊(Ursusarctos)等哺乳... 洞庭湖流域曾有亚洲象(Elephasmaximus)、犀(Rhinocerossp.)、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长臂猿(Hylobatessp.)、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梅花鹿(Cervusnippon)、棕熊(Ursusarctos)等哺乳动物分布,但受古气候、古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哺乳动物已在洞庭湖流域灭绝。这些哺乳动物的濒危和灭绝既受自然环境变化和灾变的影响,也与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和人类活动有关,尤其与人类捕杀和生境丧失有关。据古籍记载分析:在洞庭湖流域,亚洲象和犀于北宋末期灭绝或已南迁,而野生麋鹿、大熊猫、川金丝猴、长臂猿、梅花鹿和棕熊等于19世纪末灭绝。根据我们对30个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实地调查的结果,在洞庭湖流域已记录到21种国家重点保护哺乳动物,其中有5、6、10种哺乳动物分别处于“极危”、“濒危”、“易危”等级,这表明物种濒危的过程仍在继续。导致这些现生哺乳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人类猎捕、环境污染等,而人类活动干扰对现生濒危物种存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流域重引入麋鹿需采取人类协助生存策略:提供足够的且受洪水影响小的适宜生境、保证稳定的奠基者种群数量、减少人为干扰、调控种群密度、实施社区共管和生计替代项目、加强疾病防治、完善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基金投入、加强生境监测和湿地恢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对策 ELEPHAS maximus Rhinoceros sp. Ailuropoda melanoleuca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ylobates sp. Elaphurus davidianus 人类活动影响 洞庭湖流域 哺乳动物
下载PDF
POPUL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BLACK CRESTED GIBBONS ( 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 IN WULIANG NATURE RESERVE,JINGDONG,YUNNAN 被引量:5
2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21-425,共5页
Population estimates of black crested gibbons in Wuliang Nature Reserve,Jingdong,Yunnan,China,with two techniques,average group density total area and average home rang forest coverage,produced quite similar result... Population estimates of black crested gibbons in Wuliang Nature Reserve,Jingdong,Yunnan,China,with two techniques,average group density total area and average home rang forest coverage,produced quite similar results.The population was estimated around 115 groups in the Reserve.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the conservation problems of the Reserve.At present,the main threat to the gibbons is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population isolation.Thus,it is urgent to prohibit hunting and protect the habitat and forest corridors or habitat brid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 POPULATION CONSERVATION Wuliang Natural Reserve
下载PDF
云南元谋小河地区古猿地点的小型猿类化石 被引量:5
3
作者 潘悦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3-104,共12页
本文记述的在云南元谋小河地区古猿地点发现的一种小型猿类.它的牙齿形态比晚中新世的禄丰粗壮池猿(Laccopithecusrobustus)进步。而牙齿的某些形态介于粗壮池狼和现生长臂猿之间。它的发现为探讨现生长臂猿的... 本文记述的在云南元谋小河地区古猿地点发现的一种小型猿类.它的牙齿形态比晚中新世的禄丰粗壮池猿(Laccopithecusrobustus)进步。而牙齿的某些形态介于粗壮池狼和现生长臂猿之间。它的发现为探讨现生长臂猿的起源与进化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依哺乳动物群的初步研究,其时代稍晚于禄丰古猿地点的时代。鉴于它的形态特征和地史分布,作者将它订为一新属新种:进步滇猿Dianopithecusprogressusgen.et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猿 小型猿类化石 进步滇猿 长臂猿 元谋 云南
下载PDF
浅议云南长臂猿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茂盛 胡灿坤 《林业调查规划》 2003年第2期91-94,共4页
详细介绍了分布于云南的 4种长臂猿的适生环境及生活习性。叙述了目前长臂猿栖息地丧失及分布岛屿化等现状 ,提出了栖息地保护及恢复的 7条措施。
关键词 云南 长臂猿 栖息地 资源保护 恢复工作 适生环境 生活习性
下载PDF
B→O血型改造血的长臂猿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泽澎 张成林 +8 位作者 卢雁平 杨明海 张金国 高新 贾延军 高红伟 鲍国强 李素波 章扬培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 :进行临床前B→O血型改造的实验动物研究 ,观察α 半乳糖苷酶对长臂猿B抗原的酶解效果及α 半乳糖苷酶酶解后的红细胞进行异种血型动物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用 10 0U/ml基因重组咖啡豆α 半乳糖苷酶体外处理B型长臂猿红细胞 ,使其... 目的 :进行临床前B→O血型改造的实验动物研究 ,观察α 半乳糖苷酶对长臂猿B抗原的酶解效果及α 半乳糖苷酶酶解后的红细胞进行异种血型动物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用 10 0U/ml基因重组咖啡豆α 半乳糖苷酶体外处理B型长臂猿红细胞 ,使其转变为O型 ,再回输给B、A、AB型长臂猿。结果与结论 :α 半乳糖苷酶可以清除B型长臂猿红细胞表面B抗原 ,而不影响红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在受体猿体内存活 ;α 半乳糖苷酶酶解的B型红细胞输给B、A和AB型血的长臂猿 ,未发生输血反应 ;受血猿的血液及尿液常规指标与输血前相比 ,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半乳糖苷酶 长臂猿属 输血 血型
原文传递
黑长臂猿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应祥 蒋学龙 冯庆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是现生 1 1种长臂猿中其系统地位最低的灵长类。历史时期长臂猿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大部省区。自公元 4世纪以来 ,它们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布区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急剧缩小 ,现黑长臂猿缩小到只... 黑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是现生 1 1种长臂猿中其系统地位最低的灵长类。历史时期长臂猿曾广泛分布在我国南部的大部省区。自公元 4世纪以来 ,它们的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布区从北到南 ,从东到西急剧缩小 ,现黑长臂猿缩小到只在海南岛、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 ,已分化为 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 5亚种中 ,海南亚种 (H . c. hainanus)现今仅 2 0余只 ,是最濒危的一个亚种 ;.北部湾亚种 (H.c.nasutus) 50年代曾在广西西南部发现 ,60 - 70年代已绝迹 ;指名亚种 (H.c.concolor)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滇南和滇中哀牢山。滇南约有 1 0 0余只 ,滇中哀牢山可能有 40 - 60群 ,1 80 - 2 4 0只 ;景东亚种 (H . c. jingdongensis)为滇中无量山的特有亚种 ,现有 1 0 0 - 1 1 6群 ,430 - 50 0只 ;滇西亚种 (H . c. furvogaster) ,只分布在滇西南的沧源、镇康、云县和耿马等地 ,约有 2 6- 4 2群 ,1 0 0 - 1 50只。现今 ,黑长臂猿的分布区已不足1 0 0 0 Km2 ,总数量约 1 0 0 0只 ,为高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造成黑长臂猿濒危的主要原因是 :热带和南亚热带原始森林的被破坏和缩小、人类活动的干扰使生境破碎和恶化、过度猎捕和长臂猿自身的生物学弱点。目前 ,中国的黑长臂猿已在 9个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分布 保护 历史变迁 数量
下载PDF
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及组成 被引量:18
7
作者 蒋学龙 马世来 +3 位作者 王应祥 王强 LK.Sheeran FE.Porier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5-22,共8页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群体组成为1成年雄性,1—2成年雌性,1—3后代个体,群体之大小除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其赖以生存的生境条件好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社群结构 群体大小
下载PDF
白颊长臂猿的生态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扈宇 许宏伟 杨德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A00期61-67,共7页
对白颊长臂猿(Hylobates leucogenys)一些生态学特性的实地观察结果表明,白颊长臂猿在我省的总数少于40只。其种群数量最多者为5只,最少为2只,严格营“一夫一妻”制。主要觅食植物,占食物种类的90.6%,兼食少量动物,占食物种类的9.4%... 对白颊长臂猿(Hylobates leucogenys)一些生态学特性的实地观察结果表明,白颊长臂猿在我省的总数少于40只。其种群数量最多者为5只,最少为2只,严格营“一夫一妻”制。主要觅食植物,占食物种类的90.6%,兼食少量动物,占食物种类的9.4%。每天的觅食高峰出现在早上8:00—10:00。每天平均活动时间为9.5小时,其中觅食、运动和休息所耗时间的比率分别为41.2%、13.1%和45.7%。每天的活动路线长度约为1305米(1024—15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颊长臂猿 种群结构 生态
下载PDF
云南西南部地区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群构成、生态和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蓝道英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A00期119-126,共8页
本文总结了作者1987年10月至1989年3月多次对云南西南部地区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考察的结果。各种群均生活于海拔2,000~2,700米的中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以无量山数量最多,约117~144群,哀牢山可能次之,邦骂山和永德大雪... 本文总结了作者1987年10月至1989年3月多次对云南西南部地区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考察的结果。各种群均生活于海拔2,000~2,700米的中山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以无量山数量最多,约117~144群,哀牢山可能次之,邦骂山和永德大雪山十分稀少。被观察的猿群均属小群体,平均3.0±1.4只(N=12,范围=2~5),为一夫一妻制。经深入观察其中一群表明,日活动时间达576±30分钟(N=5,范围=615),其中鸣叫占3%;游走占14%;取食占33%;休息占50%;日行程平均795±153米(N=13,范围=600~1,100);家域约44~49公顷,平均每天利用7.4公顷。上述结果与其他种及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群构成 领域行为 生态
下载PDF
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鸣叫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蒋学龙 王应祥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3-301,共9页
本文基于对云南黑长臂猿多年的野外研究,报道其鸣叫行为的一些特性。黑长臂猿通常在上午鸣叫,且大多数发生在930分以前,鸣叫的起始时间具季节性变化,有两个较为集中的时间,一个在730分左右,另一个在830分左右,然而起始... 本文基于对云南黑长臂猿多年的野外研究,报道其鸣叫行为的一些特性。黑长臂猿通常在上午鸣叫,且大多数发生在930分以前,鸣叫的起始时间具季节性变化,有两个较为集中的时间,一个在730分左右,另一个在830分左右,然而起始时间并不与日出时间一致。黑长臂猿平均每两天鸣叫一次,日鸣叫发生频次在50%左右,鸣叫的发生也随着季节而变化。鸣叫的持续时间无群体的差异,一次鸣叫的平均时间在12分钟左右(除了GG群),但群体在不同季节鸣叫时间长短不一。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一个群体的鸣叫并未引起邻近其它群体的鸣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目 黑长臂猿 鸣叫 行为 生态
下载PDF
灵长类(除猕猴属外)在中国的分布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荣祖 全国强 +1 位作者 赵体恭 C.H.Southwick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1-95,共15页
本文从动态动物地理学观点对中国灵长类(不包括猕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1)中国灵长类自更新世时的分布呈现向南退缩的总趋势,并随气候的变迁而波动,晚更新世向南退缩最为明显;(2)根据Jablonski等认为,我国特有种金丝猴的不连续分布... 本文从动态动物地理学观点对中国灵长类(不包括猕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1)中国灵长类自更新世时的分布呈现向南退缩的总趋势,并随气候的变迁而波动,晚更新世向南退缩最为明显;(2)根据Jablonski等认为,我国特有种金丝猴的不连续分布,是由于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作者总结了迄今所知的金丝猴生态地理分化特点,对此假说未提出异议,(3)由于除猕猴以外的我国灵长类生态上与森林环境有密切联系,而森林被破坏直接对灵长类在我国分布区的缩小与岛状断裂影响最大,近期可能绝灭的地点甚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猴 地理分布 长臂猿 蜂猴
下载PDF
黑长臂猿(Hy lobates concolor)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回避行为 被引量:10
12
作者 蒋学龙 马世来 +2 位作者 王应祥 L.K.Sheeran F.E.Poirier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81-188,共8页
捕食和避免捕食在动物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我们自1990年3月至.1992年元月观察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一系列反映.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据离观察者... 捕食和避免捕食在动物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我们自1990年3月至.1992年元月观察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一系列反映.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据离观察者的远近和受惊程度不同,它们表现出5种回避方式.而在遇到非人类捕食者时,成年雌雄性一起将捕食者引开,以保护其后代个体免遭捕食.文中还对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讨论.成年雄性是群体的主要保护者,成年雌性在群体保护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个体的邀免捕食行为又有所不同,特别是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长臂猿 人类 捕食者 回避行为
下载PDF
试论长臂猿的中国起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世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13,23,共2页
本文通过中国长臂猿的地理地史分布,尤其是亚洲新第三纪(NeogenePeriod)中新世(Miocene)的上猿(Pliopithecus)、醉猿(Dionysopithecusshuangouensis)、池猿(L... 本文通过中国长臂猿的地理地史分布,尤其是亚洲新第三纪(NeogenePeriod)中新世(Miocene)的上猿(Pliopithecus)、醉猿(Dionysopithecusshuangouensis)、池猿(Laccopithecusrobustus)、滇猿(Dianopithecusprogresus)及第四纪(QuaternaryPeriod)更新世(PleistoceneEpoch)丰富的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等化石的发现,结合现生类群的分布和黑长臂猿的行为生态研究结果等有关资料综合论述了现生长臂猿的亚洲中国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臂猿 分布 起源 中国起源
下载PDF
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白眉长臂猿种群及数量现状初报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兴勇 白冰 +2 位作者 艾怀森 李正波 周伟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6-858,共3页
经2003~2006年访问和现场调查,表明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约有15~20群,25~40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猎捕是造成白眉长臂猿数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白眉长臂猿的栖息... 经2003~2006年访问和现场调查,表明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约有15~20群,25~40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猎捕是造成白眉长臂猿数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和消除生境隔离,加强公众保护宣传教育和加强白眉长臂猿的生态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种群数量 分布现状 栖息地 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叶猴(Presbytis)、金丝猴(Rhinopithecus)、长臂猿(Hylobates)自由取食时的利手现象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原野 田云芬 邓紫云 《人类学学报》 1988年第2期177-181,共5页
本文报道叶猴、金丝猴、长臂猿自由取食时的利手现象。本研究共用金丝猴12只(雄性8只,雌性4只),叶猴25只(雄性16只、雌性9只),长臂猿5只(雄性3只,雌性2只)。对每个动物而言,总观察次数不少于30次,其结果显示:在雄性金丝猴中,62.5%的动... 本文报道叶猴、金丝猴、长臂猿自由取食时的利手现象。本研究共用金丝猴12只(雄性8只,雌性4只),叶猴25只(雄性16只、雌性9只),长臂猿5只(雄性3只,雌性2只)。对每个动物而言,总观察次数不少于30次,其结果显示:在雄性金丝猴中,62.5%的动物显示右利,25%显示主利,12.5%无利手现象。在雄性叶猴中,62.5%的动物显示右利,18.7%显示左利,18.7%无利手现象。在3只雄性长臂猿中,2只显示右利,一只无利手现象。 统计结果表明:雄性金丝猴有明显的右利手现象(P<0.05),雄性叶猴右利手现象接近显著(P=0.06),长臂猿因观察数量太少,未进行统计。 在上述三种动物中,雌性个体无利手现象。 木工作结果提示:(1)雄性金丝猴,叶猴在自由取食时具有右利手现象,长臂猿也可能有右利手现象,(2)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与性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猴 叶猴 长臂猿 利手
下载PDF
海南岛海南长臂猿分布的变迁及成因 被引量:6
16
作者 彭红元 张剑锋 +1 位作者 江海声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1-675,共5页
综合相关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比较了海南长臂猿分布区的变迁,并对导致海南长臂猿分布区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人类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和直接猎杀是导致海南长臂猿分布区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最根本原因;建立生态走廊,扩大栖息地是保... 综合相关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比较了海南长臂猿分布区的变迁,并对导致海南长臂猿分布区减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人类对热带雨林的破坏和直接猎杀是导致海南长臂猿分布区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最根本原因;建立生态走廊,扩大栖息地是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最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分布 变迁及成因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涂染方法建立人和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的比较染色体图谱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定会 杨凤堂 刘瑞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17-423,共7页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先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核型的差异。根据杂交结果绘制了首份人和白眉长臂猿比较染色体图谱,并结合已有的人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2n=44)和合趾长臂猿(Hylobates syndactylus)(2n=50)的比较染色体图谱对长臂猿属的染色体进化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图谱 白眉长臂猿 染色体涂染法
下载PDF
雄性白颊长臂猿的饲养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国锋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39-42,共4页
主要报道雄性长臂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笼舍设施、饲料喂养方法及常见疾病的防治 ;以重量法测定 2头白颊长臂猿日粮组成和比例 ,谷物饲料占总量的 5 2 63%。实践证明 ,生活集小群 ,过冬采用小气候保温房 ,有利于白颊长臂猿适应西双版纳勐
关键词 白颊长臂猿 饲料 疾病防治 雄性 笼舍设施 饲养管理
下载PDF
西部白眉长臂猿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基因检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睿姣 张鹏飞 +3 位作者 王印 姚学萍 杨泽晓 罗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8-674,共7页
为探究某动物园西部白眉长臂猿死亡的可能原因,无菌采集病死白眉长臂猿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纯化、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克隆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并... 为探究某动物园西部白眉长臂猿死亡的可能原因,无菌采集病死白眉长臂猿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纯化、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克隆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小杆菌,命名为J181121,该分离菌的培养及生化特性符合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登录号:CP018761.1)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致病力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PCR检测到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S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分离鉴定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下载PDF
白眉长臂猿基因组BAC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起明 孙烨超 +1 位作者 厉申捷 叶建平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3-15,44,共4页
通过温和的物理方法获得白眉长臂猿高质量的基因组DNA,EcoRⅠ和EcoRⅠ甲基化酶部分酶切后经回收、连接、转化、阳性克隆的保存,构建了含有85 800个克隆的全基因组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文库.随机选取250个BAC克隆进行No... 通过温和的物理方法获得白眉长臂猿高质量的基因组DNA,EcoRⅠ和EcoRⅠ甲基化酶部分酶切后经回收、连接、转化、阳性克隆的保存,构建了含有85 800个克隆的全基因组BAC(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文库.随机选取250个BAC克隆进行Not I酶切及脉冲场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该文库的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110 kb,非重组克隆(无插入片段)的比率为10.0%.假定白眉长臂猿的基因组大小为3×106kb,根据文库的平均插入片段大小,则该文库具有3倍的基因组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基因组文库 BAC文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