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环境变化沉积记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世杰 蔡德所 +3 位作者 张宏亮 沈德福 赵湘桂 李春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探讨亚热带地区岩溶湿地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在桂林会仙典型的岩溶湿地进行野外考察和连续柱状沉积岩芯采样,在寺湖和狮子潭钻取获得各长77 cm和57 cm的沉积岩芯,对其沉积年代学、营养盐元素、地球化学元素等方面进行高精度、高分辨... 为探讨亚热带地区岩溶湿地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在桂林会仙典型的岩溶湿地进行野外考察和连续柱状沉积岩芯采样,在寺湖和狮子潭钻取获得各长77 cm和57 cm的沉积岩芯,对其沉积年代学、营养盐元素、地球化学元素等方面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样品分析,获得寺湖近450年来和狮子潭近200多年来的环境演化记录。结果表明:狮子潭经历了公元1810年以前的沼泽化过程而后又演化成湖泊沉积环境;寺湖在近450年来一直为湖相沉积,但经历了小冰期中的多次冷暖和干湿的气候波动;湿地沉积环境变化在过去主要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制约,在气候的冷湿期有利于湿地的发育,而暖干时期则不利于湿地的发育。最近几十年气候的持续变暖和人类围垦活动的加剧对湿地环境变化的影响巨大。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湿地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环境变化 沉积记录 桂林会仙湿地
下载PDF
2017年4~7月会仙湿地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欣 黄腾浩 +4 位作者 曹家硕 陈旭 庞果胤 何世昕 黄亮亮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3-581,共9页
2017年4~7月,对会仙湿地的3种农田沟渠(无硬质化沟渠、半硬质化沟渠和全硬质化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3种农田沟渠中,共布设了10个采样点,于8个采样日,采集了仔稚鱼样本;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方法,分析仔稚鱼群聚的结构特征;采... 2017年4~7月,对会仙湿地的3种农田沟渠(无硬质化沟渠、半硬质化沟渠和全硬质化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进行了调查;在3种农田沟渠中,共布设了10个采样点,于8个采样日,采集了仔稚鱼样本;采用无度量多维排序方法,分析仔稚鱼群聚的结构特征;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研究仔稚鱼群聚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农田沟渠中,共发现15种仔稚鱼,隶属4目7科14属;3种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结构无显著差异;除5月7日和21日外,4月30日与其它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差异显著(n=72,p<0.05),5月7日与7月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差异显著(n=72,p<0.05),其它采样日的仔稚鱼群聚间无显著差异;3种农田沟渠中的仔稚鱼群聚间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差异,物种数(n=72,p<0.01)、Shannon指数(n=72,p<0.05)分别与沟渠的水深显著正相关,个体数分别与沟渠水深(n=72,p<0.01)、pH(n=72,p<0.05)显著正相关;沟渠宽度、水深和水体pH是影响3种农田沟渠中仔稚鱼群聚的主要因子。硬质化沟渠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不利于水质净化,并加剧了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入侵程度。为了保护、恢复农田沟渠的生态功能,维护会仙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建议有关部门选择性地对部分沟渠进行硬质化改造,保留部分自然沟渠,同时要加强对外来物种(如食蚊鱼)的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沟渠 仔稚鱼群聚 环境因子 会仙湿地
原文传递
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摇蚊种群特征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成小英 姜勤超 +4 位作者 李世杰 蔡德所 张宏亮 赵湘桂 李春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桂林会仙湿地湖泊沉积物中摇蚊种群组合特征的分析显示:2004年之前,会仙湿地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湿地的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197... 桂林会仙湿地湖泊沉积物中摇蚊种群组合特征的分析显示:2004年之前,会仙湿地经历了自贫营养水平变化到富营养水平的过程,但是湿地的富营养水平相对较低,水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水生植物比较繁茂,水质较好,并未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阈值。1970年是会仙湿地营养水平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4年左右,会仙湿地水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种群组合 湿地沉积物 湿地环境变化 桂林会仙湿地 富营养水平
下载PDF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混合物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1
4
作者 符鑫 梁延鹏 +4 位作者 覃礼堂 曾鸿鹄 莫凌云 王敦球 覃璐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4-983,共10页
为研究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水平、分布特征、来源和环境风险,分别于2016—2017年四个季节在研究区域采集地表水(湖泊和沟渠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共88份,利用气相色谱法(GC-ECD)对其中15种OCPs残留量进行检测和... 为研究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水平、分布特征、来源和环境风险,分别于2016—2017年四个季节在研究区域采集地表水(湖泊和沟渠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共88份,利用气相色谱法(GC-ECD)对其中15种OCPs残留量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湖泊、沟渠和浅层地下水中总OCPs残留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68.7~305 ng·L^(-1)(137 ng·L^(-1))、77.4~211 ng·L^(-1)(137 ng·L^(-1))和24.6~76.4 ng·L^(-1)(38.6 ng·L^(-1)),其中六六六(HCHs)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占总OCPs的61.7%以上,其次是七氯类OCPs和滴滴涕(DDTs)。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水体OCPs污染相比,研究区域地表水OCPs污染处于较高水平,浅层地下水OCP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夏季OCPs残留浓度高于其他季节。从特征组分比例可确认HCH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但2016年10月可能有新的林丹输入;DDTs降解不完全,可能有持续输入。OCPs混合物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甲壳类对研究区域水体中15种OCPs最敏感,其次为鱼类和藻类;15种OCPs混合物对浅层地下水水生生态环境具有中等风险,而对地表水水生生态环境具有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岩溶湿地 会仙湿地 残留特征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中磷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邵亚 蔡崇法 +1 位作者 赵悦 蔡湘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311-5317,共7页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其形态是影响水体营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对研究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蒋柏藩等石灰性土壤无机磷提取方法,调查了桂林会仙岩溶湿地5个典型区域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形态...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其形态是影响水体营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对研究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应用蒋柏藩等石灰性土壤无机磷提取方法,调查了桂林会仙岩溶湿地5个典型区域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各形态磷之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桂林会仙湿地柱状沉积物中w(TP)为161.14~555.48 mg/kg,活性较高的Ca2-P(5.27~51.45 mg/kg)、Ca8-P(7.76~37.57 mg/kg)均较低。沉积物中的磷以Ca-P(42.92%)为主,Ca-P中的Ca10-P所占比例较高(>70.3%),导致内源磷不易释放,有利于减缓桂林会仙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在空间分布上,Ca2-P、Ca8-P、Al-P、Fe-P与TP分布趋势相似,从沉积物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Pearson相关系数表明,TP与总氮(TN)、有机质(OM)、Ca2-P、Ca8-P、Al-P、Fe-P极显著相关,与Ca10-P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形态 分布 会仙湿地
原文传递
广西会仙湿地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路祥 李金城 +5 位作者 韦春满 周姣 张琴 刘辉利 王俊 乔政皓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3-699,共7页
为了解会仙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最新状况,对后续水体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于2017年4月和10月布点采样,对湿地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水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明显,DO、Chl-a... 为了解会仙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最新状况,对后续水体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于2017年4月和10月布点采样,对湿地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水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明显,DO、Chl-a浓度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从湿地上游至下游呈上升趋势, TN和NH3-N浓度则呈下降趋势;湿地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运河河道达到严重污染水平,根据污染负荷分担率Ki值可知,TN(24.15~35.70)、 DO(3.97~38.71)和CODMn(9.86~25.80)对水体污染最为显著;各点位EI均值都大于50,会仙湿地水体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现状 综合污染指数 富营养化 会仙湿地
下载PDF
广西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莉 黄亮亮 +4 位作者 吴志强 黄健 高明慧 陈如霞 程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35-38,101,共5页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 [目的]调查广西会仙湿地土壤环境质量。[方法]]研究广西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Cu、Zn、Pb、Ni、Cr、As和Hg 7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会仙湿地土壤Zn、Pb、Ni、Cr、Cu、Hg和As 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1.25±126.62)、(46.99±20.14)、(39.60±13.93)、(110.71±30.84)、(38.76±27.51)、(0.18±0.16)、(17.32±6.92)mg/kg,除As和Hg外,其他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广西土壤背景值;重金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差异,含量高的地方相对集中于池塘和沟渠,其中河流湿地Hg含量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Zn与Ni、Cr、Cu、As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Pb仅与Cr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其他重金属元素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河流湿地、林地、沼泽湿地属于中度污染,其他湿地类型为轻度污染。[结论]会仙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会仙湿地 风险评估
下载PDF
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水系统水位动态特征与均衡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一 邹胜章 +4 位作者 申豪勇 周长松 樊连杰 朱丹尼 李军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5-333,共9页
会仙湿地为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近半个世纪,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仙湿地水域已严重萎缩,开展会仙湿地地下水动态和水均衡的研究,对维持湿地生态功能、湿地水资源管理和湿地保护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会仙湿地的水文地质条... 会仙湿地为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近半个世纪,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仙湿地水域已严重萎缩,开展会仙湿地地下水动态和水均衡的研究,对维持湿地生态功能、湿地水资源管理和湿地保护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会仙湿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将会仙湿地划分为两个地下水系统,即马面狮子岩地下河系统和睦洞河(湖)分散排泄系统,并分别分析了两个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特征,最后对两个地下水系统进行了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水位波动受降雨影响明显,各监测点水位变幅不均且水位对降雨响应时间不一致。会仙湿地地下水系统的蓄存量为-6.19万m^(3),为负均衡,这与均衡期后期干旱有关;会仙湿地岩溶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主要排泄方式为潜水径流和蒸发,其系统具有一定的储水调蓄功能,但调蓄能力有限。要长期维护会仙湿地的生态功能,应加强其调蓄能力,可从减少湿地蒸散发量和开采利用量入手,配合湿地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使湿地水位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变化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仙湿地 岩溶地下水 补径排特征 水均衡
下载PDF
广西会仙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凃月 李海翔 +2 位作者 姜磊 董堃 王敦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为了研究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以秋、冬两季植物根际土壤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运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DNA基因V4+V5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植物根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以及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以秋、冬两季植物根际土壤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运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DNA基因V4+V5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细菌有65门、160纲、219目、391科、677属和246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中占主导的细菌类群相同,主要包含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10个主要门类细菌,其中变形菌门为第一优势菌(平均含量42.4%);优势菌纲有γ-、β-、δ-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 Betaproteobacteria、 Deltaproteobacteria)、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unidentified_Actinobacteria纲、全噬菌纲(Holophagae),以β-变形菌纲为主(平均含量为13.5%);优势菌属以地杆属(Ge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厌氧粘菌属(Anaeromyxobacter)为主,以芽孢杆菌属占比最高(占3.8%)。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次之,美人蕉(Canna indica)最低;冬季土壤细菌多样性高于秋季;美人蕉两季根际细菌群落差异最大,华克拉莎最小。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其中土壤TOC、TN影响最显著。从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来看,在会仙湿地中增植芦苇和华克拉莎,对维持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仙湿地 植物根际细菌 群落结构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现状 被引量:9
10
作者 程铖 刘威杰 +8 位作者 胡天鹏 邢新丽 毛瑶 石明明 许安 苏业旺 李星谕 余海阔 祁士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为了解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于2019年11月,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桂林会仙湿地18个点位分别采集了不同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采用GC-ECD法对土壤中24种OCPs进行检测分析,对其残留特征、可能来源和生态风险进... 为了解会仙湿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现状,于2019年11月,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桂林会仙湿地18个点位分别采集了不同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采用GC-ECD法对土壤中24种OCPs进行检测分析,对其残留特征、可能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24种OCPs检出率均高于80%,总OCPs含量范围为3.56~69.7 ng·g^(-1),均值为14.0 ng·g^(-1),与其他研究区相比,OCPs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主要组分为滴滴涕(DDTs)和甲氧滴滴涕(MXC)。农用地土壤中OCPs残留量较高,且OCPs在0~10 cm深度残留量高于其他深度。研究区土壤中OCPs主要来源于工业DDTs等传统农药的历史残留。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六六六(HCHs)生态风险较低,DDTs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有机氯农药 残留特征 来源解析 会仙湿地
下载PDF
广西会仙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估 被引量:7
11
作者 唐芳 蒋瑜 周杏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8年第2期12-15,共4页
广西会仙湿地是由岩溶湖泊、沼泽、河流等组成的亚热带岩溶湿地。目前会仙湿地退化十分严重,通过运用当量因子法,对会仙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开展了定性分类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广西会仙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425亿元/a,其中直接使... 广西会仙湿地是由岩溶湖泊、沼泽、河流等组成的亚热带岩溶湿地。目前会仙湿地退化十分严重,通过运用当量因子法,对会仙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开展了定性分类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广西会仙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425亿元/a,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2.995亿元/a,间接使用价值为7.430亿元/a。间接使用价值约是直接使用价值的2.5倍。水文调节、美学景观等6项主导服务功能价值占总价值的90.94%。直接使用价值中,旅游收益最高,食物生产价值偏低。间接使用价值中调节功能最显著,但湿地的降污净化能力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仙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服务功能价值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乔政皓 刘辉利 +4 位作者 王俊 张琴 何彩霞 韦春满 李金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为了解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湖泊、河流、码头等区域的8个典型样点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pH和温度对沉积物吸附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会仙湿地表层... 为了解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通过实地调查选择湖泊、河流、码头等区域的8个典型样点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特征,探讨了pH和温度对沉积物吸附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会仙湿地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5 h内,吸附量达到平衡时吸附量的86.58%,15 min内吸附速率最大;8个典型样点中吸附速率最大的是三义桥S2393.32 mg/(kg·h),最小的是七星码头S3197.11 mg/(kg·h);吸附动力学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在低磷浓度(0.02~0.50 mg/L)下,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Linear模型,且出现解吸现象,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为0.017~0.534 mg/L;在高磷浓度(1~20 mg/L)下,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182.25~789.56 mg/kg,最大缓冲容量(MBC)为78.86~466.56 L/kg,所有样点的吸附反应平衡常数K值均大于零。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在偏酸性条件下(pH=5)的吸附量高于偏碱性条件(pH=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吸附/解吸 会仙湿地
下载PDF
广西会仙湿地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健 胡祎祥 +4 位作者 黄亮亮 吴志强 封文利 尹超 徐莉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6-262,共7页
2014年7月、10月和2015年1月、4月,对会仙湿地的鱼类多样性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采样。在会仙湿地共鉴定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的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 2014年7月、10月和2015年1月、4月,对会仙湿地的鱼类多样性各进行了一次调查和采样。在会仙湿地共鉴定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各季节的优势种明显不同,2015年4月的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和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2014年7月的优势种为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和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2014年10月的优势种为鲫,2015年1月的优势种为鲫和短须鱊(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2014年7月与2014年10月的物种数差异显著(p<0.05);2014年7月,湖泊与河流中鱼类的物种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鱼类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7月的鱼类群落与其它季节明显不同(p<0.05);2014年7月,湖泊中鱼类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都比河流中的少,而2015年1月,这些指标都是河流中的较大,可以推测,会仙湿地鱼类在7月多在河流中生活,1月则多在湖泊中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生物多样性 会仙湿地
原文传递
桂林会仙湿地生态退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亚平 蒋亚萍 +3 位作者 姚高峰 黄月群 冯莉 黄骏宇 《工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75,共3页
综合评价湿地的退化特征,可以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对桂林会仙湿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等特征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并通过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会仙湿地的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较好;湿地土壤... 综合评价湿地的退化特征,可以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对桂林会仙湿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等特征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并通过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会仙湿地的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较好;湿地土壤退化指数很低,退化程度严重;湿地植物资源丰富,大量动物已灭绝。研究成果为会仙湿地的治理修复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仙湿地 生态环境 退化特征 生态退化
下载PDF
会仙湿地水体有机磷农药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健威 曾莎莎 +3 位作者 梁延鹏 覃礼堂 曾鸿鹄 马诚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90-1997,共8页
为系统了解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s)污染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分别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3个不同水期在研究区域内采集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样共72份,利用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 为系统了解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s)污染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分别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3个不同水期在研究区域内采集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样共72份,利用固相萃取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对16种OPs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通过风险熵值法(RQ)开展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湿地湖泊和农田沟渠水体中OPs的残留浓度分别为nd~182.590、nd~146.636 ng·L^(-1),平均浓度分别为11.633、16.813 ng·L^(-1);其中氧乐果、敌百虫和三唑磷为主要污染物,占总残留浓度的65%以上;毒死蜱和对硫磷分别在湿地湖泊水和农田沟渠水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5.5%和44.5%。在时间分布上,OPs残留量呈现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平均浓度分别是平水期和枯水期的3.73倍和6.74倍;在空间分布上,OPs呈现沿水流方向减少的趋势。OPs混合物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在采集的72个水样中,有27.8%的水样RQ值大于1,表现为高风险;44.4%的水样RQ值在0.1~1,表现为中等风险。高风险点位多集中于丰水期和平水期农业活动频繁的农田沟渠水中,而人类活动较少的湿地湖泊水多表现为中低风险,说明人类活动强度可能与OPs污染强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会仙湿地水体中OPs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对产生中高等风险的农业耕种区应加强OPs的施用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 会仙湿地 残留特征 时空分布 风险评估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俊 刘辉利 +3 位作者 张琴 李路祥 乔政皓 李金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的75.80%~85.06%;闭蓄态磷(Oc-P)是无机磷的主要部分,占总磷的26.64%~58.70%;铁结合态磷(Fe-P)和有机磷(O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P)的主要形态,其中七星码头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高达286.92~980.84 mg/kg,占总磷的50%~61%,是8个采样点中最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会仙湿地上覆水的总磷主要来自沉积物0~15 cm的生物可利用磷,且其中铁结合态磷是主要来源;沉积物总磷与其他形态磷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性 会仙湿地 桂林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下的桂林会仙湿地旅游开发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德荣 《大众科技》 2012年第12期199-201,共3页
通过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桂林会仙湿地旅游开发的优势、机遇、劣势以及存在的威胁。指出了它的优势所在就是在广西乃至全国众多的旅游景点中的唯一性,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国家公园试点相关项目工程建设和桂林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将... 通过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桂林会仙湿地旅游开发的优势、机遇、劣势以及存在的威胁。指出了它的优势所在就是在广西乃至全国众多的旅游景点中的唯一性,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国家公园试点相关项目工程建设和桂林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将给会仙湿地旅游开发带来机遇;但是人才匮乏和知名度低是它的劣势所在,而湿地的脆弱性又是它潜在的威胁。提出了会仙湿地旅游开发必须走湿地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体验相结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分析 会仙湿地 湿地旅游开发 湿地生态旅游
下载PDF
会仙岩溶湿地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言 张漓杉 +3 位作者 周如月 韦锃弦 钟山 刘俊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4-942,共9页
为探究淡水湿地系统的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从典型岩溶湿地会仙湿地流域范围内采集了10个地点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结果表明,会仙湿地丰水期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为5466.7~24333.3 n·m^(-3)(水体)和3... 为探究淡水湿地系统的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从典型岩溶湿地会仙湿地流域范围内采集了10个地点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结果表明,会仙湿地丰水期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为5466.7~24333.3 n·m^(-3)(水体)和3380.0~14533.3 n·kg^(-1)(沉积物),枯水期分别为12713.3~34906.7 n·m^(-3)(水体)和11866.7~42486.7 n·kg^(-1)(沉积物),微塑料丰度在时空分布特征上呈显著差异(P<0.05)。会仙湿地微塑料的形状主要有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和颗粒,其中,水体中微塑料以纤维状为主,沉积物中微塑料以碎片状为主。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和沉积物中均以小粒径(0.45μm~0.5 mm)微塑料占优势,不同粒径微塑料丰度随粒径增大呈减少趋势。聚合物成分主要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水体中最主要的聚合物类型是PE,在沉积物中则是PET。就丰水期和枯水期对比来看,丰水期微塑料丰度显著低于枯水期,这是由于河流水位上涨造成的稀释效应。除此之外,枯水期小粒径(0.45μm~0.5 mm)微塑料占比和聚合物类型中PE占比更高。从空间分布来看,在旅游区、渔业和农业集中区以及村庄附近微塑料丰度高于其他地区,会仙湿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渔业养殖、农业生产和旅游业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仙湿地 地表水 沉积物 微塑料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会仙湿地典型河流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夏飞扬 马冬冬 +1 位作者 张军 王敦球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82,共9页
对不同季节会仙湿地典型河流地表水、沉积物和植物中4类共8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及其水生植物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了其对地表水的生态风险。测定的4类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OFL)和环丙沙星(CIP))、四环素类(四环素(TC))... 对不同季节会仙湿地典型河流地表水、沉积物和植物中4类共8种抗生素的污染特征及其水生植物的富集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了其对地表水的生态风险。测定的4类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氧氟沙星(OFL)和环丙沙星(CIP))、四环素类(四环素(TC))、磺胺类(磺胺嘧啶(SDZ)、磺胺甲二唑(SMX)、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甲恶唑(SMZ))以及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结果表明:在地表水和沉积物中,夏、秋两季4类抗生素含量均值高低顺序均为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增效剂,各类抗生素含量均值最高的分别是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最低的均是抗菌增效剂,这与湿地中多水产养殖的生产模式密切相关,说明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会仙湿地有很高的使用率;在植物体内,4类抗生素含量均值的高低顺序则为抗菌增效剂>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植物富集系数分析发现大部分植物的富集系数大于1,表明植物对地表水和沉积物中的抗生素,尤其是对抗菌增效剂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地表水中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两季的OFL和CIP均为高生态风险,SDZ、SMZ和TMP均为低风险,但TC和SMX在夏季表现为低风险,在秋季上升为中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仙湿地 抗生素 富集系数 生态风险
下载PDF
会仙湿地典型河流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军 李军 +2 位作者 覃海光 马冬冬 王敦球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15-625,共11页
调查了会仙湿地典型河流地表水和沉积物重金属As、Hg、Cr、Ni、Cu、Zn和Pb,以及水葫芦中Cr、Ni、Cu、Zn和Pb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地表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 调查了会仙湿地典型河流地表水和沉积物重金属As、Hg、Cr、Ni、Cu、Zn和Pb,以及水葫芦中Cr、Ni、Cu、Zn和Pb的分布特征及富集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地表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特征及生态风险,植物富集系数法评价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结果发现:夏季地表水重金属含量高于秋季含量,夏季呈现重污染状态,秋季呈现轻污染状态,均为地表水Ⅳ类水质,主要受Hg含量特征影响;两季沉积物重金属均为轻度污染,但Hg的强生态风险率高达95.8%;水葫芦根部的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茎和叶部,根部对地表水与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的能力大小顺序一致,均为Zn>Pb>Cu(Ni)>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污染评价 富集系数 会仙湿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