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及协同发展策略 被引量:35
1
作者 曹玉华 夏永祥 +2 位作者 毛广雄 蔡安宁 刘传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221,共9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既具有区域经济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流域经济的特点,时空分异具有多元复杂性。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定量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发展的时... 淮河生态经济带既具有区域经济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流域经济的特点,时空分异具有多元复杂性。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权法定量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区域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区域差异程度,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四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判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时空分异特征;基于综合发展水平的'三个梯队'和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四大类型区'空间分布与上、中、下游'三大流段'基本一致,但不完全重叠。推进淮河经济带协同发展,既要顺应流域的自然规律,又要根据空间分异特征实施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经济—社会—生态 协同发展 流域开发治理 创新驱动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颜俊 崔瑞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7,共7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沿淮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旅游经济总收入,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β收敛性检验等指标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沿淮各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8年旅游经济总收入,通过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β收敛性检验等指标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用多元回归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旅游经济总体分异趋于收敛;旅游经济分异在波动中缩小,空间分异东部大于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行社数量、互联网用户数和4A级以上景点数是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说明淮河流域旅游经济总体上趋于收敛,旅游经济不平衡状态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时空分异 收敛性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途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孙久文 易淑昶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48,共6页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勇 高羽洁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73-1582,共10页
协调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 协调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2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引入脱钩指数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考察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大体上呈现出强脱钩、弱脱钩、增长连结、增长负脱钩4种状态,其中以弱脱钩状态为主;纵向视角,城市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相较于前期有所降低,近两年的城市脱钩状态呈现向强脱钩和增长负脱钩两级发展的微弱态势;横向视角,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间脱钩状态差异显著。基于测算结果,将25个城市归类为脱钩理想型、脱钩一般型和脱钩不理想型三类脱钩城市。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城市应该坚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合理界定城市边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持续减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经济增长 脱钩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胜武 黄超群 +1 位作者 李小胜 刘海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58-2172,共15页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收敛性研究有助于水生态文明的全面协同建设。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区域发展特色,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水文化和水设施等7个...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收敛性研究有助于水生态文明的全面协同建设。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考虑其区域发展特色,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节约、水监管、水文化和水设施等7个维度构建水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测度其2006~2020年间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模型框架,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水生态文明的空间格局及时空依赖动态演化。比选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剖析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尤其2013年之后发展水平成倍提升,但水生态、水文化、水监管仍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短板。空间分布特征从2006年“高—低—中”哑铃式演化为2020年的“高—中—低”阶梯式分布,空间路径锁定与跃迁共存;(2)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东部大于西部,84%的城市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水平低,在移动方向上缺乏协同整合,存在跃迁惰性,局部空间关联格局稳定性较强;(3)淮河生态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条件β收敛速度更快;(4)本地城市水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显著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等因素影响,也显著受到邻域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空间收敛 ESTDA 时空格局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6
作者 张胜武 韩日 +2 位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刘海猛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在解析城镇化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均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城镇化先抑制、达到一定阈值后转为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②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人口城镇化在2014年皆达到拐点值,而综合城镇化水平尚未达到拐点值,需要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③淮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的倒“U”型溢出效应,同时,在当前研究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负向外溢效应。论文为深入解析城镇化与水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深化新型城镇化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水生态文明 “U”型曲线 空间杜宾模型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
7
作者 郭利京 金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9-1109,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高温、暴雨、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给粮食产量稳定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市2001~2020年日气温、降雨气象数据和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研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极端天气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极高温日数(SU35)呈现增长趋势、极低温日数(FD5)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1.85、-2.24 d/10a,暴雨日数(R50)以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CDD)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区域分布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西部地区极高温日数较多、北部地区极低温日数较多,暴雨日数呈现由东部向中西部再到北部地区减少的趋势、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现相反变动趋势。(2)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不利影响。极低温日数、极高温日数、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每增加1%,粮食单产分别下降0.069%、0.021%、0.018%、0.008%。(3)极端天气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极端天气主要影响中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对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提出通过培育抗旱抗涝等作物新品种、提高极端天气变化监测能力、加强区域内政府间防灾减灾等协同联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维护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产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 自然灾害 粮食产量 淮河生态经济带
原文传递
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杨静雯 何刚 +1 位作者 周庆婷 鲍珂宇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9-33,共5页
为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8年~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全局Moran指数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构建SDM模型探究多种影响因素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 为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2008年~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全局Moran指数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构建SDM模型探究多种影响因素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轻微下降趋势,地区间差异明显;水资源禀赋、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和环保投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正向显著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其则存在负向显著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溢出效应 Super-SBM模型 水资源利用效率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流空间”视角下淮河生态经济带网络结构研究
9
作者 钱月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124,共6页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 论文以“流空间”为研究视角,构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人口、物流、资金及信息流联系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区域联系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内资金和信息联系高于人口和物流联系,徐州市各类要素联系总强度都较高且3种中心性指标均为最高,为区域要素联系的枢纽性城市;扬州市与其附近单元联系紧密因而要素联系总强度也较高但与其他单元联系强度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单元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由江苏板块和山东板块组成的子群内部凝聚力最强且对其他子群具有相对较强的凝聚力,其他子群内部凝聚力较弱且对其他子群影响也较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可划分为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一般城市和边缘城市,其中核心城市为徐州,次核心城市为阜阳、蚌埠和淮安,边缘城市往往在区域内处于边缘位置且本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最后,基于区域网络结构特征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争创“中国发展第四极”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空间” 网络结构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敦平 倪加鑫 张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33-40,共8页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2009-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2009-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较强区域异质性。其中,上游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高。进一步探讨差异来源发现,2009-2020年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主要来源于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以上研究为国家制定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城乡融合 时空演变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方向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索罗丹 李凡 朱晓东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69,110,共7页
通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产业聚集指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行业进行了研究,并采用GIS空间技术,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及其各影响要素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产业承接能力整体... 通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产业聚集指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行业进行了研究,并采用GIS空间技术,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及其各影响要素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产业承接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三大片区中,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产业承接能力最差。(2)地区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较低的产业发展成本是经济带吸引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之一。(3)经济带当前的产业承接方向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建议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承接方向由劳动密集型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生态经济带 产业承接能力 承接方向
下载PDF
淮河生态经济带用水转移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安敏 方雪 +4 位作者 何伟军 黄进 文法广 童星 宋孟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3,85,共9页
稀缺背景下相邻区域用水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关联特征,厘清地区间内部用水关系并揭露其用水空间联动格局,能为优化区域水资源协同治理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城市2005-2018年的相关用水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 稀缺背景下相邻区域用水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关联特征,厘清地区间内部用水关系并揭露其用水空间联动格局,能为优化区域水资源协同治理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城市2005-2018年的相关用水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刻画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用水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转移特征,并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了其用水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用水关联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在样本考察期内轻微减小,但整体网络结构稳定,宿州、周口、徐州、蚌埠4个城市位于用水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地位,主导着网络中水资源的流动;块模型分析表明,用水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双向溢出、主受益、净收益4个板块,板块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链条状的趋势;地理位置临近性、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城镇化率是用水空间关联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提升区域间水资源交换效率,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困境具有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用水关联关系 社会网络分析 水资源管理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