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政之编辑《国闻周报》的思想和实践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咏梅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9期79-98,共20页
《国闻周报》是民国时期著名新闻周刊。总编辑胡政之的编辑思想体现为:重视新闻报道,供史料之保存;保存中国民意,作迷途之指南;注重学术文章,兼顾文艺作品;配合运用图文,增加新闻照片;改良版面编辑,报告战时动态;满足读者兴趣,吸纳受众... 《国闻周报》是民国时期著名新闻周刊。总编辑胡政之的编辑思想体现为:重视新闻报道,供史料之保存;保存中国民意,作迷途之指南;注重学术文章,兼顾文艺作品;配合运用图文,增加新闻照片;改良版面编辑,报告战时动态;满足读者兴趣,吸纳受众意见。在他的带领下,《国闻周报》成为发行量较大、影响深远的周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国闻周报》 编辑思想
下载PDF
事业与营业:胡政之媒介经营理念略论
2
作者 贾晓慧 王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6期97-102,共6页
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胡政之操守报业的报格,将报纸营业当事业来做,具有“做大事业”的长远目光,其过人的洞察力,复合型的... 在军阀割据、外忧内患的年代,胡政之经营的《大公报》,既坚持了新闻事业的理念,也使报纸有了赢利,兼顾了文化事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胡政之操守报业的报格,将报纸营业当事业来做,具有“做大事业”的长远目光,其过人的洞察力,复合型的才智和为事业奋斗的精神,是经营《大公报》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大公报 文化产业 经营理念
下载PDF
胡政之的新闻人才观及其实践
3
作者 陈志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6-160,共5页
《大公报》人才辈出,负责报纸经营管理工作的胡政之贡献良多。胡政之认为,突出的个人能力、新闻的职业操守观和对新闻业的热爱,是新闻从业者成才的基本条件。在具体的人才养成实践中,胡政之积极探索了不拘一格遴选人才、放任和信任人才... 《大公报》人才辈出,负责报纸经营管理工作的胡政之贡献良多。胡政之认为,突出的个人能力、新闻的职业操守观和对新闻业的热爱,是新闻从业者成才的基本条件。在具体的人才养成实践中,胡政之积极探索了不拘一格遴选人才、放任和信任人才、制度管理和人性化执行等做法,成效显著。基于新闻理念和竞争的需要,胡政之对左派人士也比较重用与宽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人才培养 兼容并包 左派人士
下载PDF
试析胡政之新闻评论的特色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咏梅 《新闻春秋》 2015年第2期54-61,共8页
胡政之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记者、报纸经营人才,而且也是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其新闻评论的特色是:选材范围广,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内政外交事件为主;时效性强,对重大新闻事件密切关注,形成连续评论;体裁不拘一格,论证方法多种多样,语言浅... 胡政之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记者、报纸经营人才,而且也是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其新闻评论的特色是:选材范围广,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内政外交事件为主;时效性强,对重大新闻事件密切关注,形成连续评论;体裁不拘一格,论证方法多种多样,语言浅显易懂,观点鲜明;注重用事实说话,论证有据,令人信服;不少新闻评论对所涉问题从法律角度分析,逻辑清晰,理由充分,说服力强;不少新闻评论把中外情形相比较,开阔了读者眼界,在比较中加大了论证力度;评论风格平和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新闻评论 特色
原文传递
“以公正舆论促进国家现代化”:胡政之对“五卅惨案”的评论
5
作者 王咏梅 《新闻春秋》 2016年第2期54-61,共8页
胡政之在90年前对"五卅惨案"的时评,既能反映他的时评特色和所办《国闻周报》的风格,又能展现一位民国时期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自由、国民公意、群众运动等现代民主政治关键词的深刻理解和对怎样打破帝国主义国家歪曲宣传在国际... 胡政之在90年前对"五卅惨案"的时评,既能反映他的时评特色和所办《国闻周报》的风格,又能展现一位民国时期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自由、国民公意、群众运动等现代民主政治关键词的深刻理解和对怎样打破帝国主义国家歪曲宣传在国际传播中的垄断地位的真知灼见,更能显示出这位知日派新闻家对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国际问题的基本态度、鲜明的爱国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五卅惨案” 《国闻周报》 评论
原文传递
试论民国新闻家胡政之早年的民主思想
6
作者 王咏梅 《新闻春秋》 2020年第2期65-71,共7页
《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的职业理想是"以公正舆论促进国家现代化,以翔实新闻协助民主制度的建立",并在其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他具有民主思想。1918年初,当主战派和主和派谁都不能占上风时,胡政之把"中产之人&... 《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的职业理想是"以公正舆论促进国家现代化,以翔实新闻协助民主制度的建立",并在其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他具有民主思想。1918年初,当主战派和主和派谁都不能占上风时,胡政之把"中产之人"和"智识阶级之人物"看作是"社会之中坚者",认为欲救中国,当造中坚。一战结束后,他认为国民应当有组织性,才能建设国家,民主的实现要通过增加国民政治常识的教育。胡政之在游历欧洲之后对民主的认识更进了一步,这为胡政之提出他的舆论观奠定了基础。但军阀混战时期的现实又使他的民主思想有所波动,认为民性怯懦、国民对于国政冷淡的胡政之,把国事推给了"少数优秀人物"。后来在对北方军阀失望的情况下,胡政之的眼光又转向了群众。尽管如此,"民主"一词的确为"其毕生精神之所注",因此他的办报举措前后有着一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民主 新闻
原文传递
胡政之申请“兑换”20万美元官价外汇动机辨析——兼议抗战胜利前后民营大报的发展渴望
7
作者 陈志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01,共6页
新记《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宗旨和言论自主、经济独立的办刊方针,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但在抗战胜利前夕,胡政之主动向蒋介石申请"兑换"了20万美元的官价外汇。这一行... 新记《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宗旨和言论自主、经济独立的办刊方针,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的美誉度、公信力和影响力。但在抗战胜利前夕,胡政之主动向蒋介石申请"兑换"了20万美元的官价外汇。这一行为,与新记《大公报》一贯的宗旨相悖,事后也招致了诸多观点迥异的评价。在抗战节节胜利的背景下,民营大报意识到了即将迎来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知道在与党营新闻业的竞争中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为抢得先机而各显神通。新记《大公报》"兑换"官价外汇采购现代化的印刷设备,可以看作是胡政之谋划报社战后发展的重要而无奈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20万美元官价外汇 兑换动机 民营大报
下载PDF
试析胡政之的新闻价值观
8
作者 王咏梅 《新闻春秋》 2017年第3期26-31,41,共7页
胡政之对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虽然没有全面的论述,但早在民国初年他就已经认识到了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中的时效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要素,并在其新闻实践中始终保持自己对新闻的灵敏嗅觉和准确的判断力。对新闻价值的标准问题,胡政... 胡政之对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虽然没有全面的论述,但早在民国初年他就已经认识到了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中的时效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要素,并在其新闻实践中始终保持自己对新闻的灵敏嗅觉和准确的判断力。对新闻价值的标准问题,胡政之很早就在实践中给予了比较完整而且正确的回答,并与同时代的优秀新闻从业者取得了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新闻价值观 新闻实践
原文传递
以新闻为本位,以事实为基础——胡政之的新闻事实观
9
作者 朱晶 王咏梅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9-90,共12页
胡政之认为新闻纸以新闻为本位的原因是:以新闻为本位可以增强读者的信赖感,从而奠定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记者能力的有限决定了新闻纸要以新闻为本位;在"内争不已,离合无常"的时代,"抱着多纪事,少说话的主义"能够... 胡政之认为新闻纸以新闻为本位的原因是:以新闻为本位可以增强读者的信赖感,从而奠定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记者能力的有限决定了新闻纸要以新闻为本位;在"内争不已,离合无常"的时代,"抱着多纪事,少说话的主义"能够减少许多麻烦。胡政之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提到衡量记者责任心、品行修养和才学识的高度来看待;认为报纸大量充斥着缺乏真实性的新闻是新闻事业落后的表现之一;而真实的新闻,是形成"稳健切实"、"健全合理的真舆论"的第一步。政治的清明与否、社会组织的健全与否、记者是否无党无私、记者道德是否良好,是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对新闻本位、新闻真实性等一些关键的新闻学问题,胡政之较早就给予了明晰而正确的回答,与同时代的优秀新闻从业者取得了共识;他的新闻事实观,是其新闻思想的核心——舆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地把其新闻事实观付诸实践,推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新闻 事实
下载PDF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及其实践
10
作者 陈志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9-124,134,共7页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在新闻报道方面具体表现为公开地获得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在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不媚强梁"和"不媚世俗",自主地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民国以后新闻界对新闻职业伦... 胡政之的新闻职业伦理观,在新闻报道方面具体表现为公开地获得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在新闻评论方面表现为"不媚强梁"和"不媚世俗",自主地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主张,集中反映了民国以后新闻界对新闻职业伦理的积极探索,也表明当时新闻界一部分优秀的从业者,已经能够自觉地在新闻实践中遵循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新闻职业观 不媚强梁 不媚世俗
下载PDF
胡政之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辨析
11
作者 王咏梅 刘林 《新闻春秋》 CSSCI 2022年第6期57-63,共7页
谈及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时,胡政之说是“感于北京办报之易受压迫,又鉴于少泉支持报馆之艰苦”,而徐铸成说胡政之是由于不赞成林白水不择手段地勒索而离开了报社,这两种解释是否可靠?通过辨析,本文提出:胡政之给出的理由是真实的,徐... 谈及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时,胡政之说是“感于北京办报之易受压迫,又鉴于少泉支持报馆之艰苦”,而徐铸成说胡政之是由于不赞成林白水不择手段地勒索而离开了报社,这两种解释是否可靠?通过辨析,本文提出:胡政之给出的理由是真实的,徐铸成的说法证据不充分。胡政之在采访巴黎和会前后游历欧美考察世界各国通信社时,就决心回国自己创办通信社,因此待时机成熟后即南下创办“国闻通信社”,是他没有说出来的离开《新社会报》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新社会报 林白水
原文传递
百年前上海《大共和日报》的独家新闻:胡政之采访“二十一条”兼及胡政之的采访特点
12
作者 王咏梅 《新闻春秋》 2017年第1期38-44,共7页
胡政之以采访巴黎和会闻名于世,但早期对"二十一条"的报道,证明了他具有一位合格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灵敏的新闻判断能力。该报道成为上海《大共和日报》的独家新闻,显... 胡政之以采访巴黎和会闻名于世,但早期对"二十一条"的报道,证明了他具有一位合格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游刃有余的社交能力、灵敏的新闻判断能力。该报道成为上海《大共和日报》的独家新闻,显示出他出色的职业才华和深厚的事业潜力。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胡政之的采访特点是:积极开拓新闻来源;选择时机采访真相;随机应变抓独家新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政之 “二十一条” 采访特点
原文传递
试论《国闻周报》在新闻学研究上的价值与贡献
13
作者 郭恩强 马光仁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CSSCI 2008年第1期213-219,253,266,共9页
《国闻周报》是由民国时期著名报人胡政之创办,存世时间较长,影响较大,但又被新闻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刊。可以说,至今对该刊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本文从文本与观念两方面,评析《国闻周报》在新闻学研究上对后世的价值与... 《国闻周报》是由民国时期著名报人胡政之创办,存世时间较长,影响较大,但又被新闻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一份时事政治性周刊。可以说,至今对该刊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本文从文本与观念两方面,评析《国闻周报》在新闻学研究上对后世的价值与贡献。在文本方面,《国闻周报》表现出了对新闻学研究的自觉,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新闻学的言论及论文;在观念方面,《国闻周报》在办报宗旨、办报方针、办报精神、办报态度等几方面留下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当代的新闻业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闻周报 胡政之 新闻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