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浩文翻译观探究 被引量:101
1
作者 文军 王小川 赖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8-80,共3页
本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观: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背叛和重写。结论指出:虽然葛浩文认同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但忠实仍然是他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第一准则,并且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运用不同... 本文旨在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观: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翻译又是一种背叛和重写。结论指出:虽然葛浩文认同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但忠实仍然是他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第一准则,并且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形和神又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观 忠实
下载PDF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孟祥春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87,共11页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系、文化姿态与"市场"要素、理论反思与自我实践的张力,以及葛浩文的意义、定位与评估。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考中国文学"走出去"所必须应对的"谁在译、该谁译、该译谁、为谁译、如何译以及何时译"这一宏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glocal Chimerican 英译 论争 评估定位
原文传递
葛浩文译学见解初探 被引量:24
3
作者 靳秀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21-123,共3页
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他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即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译事、"乐"于译事,翻译是忠... 葛浩文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最积极、最有成就的翻译家。他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即翻译要促进文化交流,译者应"精"于译事、"慎"于译事、"乐"于译事,翻译是忠实与创造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思想 文学翻译
下载PDF
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冯正斌 党争胜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9,共6页
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在成就原作文学性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挑战。在翻译《废都》时,葛浩文为忠实原著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效果。... 贾平凹在小说《废都》中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在成就原作文学性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挑战。在翻译《废都》时,葛浩文为忠实原著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处理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效果。分析葛浩文《废都》译本的前景化语言翻译策略对译本质量评价有着重要价值,对于更好地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亦具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都》 葛浩文 前景化 英译研究
原文传递
从文学翻译变通的角度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的英译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淑玲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忠实"的"背叛"。本文深层次的剖析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英译,发现葛浩文的译作脱离了呆板的硬译死译,逾越了翻译的桎梏与障碍,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在不同情境...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忠实"的"背叛"。本文深层次的剖析了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的英译,发现葛浩文的译作脱离了呆板的硬译死译,逾越了翻译的桎梏与障碍,以忠实为第一准则,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变通,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既传达了原文的"形"与"神",又非常易于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是"忠实"与"背叛"的完美结合。这种变通的翻译方法为人们重新认识翻译中不完全的忠实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较科学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莫言 《红高粱家族》 英译作品 忠实 背叛 变通
下载PDF
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 被引量:14
6
作者 余东 张艳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6-92,共7页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迥然各异,译者如何酌情变通以逾越翻译障碍至为关键,文学翻译尤其如此。葛浩文注重读者的审美习惯,敢于变通,译笔优美,以写作心态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其译文既不逾矩,又极具可读性,因而广受欢迎。他的成功对中国文学&qu...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迥然各异,译者如何酌情变通以逾越翻译障碍至为关键,文学翻译尤其如此。葛浩文注重读者的审美习惯,敢于变通,译笔优美,以写作心态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其译文既不逾矩,又极具可读性,因而广受欢迎。他的成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富有启示意义:翻译中的创作意识不是单纯的归化策略,也非同一般的"改写"笔法,而是从内心以翻译为创作。可以说,葛译是创作的,而不是翻译的;葛浩文以译为写,变通灵活,但不等于忽略或否认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中国文学真正要"走出去",首先应该保持积极的外向心态,摆脱"国粹"心态的束缚,少些细节得失的计较,更多地考虑宏观层面上中国文学美学价值的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文学翻译 变通意识 国粹心态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推手——葛浩文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继光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4期105-108,共4页
葛浩文的高质量译作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重要保证。葛浩文不仅是莫言作品英语版的御用译者,而且"翻译了全中国"。文章系统梳理了葛浩文翻译生涯的五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文章最后指出,葛浩文的成功翻译实践为我们... 葛浩文的高质量译作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重要保证。葛浩文不仅是莫言作品英语版的御用译者,而且"翻译了全中国"。文章系统梳理了葛浩文翻译生涯的五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文章最后指出,葛浩文的成功翻译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两方面的启发:译者模式、知识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 现当代中国文学 走出去
原文传递
论葛浩文英译小说《酒国》的“陌生化”手法——以小说中“酒”的隐喻翻译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金艳 张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8期82-86,共5页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酒国》 陌生化 隐喻 隐喻翻译
下载PDF
蓝色铅笔下的编译——论回顾式编译法在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邵璐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回顾式编译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部分承担起编辑的职责,与目标语编辑合作,对目标文本在结构、语言,甚至风格等方面进行显性编辑或操纵,是更高程度上的"连译带改",即"蓝铅笔下的劳作";经由回顾式编译的目标文本,有时... 回顾式编译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部分承担起编辑的职责,与目标语编辑合作,对目标文本在结构、语言,甚至风格等方面进行显性编辑或操纵,是更高程度上的"连译带改",即"蓝铅笔下的劳作";经由回顾式编译的目标文本,有时会反过来影响源文本,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改写"或"重写"。此概念由葛浩文提出,并广泛用于其英译中国当代小说。通常在3种情况下目标文本须采用回顾式编译法。由此,目标文本应是原作者、译者、原作出版社与编辑、译作出版社与目标语编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及国家审查机制之间斗争与妥协的结果,而非仅限于译者、原作者、原文之间互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葛浩文 英译 回顾式编译法 翻译小说
原文传递
从葛浩文看汉学家中华文化观的矛盾性 被引量:10
10
作者 孙宜学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99,共5页
以葛浩文为代表的汉学家是中华文化世界化的重要桥梁,也是我们应培养和依靠的文化传播力量。但汉学家因自身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对中华文化世界化的态度也是复杂、矛盾的。我们必须加强对汉学家的研究,辩证分析,知己知彼,占据主动,在充分... 以葛浩文为代表的汉学家是中华文化世界化的重要桥梁,也是我们应培养和依靠的文化传播力量。但汉学家因自身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对中华文化世界化的态度也是复杂、矛盾的。我们必须加强对汉学家的研究,辩证分析,知己知彼,占据主动,在充分保证中华文化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适当、适度地借助汉学家及一切海内外力量,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自然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最终实现无国门的世界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莫言 翻译 汉学家 中华文化 世界
下载PDF
异域的他者:葛浩文笔下的“中国形象”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胡晨飞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
葛浩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领域的成就无可比拟,然而,光环之下,其成就与地位是否在无形当中被夸大与抬高?葛浩文译笔之下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被建构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或许... 葛浩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领域的成就无可比拟,然而,光环之下,其成就与地位是否在无形当中被夸大与抬高?葛浩文译笔之下的中国,有着怎样的"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被建构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讨,或许正可以为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提供某些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 中国形象
下载PDF
中国文学经典英译策略的“连续轴规律”考察——基于葛浩文英译《檀香刑》中比喻翻译策略的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文炳 王斌华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105,共8页
文化含义丰富的比喻的翻译是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英译中的典型困难。莫言的《檀香刑》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比喻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除极少数的误译以外,译者所采取的八种翻译策略并非可简单归结为遵循描写翻译学所... 文化含义丰富的比喻的翻译是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英译中的典型困难。莫言的《檀香刑》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译本中比喻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除极少数的误译以外,译者所采取的八种翻译策略并非可简单归结为遵循描写翻译学所提出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两端的翻译原则,而是分布于两端之间的连续轴上,呈现翻译策略的"连续轴规律"。当汉语比喻的喻体形象及喻义能够在目标语中得到接受和理解时,其译文就体现出"充分性"特征;反之,如果不能被认同接受时,译者要么更改喻体,要么删除喻体只译出喻义,其译文就体现出"可接受性"特征;多数情况下汉语比喻的喻体形象须经过译者适当调适后才能被目标语系统所接受,这时候译本就呈现出相应的中间状态,而这种中间状态所涉及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连续轴的两端。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翻译策略的复杂性并非早期译论的比喻翻译三分法模式,或纽马克的比喻翻译七分法模式,或图里的比喻翻译六分法模式可以全面归结,也并非"直译"或"意译"、"形似"或"神似"、"形式对等"或"功能对等"、"归化"或"异化"等二元式译论可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檀香刑》 葛浩文英译本 比喻 翻译策略 “连续轴规律”
原文传递
双重书写:非母语再创与译入语创译——以葛浩文英译阿来《格萨尔王》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治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9-67,135,共9页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经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流传至今。藏族作家阿来以汉语写作方式对《格萨尔王》进行再创,其作为重述神话的《格萨尔王》小说汉语本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为英语。文章以民族...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经口头传承和文本书写多渠道民间创作和多元文化共同模塑流传至今。藏族作家阿来以汉语写作方式对《格萨尔王》进行再创,其作为重述神话的《格萨尔王》小说汉语本又由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为英语。文章以民族史诗《格萨尔》的故事新编与异域传承为个案,通过对阿来重塑神话的非母语再创实践与葛浩文其人其译对当代中国文学经由英语翻译走向世界的描述,分析了民族史诗在由藏语母体到汉语文本再到英语文本的非母语再创和译入语创译的双重书写和二度翻译中,文本经历的多重阐释与文化转码,探析了在重塑神话的文学实践话语以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话语中,类似于再创与创译的双重书写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王》 阿来 葛浩文 双重书写 创译
下载PDF
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小乐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14,共4页
通过分析葛浩文与蓝诗玲的翻译观,包括对文本的选择、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发现二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兼顾忠实与叛逆,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采用相似的翻译策略。二人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文本选择标准不同,翻译模式... 通过分析葛浩文与蓝诗玲的翻译观,包括对文本的选择、对原文和译文的忠实、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等,发现二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兼顾忠实与叛逆,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采用相似的翻译策略。二人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文本选择标准不同,翻译模式不同。还分析了葛浩文与蓝诗玲翻译观存在相似之处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蓝诗玲 忠实 叛逆 文本选择 翻译模
下载PDF
葛浩文反讽翻译艺术的诗学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树槐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94,192,共10页
反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基于自建的“葛浩文反讽翻译语料库”,我们从诗学角度总结了葛浩文实现反讽的五个维度,以及具体的诗学手段:1)在陌生化维度,他采用了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2)在张力维度,他表现于语义张力、语域张力、口吻张力... 反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手段。基于自建的“葛浩文反讽翻译语料库”,我们从诗学角度总结了葛浩文实现反讽的五个维度,以及具体的诗学手段:1)在陌生化维度,他采用了质的偏离和量的偏离;2)在张力维度,他表现于语义张力、语域张力、口吻张力、节奏张力;3)在意象维度,他基于通约性大量地保留意象,并辅以少量的省略、补充、替换;4)在韵律方面,他通过改写以求尾韵,并展现恒定的“徐长、抑扬型句式音步”;5)在叙事维度,他根据语境选用了恰当的叙说方式、描写主次。最后,基于对英语母语读者和汉学家的调查,我们指出了葛浩文反讽翻译的失误。对葛浩文反讽翻译的诗学分析,能为中国文学外译和高级汉英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反讽 翻译 诗学
原文传递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生死疲劳》的习语翻译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怡婷 林梅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00-102,106,共4页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的翻译功不可没。《生死疲劳》中出现的大量习语给译者带来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难题。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三维"转换的角度评析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习语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显示...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的翻译功不可没。《生死疲劳》中出现的大量习语给译者带来了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难题。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三维"转换的角度评析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中习语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葛浩文多选择直译来进行文本中习语的语言维转换;选择直译和意译进行文化维的转换;选择重写来进行交际维的转换。译者应当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翻译策略,这是做好习语翻译的重要前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疲劳》 习语 葛浩文译本 翻译适应选择论 “三维”转换
下载PDF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7
作者 贾燕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62-67,共6页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海外汉学 中国文学英译 翻译研究
下载PDF
中国西部小说英译中的变异现象研究——以葛浩文翻译中的犹太视角为中心
18
作者 周炳鑫 叶春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5期147-153,共7页
葛浩文笔下的中国西部小说英译本从“西部气质的理性化变异”“西部空间的同质化变异”与“西部时间的停滞化变异”三个层面呈现出“单向度的中国西部小说”变异特征。变异途径方面,葛浩文善于通过归化的翻译策略、改译的翻译方法、“... 葛浩文笔下的中国西部小说英译本从“西部气质的理性化变异”“西部空间的同质化变异”与“西部时间的停滞化变异”三个层面呈现出“单向度的中国西部小说”变异特征。变异途径方面,葛浩文善于通过归化的翻译策略、改译的翻译方法、“以我言他”的转换翻译技巧完成中国西部小说的变异处理,实现译者意图对于原文信息的替代与填充。通过对葛浩文英译中国西部小说的变异特征、变异途径进行考察,发现其笔下中国西部气质的理性化变异原因根植于犹太教性别文化与犹太文学叙事传统;西部空间的同质化变异原因来自于美国犹太族裔的“故土情结”与“寻根焦虑”,暗含着对后工业化时代美国“钢铁丛林”的控诉;西部时间的停滞化变异原因来自于对美国阶级矛盾的婉转揭示。总之,葛译中国西部小说的变异现象本质是美国犹太裔译者通过翻译手段对他国文学进行变异改写,从而实现犹太族裔参与构建美国文化共同体的婉转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中国西部小说 翻译 变异
下载PDF
从利科诠释学视域看葛浩文的文本翻译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锋颖 胡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研究推动其作品传播的英文翻译葛浩文的翻译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利科诠释学的视域分析葛浩文的文本翻译,可以发现葛浩文的成功是充分发挥了利科提出的翻译诠释学的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坚持"语言友好"的伦理原则,努力建构翻译的"译‘不可译’"的约定性的产物。葛浩文的成功为我们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提供了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诠释学 葛浩文 文本 翻译
下载PDF
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中谚语的文化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春让 石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 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在英语世界获得巨大成功。葛浩文主要采用异化法和省略法翻译《生死疲劳》中的谚语,他的翻译原则是保留异语文化,语义对应,不刻意追求美学对等。葛浩文力图呈现谚语的异质性,不仅使《生死疲劳》中谚语蕴含的中华文化很好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而且为西方读者建构了真实的"他者形象",也解构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心理,为西方读者认知世界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客观的平台。葛浩文的翻译为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莫言 《生死疲劳》 谚语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