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 被引量:69
1
作者 张清华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35-42,共8页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 莫言的小说创作推动并且完整地反映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叙事思潮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首先,这一思潮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小说中的历史叙事即有很多"新"意,结构主义等理论对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影响早就表现在小说写作中;第二,《红高粱家族》明显地反映了由"启蒙历史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叙事的过渡;第三,作为新历史主义叙事的代表作的《丰乳肥臀》,体现了这类叙事的各种典范的特点与成就;第四,《檀香刑》又重现了鲁迅式的"血的历史"的主题,具有文化反思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而又可以看成是"重返历史主义"的叙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历史叙事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下载PDF
记录媒介演进与档案历史叙事的变迁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光 奕窕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7,共9页
技术进步是媒介革新的母题,而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不仅规定了档案中的"历史"与"过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引发了主体历史认知方式的改变,并塑造了相应的历史叙事文化。本文遵循技术的演进逻辑,基于历史比较... 技术进步是媒介革新的母题,而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不仅规定了档案中的"历史"与"过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引发了主体历史认知方式的改变,并塑造了相应的历史叙事文化。本文遵循技术的演进逻辑,基于历史比较方法,分别从话语形式、主体认知和文化面貌三方面分析了档案历史叙事的变迁。在以文字为媒介的档案中,过去被抽象为概念体系,线性组织的档案文本塑造了强调理性思维方式的读写文化;在以图像为媒介的档案中,过去被复制为具体的视觉形象,直观的档案影像推动了以眼睛为工具的视觉文化的回归;在以二进制代码为媒介的档案中,过去出现了被重构的迹象,档案真实性的边界被重新定义,复合型的媒介环境实现了口语文化、读写文化与视觉文化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录媒介 历史叙事 档案文化
原文传递
清水江文书在重建中国历史叙述上的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世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不同的文献系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叙述,官修正史必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民间文献则体现了普通民众的行为逻辑。民间文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时间下人的行为及其异同。利用清水江文书重建西南乃至中国的历史叙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 不同的文献系统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叙述,官修正史必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民间文献则体现了普通民众的行为逻辑。民间文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特定时间下人的行为及其异同。利用清水江文书重建西南乃至中国的历史叙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放到一个更长时段、更大范围的历史进程中去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历史叙述 民间文献
下载PDF
重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叙事 20世纪中国民族史观的形成、演变与竞争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78,共36页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晚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晚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语知识精英主导或参与的民族史重建工作的意义所在。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20世纪重要的民族史论著,提炼了三种关于"多民族中国"形成和演变逻辑的叙事方案。尽管这三种方案在叙事结构和价值立场上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但它们却隐含了共同的理论焦虑——汉族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与民族平等的政治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张力呈现了近现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民族—国家"的内在矛盾,直到今天依然为我们理解和讨论中国的民族议题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 民族史观 历史叙事 多民族中国 多民族的民族—国家
下载PDF
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关于哲学、美学前沿问题的对话 被引量:9
5
作者 阿瑟.丹托 刘悦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11,共7页
阿瑟.丹托从方法论的基础上认定,"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了哲学分析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还没有"终结"。刘悦笛却认为,从"... 阿瑟.丹托从方法论的基础上认定,"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了哲学分析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它可能还没有"终结"。刘悦笛却认为,从"以言逮意"发展到语言转向的所谓"常青哲学"的思维模式,倒可以从重在"得意忘言"与"立象尽意"的中国本土意象思维那里获得启示,言、象、意皆不可或缺。在历史哲学领域,丹托将分析哲学应用于"历史叙事"的分析,"叙事句"构成了其历史叙事理论的核心,它根据未来去描述过去因而是"以今释古"的。刘悦笛则认为,这种对叙事句的真值的分析仍是非历史性的,丹托只能将历史哲学"分析化",但却并未使分析哲学"历史化"。丹托承认,他最初即为本体论的美学始终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追问何为艺术、探求艺术史哲学回归到审美之思,构成了自己分析美学的三部曲。但刘悦笛认为,丹托的美学仍难逃"唯科学主义"的藩篱,而且其艺术本质观也没有考虑到东西方的本然差异。丹托从当代欧美艺术状态出发,认为"艺术终结"只是一种历史运作的方式,艺术已经完全丧失了方向。刘悦笛则进一步认定,未来的艺术必将终结在观念、身体与自然当中,因而主张一种全新的"生活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分析方法 历史叙事 叙事句 分析美学 艺术终结
原文传递
诗性预构与理性阐释——海登·怀特和他的《元史学》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8-192,共5页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成就,也表达了他本人的学术理想。在《元史学》中,怀 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 海登·怀特的《元史学》代表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历史哲学的成就,也表达了他本人的学术理想。在《元史学》中,怀 特认为自己获得了两项理论成果,一是确立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本质,二是展示了一种被称为"历史的"思想模式的一般性 结构理论。的确,《元史学>自圆其说,本身也是实践这两项理论成果的典范。同时,怀特启发我们,在历史学领城内,诗性与理 性的结合依然有待探索。他的学术实践进行了一次积极的尝试。当怀特强调历史叙述中诗性行为的重要性时,他也在努力对 这种诗性行为进行理性解释,将它纳入到认识论的范畴中来。这样做意味着,诗性地预构某种理论乃是为了对原本未纳入到理 性认识中的事物进行理性解释。反过来说,只要历史需要解释、进行解释,它就与预构理论的诗性思维、想象不可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历史叙述 元史学
下载PDF
别样的历史叙事: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教育影像 被引量:11
7
作者 毛毅静 丁钢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5,43,共7页
从20世纪初以来,有关教育纪录片影像层出不穷,但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教育纪录片领域的研究。因此,亟待在这一研究领域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一个别样的观看教育历史现场的方式。教育影像的研究,透过影像中呈现的教育现场是历史的补... 从20世纪初以来,有关教育纪录片影像层出不穷,但我们的教育研究尚未涉及教育纪录片领域的研究。因此,亟待在这一研究领域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一个别样的观看教育历史现场的方式。教育影像的研究,透过影像中呈现的教育现场是历史的补充,可以丰富教育史学的研究。对纪录片教育现场采用叙事研究的手法,可提供临场的真实感和可视的教育叙事"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影像 纪录片 研究方法 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历史叙事的理性逻辑——约恩·吕森与当代西方历史叙事理论 被引量:9
8
作者 尉佩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93,共12页
有别于海登·怀特以语言分析哲学为背景的"诗性逻辑"叙事理论,约恩·吕森以大陆哲学为思想背景,以历史理性为准则,构建了一套"理性逻辑"主导下的历史叙事理论。吕森的历史叙事理论以历史意识为基础,以历史... 有别于海登·怀特以语言分析哲学为背景的"诗性逻辑"叙事理论,约恩·吕森以大陆哲学为思想背景,以历史理性为准则,构建了一套"理性逻辑"主导下的历史叙事理论。吕森的历史叙事理论以历史意识为基础,以历史意义为思想目标,历史叙事作为历史意识的实现形式而呈现。通过历史叙事形成历史连续性并给予人类生活以时间导向,形成历史认同,吕森力图论证历史叙事的当代合法性价值。历史意识、历史叙事和历史意义在赋予历史经验以意义的层面分享着同样的逻辑内核,这三个概念分别归属于历史思考的精神意识领域、学术研究领域和功能实践领域。在当前"诗性逻辑"叙事理论处于理论窘境的情境之下,"理性逻辑"的历史叙事能给我们以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意识 历史叙事 历史意义 约恩·吕森
原文传递
指向核心素养的图像史料研读框架与实践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德运 骆孝元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如何有效研习图像史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研究认为,可基于图像史料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特征,构建起由四大系统组成的框架,即以图像、问题、思维、阅读四要素为运行系统,图像学理论要素为助推系统,核心素养要素为目标系统,学习空间要素... 如何有效研习图像史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研究认为,可基于图像史料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特征,构建起由四大系统组成的框架,即以图像、问题、思维、阅读四要素为运行系统,图像学理论要素为助推系统,核心素养要素为目标系统,学习空间要素为环境系统。据此,让学生“像史学家一样研读”图像,挖掘其隐藏的史实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史料研读 图像史料 历史叙事
下载PDF
宪法穿越时间:为什么?如何可能? 来自美国的经验 被引量:9
10
作者 田雷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1-416,共26页
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美国宪法史,其宪法实践呈现为一种跨越代际而存在的自治政治,这种自治在规范上要求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信守制宪者写入宪法文本的"先定承诺"。但为什么制宪者有权订立垂范千古的宪法?为什么遵守先定承诺... 像人类学家一样去观察美国宪法史,其宪法实践呈现为一种跨越代际而存在的自治政治,这种自治在规范上要求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信守制宪者写入宪法文本的"先定承诺"。但为什么制宪者有权订立垂范千古的宪法?为什么遵守先定承诺反而是民主正当的?美国宪法的路径是建构出一种在时间维度内绵延的"我们人民"这一政治主体以及一种跨越代际而生生不息的共同体模式。美国宪政是一种"叙事宪政"。宪法故事的讲述构成了宪政实践的文化基础,培育了每一代美国人对原初宪法的认同、热爱和信仰。美国宪法之"活",原因在于美国人有能力去讲述美国宪法之内、之外、之间、之上、之前和之后的故事,由此形成美国这个宪法共同体共同分享的源头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定承诺 人民 制宪者 宪法文化 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凤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3-116,共4页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 ,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本文试图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 ,旨在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论文首先分析了“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的演进过程 ,在...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 ,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本文试图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 ,旨在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论文首先分析了“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的演进过程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 ,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作者指出 ,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历史叙事 比较
下载PDF
从历史解释到历史叙事——评《历史哲学译丛》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曙光 董立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4,共10页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 过去,我们曾一度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对立起来,疏于对西方历史哲学经典著作的译介和研读,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近十几年来,这一情况己经有所改观。韩震先生主持翻译的“历史哲学译丛”既是这一变化的一个可喜成果,也将进一步推动这一变化。该译丛涉及历史经验、历史解释、历史叙事、历史隐喻和历史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关西方历史哲学发展最新动态的简化的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经验 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 历史隐喻
下载PDF
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三种途径:主动创生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伟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6,共6页
学校文化建设有三种途径: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相比之下,第三种途径值得开拓,进而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学校文化与学校现实生活的隔阂见证着主动创生学校文化的必要性,文化本身就具有的主体性昭示着主动创生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有三种途径:理性思辨、历史叙事、主动创生。相比之下,第三种途径值得开拓,进而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学校文化与学校现实生活的隔阂见证着主动创生学校文化的必要性,文化本身就具有的主体性昭示着主动创生学校文化的可能性,学校教育活动的人为性彰显出第三种途径的可行性,即通过创造性地改进日常教育活动而主动创生学校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 历史叙事 主动创生
下载PDF
解构主义与当代中国小说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清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7,共9页
解构主义虽兴盛于当代欧美学界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与道家哲学以及禅宗思想中却有着丰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亦有着原发的方法与理念。因此 ,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主义运动中有着多个思想资源。当代最早的在语言层... 解构主义虽兴盛于当代欧美学界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与道家哲学以及禅宗思想中却有着丰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亦有着原发的方法与理念。因此 ,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主义运动中有着多个思想资源。当代最早的在语言层面上的解构主义意识 ,可以从王蒙发表在 1 980年的一篇小说《蝴蝶》中得到阐解印证。先锋小说中解构主义的表现有暴露虚构、暴力切碎、文本并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当代小说 《蝴蝶》 暴露虚构 历史叙事
下载PDF
叙事与述史:多元重合的精神空间——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比较的理论基点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凤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1,共3页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 "文学"与"历史"作为两种叙事形式,其联系与区别一直引起人文学者的争议。通过梳理学术史上有关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不同表述,将能够确立二者比较的理论基点。本文在分析"历史"概念的二重性及"历史哲学"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借助于对西方思想史上不同流派尤其是新历史主义学者观点的回顾,探讨历史与文学在叙事趣味、虚构方式上的类同及叙事特征、言说内容上的差异。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重合与分野,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开阔的方法论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历史叙事 比较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模式的创新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莹 董颖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第1期79-83,共5页
在全媒体时代多元共生的媒介生态下,传统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结构由传统的说理性话语为主转向双向互动的故事性生成为主。单向传播被打破,双向互动模式占据主体,传播者的主体性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前适... 在全媒体时代多元共生的媒介生态下,传统思政教育面临新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结构由传统的说理性话语为主转向双向互动的故事性生成为主。单向传播被打破,双向互动模式占据主体,传播者的主体性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前适应融入新的传播环境,树立新的大学思政传播叙事理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保证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在辅以文本和影像等多样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在生活化叙事、历史化叙事、场景化叙事等三个维度上展开话语模式的创新,是达成"思政教育会讲话"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思政教育 叙事 生活化叙事 历史化叙事 场景化叙事
下载PDF
史诗话语与史学话语--文本学解读路径下历史叙事的发生逻辑
17
作者 孙晓喜 彭显焱 刘富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9-86,共8页
历史叙事话语方式随着历史思维的跃迁而变更,进而推动历史叙事的话语结构与叙事逻辑的发展与革新。在文本学解读路径下,史诗文本与史学文本在生成方式与存在形态上分享相似的语言风格、文本结构与话语逻辑,史诗叙事蕴含的诗性逻辑反映... 历史叙事话语方式随着历史思维的跃迁而变更,进而推动历史叙事的话语结构与叙事逻辑的发展与革新。在文本学解读路径下,史诗文本与史学文本在生成方式与存在形态上分享相似的语言风格、文本结构与话语逻辑,史诗叙事蕴含的诗性逻辑反映了历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历史叙事的发生过程与发生结构,以及在历史叙事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历史认知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叙事 历史叙事 历史话语 生成逻辑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 被引量:6
18
作者 马建青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29,共7页
“历史”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如何理解“历史”概念也就决定了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历史”概念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历史”在客观层面表现为历史实在,但... “历史”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如何理解“历史”概念也就决定了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历史”概念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的内容。“历史”在客观层面表现为历史实在,但历史实在只有被理解为人的现实活动的产物和结果才能获得其真正的含义,因而,历史实在进一步表现为社会现实。“历史”在主观层面表现为将现实或事实转化为叙述对象的叙事体系,既包含科学的叙述方法,也包含哲学的叙述方式。“历史”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层面上表现为将历史现实和历史叙述结合起来并起着结构性功能的历史意识,即朝向人的历史性、具有批判性和立足于当下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分别表达了马克思考察历史的立场、方法和意识。只有在具体、总体的视域中将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深刻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概念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 社会现实 历史叙事 历史意识
下载PDF
“赵氏孤儿”历史书写的美学剖析--兼论历史的“客观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路新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71,共15页
《史记·赵世家》中关于赵氏孤儿的叙述,可作为《史记》具有历史美学特质的一个范本,蕴含着司马迁著史的高度人文关怀和深厚的道德伦理力量,对中华大众及民族精神之培育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这也是赵氏孤儿得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 《史记·赵世家》中关于赵氏孤儿的叙述,可作为《史记》具有历史美学特质的一个范本,蕴含着司马迁著史的高度人文关怀和深厚的道德伦理力量,对中华大众及民族精神之培育产生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这也是赵氏孤儿得以传承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如黑格尔所言,"客观性"不应拘泥于"它是否符合外在的历史细节",而应当更加重视内蕴的"真实",即表达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和自由意志的追求,这也正是司马迁历史叙事的"意蕴",然而,以刘知几为代表的后世史家仅仅注意到了对史公"外在历史细节"的"客观"考订而质疑其历史真实性,却忽略了司马迁的意蕴也是一种"客观"。实际上,司马迁的意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内蕴了足以净化人类心灵,提升人类品质的内容,与"细微末节"的客观相比,这种客观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赵氏孤儿 《史记》 历史叙事 美学分析 人文关怀 历史客观性
下载PDF
作为历史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兼论莎士比亚历史剧对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5,共8页
毫无疑问,莎士比亚首先应被当作一位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位戏剧艺术家。但是他同时也应被视为一位历史学家,或一位历史主义者。说到作为历史主义者的莎士比亚,我们通常会想到他的《约翰王》、《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亨... 毫无疑问,莎士比亚首先应被当作一位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位戏剧艺术家。但是他同时也应被视为一位历史学家,或一位历史主义者。说到作为历史主义者的莎士比亚,我们通常会想到他的《约翰王》、《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等历史剧。因为剧作家在这些历史剧中基于真实的人物创造出一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如果我们全面阅读理解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和历史剧的话,我们会很容易地发现,他除了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外,还扮演了一位历史主义者的角色。他不仅写出了一些历史剧,更重要的是,他的悲剧和喜剧也可以被视为某种形式的历史剧。虽然从今天的观点来看,他的戏剧叙述并非总是忠实于真实的历史记载,但是它们确实是"文本化"或"戏剧化"的历史叙述。与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在西方所受到的重视和研究相比,中国的莎剧研究是很不全面的。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恰恰是,在今天的中国电视荧屏上,我们却能常常看到许多基于真实人物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这些电视剧往往用一种反讽和戏仿的后现代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再现,但是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因此我们应当说,莎士比亚所扮演的历史主义者的角色并未得到认可,至少在中国的语境中是如此,尽管他那些卓越的历史题材的戏剧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历史剧 历史的叙述 中国的电视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