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的大鼠模拟失重模型制备方法 被引量:11
1
作者 付子豪 王臻 +4 位作者 吴洁 杨红燕 张星 高峰 李嘉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192,I0006,共5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尾部悬吊使后肢去负荷的制备大鼠模拟失重模型的方法。方法: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经典尾吊组和改良尾吊组(每组30只)。经典尾吊组利用医用胶带和纱布制作大鼠尾套后悬吊大鼠尾部。改良尾吊组在上述操...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尾部悬吊使后肢去负荷的制备大鼠模拟失重模型的方法。方法: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经典尾吊组和改良尾吊组(每组30只)。经典尾吊组利用医用胶带和纱布制作大鼠尾套后悬吊大鼠尾部。改良尾吊组在上述操作基础之上,在尾套内增加聚乙烯发泡棉隔层,以缓冲纱布对尾部的挤压,保证远端血液循环。对照组尾部不做特殊处理。尾吊4周后观察尾部损伤和尾套脱落等并发症,测量大鼠体质量及右侧比目鱼肌湿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典尾吊组的比目鱼肌湿重/体质量比值显著减少,但体质量无显著差异,大鼠尾部远端出现缺血坏死损伤的发生率为40.0%,尾套脱落的发生率为26.7%,模型成功率为33.3%;与经典尾吊组相比,改良尾吊组的尾部损伤程度明显降低,远端缺血坏死率为13.3%,尾套脱落率为3.3%,模型成功率为83.3%(P均<0.05)。结论:采用改良尾吊法建立大鼠模拟失重模型能够显著减少鼠尾坏死和尾套脱落发生率,简单易行,提高了模型制备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失重 后肢去负荷 尾部悬吊 大鼠
下载PDF
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永进 吴苏娣 +1 位作者 樊小力 宋新爱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去负荷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5组,即后肢去负荷7 d组1、4 d组、21 d组、28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分离单一肌梭,采用快速的... 目的观察后肢去负荷对大鼠比目鱼肌肌梭神经末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尾部悬吊法建立后肢去负荷动物模型,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将大鼠分为5组,即后肢去负荷7 d组1、4 d组、21 d组、28 d组和正常同步对照组。分离单一肌梭,采用快速的银染方法,光镜下对肌梭的形态及其神经末梢进行观察并拍照。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比目鱼肌肌梭形态完整,包囊光滑,边缘清晰,赤道部和两极部神经末梢清晰完整,梭内肌横纹亦清晰可见;后肢去负荷7 d后肌梭神经末梢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后肢去负荷14 d后肌梭赤道部神经纤维淡染,末梢出现轻微的溶解,断裂;后肢去负荷21 d后肌梭内神经末梢密度明显减少,肌梭赤道部神经纤维断裂,溶解;后肢去负荷28 d后肌梭神经末梢呈严重的退行性改变,出现断裂,迂曲。结论后肢去负荷可引起肌梭赤道部与极部神经末梢的退行性改变,且随去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去负荷 比目鱼肌 肌梭赤道部 肌梭两极部 神经末梢
下载PDF
后肢去负荷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跑台训练对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晓倩 张卫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后肢去负荷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跑台训练对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9周龄Wistar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Group 1:尾部悬吊4周,处死;Group 2和Group3:尾部悬吊4周,之后分别跑台训练4周和8周,处死;Group ... 目的:研究后肢去负荷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跑台训练对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9周龄Wistar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Group 1:尾部悬吊4周,处死;Group 2和Group3:尾部悬吊4周,之后分别跑台训练4周和8周,处死;Group 4和Group 5:尾部悬吊4周,之后分别自由活动4周和8周,处死;Group 6、Group 7和Group 8:正常饲养,不进行尾部悬吊,分别于分组4周后、8周后和12周后处死。测试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结果:与其对应周龄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尾部悬吊组大鼠血钙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显著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无显著差异,骨密度显著降低;恢复正常活动后,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显著升高,血钙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显著下降,骨密度显著升高;与自由活动组相比,跑台训练组大鼠上述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更显著。结论:后肢去负荷导致大鼠骨吸收作用显著增强,使骨密度下降;后肢恢复正常活动后,大鼠的骨形成作用显著增强,并且骨吸收作用也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骨密度逐渐升高;跑台训练可加速大鼠后肢去负荷干预后骨代谢的改变和骨密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去负荷 康复时间 跑台训练 骨密度 骨代谢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缓解模拟微重力对小鼠大脑皮质的不利影响
4
作者 龚金涛 厉建伟 +2 位作者 李玉恒 李堑 赵春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772-778,共7页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微重力环境下大脑的保护和分子调节机制。方法以后肢去负荷(HU)模型模拟失重生理效应,将小鼠分为:对照组,HU模型组、BMSCs治疗组,每组6只,对比分析模拟微重力对小鼠大脑造成的损伤及BMSCs对损伤的修... 目的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微重力环境下大脑的保护和分子调节机制。方法以后肢去负荷(HU)模型模拟失重生理效应,将小鼠分为:对照组,HU模型组、BMSCs治疗组,每组6只,对比分析模拟微重力对小鼠大脑造成的损伤及BMSCs对损伤的修复作用;利用RT-qPCR检测大脑皮质中关键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的比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与衰老相关蛋白BAX、BCL-2、p21、p5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小鼠相比,后肢去负荷小鼠大脑皮质的Il-6、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BAX、p2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的比例升高(P<0.05);经过BMSCs治疗以后,HU小鼠大脑皮质的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AX、p21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的比例减少(P<0.05)。结论BMSCs通过抑制炎性反应、抗细胞凋亡与衰老来缓解模拟失重对小鼠大脑产生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MSCs) 微重力 后肢去负荷 凋亡 细胞衰老
下载PDF
复合频率刺激对后肢去负荷小鼠海马齿状回区颗粒神经元作用的电生理研究
5
作者 赵峻峤 朱明强 +4 位作者 朱海军 付蕊 张泽 王佳乐 丁冲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70-1686,共17页
目的近年来,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神经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积极影响。复合频率(不同频率刺激模式组成)的rTMS对... 目的近年来,失重环境对航天员神经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受到广泛关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技术对神经、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显著积极影响。复合频率(不同频率刺激模式组成)的rTMS对由失重环境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探索复合频率刺激(combined frequency stimulation,CFS)对失重环境造成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电生理机制,对于脑科学及磁刺激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40只C57BL/6小鼠,所有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刺激组、后肢去负荷(HU)组、10 Hz组、20 Hz组和CFS(10 Hz+20 Hz,CFS)组。对除sham组以外的小鼠建立维持14 d的模拟失重效应并同期进行14 d的rTMS。通过蔗糖偏好实验和水迷宫实验验证CFS对负性情绪和空间认知能力的改善效果。最后,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颗粒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静息膜电位以及离子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行为学结果表明,CFS(10 Hz+20 Hz)显著改善了模拟失重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电生理实验结果显示,HU操作后小鼠海马DG区颗粒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而CFS显著提高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并改善了电压门控Na^(+)、K^(+)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结论复合频率的rTMS(10 Hz+20 Hz)能够有效地改善模拟失重小鼠的认知障碍和负面情绪,这种改善可能与CFS对神经元兴奋性以及Na^(+)、K^(+)通道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有关。因此,本文有望为CFS改善失重环境下所产生的空间认知和负性情绪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频率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后肢去负荷 空间认知障碍 负性情绪 神经元兴奋性 离子通道
下载PDF
后肢制动早期大鼠梭内肌纤维超微结构的改变 被引量:5
6
作者 赵雪红 周茜 +1 位作者 樊小力 刘广斌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56-459,共4页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早期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维形态结构的改变。方法以后肢制动建立后肢脱负荷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后肢制动3天组和后肢制动7天组。分离各组大鼠单一肌梭,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早期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维形态结构的改变。方法以后肢制动建立后肢脱负荷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后肢制动3天组和后肢制动7天组。分离各组大鼠单一肌梭,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大鼠比目鱼肌梭内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后肢制动3天后,梭内肌纤维内线粒体明显增生肿胀;7天后,梭内肌纤维直径明显减小,细胞核发生明显的退行性改变。结论后肢脱负荷早期可造成梭内肌纤维形态结构发生明显的退行性改变,梭内肌纤维肌梭超微结构的这种改变,必然会影响肌梭的功能活动,可能是引起废用性肌萎缩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梭 梭内肌纤维 超微结构 后肢脱负荷 废用性肌萎缩
下载PDF
后肢制动对肌梭传入放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赵雪红 张文静 +3 位作者 周茜 高艳 樊小力 刘广斌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5,共4页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不同时期单一肌梭感觉末梢放电活动的改变。方法石膏固定建立大鼠后肢制动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后肢制动3 d组、7 d组、14 d组及对照组。用空气隔绝法,观察制动不同时期单一肌梭的自发放电、0.05 mg/ml琥珀酰胆碱灌流... 目的观察后肢制动不同时期单一肌梭感觉末梢放电活动的改变。方法石膏固定建立大鼠后肢制动模型,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后肢制动3 d组、7 d组、14 d组及对照组。用空气隔绝法,观察制动不同时期单一肌梭的自发放电、0.05 mg/ml琥珀酰胆碱灌流及牵拉至伸长位后肌梭放电活动的改变。结果后肢制动3 d肌梭的自发放电活动和对琥珀酰胆碱灌流的反应明显降低(分别为P<0.01和P<0.05),制动14 d后伸长位肌梭的传入放电频率降低(P<0.01)。单个动作电位时程也随着制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P<0.01)。结论后肢制动可致肌梭的传入放电活动减少,这可能与肌梭自身收缩特性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梭 梭内肌纤维 后肢脱负荷 制动 放电
下载PDF
废用条件下大鼠和达乌尔黄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抗氧化防御能力与肌萎缩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魏艳红 张洁 高云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0-441,共22页
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研究了后肢去负荷大鼠(Rattus norvegicus)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不同类型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防御能力及与肌萎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后肢去负... 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比较研究了后肢去负荷大鼠(Rattus norvegicus)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不同类型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防御能力及与肌萎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后肢去负荷14d后,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肌萎缩程度显著升高,过氧化氢和丙二醛水平增加,Nrf2介导的抗氧化信号通路及下游抗氧化酶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下降;而冬眠不活动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中肌萎缩指标并未出现变化,氧化应激水平维持夏季组水平,抗氧化酶和调控因子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研究表明,后肢去负荷导致非冬眠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弱,可能是导致大鼠废用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冬眠动物达乌尔黄鼠骨骼肌在自然废用状态下,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可能是防止自然冬眠不活动引起的废用性肌萎缩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去负荷 冬眠 氧化应激 抗氧化防御 骨骼肌
原文传递
健脾方对废用性肌肉萎缩小鼠Akt/FOXO3a通路表达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小凯 丁劼 +4 位作者 孙雯 高洒洒 杨光月 郭海玲 赵咏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86-92,共7页
目的:探究健脾方基于Akt/FOXO3a信号通路预防小鼠废用性肌肉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健脾方组。通过后肢卸载构建废用性肌肉萎缩小鼠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每只灌胃给予0.2 ml... 目的:探究健脾方基于Akt/FOXO3a信号通路预防小鼠废用性肌肉萎缩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健脾方组。通过后肢卸载构建废用性肌肉萎缩小鼠模型。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每只灌胃给予0.2 ml 0.9%NaCl溶液,健脾方组小鼠每天每只灌胃给予0.2 ml健脾方混悬液。给药28 d后,称取小鼠体质量、肌肉湿重(累积肌肉、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及股四头肌),qRT-PCR检测腓肠肌中IGF-1、PI3K、Akt、Atrogin及MuRF1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腓肠肌中p-Akt、p-FOXO3a、Akt、FOXO3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四肢抓力/体质量比值、肌肉湿重/体质量比值、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方组小鼠四肢抓力/体质量比值明显增加(P<0.05);累积肌肉、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股四头肌的湿重/体质量比值明显增加(P<0.05);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2)健脾方干预后,小鼠腓肠肌IGF-1、Akt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Atrogin、MuRF1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p-Akt蛋白表达升高,p-FOXO3a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健脾方可能通过上调Akt磷酸化水平抑制Akt/FOXO3a信号通路来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方 废用性肌萎缩 后肢卸载 抓力 腓肠肌 Akt/FOXO3a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犬头低位后肢去负荷模拟失重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书林 姚永杰 +1 位作者 刘秋红 巴剑波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6-602,共7页
建立头低位-6°及-12°后肢去负荷犬模拟失重模型,并通过检测骨骼与肌肉废用性变化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根据犬类的特殊生理结构和习性,设计出“背心式”犬后肢去负荷法吊带,牢固固定比格犬并用绳子悬挂,使犬后肢悬空,前肢着地,... 建立头低位-6°及-12°后肢去负荷犬模拟失重模型,并通过检测骨骼与肌肉废用性变化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根据犬类的特殊生理结构和习性,设计出“背心式”犬后肢去负荷法吊带,牢固固定比格犬并用绳子悬挂,使犬后肢悬空,前肢着地,躯体与地面的角度呈头低位-6°及-12°,建立犬模拟失重模型。3周后,软尺测量犬后肢周径(最大直径处);CT扫描检测犬股骨骨量、骨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比目鱼肌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钙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总钙含量、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对照组指标差异。结果表明,3周-12°后肢去负荷后,犬后肢肌肉含量显著降低(P<0.05),骨骼肌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钙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血清ALP、骨钙素、总钙含量、PTH含量显著下降(P<0.05)。-12°后肢去负荷模型组犬股骨骨量减少,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符合失重状态下骨骼代谢及肌肉代谢的表现,-6°后肢去负荷组未出现这些变化。犬-12°头低位后肢去负荷3周可实现部分模拟失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 后肢去负荷 骨丢失 肌萎缩
下载PDF
电刺激对废用状态下腓肠肌肌电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浩 杨威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738-74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皮电刺激对废用状态下肌肉的肌电及酶组织化学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尾部悬吊法使大鼠下肢去负荷,以建立废用性肌萎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下肢去负荷14 d组(Hu)、电刺激组(Hu+St)及正常对照组(Control)。吊尾期间...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经皮电刺激对废用状态下肌肉的肌电及酶组织化学的影响。方法用大鼠尾部悬吊法使大鼠下肢去负荷,以建立废用性肌萎缩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三组:下肢去负荷14 d组(Hu)、电刺激组(Hu+St)及正常对照组(Control)。吊尾期间给予大鼠左侧下肢皮肤低频电刺激(2 Hz,20-25 V)。采用电生理和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腓肠肌肌电图,肌重及肌肉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结果下肢去负荷14 d后大鼠腓肠肌肌重,Mmax,Hmax/Mmax,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而在下肢去负荷期间给予大鼠左侧下肢电刺激后,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上结果提示,经皮电刺激不仅可对抗废用肌肉的肌重下降,还对肌肉肌电、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去负荷 电刺激 肌萎缩 腓肠肌
下载PDF
肌肉萎缩引起肌电功率谱变化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岳峙 王明时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了通过肌电分析实现肌肉萎缩的无创检测 ,建立了一种数学模型研究肌肉萎缩后 ,其肌电信号功率谱的相应变化 ,并用大鼠的后肢卸载肌肉萎缩实验模型初步验证了数学模型分析的结论。该模型根据肌肉萎缩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以及肌肉由于... 为了通过肌电分析实现肌肉萎缩的无创检测 ,建立了一种数学模型研究肌肉萎缩后 ,其肌电信号功率谱的相应变化 ,并用大鼠的后肢卸载肌肉萎缩实验模型初步验证了数学模型分析的结论。该模型根据肌肉萎缩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以及肌肉由于卸载而出现持续性收缩的性质 ,采用中心导体模型及其电缆方程和肌电的线性系统模型建立起肌肉萎缩和生理肌电功率谱变化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数字仿真和动物实验均发现了肌肉萎缩引起肌电幅度增加和功率谱高频成分降低的现象。结果表明数学模型和动物实验结果吻合 ,采用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阐述肌肉萎缩和肌电功率谱变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萎缩 肌电功率谱 后肢卸载 无创检测
下载PDF
后肢去负荷改变大鼠前庭复合体各亚核Fos表达(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卓超 董加强 +4 位作者 张婷 刘立鹏 张富兴 李金莲 李云庆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3-359,共7页
目的:以Fos蛋白表达为指标,分别研究后肢去负荷(hindlimb unloading,HU)以及去负荷一定时间后双轴旋转刺激对大鼠前庭核复合体(vestibular nucleus complex,VNC)各亚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后肢去负荷(即HU)组、HU处理后双... 目的:以Fos蛋白表达为指标,分别研究后肢去负荷(hindlimb unloading,HU)以及去负荷一定时间后双轴旋转刺激对大鼠前庭核复合体(vestibular nucleus complex,VNC)各亚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后肢去负荷(即HU)组、HU处理后双轴旋转组(HU-R)和对照组(即假运动刺激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查各组动物VNC各核团内Fos蛋白表达,统计Fos阳性神经元数目。结果:后肢去负荷1d可刺激VNC吻侧部前庭内侧核(MVe)、前庭下核(SpVe)两亚核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但是,随后肢去负荷时间延长,VNC各核Fos阳性神经元数趋向于回到对照水平。2h双轴旋转刺激HU1d大鼠后,VNC所有核团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都显著性增加;大鼠HU7d后再行双轴旋转刺激,MVe和SpVe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地面模拟失重可刺激大鼠VNC神经元活动,随时间延长,模拟失重动物出现适应现象,前庭神经元活动减弱;运动刺激前庭感受器后,模拟失重动物VNC神经元活动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 后肢去负荷 前庭复合体 晕动病 大鼠
下载PDF
尾吊大鼠恢复负荷后肌萎缩和骨丢失的差异响应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扬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62-164,169,共4页
目的探讨恢复负荷过程中,下肢不同部位的肌萎缩与骨丢失的恢复特征。方法对比尾吊3周及恢复负荷1周的大鼠,心肌和4种后肢骨骼肌以及股骨、胫骨骨密度和股骨力学性能在失负荷和恢复负荷过程中的特征变化。结果失负荷引起的萎缩主要为比... 目的探讨恢复负荷过程中,下肢不同部位的肌萎缩与骨丢失的恢复特征。方法对比尾吊3周及恢复负荷1周的大鼠,心肌和4种后肢骨骼肌以及股骨、胫骨骨密度和股骨力学性能在失负荷和恢复负荷过程中的特征变化。结果失负荷引起的萎缩主要为比目鱼肌,还包括腓肠肌和胫骨前肌;恢复负荷后,比目鱼肌首先部分恢复;失负荷引起股骨、胫骨骨密度及股骨力学性能的下降,恢复负荷后没有改善,胫骨骨密度进一步下降。结论恢复负荷过程中肌萎缩的修复先于骨丢失的恢复,后肢骨骼肌中对于负荷敏感性依次为比目鱼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胫骨在恢复负荷早期存在持续性骨丢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失负荷 恢复负荷 肌萎缩 骨丢失
下载PDF
模拟航天失重病理特征的小鼠模型的制备
15
作者 梅天豪 陈莹 +2 位作者 赵夯 袁野 童志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8-936,共9页
目的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常常出现共济失调、步态紊乱,是航天医学难题。急需制备一种符合航天失重导致运动失调病理特征的小鼠,为药物筛选提供新模型。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a.对照组,野生健康成年小鼠;b.标准模型组-后肢悬吊组(... 目的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常常出现共济失调、步态紊乱,是航天医学难题。急需制备一种符合航天失重导致运动失调病理特征的小鼠,为药物筛选提供新模型。方法将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a.对照组,野生健康成年小鼠;b.标准模型组-后肢悬吊组(hindlimb unloading,HU),按照常规方法建立后肢悬吊法模型;c.假手术组(顶核注射磷酸缓冲液组);d.模拟病理特征模型组(顶核注射甲醛组),该组利用立体定位向健康成年雄性小鼠的小脑顶核内微量注射病理浓度的甲醛(尾吊组脑部测得的浓度)。造模结束后用转棒、平衡木、步态分析来评估小鼠的运动能力、小脑切片尼氏染色检测顶核神经元死亡、试剂盒及荧光组化检测甲醛生成酶——氨基脲敏感胺氧化酶(semicarbazide-sensitive amine oxidase,SSAO)活性及表达。用甲醛荧光探针检测小脑顶核的甲醛浓度。结果后肢悬吊组相较对于对照组的小鼠运动平衡能力下降、步态紊乱,并伴随小脑内SSAO活性及表达增强、内源甲醛显著上升、顶核神经元死亡。其次,模拟病理特征组小鼠的顶核注射病理浓度甲醛注射后,也出现尾吊标准模型类似的生化及行为变化。结论模拟航天失重的后肢悬吊小鼠小脑内SSAO活性和表达增强导致顶核内源甲醛蓄积,而高浓度的甲醛诱发了小脑顶核神经元死亡而导致运动功能紊乱。特别是顶核注射甲醛制备的小鼠模型与标准组后肢悬吊模型的病理特征基本一致。这可能为航天失重诱发运动紊乱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药物筛选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失重 后肢悬吊 立体定位 顶核 内源性甲醛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后肢去负荷小鼠神经元兴奋性及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侯文涛 付蕊 +2 位作者 朱明强 朱海军 丁冲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共12页
本研究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模拟失重小鼠神经元兴奋性和离子通道的影响。将青年C57小鼠分成对照组、尾吊组和磁刺激组。对尾吊组和磁刺激组小鼠进行14天的尾吊处理,建立模拟失重模型,同时对磁刺激组小鼠施加14天的重... 本研究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模拟失重小鼠神经元兴奋性和离子通道的影响。将青年C57小鼠分成对照组、尾吊组和磁刺激组。对尾吊组和磁刺激组小鼠进行14天的尾吊处理,建立模拟失重模型,同时对磁刺激组小鼠施加14天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利用离体脑片膜片钳实验,检测动作电位的相关指标和电压门控型钠、钾离子通道的动力学特性变化,分析神经元的兴奋性及其离子通道机制。结果显示,小鼠的行为认知能力和神经元兴奋性随着尾吊而显著下降,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后肢去负荷小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认知损伤和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是通过促进钠离子外流和抑制钾离子,来改变钠、钾离子通道的激活、失活和失活后再复活过程,影响离子通道的动力学特性,从而增强单个神经元的兴奋性,改善后肢去负荷小鼠的认知损伤和空间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后肢去负荷小鼠 神经元兴奋性 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
原文传递
Early changes to the extracellular space in the hippocampus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 conditions 被引量:3
17
作者 Yajuan Gao Hongbin Han +13 位作者 Jichen Du Qingyuan He Yanxing Jia Junhao Yan Hui Dai Bin Cui Jing Yang Xunbin Wei Liu Yang Rui Wang Ren Long Qiushi Ren Xing Yang Jiabin Lu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604-617,共14页
The smooth transportation of substances through the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ECS)i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brain function;however,the way this occurs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tracer-... The smooth transportation of substances through the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ECS)is crucial to maintaining brain function;however,the way this occurs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 remains unclear.In this study,tracer-bas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DECS-mapp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mage the drainage of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ISF)from the ECS of the hippocampus in a tail-suspended hindlimb-unloading rat model at day 3(HU-3)and 7(HU-7).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rainage of the ISF was accelerated in the HU-3 group but slowed markedly in the HU-7 group.The tortuosity of the ECS decreased in the HU-3 group but increased in the HU-7 group,while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ECS increased in both groups.The diffusion rate within the ECS increased in the HU-3 group and decreased in the HU-7 group.The alterations to ISF drainage and diffusion in the ECS were recoverable in the HU-3 group,but neither parameter was restored in the HU-7 group.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early changes to the hippocampal ECS and ISF drainage under simulated microgravity can be detected by tracer-based MRI,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microgravity-induced nano-scale structure abnormities and developing neuroprotective approaches involving the brain 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extracellular space interstitial fluid interstitial system tracer-bas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imulated microgravity hindlimb-unload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