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鼠兔肺动脉压与NO的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晓勤 王占刚 +5 位作者 陈秋红 王志刚 温佳林 酒井秋男 斋藤宗雄 松本孝郎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缺氧环境下NO及NOS在肺循环适应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从 2 2 6 0m带到 3780m的高原饲养 30天后进行肺动脉压及血液学、组织学观察 ,并和当地的适应动物高原鼠兔进行比较 ;结果 :缺氧 30天的大鼠血清NO的水平及... 目的 :研究慢性缺氧环境下NO及NOS在肺循环适应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Wistar大鼠从 2 2 6 0m带到 3780m的高原饲养 30天后进行肺动脉压及血液学、组织学观察 ,并和当地的适应动物高原鼠兔进行比较 ;结果 :缺氧 30天的大鼠血清NO的水平及NOS的活性均低于高原鼠兔 ,两者分别为 5 5 .40 μmol/L± 3.76 μmol/L、87.49μmol/L±5 .74μmol/L,和 1 .33u/ml± 0 .1 2u/ml、1 .99u/ml± 0 .1 3u/ml,肺动脉压增高 ,左右心室比重高原鼠兔为 0 .2 3,而Wis tar大鼠为 0 .47;高原鼠兔的肺动脉壁非常薄 ,而且没有平滑肌层 ,而大鼠同样大小的肺动脉在内外层的弹力纤维中间有一较厚的平滑肌层 ,肺动脉中层的厚度 ,鼠兔为 9.3% ,大鼠为 2 8.4% ,肺动脉增厚程度与NO的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低氧环境下NO及NOS的代谢异常 ,既导致了大鼠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 ,又参与了肺血管的结构改建过程 ,高原鼠兔无低氧性肺血管收缩 ,NO在维持其张力方面起到了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肺动脉 血管再建 平滑肌细胞 适应
原文传递
藏羚羊和藏系绵羊血液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雪峰 杨应忠 +3 位作者 裴志伟 王胜玉 常荣 格日力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2-346,共5页
为了探讨藏羚羊适应高原环境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点,我们对藏羚羊(9只)和藏系绵羊(10只)进行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比较。在海拔4300m地区捕获到动物后,随即运至海拔2800m实验基地,次日早晨抽取右侧颈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 为了探讨藏羚羊适应高原环境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点,我们对藏羚羊(9只)和藏系绵羊(10只)进行了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比较。在海拔4300m地区捕获到动物后,随即运至海拔2800m实验基地,次日早晨抽取右侧颈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下丘脑-腺垂体-外周腺轴20项内分泌激素水平,用导管插入术记录动物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pressure,DBP)和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结果显示,藏羚羊血液中FT3、FT4、AngⅡ水平显著低于藏系绵羊,而藏羚羊血液中TRH、CRH、F、GHRH、E2、Ald、ACTH、CGRP水平则显著高于藏系绵羊。相对于藏系绵羊,藏羚羊HR、mPAP、SBP、DBP和Hb含量明显较低。藏羚羊和藏系绵羊的Hb、AngⅡ水平均与各自mPAP呈中度正线性相关;另外,藏羚羊的FT3与GH呈中度正线性相关、与ACTH呈中度负线性相关。以上这些结果提示,藏羚羊内分泌系统的生物学特征是低代谢高应激,这为进一步揭示藏羚羊的低氧适应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藏系绵羊 高原低氧适应 内分泌激素
原文传递
藏羚羊和藏系绵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常荣 杨应忠 +5 位作者 马祁生 马兰 白振忠 嘎琴 柳茵 格日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探讨藏羚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左心功能特点。方法:捕捉海拔4 300 m藏羚羊9只、藏系绵羊10只运至格尔木(海拔2 800 m)实验基地。测定二者的心脏/体重比(HW/BW)、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RV/(LV+IVS)];应用心导管技术测定心率... 目的:探讨藏羚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左心功能特点。方法:捕捉海拔4 300 m藏羚羊9只、藏系绵羊10只运至格尔木(海拔2 800 m)实验基地。测定二者的心脏/体重比(HW/BW)、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重量比[RV/(LV+IVS)];应用心导管技术测定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左室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以格尔木市的氧浓度(21.1%)为基线,分别给予更低浓度氧14.6%、12.5%(分别相当于海拔5 300 m、6 300 m)的低氧吸入15 min后重复测定以上指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藏羚羊HW/BW显著高于藏系绵羊(P<0.01),基础状态下藏羚羊SBP低于藏系绵羊(P<0.05),+dp/dt与藏系绵羊比无显著差异,吸入14.6%和12.5%的低氧气体后藏羚羊+dp/dt分别升高至145.1%和148.1%,而藏系绵羊分别降低至68.4%和70.5%(P<0.05);电镜下观察藏羚羊心肌超微结构与藏系绵羊比较,其心肌细胞线粒体较为丰富。结论:藏羚羊心脏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是通过增加心脏器官的重量及心肌细胞线粒体的含量来实现,其心肌收缩功能的适应性特征为:在静息状态下以较低的左心室心肌收缩力来降低氧耗量以此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而以海拔更高的较低氧浓度为应激条件下,左心室心肌收缩力明显升高。提示:藏羚羊作为高原适应性动物,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其心脏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不同于藏系绵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藏系绵羊 高原低氧适应 心室功能
下载PDF
喜马拉雅旱獭对高原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何建 陈芳 +5 位作者 李海龙 赵延梅 杨汉青 余长升 马英 郭新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原低氧机理,分析其血液生理特征和心肺组织学改变。选择连续海拔段的青海省乌兰县(海拔3200—3400 m)、囊谦县(3600—3800 m)、兴海县(3800—4000 m)和泽库县(4000—4200 m)作为现场采样点,采用圈套法... 为探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适应高原低氧机理,分析其血液生理特征和心肺组织学改变。选择连续海拔段的青海省乌兰县(海拔3200—3400 m)、囊谦县(3600—3800 m)、兴海县(3800—4000 m)和泽库县(4000—4200 m)作为现场采样点,采用圈套法捕获喜马拉雅旱獭样本,记录标本采集信息和生境类型,静脉注射5%戊巴比妥钠麻醉旱獭后,心脏采血3—5 mL并置于抗凝管中。处死旱獭后迅速摘取心脏和肺脏,并将样本放入4%甲醛溶液中。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血小板(PLT)等生理指标。固定后的心肺样本按常规方法切片(厚4μm),HE染色后光镜观察。结果发现乌兰县喜马拉雅旱獭的HBC、HGB、HCT最高,而囊谦县旱獭的RBC、HGB、HCT数值最低。MCV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而PLT则相反,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显微镜下观察喜马拉雅旱獭心肺组织的HE染色切片,4个地区的心肺切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说明该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适应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旱獭 血液生理指标
下载PDF
牦牛低氧适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秋菊 吴伟生 +2 位作者 何正军 邓友 周明亮 《中国牛业科学》 2015年第5期58-61,共4页
牦牛生活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5500m地区,具有高海拔低氧良好适应性。牦牛的高海拔低氧适应特性一直是研究热点,对牦牛育种及高原医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从气管、肺、心脏等呼吸器官组织结构、血液氧运生理、细胞代谢、分子水平... 牦牛生活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5500m地区,具有高海拔低氧良好适应性。牦牛的高海拔低氧适应特性一直是研究热点,对牦牛育种及高原医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从气管、肺、心脏等呼吸器官组织结构、血液氧运生理、细胞代谢、分子水平等方面分析其结构功能特征与适应性机制。本文就牦牛低氧适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高海拔 低氧 适应性
下载PDF
EGLN1基因两个位点多态性与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吕坡 范杰 席焕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9-422,共4页
目的探讨西藏藏族人群EGLN1基因2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79200(C/T)、rs480902(T/C)多态性与高原低氧适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世居西藏拉萨藏族150人及辽宁汉族150人的血样,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 目的探讨西藏藏族人群EGLN1基因2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79200(C/T)、rs480902(T/C)多态性与高原低氧适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世居西藏拉萨藏族150人及辽宁汉族150人的血样,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检测EGLN1基因2个SNP位点,分析其多态性特征。结果 rs479200位点等位基因C等位基因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71.33%和38.17%,rs480902位点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66.67%和3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s479200位点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6.67%和56.67%、29.33%和33.33%、64%和10%,rs480902位点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在藏族人和汉族人分别为60.67%和9.33%、30.66%和28.67%、8.67%和62%。两位点TC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T和CC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结论 EGLN1基因rs479200(C/T)和rs480902(T/C)SNP位点多态性与西藏藏族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存在相关性。rs479200位点的CC基因型和rs480902位点的TT基因型可能更有利于适应低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LN1 高原低氧适应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 藏族
下载PDF
初进高原者耐缺氧机制与高原条件下的输血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翠莹 李小薇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9-862,共4页
高原环境中的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及紫外线强等均是对机体不利的因素,平原人群进入高原难免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平原人群在高原地区负(战、创)伤时,不仅表现为失血耐受能力降低、易发生休克,而且对液体耐受能力更小,使得脑水肿、肺水肿... 高原环境中的低压低氧、寒冷干燥及紫外线强等均是对机体不利的因素,平原人群进入高原难免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平原人群在高原地区负(战、创)伤时,不仅表现为失血耐受能力降低、易发生休克,而且对液体耐受能力更小,使得脑水肿、肺水肿、右心功能不全以及多器官衰竭早等较易发生。失血是导致伤者的这些病状,乃至死亡的关键原因,而输血治疗也成为高原战创伤救治中更重要的手段。本文首先对本期"高原输血专题"中涉及的平原人群进入高原后血常规变化、高原适应基因表达改变、红细胞形态及携氧功能差异等方面研究作了评述,并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以提高平原人群高原习服适应能力;其次针对高原低氧环境下藏、汉族人群发生高原战创伤时异于平原地区人群的特征,概述了有关高原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输血策略、特点及其救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原适应机制与之的相关性;最后针对高原输血目前存在的困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并探讨了自己的高原的输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输血策略 高原低氧适应 失血性休克 失血耐受 高原适应基因 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携氧
下载PDF
EP300 contributes to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s by regulating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被引量:4
8
作者 Wang-Shan Zheng Yao-Xi He +26 位作者 Chao-Ying Cui Ouzhuluobu Dejiquzong Yi Peng Cai-Juan Bai Duojizhuoma Gonggalanzi Bianba Baimakangzhuo Yong-Yue Pan Qula Kangmin Cirenyangji Baimayangji Wei GUO Yangla Hui Zhang Xiao-Ming Zhang Yong-Bo Guo Shu-Hua Xu Hua Chen Sheng-Guo Zhao Yuan Cai Shi-Ming Liu Tian-Yi Wu Xue-Bin Qi Bing Su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63-170,共8页
The genetic adaptation of Tibetans to high altitude hypoxia likely involves a group of genes in the hypoxic pathway, as suggested by earlier studies. To test the adaptive role of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andidate gene... The genetic adaptation of Tibetans to high altitude hypoxia likely involves a group of genes in the hypoxic pathway, as suggested by earlier studies. To test the adaptive role of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candidate gene EP300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p300), we conducted resequencing of a 108.9 kb gene region of EP300 in 80 unrelated Tibetans. The allele-frequency and haplotype-based neutrality tests detected signals of positive Darwinian selection on EP300 in Tibetans, with a group of variants showing allelic divergence between Tibetans and lowland reference populations, including Han Chinese, Europeans, and Africans. Functional prediction suggested the involvement of multiple EP300 variants in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More importantly, genetic association tests in 226 Tibetans indicat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f the adaptive EP300 variants with blood nitric oxide (NO) concentration. Collectively, we propose that EP300 harbors adaptive variants in Tibetans, 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through regulating NO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s high altitude hypoxia EP300 Genetic adaptation Nitric oxide
下载PDF
HIF1A基因两个位点多态性与夏尔巴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坤祥 孙学川 +1 位作者 王圣巍 胡斌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夏尔巴人群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 subunit;HIF1A)基因(HIF1A)第12外显子1772(C→T)、1790(G→A)多态性与高原低氧适应相关性。方法选取世居西藏高原夏尔巴族148人及广东汉族健...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夏尔巴人群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 subunit;HIF1A)基因(HIF1A)第12外显子1772(C→T)、1790(G→A)多态性与高原低氧适应相关性。方法选取世居西藏高原夏尔巴族148人及广东汉族健康个体90人的血样,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HIF1A基因第12外显子1772(C→T)、1790(G→A)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多态性特征。结果1772(C→T)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在夏尔巴人组与汉族对照组分别为14.19%和16.67%、39.19%和41.11%、46.62%和42.2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90(G→A)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在夏尔巴人组与汉族对照组分别为57.43%和75.56%、37.84%和21.11%、4.73%和3.33%,夏尔巴人组的GG基因型频率较汉族对照组的低(P〈0.01),而GA基因型频率高于汉族对照组(P〈0.01)。组合基因型分布,夏尔巴人CC+GA、CT+AA、TT+GA和TT+AA的组合基因型频率高于汉族组。结论HIFIA基因1790(G—A)多态性与夏尔巴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存在相关性,GA、AA基因型可能对低氧适应有利,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单核苷酸多态性 高原低氧适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筛选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翠莹 李小薇 +3 位作者 肖军 雷慧芬 孟方园 高瞻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1年第5期564-569,共6页
目的以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3、7天)、高原低氧习服训练(30、90天)、久居高原汉族人群(>10年)以及世居高原藏族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筛选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氧饱和度检... 目的以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3、7天)、高原低氧习服训练(30、90天)、久居高原汉族人群(>10年)以及世居高原藏族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筛选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测定不同分组人群血常规及血氧饱和度S_(p)O_(2)数据,qRT-PCR技术检测不同分组人群低氧诱导因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蛋白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分组人群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F(HbF)的差异。结果进入高原后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平原汉族为146.12±15.5 g/L,入高原3天为173.05±11.7 g/L、7天为173.57±11.2 g/L、30天为175.86±10.4 g/L、90天为181.98±16.6 g/L及久居高原汉族为195.46±22.4 g/L,P<0.05),S_(p)O_(2)显著降低(平原汉族97.28±1.46%、入高原3天87.6±3.1%、30天90.4±2.6%,P<0.05);世居高原藏族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平原,S_(p)O_(2)略降低(P<0.05);进入高原7天、90天、久居高原汉族及藏族EPAS 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平原(P<0.05);平原汉族急进高原3天EPAS 1基因表达未升高人员进入高原后RBC、Hb及Hct变化高于基因表达升高人员(P<0.05);世居高原藏族HbF电泳阳性率(54.5%)明显高于久居高原汉族(27.3%)及平原汉族(14.3%)。结论平原汉族可筛选进入高原3天EPAS 1基因mRNA高表达及高携氧能力HbF人群,为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适应 低氧适应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人类高原适应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郭枫 赵志虎 +1 位作者 张彦 法云智 《军事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778-782,共5页
高原在医学上指海拔2500 m以上的地区,能够引起人体强烈的应激并带来多种高原疾病。目前对于高原适应的研究已确定了诸多影响因素,并在高原人群之中发现了大量的遗传改变与非遗传改变,但相关机制还未充分探讨清楚。该文从人群的遗传水... 高原在医学上指海拔2500 m以上的地区,能够引起人体强烈的应激并带来多种高原疾病。目前对于高原适应的研究已确定了诸多影响因素,并在高原人群之中发现了大量的遗传改变与非遗传改变,但相关机制还未充分探讨清楚。该文从人群的遗传水平、转录水平、蛋白质水平和生理变化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高原适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高原适应
原文传递
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高原适应的分子机理
12
作者 齐建伟 赵飞 +2 位作者 黄宇哲 黄海霞 鲁松松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1-688,共8页
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进化和计算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结构、表达量、正选择位点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阐明ODC1基因在沙蜥属不同海拔物种中的表达模式和在高海拔红尾沙蜥中低氧... 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分子进化和计算生物学等分析方法对红尾沙蜥鸟氨酸脱羧酶1(ODC1)基因结构、表达量、正选择位点以及蛋白质理化性质和结构展开研究,旨在阐明ODC1基因在沙蜥属不同海拔物种中的表达模式和在高海拔红尾沙蜥中低氧适应的分子机理.结果显示,ODC1基因在红尾沙蜥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约为荒漠沙蜥的2.25、1.14、2.51和4.82倍,其中在肝脏、脑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荒漠沙蜥.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的总平均亲水性系数和不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122和46.51,较荒漠沙蜥亲水性更高、结构更稳定.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位于β/α桶状结构域的222Gly→Ala(潜在的正选择位点)和228Ser→Asn两个突变使得该区域结构更紧凑,并使得蛋白质活性中心体积由荒漠沙蜥的0.7343 nm^(3)增大到红尾沙蜥的0.7448 nm^(3),且活性中心亲水性增大.位于β层片结构域的446Ile→Met氨基酸突变使得该区域的无规则卷曲被α螺旋取代,蛋白质稳定性增强.红尾沙蜥ODC1基因表达量的显著上调和氨基酸突变导致的蛋白质结构稳定性增强均有利于蛋白质在溶液中积累到较高的浓度.氨基酸突变导致的红尾沙蜥ODC1蛋白质活性中心体积增大和亲水性升高对提高该酶的催化效率有一定作用.红尾沙蜥ODC1基因的高表达和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可能通过提高多胺物质的生物合成,对低氧引起的机体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和肺动脉高压的缓解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氨酸脱羧酶 高原低氧适应 分子进化 表达量 红尾沙蜥
下载PDF
地山雀血红蛋白高原低氧适应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丽英 蒲鹏 +1 位作者 陈强 鲁松松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8-101,共14页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作为血液循环系统中氧气运输的主要载体,在动物高原低氧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结合基因组、转录物组、分子进化、同源建模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等分析,探索了高原土著鸟类地山雀血氧亲和力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作为血液循环系统中氧气运输的主要载体,在动物高原低氧适应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结合基因组、转录物组、分子进化、同源建模和分子动力学计算等分析,探索了高原土著鸟类地山雀血氧亲和力升高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与大山雀相比(RPKM为0),胚胎特异表达ρ基因在地山雀成体肝中表达较高(RPKM为32.22),这可能使其血液中额外增加2种高氧亲和力的ρ型Hb,(αDρ)2和(αAρ)2;地山雀βA25G-A和βA55L-I两个突变,增加了B和D螺旋的范德华力,导致整个βA亚基变得更紧凑,引起αβ二聚体间氢键数量的明显减少,使T态到R态的转变过程易发;βA43A-S和βA44S-N两个突变改变了血红素口袋开口处的构象和极性,使得溶液更容易进出血红素口袋,有利于气体交换;βA90E-K突变受到强烈的正选择,该突变使βA型血红蛋白碱性增强,从而抵消波尔效应引起的血红蛋白氧亲和力降低。此外,地山雀αA44P-S和βA43A-S两个突变,可能使αA和βA型血红蛋白亲水性增加,有利于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累积到较高的浓度。综上,胚胎型Hb基因的诱导表达、遗传基础改变引起的αA和βA型血红蛋白固有氧亲力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可能是地山雀血氧亲和力升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山雀 血红蛋白 基因表达水平 分子进化 高原低氧适应
下载PDF
高原适应不同水平群体的X线、心电图、闭合气量改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全会 雪支肖 +1 位作者 楚有良 孟宪法 《高原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1期42-45,共4页
本文对久居高原不同适应水平群体的X线、心电图、闭合气量改变进行了观测。受试者52人。以慢性适应期高原低氧反应症状学表现划分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个群体。结果表:根据高原低氧反应临床症状、X线肺动脉段突度参数改变、心电图... 本文对久居高原不同适应水平群体的X线、心电图、闭合气量改变进行了观测。受试者52人。以慢性适应期高原低氧反应症状学表现划分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两个群体。结果表:根据高原低氧反应临床症状、X线肺动脉段突度参数改变、心电图、异常改变、闭合气量改变分析表明,肺动脉段突反1~2mm区间内,同时在在上述改变的适应不良群体个体发生率为15.8%,而在肺动脉段突度3~8mm区间内则为65.2%(≥9mm区间观察例数有限)。表明进一步探讨上述改变之间的内涵,将有助于对适应能力或适应水平做出客观的制定,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肺动脉压 适应水平
原文传递
某内陆救援集体紧急入藏后4周内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魏国兴 王同聚 +1 位作者 吕宏迪 王锦波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分析内陆救援集体紧急赴藏后4周内疾病发病情况。方法由1769名人员组成的某内陆救援集体,于赴藏前3个月开始进行针对性的耐缺氧适应性训练。进入海拔4400 m的某模拟灾区后,收集赴藏后4周内发病人员的姓名、年龄、诊断情况等信息,对... 目的分析内陆救援集体紧急赴藏后4周内疾病发病情况。方法由1769名人员组成的某内陆救援集体,于赴藏前3个月开始进行针对性的耐缺氧适应性训练。进入海拔4400 m的某模拟灾区后,收集赴藏后4周内发病人员的姓名、年龄、诊断情况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五官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类疾病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5.55%、12.49%、11.02%,疾病构成比分别为29.38%、23.61%、20.83%;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为4.92%,疾病构成比为9.29%,其中包含6例高原脑水肿患者;进入高原前2周内,发病人数较高,2周后发病人数逐步减少。结论进入高原前针对性的耐缺氧适应性训练能够显著降低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进入高原后前2周内是疾病的高发期,也是急性高原病的高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救援 耐缺氧适应性训练
下载PDF
PI3K/Akt/GSK-3β/CREB通路参与调控高原适应人群运动氧化应激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海军 李新龙 +1 位作者 王凤华 聂武生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66,共10页
目的:研究人体运动氧化应激水平在高原适应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并探析PI3K/Akt/GSK-3β/CREB通路高原适应人群运动氧化应激的分子学机制。方法:招募202名受试者,按照高原适应时长分为高原适应1组(HA_(1))、高原适应2组HA_(2)、高原适应3组... 目的:研究人体运动氧化应激水平在高原适应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并探析PI3K/Akt/GSK-3β/CREB通路高原适应人群运动氧化应激的分子学机制。方法:招募202名受试者,按照高原适应时长分为高原适应1组(HA_(1))、高原适应2组HA_(2)、高原适应3组HA_(3)及世居高原组Con,定量负荷运动后检测受试者各级运动后心率、氧化应激标志物、炎症因子水平,采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测试PI3K、p-PI3K、AKT、p-AKT、GSK-3β、p-GSK-3β、CREB、p-CREB、ERK1/2、p-ERK1/2 mRNA及蛋白表达、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世居高原受试者各级负荷心率均低于移居高原受试者(HA_(1)、HA_(2)、HA_(3)),同时随移居高原年限延长受试者各级负荷心率呈下降趋势。Con组血清GSH-px与HA_(1)组、HA_(2)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HA_(3)组与HA_(1)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Con组及HA_(3)组血清ROS及MDA显著低于HA_(1)组及HA_(2)组(P<0.05),Con组及HA_(3)组血清SOD显著高于HA_(1)组及HA_(2)组(P<0.05)。世居高原受试者血清IL-6、TNF-α低于移居高原受试者,世居高原受试者血清IL-10、INF-γ高于移居高原受试者,且移居高原受试者上述指标的变化特征存在时间依赖性。Con组AKT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HA_(1)、HA_(2)及HA_(3)组(P<0.05);HA_(3)组及Con组PI3K磷酸化均显著低于HA_(1)组及HA_(2)组(P<0.05),HA_(1)组显著高于HA_(2)组(P<0.05);HA_(3)组及Con组GSK-3β磷酸化均显著低于HA_(1)组及HA_(2)组(P<0.05),HA_(1)组显著高于HA_(2)组(P<0.05);HA_(1)组及HA_(2)组CREB磷酸化均显著高于HA_(3)组及Con组(P<0.05);HA_(1)组及HA_(2)组ERK1/2磷酸化均显著高于HA_(3)组及Con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低氧可能通过PI3K/Akt/GSK-3β/CREB通路调控高原适应人群运动氧化应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氧 高原适应 氧化应激 PI3K/Akt/GSK-3β/CREB信号通路
下载PDF
iNOS在大通牦牛和平原黄牛肺脏组织中增龄性表达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鸿楠 周娟 +1 位作者 万瑞东 张勤文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共6页
为了阐明大通牦牛肺脏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化酶(iNOS)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200 m)选取健康的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 为了阐明大通牦牛肺脏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化酶(iNOS)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试验从青海省大通县(海拔3200 m)选取健康的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的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湖北省襄阳市(海拔约100 m)相同发育阶段的平原黄牛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分析,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对大通牦牛iNOS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大通牦牛肺脏组织iNOS基因表现为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与成年时比较,1日龄时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30日龄时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平原黄牛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与成年时比较各日龄时均差异显著(P<0.05)。相同发育阶段,1日龄时大通牦牛肺脏组织iNOS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平原黄牛(P<0.05),30日龄时显著低于平原黄牛(P<0.05),180日龄时差异不显著(P>0.05),成年时显著高于平原黄牛(P<0.05)。肺脏组织iNOS蛋白表达,无论是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还是相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点,均表现出与iNOS基因表达一致的特点。说明大通牦牛肺脏中iNOS基因/蛋白的表达可能与高原低氧适应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牦牛 肺脏组织 INOS 高原 低氧 适应机制
原文传递
酪氨酸与乙酰唑胺对高原负荷运动后光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勇 哈振德 +3 位作者 王伟 张芳 张西洲 崔建华 《高原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7-29,共3页
目的 :探讨药物对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后人体光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驻守海拔 370 0m6个月的汉族男性青年 2 0人 ,分甲、乙两组分别口服酪氨酸与乙酰唑胺。于服药前、服药15天和停药 10天三个阶段时采用EGM型脚踏车功量仪进行达... 目的 :探讨药物对高原低氧条件下负荷运动后人体光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驻守海拔 370 0m6个月的汉族男性青年 2 0人 ,分甲、乙两组分别口服酪氨酸与乙酰唑胺。于服药前、服药15天和停药 10天三个阶段时采用EGM型脚踏车功量仪进行达负荷指标的运动 (负荷指标 :W 2 2 5 ,P 175~ 180次 分 ) ,于每次运动后 15分钟 ,应用暗房夜光表测验法[1] ,检测观察暗适应反应时间。结果 :海拔 370 0m服药前运动前、暗适应反应时间显著长于平原人 (P <0 .0 1)。服药前运动后暗适应时间显著长于服药前运动前 (P <0 .0 1) ;停药 15d运动后暗适应时间显著短于服药前运动前、后与停药 10d运动后 (P <0 .0 1)。停药 10天运动后与服药前运动后比较暗适应反应时间显著缩短 (P <0 .0 1)。与服药前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酪氨酸 乙酰唑胺 暗适应
原文传递
急进高原环境人群血浆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
19
作者 刘兴太 王世鑫 +4 位作者 康宁 王学文 齐刚 何冰 李宏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低氧环境,正常适应人群血浆肾素(PRA) 、血管紧张素II(AT- Ⅱ)、醛固酮(ALD) 、心钠素(ANP) 的变化及其在高原适应中的生理意义。方法:以急进高原的健康人群为对象,年龄18~21 岁,均... 目的:探讨急进高原低氧环境,正常适应人群血浆肾素(PRA) 、血管紧张素II(AT- Ⅱ)、醛固酮(ALD) 、心钠素(ANP) 的变化及其在高原适应中的生理意义。方法:以急进高原的健康人群为对象,年龄18~21 岁,均为男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PRA、ATII、ALD、ANP浓度。结果:进驻高原后血浆PRA、ALD、ANP浓度显著低于进驻高原前(统计结果分别为:t= 3 .0304,P< 0 .01 ;t= 4 .1579 ,P<0.01 ;t=2 .2393,P<0 .05);进驻高原后血浆AT- Ⅱ浓度显著高于进驻高原前(t= 2.4496,P<0 .05) 。结论:人对低氧应急的早期适应过程中,血浆血管活性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代偿性改变,但血管活性物质的多维立体调节网络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适应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藏绵羊和藏山羊小肠黏膜结构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张鹏飞 陈付菊 +1 位作者 叶先林 常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1期6541-6543,共3页
[目的]探讨藏绵羊和藏山羊在高寒低氧环境中小肠黏膜结构的适应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4只藏绵羊和4只藏山羊小肠不同肠段的黏膜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藏山羊小肠绒毛长度和V/C值均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 [目的]探讨藏绵羊和藏山羊在高寒低氧环境中小肠黏膜结构的适应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4只藏绵羊和4只藏山羊小肠不同肠段的黏膜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藏山羊小肠绒毛长度和V/C值均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而藏绵羊小肠黏膜的厚度大于藏山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藏绵羊小肠肌层的厚度显著大于藏山羊的(P<0.05)。[结论]藏山羊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于藏绵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绵羊 藏山羊 高寒低氧 小肠 黏膜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