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证中的话语混杂:外语测试的社会分析 |
吴宗杰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2
|
|
2
|
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观点看学术语篇中的互动特征 |
张跃伟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7
|
|
3
|
教科书语篇多模式符号的介入意义与多声互动 |
陈瑜敏
秦小怡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4
|
语篇与语篇的“对话”──语篇互文性的理论探讨 |
徐涛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5
|
当代中国新话语之一——《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巴赫金式解读 |
李战子
向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5
|
|
6
|
危机时刻的文学批评——以钱锺书、奥尔巴赫、巴赫金为对照的阐释 |
王德威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5
|
|
7
|
话语多声互动的多模态构建方式解析——以语言教材话语为例 |
陈瑜敏
黄国文
|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
2009 |
12
|
|
8
|
沃尔夫、巴赫金和批评话语分析 |
辛斌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9
|
从失语到“喧哗”: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历史与文学史的追寻 |
潘建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0
|
老舍《茶馆》中的北京方言及其英译解析 |
姜静
|
《语言与翻译》
|
2013 |
7
|
|
11
|
汉语商业广告语篇的多声系统研究 |
赵德芳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2
|
论徐小斌小说中的杂语化叙事 |
李燕妮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24 |
0 |
|
13
|
媒体语篇中的情态动词分析 |
刘立华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8 |
5
|
|
14
|
狄金森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探胜 |
刘守兰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3
|
|
15
|
基于杂语的教育叙事案例及其启示:以巴赫金的杂语理论为中心 |
段俊吉
|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6
|
《告诉我一个谜》中的复调和狂欢因子 |
沈艳燕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7
|
逆写与对话——《我的安东尼娅》的边疆叙事与美国化运动 |
杨林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真实的幻象——略论中国普罗小说中的白俄叙事 |
杨慧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9
|
自由话语背后的真实与歧义——评《黑王子》叙事结构的言说功能 |
宋建福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0
|
辛西娅·欧芝克早期小说的复调特征——以《异教徒拉比》为例 |
肖飚
杨仁敬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