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0-655,共6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Merr.] 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抗性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大豆对胞囊线虫抗性遗传与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65,共7页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已经证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受多个基因控制。但由于抗性鉴定工作量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本身的异质性 ,各个研究者的结果差异很大 ,具有抗源和组合特异性。Riggs等建立的生理...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已经证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受多个基因控制。但由于抗性鉴定工作量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本身的异质性 ,各个研究者的结果差异很大 ,具有抗源和组合特异性。Riggs等建立的生理小种鉴定模式虽被广泛采用 ,但鉴别寄主中抗性基因的重叠引起研究者的争议。分子标记结合经典遗传试验定位了 2个抗性基因位点rhg1和Rhg4 ,rhg1在抗性遗传中贡献较大且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 ,对抗病育种和基因克隆有重要意义 ,在G连锁群上许多与rhg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已经找到 ,并证明在抗性鉴定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Rhg4位于A连锁群上 ,距离i位点 0 .35cM ,与 1、3号小种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 小种鉴定 抗性遗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大豆植株中类黄酮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毒杀效果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海燕 段玉玺 陈立杰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0,共4页
于2013年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大豆植株中类黄酮物质进行了提取,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抗、感品种类黄酮粗提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J2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48h,抗病... 于2013年采用索氏提取法对大豆植株中类黄酮物质进行了提取,通过外源添加法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抗、感品种类黄酮粗提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J2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48h,抗病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卵孵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J2的校正死亡率比感病品种明显降低;抗、感品种根类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的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明显大于其茎叶提取物;抗、感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抑制作用差异明显,且感病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线虫体内CAT活性的影响明显大于抗病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 类黄酮提取物 过氧化氢酶 谷胱甘肽转硫酶
原文传递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洪德 张广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1993年第4期16-20,共5页
本文概述了孢囊线虫病的分布、发生、危害规律、病原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分布、抗病遗传规律、抗性鉴定、抗病育种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近期研究成果和有关研究方法,为掌握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病 病原 流行规律 抗病育种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苏云金杆菌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效果试验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翠君 曹春霞 +1 位作者 周荣华 程贤亮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0-522,共3页
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研究发现苏云金杆菌对线虫有毒杀活性,为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寻找到了一条新途径。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化学农药,且增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苏云金杆菌 防治
下载PDF
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及抗性基因克隆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吕蓓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本文概述了大豆孢囊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病原与寄主的相互识别 ,寄主植物的防御反应的分子机理 ,提出了克隆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的分子策略。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寄主植物 相互关系 抗性基因 基因克隆 分子机理
下载PDF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遗传率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卢为国 袁道华 +3 位作者 李金英 李海朝 文自翔 张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7,共4页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将大豆Essex×ZDD2315组合衍生的后代F2、F2∶3、BC1F2和BC1F4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对于培育抗病品种有重要意义。将大豆Essex×ZDD2315组合衍生的后代F2、F2∶3、BC1F2和BC1F4分别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以研究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不同世代抗性遗传率的变化。结果表明:ZDD2315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在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15%、72.02%和90.91%;ZDD2315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在F2、F2∶3、BC1F2和BC1F4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03%、57.81%、67.76%和95.91%。说明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受主效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但不同世代检测到的主基因数不同,不同世代主基因遗传率不同,随着世代的提高,主基因遗传率也在提高,因此,育种上高世代选择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 遗传率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_(10)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史宏 任小俊 +3 位作者 马俊奎 王勇 赵晶云 刘学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6-180,共5页
2002-2005年,对以晋豆23为母本、灰布支为父本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10群体的2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根系孢囊量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粒长呈高度负相关,与单株质... 2002-2005年,对以晋豆23为母本、灰布支为父本的大豆重组自交系Jinf F10群体的2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根系孢囊量与小区产量、单株粒重、粒长呈高度负相关,与单株质量、荚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4粒荚数呈高度正相关,与粒宽、叶宽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抗性的抗孢囊材料,相关性存在差异,高抗材料与株高、开花日数呈高度正相关;中抗材料与主茎节数和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中感材料与29个主要农艺性状相关不显著;高感材料与百粒重、2粒荚长、小区产量、茸毛数呈高度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大豆重组自交系质量性状,黑色种皮与抗孢囊材料密切相关;脐色中褐黄色对黑色显性;花色和茸毛色分别为紫花对白花和棕毛对灰毛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 孢囊线虫 生理小种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大豆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9
作者 郭子雯 司修洋 +1 位作者 焦莉苹 刘大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6-623,共8页
【目的】对大豆中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木质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CCoAOMT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3号生理小种... 【目的】对大豆中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木质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CCoAOMT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高抗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根系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进行克隆。【结果】克隆得到1条大豆CCoAOM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将其命名为GmCCoAOMT,GenBank登录号为MW480860。该基因全长为848 bp,含有1个7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6 kDa,等电点为5.67;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CCoAOMT蛋白可能位于细胞质,该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AdoMet_MTases结构域,属于AdoMet_MTases超级家族;在与其他豆科植物CCoAOMT编码的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中,GmCCoAOMT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其他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获得大豆CCoAOMT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通过构建进化树确定大豆与豇豆、木豆、菜豆和赤豆的CCoAOMT蛋白进化关系较近,而与白羽扇豆和鹰嘴豆进化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 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大豆不同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玉玺 李海燕 +1 位作者 陈立杰 陈井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4-727,共4页
以对大豆胞囊线虫表现不同抗性的五寨黑豆(抗)和合丰35(感)为材料,利用乙醇为有机溶剂,提取大豆根内类黄酮化合物,测定类黄酮提取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孵化及J2幼虫的杀线活性。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根内类黄酮粗提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 以对大豆胞囊线虫表现不同抗性的五寨黑豆(抗)和合丰35(感)为材料,利用乙醇为有机溶剂,提取大豆根内类黄酮化合物,测定类黄酮提取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孵化及J2幼虫的杀线活性。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根内类黄酮粗提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孵化、J2幼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处理24,48和72 h后,五寨黑豆对卵孵化的抑制率比合丰35分别提高12.76%、9.03%和9.37%。处理48 h,合丰35的校正死亡率比五寨黑豆增加7.0%。抗、感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对大豆胞囊线虫J2的生理毒性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根内类黄酮提取物均可有效抑制大豆胞囊线虫体内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对蛋白质含量的抑制率分别为57.07%和17.60%;对糖含量的抑制率分别为13.75%和8.20%,五寨黑豆显著高于合丰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 大豆胞囊线虫 类黄酮提取物 蛋白质
下载PDF
襄汾县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全亮 刘国华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年第11期15-17,共3页
大豆孢囊线虫在襄汾县一般1a发生4代。该线虫主要分布在15cm以内的耕作层,降雨对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雨后线虫下移。受害程度不受播期影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线虫有抗性差异。田间药剂试验表明,5%涕灭威颗粒剂土施防效最好,表现出明... 大豆孢囊线虫在襄汾县一般1a发生4代。该线虫主要分布在15cm以内的耕作层,降雨对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雨后线虫下移。受害程度不受播期影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线虫有抗性差异。田间药剂试验表明,5%涕灭威颗粒剂土施防效最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病害 孢囊线虫病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原文传递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大伟 梁芷健 +1 位作者 王芳 于亮 《大豆科技》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国内外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从抗胞囊线虫的抗源筛选、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3个方面综...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国内外在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文中从抗胞囊线虫的抗源筛选、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 抗病育种 抗病基因
下载PDF
胞囊线虫侵染抗感大豆品种后根系谷胱甘肽代谢水平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家骥 李爽 +5 位作者 朱晓峰 王媛媛 陈立杰 刘晓宇 陈井生 段玉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8-471,共4页
以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感病品种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检测抗、感品种侵染后二龄幼虫数量变化及根内活性氧变化,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了在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互... 以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感病品种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检测抗、感品种侵染后二龄幼虫数量变化及根内活性氧变化,利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分析了在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互作下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在抗感大豆品种根内的相对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后第5天,抗感品种根内幼虫的数量大致相同;第15天,在灰皮支黑豆中,根内线虫幼虫数量减少;辽豆15根内H2O2含量始终略高于灰皮支黑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谷氨酰胺半胱氨酸连接酶基因接种后3个时期的表达均上调;而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处理组呈现了不同的表达趋势,尤其在接种15 d,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中表达下调,而在感病对照中表达上调;H型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在抗性品种灰皮支黑豆中下调,说明谷胱甘肽相关基因的减少和下调在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呈正相关,导致大豆根系的氧化性增强,从而不利于大豆胞囊线虫的定殖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皮支黑豆 谷胱甘肽 大豆胞囊线虫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灰皮支黑豆(ZDD2315)在大豆抗胞囊线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大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6期13897-13899,共3页
综述了灰皮支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机制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关键词 灰皮支黑豆 大豆胞囊线虫 抗性机制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Rhg 1和Rhg 4产物基本性质分析与结构预测
15
作者 高亚梅 韩毅强 +1 位作者 杜吉到 刘金文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3-668,共6页
抗胞囊线虫病基因是大豆抗病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已经在抗胞囊线虫品种中发现了两个对于抗性具有重要贡献的Rhg1和Rhg4基因,但是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信息还很少。本研究注释了RHG1和RHG4完整的结构域特征,二级结构分析显示两蛋... 抗胞囊线虫病基因是大豆抗病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已经在抗胞囊线虫品种中发现了两个对于抗性具有重要贡献的Rhg1和Rhg4基因,但是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信息还很少。本研究注释了RHG1和RHG4完整的结构域特征,二级结构分析显示两蛋白质均采用α/β折叠,蛋白激酶结构域的空间结构采用与所有真核生物的丝氨酸/苏氨酸及酪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的核心相同的折叠方式.具有类似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囊线虫 Rhg1 Rhg4 结构域 结构预测
下载PDF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34
16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李卫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6-312,共7页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lycine max(L.) Merr.] 黄淮地区 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生理小种
下载PDF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和抗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QTL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卢为国 盖钧镒 +1 位作者 郑永战 李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72-1279,共8页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 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ZDD2315是我国特优抗源。本文旨在定位ZDD2315对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QTL。试验以Essex为母本,ZDD2315为父本和轮回亲本,创建了一个包含114个单株的Bc。群体。采用250个SSR标记和1个形态标记通过MAPMAKER3.0构建了包含25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覆盖大豆基因组2963.5cM,平均每个连锁群上10.0个标记,标记平均间距11.8cM。采用Win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5复合区间作图法(CIM)检测到3个抗1号小种的QTL;其中rhgR1-1和rhgR1—2位于G连锁群的Sat_210~Sat_168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4%和21.8%;rhgR1-3位于D2连锁群的Satt672~Satt413区间,贡献率6.2%;rhgR1-1和rhgR1—3分别与Sat_210和Satt672共分离。5个QTL与抗4号生理小种有关;其中rhgR4—1和rhgR4—-位于G连锁群的Satt275~Sat_210和Sat_168~Sat_14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22.8%和28.9%;rhgR4—3和rhgR4—4位于H连锁群Satt442~Sat401和Sat_334~Satt181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2.0%和10.5%;rhgR4—5位于L连锁群Satt652~Sat_301区间,贡献率5.9%;吨职4—2和rhgR4—5分别与Sat_168和Satt652共分离。不同遗传体系控制ZDD2315对1号和4号小种的抗性。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主要QTL位于G连锁群的相近区段,且具有较大贡献率,通过标记辅助选择有可能育成兼抗两小种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遗传图谱 胞囊线虫(SCN) QTL定位
下载PDF
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分布及致病性分化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宋美静 朱晓峰 +4 位作者 王东 王媛媛 陈立杰 刘晓宇 段玉玺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0-636,共7页
为了明确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发生分布及致病性分化情况,同时也为我国大豆胞囊线虫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豆胞囊线虫种群监测工作,对2012-2014年国家大豆产业体系的29个大豆试验站所辖150... 为了明确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发生分布及致病性分化情况,同时也为我国大豆胞囊线虫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豆胞囊线虫种群监测工作,对2012-2014年国家大豆产业体系的29个大豆试验站所辖150个示范县进行大豆胞囊线虫的种群密度检测,并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寄主上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明确了大豆胞囊线虫在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发生分布,总检出率达69.4%。并对其中11个群体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生理小种5个,即1、2、3、4和14号生理小种。其中安徽宿州、甘肃镇原、内蒙古赤峰、陕西延安和宁夏银川的鉴定此前未见报道。2012-2014年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发生比较严重,平均胞囊量高达99个·L^(-1),我国大豆胞囊线虫致病性分化并无明显变化,鉴定结果中1、3和4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较高,为7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种群密度 生理小种
下载PDF
Sampling Survey and Identification of Races of Soybean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in Huang-Huai Valleys 被引量:5
19
作者 LU Wei-guo GAI Jun-yi LI Wei-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15-621,共7页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wide soybean diseases in China. A total of 38 soil specimens or locations in the area was sampled and tested for SCN races ...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ationwide soybean diseases in China. A total of 38 soil specimens or locations in the area was sampled and tested for SCN races during 2001-2003 for the inspection of race distribution in Huang-Huai Valleys. A map of race distribution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from both the present study and the published reports cited. Three areas, namely, the area of southeast to Jinan in Shangdong Province; the area of northern Henan Province and its border region to south of Hebei Province; and the area of Luohe, Zhoukou of Henan Province and Fuyang of Anhui Province mainly infested with Race 1 were identified. Race 4 was predominant in Shanxi Province, Beijing and the adjacent area of Henan, Shandong, and Anhui provinces, and the delta of Huanghe River in Shandong Province. Race 2 was mainly found in Liaocheng, Dezhou of Shangdong Province and Shijiazhuang of Hebei Province, and Jiaozuo and Huojia of Henan Province. Race 7 was distributed in the west part of Jiaodong Peninsula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Kaifeng, Huaxian, Wenxian of Henan Province. Race 5 was found and scattered in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 Race 9 was found in Shangqiu of Henan Province, which wa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Race 1 and Race 4 were the two predominant races in Huang-Huai Valleys, and that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resistant cultivars of these races. There might exist other races in an area with some predominant races. The race substitution in the past decade was not obviously found, therefore, the results should be meaningful to future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SCN in Huang-Huai Valle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Huang-Huai Valleys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race
下载PDF
抗病基因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选择作用(英文) 被引量:7
20
作者 于佰双 段玉玺 +2 位作者 王家军 李进荣 陈立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1-494,共4页
为了解育成抗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及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侵染力的变异,于2005 ~2008年,应用黑龙江省发生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及已经通过鉴定的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哈尔滨小黑豆、灰皮支等8个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Lee68为材... 为了解育成抗病品种抗性稳定性及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侵染力的变异,于2005 ~2008年,应用黑龙江省发生的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及已经通过鉴定的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哈尔滨小黑豆、灰皮支等8个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Lee68为材料,进行抗病基因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选择作用研究。在盆栽条件下,强迫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群体在抗病品种上繁殖10代,选用5个标准鉴定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重新鉴定经抗病基因选择后的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理小种类型。结果表明:原来为3号生理小种的线虫群体,经在抗病品种抗线虫1号、抗线虫2号、抗线虫3号、抗线虫4号、抗线虫5号上连续选择10代之后,变为6号小种;经在灰皮支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0号小种;经在Peking上选择之后变为14号小种,经在哈尔滨小黑豆上选择之后变为15号小种。上述鉴定结果说明,原大豆胞囊线虫生理种群体,经过在抗病品种上连续强迫繁殖后,形成新的生理小种,并使原抗病品种变为感染品种,认为在生产上采用轮作方式是保持抗线品种抗性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抗病基因 选择作用 大豆胞囊线虫 生理小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