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油酸钼和石油磺酸盐强化辽河油田稠油降粘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永建 陈尔跃 +1 位作者 闻守斌 刘春天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1-512,共2页
以室内合成的油溶性油酸钼作为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剂,与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复配,达到了水热裂解降粘和乳化降粘的综合功效,反应温度在200℃,反应时间为24h,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分别为0.5%(w)和0.1%(w)时,可使辽河稠油降粘90... 以室内合成的油溶性油酸钼作为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剂,与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复配,达到了水热裂解降粘和乳化降粘的综合功效,反应温度在200℃,反应时间为24h,催化剂及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分别为0.5%(w)和0.1%(w)时,可使辽河稠油降粘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溶性催化剂 水热裂解反应 稠油 降粘 乳化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61,共7页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液 乳化条件 稳定性 流变性
下载PDF
稠油不加热集输技术现状与应用探讨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良 张庆 +1 位作者 蒋宇 罗雪峰 《天然气与石油》 2010年第1期6-9,共4页
稠油的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输送困难。对稀释法、乳化降粘法、加剂降粘法、超声波法、改质降粘法、低粘液环法等稠油不加热集输技术的机理及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制约不加热输送技术发展的难题,为稠油的经济、安全输送提供有... 稠油的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输送困难。对稀释法、乳化降粘法、加剂降粘法、超声波法、改质降粘法、低粘液环法等稠油不加热集输技术的机理及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制约不加热输送技术发展的难题,为稠油的经济、安全输送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不加热集输 稀释降粘 乳化输送 超声波降粘 加剂降粘 稠油改质 低粘液环
下载PDF
稠油/水乳状液表观粘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窦丹 宫敬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9-42,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稠油/水乳状液的表观粘度与分散相液滴直径、含水率和温度的关系。分散相液滴直径越大,表观粘度越小;与轻质油/水乳状液不同,稠油/水乳状液在较低的含水率时即表现出很强的剪切稀释性;温度变化对稠油/水乳状液的表观粘度有... 通过实验研究稠油/水乳状液的表观粘度与分散相液滴直径、含水率和温度的关系。分散相液滴直径越大,表观粘度越小;与轻质油/水乳状液不同,稠油/水乳状液在较低的含水率时即表现出很强的剪切稀释性;温度变化对稠油/水乳状液的表观粘度有显著影响而对相对粘度影响很小。在考虑了剪切率的相对粘度预测模型中,Pal(1989)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状液 粘度
下载PDF
稠油化学破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5
作者 丁彬 梁金禄 +2 位作者 刘玉章 王平美 罗健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28-134,共7页
随着稠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AGD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采出液的乳状液结构比较复杂、稳定性增强,破乳脱水难度加大,使得稠油破乳脱水难题日益凸显并严重制约着稠油有效开发,稠油乳状液破乳技术已成为稠油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 随着稠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AGD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采出液的乳状液结构比较复杂、稳定性增强,破乳脱水难度加大,使得稠油破乳脱水难题日益凸显并严重制约着稠油有效开发,稠油乳状液破乳技术已成为稠油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化学破乳技术的发展概况,系统阐述化学破乳机理,化学破乳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及其性能,简要分析了破乳剂的筛选和复配方法,综述了化学破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化学破乳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化学破乳 破乳机理 破乳剂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稳定性与流变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6
作者 蒋华义 张兰新 +2 位作者 孙娜娜 黄娜 靳凯斌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21-1127,共7页
稠油黏度高,开采、运输难度较大,需乳化降黏输送,研究其乳状液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含量、油水比、乳化温度及乳化强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 稠油黏度高,开采、运输难度较大,需乳化降黏输送,研究其乳状液特性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单因素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含量、油水比、乳化温度及乳化强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稳定性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所稳定的乳状液,其稳定性和流变性差异较大。随着CAB-35质量分数的增加,乳状液的分水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表观黏度先急剧增大后趋于稳定。随着油水比的增加,乳状液分水率降低,表观黏度逐渐增加。随着乳化温度升高,乳状液的分水率先降低后升高,表观黏度逐渐降低。随着乳化强度增大,乳状液分水率逐渐减小,表观黏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综合考虑稳定性与流变性,确定了最优乳化条件,可为稠油O/W型乳状液的乳化降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包油型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稳定性 流变性
原文传递
双子表面活性剂对海上S油田稠油降粘性能评价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3 位作者 吕鑫 何春百 李强 谭业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113,共5页
针对海上S油田地层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粘度大和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对S油田稠油进行降粘实验,评价其乳化浓度、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和稳定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其驱油性能。... 针对海上S油田地层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粘度大和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对S油田稠油进行降粘实验,评价其乳化浓度、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和稳定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其驱油性能。结果显示:在油藏条件下,当质量分数为0.3%、油水体积比为50∶50时,可使稠油粘度降低97%,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0.165 6 m N/m,说明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降粘性能和界面活性;乳化速度为0.24 m L/min,油水乳状液油珠分散均匀且直径小,说明RB107具有较快的乳化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RB107溶液与原油基底的接触角为10.8°,说明对油水界面具有较强的润湿性;其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1%,说明RB107对S油田稠油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可作为S油田稠油的降粘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双子表面活性剂 乳状液 乳化降粘 采收率 海上S油田
下载PDF
沥青质和胶质对辽河稠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立新 刘顺平 +3 位作者 王丹丹 陈娟娟 金鑫 赵晓非 《化工科技》 CAS 2013年第2期8-12,共5页
针对辽河曙光稠油乳状液粘度大、破乳难、破乳温度高等问题,以曙光稠油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出沥青质和胶质,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其主要官能团,考察沥青质和胶质对稠油乳状液粘度及破乳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含量胶质、沥青质对... 针对辽河曙光稠油乳状液粘度大、破乳难、破乳温度高等问题,以曙光稠油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出沥青质和胶质,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其主要官能团,考察沥青质和胶质对稠油乳状液粘度及破乳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含量胶质、沥青质对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证实,沥青质比胶质含有羟基多,分子间氢键作用强烈,更容易造成原油粘稠。随着w(胶质)、w(沥青质)升高,稠油乳状液脱水率降低,w(沥青质)超过2.1%,或w(胶质)超过32%时,稠油乳状液的破乳十分困难。w(胶质)、w(沥青质)的增高会使破乳剂水溶液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增大,w(沥青质)增加0.7%比w(胶质)增加7%原油的界面张力升高还要大,所以w(沥青质)的增加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沥青质 胶质 粘度 界面张力 破乳
下载PDF
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的降黏效果及驱油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娟 张健 +6 位作者 杨光 王全 崔盈贤 杨慧 李宜强 王金本 刘玉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5-719,731,共6页
为有效开发黏度超过200 m Pa·s的稠油油藏,研究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对稠油(黏度400 m Pa·s)的降黏效果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溶液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500 mg/L活化剂溶液的黏度为39.1m Pa·s;活化剂可... 为有效开发黏度超过200 m Pa·s的稠油油藏,研究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对稠油(黏度400 m Pa·s)的降黏效果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稠油活化剂溶液黏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500 mg/L活化剂溶液的黏度为39.1m Pa·s;活化剂可与沥青质发生较强的极性作用,使沥青质容易从岩石表面脱落;活化剂乳化分散原油效果较好;随活化剂加量增加,原油黏度和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活化剂与原油质量比为1∶1时可将原油黏度降至100 m Pa·s以下,活化剂质量浓度为1500 mg/L时的油水界面张力为2.6 m N/m;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剂驱油的总采收率为54.45%,好于同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32.73%);稠油活化剂可有效封堵高渗层,改善吸水剖面,活化剂不仅可通过聚集体调整吸水剖面,而且乳化分散稠油后形成的"乳化油滴"同样具备剖面调整的能力,使岩心中的残余阻力系数由乳化前的100增至约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活化剂 降黏 驱油 乳化分散 剖面调整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两亲聚合物驱稠油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杨光 张凤英 +3 位作者 康晓东 赵娟 崔盈贤 赵文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5,共5页
以渤海油田稠油为样本,对两亲聚合物驱稠油作用机理和渗流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室内微观实验表明,新型两亲聚合物溶液能够降低胶质和沥青质在石英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和吸附质量,通过乳化分散作用减小油滴尺寸,从而改善稠油流动性;随着两... 以渤海油田稠油为样本,对两亲聚合物驱稠油作用机理和渗流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室内微观实验表明,新型两亲聚合物溶液能够降低胶质和沥青质在石英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和吸附质量,通过乳化分散作用减小油滴尺寸,从而改善稠油流动性;随着两亲聚合物溶液与原油混合体系中聚合物溶液比例增加,流动时间逐渐降低,体系的流动性明显改善。物理模型宏观实验表明:一方面两亲聚合物-原油混合体系在渗流过程中持续与油相接触,启动更多稠油,提高驱油效率;另一方面,混合体系因吸附滞留作用在多孔介质中能够建立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明确两亲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原理和指导矿场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聚合物 稠油 聚合物驱 乳化分散 渗流规律 渤海油田
下载PDF
海上S油田稠油乳化降黏技术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大威 张健 +1 位作者 崔盈贤 谭业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267,281,共6页
针对稠油黏度高,单纯聚合物驱亲和原油能力差,驱替携带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程度低等问题,本文采用新型聚合物型降黏剂RH327对海上S油田稠油进行降黏实验,评价了其乳化浓度、乳化类型、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稳定性、静动态吸附能... 针对稠油黏度高,单纯聚合物驱亲和原油能力差,驱替携带效率低,提高采收率程度低等问题,本文采用新型聚合物型降黏剂RH327对海上S油田稠油进行降黏实验,评价了其乳化浓度、乳化类型、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稳定性、静动态吸附能力等性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形成可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聚合物型降黏剂驱油体系。结果表明,降黏剂RH327在油藏环境条件下,在较低浓度下即具有较强乳化活性和界面活性,浓度1.2 g/L、油水比为50∶50时对稠油的降黏率达94.7%;同时具有较快的乳化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乳化速度为0.17 m L/min;RH327在油砂和岩心中吸附量较小,RH327在较高浓度(2.0 g/L)下的油砂的静态吸附量仅为3.4 mg/g,浓度为1.6 g/L的RH327溶液在注入2.5 PV时渗透率为2756.15×10-3μm2的人造岩心达到饱和吸附,饱和吸附量为160 ug/g左右;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主体降黏剂段塞在0.3 PV条件下,前后用聚合物段塞(两亲丙烯酰胺聚合物ICGN,使用浓度1750 mg/L,0.06 PV)进行保护,可在水驱(35.72%)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7.3%,在S油田高含水阶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状液 乳化降黏 采收率
下载PDF
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飞 李传宪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51-54,59,共5页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 通过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控制应力流变仪,考察了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乳化温度、乳化时间和搅拌机转速等乳化条件对O/W稠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W稠油乳液的粒径和粘度随油水体积比(1:9~7:3)的增大均逐渐增大;但是,当油水体积比足够大时(8:2),乳液转相为W/O型,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0.5%~5%),乳液粒径减小而粘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质量分数≤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质量分数到5%导致乳液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特性的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粘度和粒径均减小;当乳化温度高于70℃时,乳化剂失效导致乳液转相为W/O型,乳液粘度急剧增大。随着乳化时间的增长和搅拌机转速的提高,乳液粒径减小、粘度增大,乳液的非牛顿流体特性也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乳化条件 粒径 流变性
下载PDF
乳化重油的稳定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天波 李凤艳 李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4-28,共5页
 使用乳化油燃料,可以使重油燃烧得更加充分,节省能源并减少烟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乳化重油应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乳液的制备。文献介绍多是使用表面活性剂及其组合物。采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优化...  使用乳化油燃料,可以使重油燃烧得更加充分,节省能源并减少烟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乳化重油应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乳液的制备。文献介绍多是使用表面活性剂及其组合物。采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优化,考察了乳化剂中阴离子、非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所得到的最佳配方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为10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质量为30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质量为9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质量为30mg乳化剂(共占乳化油总量约8.0×10-4),可使油水比为70∶30的油包水型乳化重油在80℃下稳定3d以上,常温下稳定1a以上。通过对不同重油乳化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其乳液稳定性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稳定性 乳化剂 乳状液 渣油 表面活性剂 配方
下载PDF
稠油碱驱机理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裴海华 张贵才 +2 位作者 葛际江 刘清华 丁保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5-289,共5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碱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实验测定了碱和稠油的界面张力,然后通过填砂管驱油实验评价了驱油效果,最后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历史拟合。研究结果表明,稠油碱驱过...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碱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驱替机理。首先通过实验测定了碱和稠油的界面张力,然后通过填砂管驱油实验评价了驱油效果,最后对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历史拟合。研究结果表明,稠油碱驱过程中随着碱浓度的升高,原油采收率和压力降都随之升高。压力降的升高主要由于生成了油包水乳状液,增加了水流通道中水相的流动阻力,导致注入水流向未波及的区域,从而提高了稠油采收率。对稠油碱驱数值模拟时考虑了界面张力的降低、化学剂的吸附和油包水乳状液的形成。结果表明,模拟值和实验值拟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碱驱 油包水乳状液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邹剑 曹哲哲 +3 位作者 王秋霞 张龙力 张华 刘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为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用自制的水溶性乳化降黏剂SP(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制水溶液,将渤海油田海上稠油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以油水质量比70∶30混合制得O/W型乳状液。研究了矿化度、pH值、温度和SP浓度等因素对... 为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用自制的水溶性乳化降黏剂SP(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制水溶液,将渤海油田海上稠油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以油水质量比70∶30混合制得O/W型乳状液。研究了矿化度、pH值、温度和SP浓度等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乳化体系在50℃下静置60 min的出水率作为体系的稳定性表征参数,出水率越高、稳定性越差。此外,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和稠油间的界面张力,分析了乳状液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矿化度、pH值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大,SP加量次之,温度的影响较小。随着矿化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和出水率先降低后增加,当矿化度为55 g/L时,体系的界面张力最小,稳定性最好;钙离子对乳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大于钠离子。碱性条件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随着SP加量的减少,界面张力升高,乳状液稳定性降低。SP对海上稠油的最佳乳化温度为50数70℃;SP耐温性良好,经300℃的高温处理后仍具有良好的活性,可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状液 稳定性 出水率 界面张力 渤海油田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的黏度和稳定性变化规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路宏 赵甲递 陈晶华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8-284,共7页
稠油O/W乳状液的性质复杂,其静态稳定性和黏度是选择确定输送工艺的重要指标。使用两种稠油和3种乳化剂成功地在高温及高矿化度等条件下,制备出O/W乳状液,确定了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出适合不同条件的乳化剂。通过测量O/W乳状液在不同... 稠油O/W乳状液的性质复杂,其静态稳定性和黏度是选择确定输送工艺的重要指标。使用两种稠油和3种乳化剂成功地在高温及高矿化度等条件下,制备出O/W乳状液,确定了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出适合不同条件的乳化剂。通过测量O/W乳状液在不同制备条件下的黏度和析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规律,得到了O/W乳状液黏度和稳定性随含水率、搅拌条件、温度、矿化度以及p H值的变化规律,完善了O/W乳状液黏度的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剂 高矿化度 稳定性 O/W乳状液
原文传递
胜利油田陈南稠油的乳化降黏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月文 寇杰 +1 位作者 韩云蕊 李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337,共5页
为实现胜利油田陈南联合站稠油的乳化降黏,选取了7种亲水亲油平衡值在8数18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测量单一和复配乳化剂对乳状液的脱水率和降黏率,筛选出降黏效果和静态稳定性良好的乳化剂,考察了油水质量比、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乳化强... 为实现胜利油田陈南联合站稠油的乳化降黏,选取了7种亲水亲油平衡值在8数18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测量单一和复配乳化剂对乳状液的脱水率和降黏率,筛选出降黏效果和静态稳定性良好的乳化剂,考察了油水质量比、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乳化强度对乳化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化温度50℃、乳化强度2000 r/min×10 min的条件下,筛选出的25.8%Span80+74.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10.1%Span80+89.9%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两种复配乳化剂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静置5 h后的脱水率分别为21.8%和23.0%,剪切速率为100 s-1时的降黏率分别为99.92%和99.89%;随油水质量比降低,乳状液脱水率增加、黏度降低、稳定性变差;随乳化剂浓度增加,乳状液黏度先降低后增加;随乳化温度降低和乳化强度的增大,乳状液黏度增加;在油水质量比5∶5、乳化剂质量分数1%、乳化温度50℃、乳化强度1000 r/min×5 min的乳化条件下,可使陈南稠油黏度(50℃)由1964m Pa·s降至35 m 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状液 复配乳化剂 乳化降黏 胜利油田
下载PDF
特稠油乳化降黏室内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薇 金学锋 +3 位作者 王凤清 乔培君 胡伟俐 娜仁格丽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S1期89-92,共4页
特稠油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采用常规方法开采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乳化降黏的开采方法。该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借助超声波的振动、空化和热作用,使特稠油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有效降低了油层特稠油黏度,改善了原油的... 特稠油原油黏度高、流动性差,采用常规方法开采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乳化降黏的开采方法。该方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借助超声波的振动、空化和热作用,使特稠油乳化形成O/W型乳状液,有效降低了油层特稠油黏度,改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文中还对形成O/W型乳状液影响因素进行了室内评价,并进一步借助超声波增强乳化效果进行了驱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实施不会对原油脱水造成影响,其经济性优于热采。该项研究为特稠油油藏开采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乳化降黏 界面张力 超声波
下载PDF
甜菜碱溶液的界面性能及其在稠油降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于群 郭兰磊 +4 位作者 周贺 石静 王红艳 张磊 张路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9-524,共6页
为探索稠油乳化降黏过程中乳化剂的构效关系,考察了直链烷基甜菜碱(ASB)、二甲苯基取代甜菜碱(BSB)与稠油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参数,测定了甜菜碱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黏度。结果表明:甜菜碱分子的亲水... 为探索稠油乳化降黏过程中乳化剂的构效关系,考察了直链烷基甜菜碱(ASB)、二甲苯基取代甜菜碱(BSB)与稠油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参数,测定了甜菜碱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黏度。结果表明:甜菜碱分子的亲水基团平铺在界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强度的油/水界面膜,易与稠油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显著降低了油相黏度。当油/水体积比为1∶1时,2种甜菜碱在质量分数为0.1%~1.0%的范围内,降黏率大于98%。ASB分子与稠油中活性物质混合吸附、协同作用,具有比BSB更高的界面活性和更强的稳定稠油乳状液能力,能在更宽的油/水体积比范围内有效降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甜菜碱 乳化 降黏 界面扩张流变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的低温稳定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安云朋 敬加强 +2 位作者 刘雪健 王雷振 田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281,共6页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O/W型乳状液 稳定性 低温 绥中36-1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