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灾害、天人感应与吐蕃上层的政教之争
1
作者 张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 青藏高原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在吐蕃时期成为反复被利用的斗争工具,特别是在信佛大臣和奉苯大臣的争权夺利之中,更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依据《韦协》、新旧《唐书》等藏汉文资料,对相关史实加以梳理,指出佛苯两教利用自然灾害攻击政敌的重要事实,认为其与先秦诸子中“天人感应”学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通过内地与西藏地方的思想文化交流,特别是吐蕃贵族学习并直接翻译借鉴儒家经典(如《尚书》《春秋》等)得以实现的。苯教、佛教双方共同接受这一思想,使“天人感应”学说在吐蕃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天人感应 吐蕃 政教之争
下载PDF
日乌月兔神丹古:《说文解字》兔部字文化记忆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交军 李国英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4,共14页
兔在中国先民文化中地位显要、别具一格,以《说文解字》兔部字为研究目标,从阿斯曼文化记忆论角度,在生殖崇拜、天人感应、生肖民俗诸方面进行探讨,发现兔因多生能产、聪慧可爱成为古人生殖崇拜的绝佳对象;在天人感应理论影响下,白兔被... 兔在中国先民文化中地位显要、别具一格,以《说文解字》兔部字为研究目标,从阿斯曼文化记忆论角度,在生殖崇拜、天人感应、生肖民俗诸方面进行探讨,发现兔因多生能产、聪慧可爱成为古人生殖崇拜的绝佳对象;在天人感应理论影响下,白兔被视作祥瑞吉兆;随着民族融合、集体共识程度加深,兔在十二生肖中荣登第四。“兔死狗烹”“兔死狐悲”等流露出古圣先哲醇郁的万物同齐、和而不同的生态哲学、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兔部字 生殖崇拜 天人感应 生肖民俗
下载PDF
帝王梦境与北宋“天命”观的缔造及重塑
3
作者 田志光 李杰文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62,共15页
北宋政权建立后,在天人感应思想背景下,统治者希望通过对“天命”的阐释来宣示正统和天意。北宋太祖、太宗、真宗、英宗、神宗诸帝,皆选择借梦境来强化自己与上天的联系,帝王梦境遂成为王朝缔造和重塑“天命”观的重要部分。梦境作为私... 北宋政权建立后,在天人感应思想背景下,统治者希望通过对“天命”的阐释来宣示正统和天意。北宋太祖、太宗、真宗、英宗、神宗诸帝,皆选择借梦境来强化自己与上天的联系,帝王梦境遂成为王朝缔造和重塑“天命”观的重要部分。梦境作为私密性很强的一种个人经历,具备巨大的解释空间,执政者正是利用梦境这一属性对政治生态施加有利于己的影响。在宋代的政治架构中,随着国家运行机制不断成熟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皇权从实质性权力渐变为象征性权威,在这一皇权场域中,天人感应、信仰崇拜是梦境与“天命”滋生的土壤,梦境世界与现实世界逐渐被调整到同一维度,借助梦境塑造出天命所向从而给予现实权力更多的社会包容与接纳,这种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更加温和与含蓄,实际上透露出宋代执政者对以儒家“天道”理念为核心的社会舆论的一种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天命 梦境 天人感应
下载PDF
“应天制礼”观念的思想生成与学理阐释——以《礼纬》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付林鹏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121,159,共13页
在关于礼之起源的众多说法中,“应天制礼”说最具思想史意味。这一观念肇端于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所继承,为礼的制作找到了终极性根源。及至汉代,这一观念又发展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层次,董仲舒在赋予天以宇宙总体秩序内涵的基础上,从天道... 在关于礼之起源的众多说法中,“应天制礼”说最具思想史意味。这一观念肇端于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所继承,为礼的制作找到了终极性根源。及至汉代,这一观念又发展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层次,董仲舒在赋予天以宇宙总体秩序内涵的基础上,从天道和天命两个角度探讨了“应天制礼”的内在学理。《礼纬》则以董仲舒的学说为理论框架,不但从细节上丰富了“应天制礼”的具体内容,更深入讨论了“应天制礼”的感应模式,甚至还与汉代的礼仪实践产生了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天制礼 董仲舒 《礼纬》 天人感应
原文传递
汉代天人感应源流说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琪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5-22,共8页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经由西汉大儒董仲舒丰富完善之后走向系统化、成熟化。天人感应思想虽经王充解构,但仍没有丧失其哲学魅力;天人感应思想固然有其消极影响,但它也给后代人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因此有必要对汉代天人感应思想进...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经由西汉大儒董仲舒丰富完善之后走向系统化、成熟化。天人感应思想虽经王充解构,但仍没有丧失其哲学魅力;天人感应思想固然有其消极影响,但它也给后代人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因此有必要对汉代天人感应思想进行完整深入的研究,以便对其有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文章从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入手,对天人感应思想的初始形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为更好地阐述汉代的天人感应做充分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天人感应 积极作用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哲学及其人文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白立强 马国站 刘玉敏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9-23,40,共6页
董仲舒思想中的天作为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型范畴将人涵摄其中,由是规制了其天人一体的哲学图式,并在"同而通理"的交互运化之际生成着天人合德之意蕴。天人合德的人文价值主要于两个方面体现:在个体意义上,客观上以正反双向... 董仲舒思想中的天作为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型范畴将人涵摄其中,由是规制了其天人一体的哲学图式,并在"同而通理"的交互运化之际生成着天人合德之意蕴。天人合德的人文价值主要于两个方面体现:在个体意义上,客观上以正反双向维度形成了对人的主体性建构的潜在性永恒培固;在整体意义上,以朝向理想社会的旨归而型构着现实社会的良性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天人合德 人文价值
下载PDF
天变足畏否?——王安石天人思想探析
7
作者 雷达 《哲学评论》 2022年第1期212-232,共21页
王安石变法有三句响亮的口号流传甚广:“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然而,所谓“三不足”之说是否真的出自王安石之口很值得怀疑。从思想史上看,汉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北宋确实发生了动摇,王安石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固然有其深刻... 王安石变法有三句响亮的口号流传甚广:“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然而,所谓“三不足”之说是否真的出自王安石之口很值得怀疑。从思想史上看,汉代的天人感应思想在北宋确实发生了动摇,王安石重视人的能动作用固然有其深刻的思想背景。可是也要看到,相信天人之间存在某种感应机制作为一项共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王安石无法颠覆这项共识。就理论层面而言,王安石在天人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其实与北宋天人思想的主流并无出入。而就实践层面而言,王安石虽有“不畏天变”的思想倾向,但这也与他推行变法的特殊性有关。总的来看,王安石虽是当时将天人相分思想推向极致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天人观实际并未脱离古代社会大的思想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天人观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
下载PDF
英藏S2204《董永变文》董永至孝感天意义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冯和一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63-66,74,共5页
英藏《董永变文》是敦煌文献中极具俗文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写卷。尽管该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诸如"孤儿"、"至孝"、"感天"等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我国传统民俗与民族的信仰的文化信息几乎没有改变... 英藏《董永变文》是敦煌文献中极具俗文学文献研究价值的写卷。尽管该作品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诸如"孤儿"、"至孝"、"感天"等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以及有关我国传统民俗与民族的信仰的文化信息几乎没有改变。在董永故事中,"孤儿"经验的痛苦召唤着人类最初的良知与恻隐,孤儿对"天"的诉求,更无限地触及着人们的孤儿情结与渊源久长的弱者经验。《董永变文》依然延续了"孤儿"文学这一主题,强调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是一个需要上天关爱与呵护的对象——"孤儿";至于董永"卖身葬父"最基本的价值则在于"至孝";董永"至孝"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父母的感恩,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重要目的,即"感天",取得具有血缘关系的祖神或者称之为"天"的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永 至孝 孤儿 感天
下载PDF
《吴越春秋》与汉代今文经学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小云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春秋》 今文经学 历史文化认同 复仇意志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论欧阳修的天人观
10
作者 杨元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4-69,共6页
欧阳修在批判某些灾异神怪之说的过程中,展现出其理性,但事实上,在他的时代是难以脱离"天"的,他从未否定过天人感应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即气化感通模式。正是因为从天人相关的哲学依据出发,欧阳修才构建出从天道入人事,以人... 欧阳修在批判某些灾异神怪之说的过程中,展现出其理性,但事实上,在他的时代是难以脱离"天"的,他从未否定过天人感应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即气化感通模式。正是因为从天人相关的哲学依据出发,欧阳修才构建出从天道入人事,以人事考兴亡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天人观 天人感应 气化感通 重人事 历史观
下载PDF
论柳宗元对中唐天人观的超越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柏伊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77-81,共5页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唐代儒学基本继承了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强调天人感应,而中唐思想家柳宗元则明确批驳这种天人观,提出“天人不相予”的观点。梳理柳宗元天人观的逻辑路径,他对天人感应说的“破”与对天...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唐代儒学基本继承了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强调天人感应,而中唐思想家柳宗元则明确批驳这种天人观,提出“天人不相予”的观点。梳理柳宗元天人观的逻辑路径,他对天人感应说的“破”与对天人相分观的“立”是相辅相成的。柳宗元的天人观是建立在其元气宇宙论的唯物思想基础之上的。对柳宗元天人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分析中唐儒学发展的新趋向,明确柳宗元为儒学作出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天人不相予 天人感应
下载PDF
董仲舒从“春秋公羊学”到“天人感应”的理论可能及其原因探析——以“春秋公羊学”诠释方法为视域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秀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14,共5页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春秋公羊学的重新诠释解读,从法古的春秋公羊学到奉天的哲学思想体系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公羊学 天人感应 董仲舒 理论可能
下载PDF
略论司马迁天人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13
作者 刘建民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86,共4页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天”和“人”来解释一些历史变化,包括政权兴衰、人生命运和自然现象等等。就其适用对象而论,他的“天”、“人”认识既不一贯,也不普遍。这个特点应归因于司马迁归纳的论证方式,也就是说,是由其史学家的特质决...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天”和“人”来解释一些历史变化,包括政权兴衰、人生命运和自然现象等等。就其适用对象而论,他的“天”、“人”认识既不一贯,也不普遍。这个特点应归因于司马迁归纳的论证方式,也就是说,是由其史学家的特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天人思想 归纳 史学家
下载PDF
《搜神记》中的妖异观念
14
作者 李彦敏 《文学与文化》 2018年第1期33-40,共8页
妖的话题由来已久,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对干宝《搜神记》中的妖异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它的出现与当时好奇尚异的审美观念,以及弥漫于当时社会的天人感应、谶纬之说分不开,表现了作者的妖异观念与政治态度。
关键词 搜神记 妖异 天人感应
下载PDF
商周秦汉贵族民主政体的衰落与董子学说“天人感应”的廉政意义
15
作者 王文书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0-23,共4页
商周实行分权贵族民主政治体制,但从商周开始,贵族民主政体逐渐衰落,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贵族民主政体最终崩溃。董子学说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同时力图用"天人感应"理论限制君主权利... 商周实行分权贵族民主政治体制,但从商周开始,贵族民主政体逐渐衰落,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到汉武帝时期,随着王国问题的彻底解决,贵族民主政体最终崩溃。董子学说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同时力图用"天人感应"理论限制君主权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董子学廉政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民主政体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廉政
下载PD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3):Disappearance & Scientific Value
16
作者 Feng Rui Wu Yu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The ancient idea of Heavenly Punishment confused natural phenomena with social issues,which resulted in Zhang Heng’s tragedy in his later years and seismoscope. The instrument might have been lost in the end of the E... The ancient idea of Heavenly Punishment confused natural phenomena with social issues,which resulted in Zhang Heng’s tragedy in his later years and seismoscope. The instrument might have been lost in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 series of extremely serious chaotic social events caused by war took place,such as a fire in Luoyang,forging coins by destroying copper wares,relocation of the capital,sharp population decrease,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Ling Observatory. Zhang’s scientific thought and successful practice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s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modern seismology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re is a glorious course of"innovation—inheritance—re-innovation"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inception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to the modern seismograph invented by Milne,et 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en-human induction heavenly punishment Disappearance of Zhang Heng's seismoscope Birth of modern seismology MILNE SEISMOGRAPH
下载PDF
从“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看董仲舒的“春秋大义”
17
作者 赵雨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8期23-27,共5页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为基础,力图兼顾天与人的规律,构建了汉代儒学的政治模式。以《春秋繁露·玉杯》这一文本为例,将传统儒家的“孝悌”观念置于核心地位,最终完成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天—君—民”结构关系。
关键词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天人感应 孝悌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述评
18
作者 朱雷 王学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2-34,共3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而建构的。他本着独特的历史视角,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建构起一套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而建构的。他本着独特的历史视角,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建构起一套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下载PDF
论司马迁的乐治思想
19
作者 孙雪英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20-25,共6页
在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建设的背景下,司马迁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运用先秦音乐史料,建构了自己的乐治思想。有别于武帝当时“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司马迁引“上古明王举乐为治”的事实,提出了乐治的观点,其思想是以“乐”为中心,以八书... 在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建设的背景下,司马迁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运用先秦音乐史料,建构了自己的乐治思想。有别于武帝当时“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司马迁引“上古明王举乐为治”的事实,提出了乐治的观点,其思想是以“乐”为中心,以八书为构架而展开,概而言之:礼乐之道与天地通,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变化黎庶;礼乐是古代明王为治的关键因素,其发生作用的次序是音和—人和—政和,故能和民心者可得天下,不能和民心者则亡国殒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天人感应 乐治理想
下载PDF
汉晋二种复生类型发微
20
作者 张庆民 《文学与文化》 2015年第4期41-48,共8页
汉晋之间,产生不少复生传闻。这些复生传闻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有关,涉及当时现实政治问题;一类与道教房中修炼观念有关。理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解读、阐释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是有益的。
关键词 汉晋复生传闻 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思想 道教房中修炼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