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实是凑合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非现实性因素与现实性主题 |
赵仁伟
陶欢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22
|
|
2
|
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 |
易剑东
任慧涛
|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8
|
|
3
|
存在主义文学的东方化表述——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的小说 |
杨经建
李兰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4
|
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 |
耿海霞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7
|
|
5
|
村上春树与日本“内向代”文学的异同 |
曹志明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6
|
西方现代视域中的村上春树 |
高文惠
|
《德州学院学报》
|
2005 |
7
|
|
7
|
试析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 |
杨炳菁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8
|
理解村上春树的另一种方法——音乐 |
吴思佳
|
《日本问题研究》
|
2009 |
5
|
|
9
|
试论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的影响 |
朱颖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10
|
记忆的编年史: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的叙事结构论 |
刘研
|
《东疆学刊》
CSSCI
|
2010 |
6
|
|
11
|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人物性格特征解读 |
王红梅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12
|
文字载体与审美内涵的和谐统一——《挪威的森林》的叙事策略 |
吴雨平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13
|
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 |
付昌玲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14
|
岁月的歌谣:《且听风吟》的时间主题研究 |
张昕宇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5
|
莫言与村上春树的文体特征——以比喻修辞为中心 |
林少华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4 |
6
|
|
16
|
探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孤独”情结——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为例 |
庄幼红
|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4 |
5
|
|
17
|
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 |
张昕宇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8
|
村上春树文学研究的轨迹与趋势——基于1993—2023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杨朝桂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1
|
|
19
|
从《1Q84》论村上春树小说的陌生化 |
黄丹彤
|
《柳州师专学报》
|
2011 |
5
|
|
20
|
村上春树小说的女性解读——以青春三部曲为例 |
董群智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