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汉书补注》的吸收前人成果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固钢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46-47,56,共3页
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堪称唐人颜师古以后 ,历代前人对《汉书》研究之集大成。《补注》继承前人成果 ,填补了颜注的空白 ,纠正了颜注的错谬 ;而且《补注》所引某些成果实与颜注殊途同归 ,仅自不同角度观察而已。当然也有些则是前人研究... 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堪称唐人颜师古以后 ,历代前人对《汉书》研究之集大成。《补注》继承前人成果 ,填补了颜注的空白 ,纠正了颜注的错谬 ;而且《补注》所引某些成果实与颜注殊途同归 ,仅自不同角度观察而已。当然也有些则是前人研究的错谬而补注却继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汉书补注》 颜注 王先谦 继承
下载PDF
桓谭《新论》“邪上”别解——以简册的布局、容字为中心
2
作者 梁睿成 《出土文献》 2024年第2期112-127,173,共17页
通过统计宋本《史记》《汉书》诸《表》单格、单列容字能力,可以发现纸张时代诸《表》的单列很难直接对应两汉时期的单简。当时诸《表》在制作与早期传抄中或采取类似“质日”以及尹湾汉简《延元二年日记》等文献的编排方式,将所有的栏... 通过统计宋本《史记》《汉书》诸《表》单格、单列容字能力,可以发现纸张时代诸《表》的单列很难直接对应两汉时期的单简。当时诸《表》在制作与早期传抄中或采取类似“质日”以及尹湾汉简《延元二年日记》等文献的编排方式,将所有的栏分为多组来书写。与此相应,桓谭《新论》所言“旁行邪上”中的“邪上”,或指这种布局形式下各组间栏与栏的斜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容字量 邪上
下载PDF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继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0,共4页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促进了汉语偏正式双音词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应劭注 偏正式 双音词 构成方式
下载PDF
《史记》《汉书》“论赞序”语气类成分及相关句式比较研究
4
作者 张雨涛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3-60,共8页
以《史记》和《汉书》的“论赞序”为考察对象,全面统计比较两者在语气类成分(语气词、叹词、表语气组合)上的使用差别。综合来看,《史记》的语气类成分较之《汉书》在使用类型和总数上都要丰富,而且几类表言说主观性的语气词使用数量... 以《史记》和《汉书》的“论赞序”为考察对象,全面统计比较两者在语气类成分(语气词、叹词、表语气组合)上的使用差别。综合来看,《史记》的语气类成分较之《汉书》在使用类型和总数上都要丰富,而且几类表言说主观性的语气词使用数量上差异明显。同时,语气词往往和句首词组成表各类语气情态的句式,两书在这类句法格式上也存在颇多不同。语气类成分使用的不同当为两书维持语言主、客观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语气类成分 使用差异 表情态手段
下载PDF
《汉书》应劭注双音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胡继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3-96,共4页
《汉书》应劭注双音词有单纯词、重言词和合成词三类。语法造词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凡是现代汉语里有的构词方式 ,在《汉书》应劭注里大都具备 ,但发展不平衡。应劭时代 ,汉语双音词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关键词 《汉书》 应劭注 双音词 构成方式
下载PDF
汉《易》与《汉书》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怀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3-119,共7页
班固的《汉书》没有割断历史联系,他把西汉历史和古史联系起来,表明“汉绍尧运”,历史过程是天意决定的。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理论依据。班氏论学术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影响。
关键词 汉书 班固 易学
下载PDF
史注传统下的“汉书学”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治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汉书》文赡而事详,在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班固在撰述中多用古字古义,给读者完整理解其含义造成不便。从书成不久开始,直到晚清时期,学者对《汉书》注释活动从未终止,在魏晋隋唐和清朝时期两度出现注释高潮。东汉末年以后至民国时期... 《汉书》文赡而事详,在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班固在撰述中多用古字古义,给读者完整理解其含义造成不便。从书成不久开始,直到晚清时期,学者对《汉书》注释活动从未终止,在魏晋隋唐和清朝时期两度出现注释高潮。东汉末年以后至民国时期的"汉书学",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汉书》注释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注 《汉书》 汉书学
下载PDF
《集韵》明引“汉书”考
8
作者 刘华江 丁琼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7-112,共6页
《集韵》征引文献材料异常广博,具有极高的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价值。以《集韵》训释中明确征引有“汉书”书名的韵字为研究对象,共梳理出62条记录,一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疏证。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对《集韵》明确征引其他文献材料的... 《集韵》征引文献材料异常广博,具有极高的文献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价值。以《集韵》训释中明确征引有“汉书”书名的韵字为研究对象,共梳理出62条记录,一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疏证。在此基础上,同时结合对《集韵》明确征引其他文献材料的研究,分析、总结并得出了《集韵》明确征引文献材料的原则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韵》 汉书 征引 原则
下载PDF
《汉书》应劭注训诂研究
9
作者 胡继明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3-47,共5页
《汉书》应劭注包括注音和释义两部分。音若类注音法已明显处于劣势,直音是最主要的注音法,反切正日趋流行。认为反切为孙炎、服虔所创制的观点不确。其释义体例在汉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不但揭示了汉末汉语词义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展... 《汉书》应劭注包括注音和释义两部分。音若类注音法已明显处于劣势,直音是最主要的注音法,反切正日趋流行。认为反切为孙炎、服虔所创制的观点不确。其释义体例在汉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不但揭示了汉末汉语词义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汉语词汇词义的复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具有较高的语言、历史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应劭注 注音方法 释义体例
下载PDF
《汉书》“选文”功能探赜——兼谈《汉书》对《后汉书》及《昭明文选》选文的启示
10
作者 王泽宇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92-102,共11页
史籍本身担负着文学选本的功能。通过梳理可知,《汉书》选录的各类西汉之文共计一千零一十篇,这些文章不仅在传中人物刻画及辅助行文叙事等方面具有点睛之功,还为后世遴选出了代表汉人审美的文学作品,集中彰显了《汉书》作为史籍所具有... 史籍本身担负着文学选本的功能。通过梳理可知,《汉书》选录的各类西汉之文共计一千零一十篇,这些文章不仅在传中人物刻画及辅助行文叙事等方面具有点睛之功,还为后世遴选出了代表汉人审美的文学作品,集中彰显了《汉书》作为史籍所具有的“选文”功能。与此同时,《汉书》的选文观为以《后汉书》为代表的史部著作和以《昭明文选》为代表的集部著作提供了选文范例,在选文体式与录文规模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样式。至于班固所追求的“典雅”与“精约”的创作指归,亦被后世诸家所沿用。这不仅促进了后代史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后世文学诸体在内容与体例上的不断完善与渐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选文 《后汉书》 《昭明文选》
下载PDF
《史记》《汉书》在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中的地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阎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72-77,共6页
《史记》、《汉书》是汉代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文明的记录,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重大贡献在于记述了人文初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联系;《汉书》的突出成就在于进... 《史记》、《汉书》是汉代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文明的记录,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史记》的重大贡献在于记述了人文初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联系;《汉书》的突出成就在于进一步描绘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山川形胜和文化交融。二者交相辉映,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恢宏历史画卷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历史文化认同 作用 影响
下载PDF
《史记》《汉书》对汉乐府的接受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会霞 高春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3期65-70,共6页
《史记》与《汉书》是汉人为我国史传文学贡献的旷世巨著;汉乐府也是汉人奉献给我国诗歌史的经典作品。这两类不同的文学样式以接受与被接受的方式在它们的时代紧密交汇,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乐府接受史。它是汉乐府接受史的最早成果... 《史记》与《汉书》是汉人为我国史传文学贡献的旷世巨著;汉乐府也是汉人奉献给我国诗歌史的经典作品。这两类不同的文学样式以接受与被接受的方式在它们的时代紧密交汇,为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乐府接受史。它是汉乐府接受史的最早成果,是汉乐府经典化历程中最辉煌的开端。两著接受汉乐府的方式,主要有收录汉乐府歌辞、记载汉乐府机关制作、演出祭祀乐曲的情况、交代汉乐府歌诗创作时的背景事件、记载非仪式用汉乐府乐曲演唱的情况等方式。《史记》《汉书》的乐府接受成果不仅为后代乐府接受史打下坚实的基础,亦具有多方面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汉乐府 接受
下载PDF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三传合一体例与两汉边疆民族思想 被引量:3
13
作者 黎小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72,181,共9页
在中国正史民族传体例中,只有《汉书》将"西南夷"、"两粤"、"朝鲜"三传合一。班固"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的评议,彰显《汉书》民族传文本体例蕴涵特定的类别划分标准和准则。《汉书》所反映... 在中国正史民族传体例中,只有《汉书》将"西南夷"、"两粤"、"朝鲜"三传合一。班固"三方之开,皆自好事之臣"的评议,彰显《汉书》民族传文本体例蕴涵特定的类别划分标准和准则。《汉书》所反映的班固的边疆观和民族思想,是对西汉边疆民族思想的全面反思和总结,充分反映了班固所处时期的时代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三传合一 边疆民族思想
原文传递
从“大一统”到“正统”:《史记》《汉书》民族传比较视野中“华夷观”的历史衍变与嬗代整合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泽宇 成海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5-50,共6页
《史记》与《汉书》中的民族列传以汉族为主体视角记录下西汉一代“中原—边疆”的“华夷”关系,但历经两汉政权嬗代中“大一统”到“正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史家所持“华夷观”亦呈现出从“同源共祖”到“种别域殊”的衍变,而... 《史记》与《汉书》中的民族列传以汉族为主体视角记录下西汉一代“中原—边疆”的“华夷”关系,但历经两汉政权嬗代中“大一统”到“正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史家所持“华夷观”亦呈现出从“同源共祖”到“种别域殊”的衍变,而通过编撰体例、战和态度、民族地位间的比较也不难看出《史记》在“大一统”环境中讲究以族群调和为主要内容的华、夷共处意识以及《汉书》在“正统”论下强调治夷、变夷为策略的“抑夷”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书》 华夷观 嬗代 比较
下载PDF
史学、历学与《易》学——刘歆《春秋》学的知识体系与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苏东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101,共13页
在战国至汉初的学术史上,孟子、公羊家、穀梁家先师以及董仲舒、司马迁等儒士通过对孔子"作《春秋》"一事的不断塑造,奠定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经典地位及其"史中取义"的文本阅读方式。而刘歆则试图重... 在战国至汉初的学术史上,孟子、公羊家、穀梁家先师以及董仲舒、司马迁等儒士通过对孔子"作《春秋》"一事的不断塑造,奠定了《春秋》"微言大义"的经典地位及其"史中取义"的文本阅读方式。而刘歆则试图重建《春秋》学的学理体系:他淡化孔子与《春秋》之间的"作者"关系,将《春秋》重新置入三代以来的史籍传统中;又尝试从历学角度重建《春秋》的义例体系;在处理"六艺"内部关系时,刘歆将《易》学与《春秋》学相配,建立起一种新的"天人之学"。《春秋》学的性质、阅读方式至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西汉传统《春秋》学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了解刘歆《春秋》学的内在学理体系与解经方法,是我们理解两汉之际这场重要学术转型事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汉书》 刘歆 经学
原文传递
《后汉书》考释四则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固钢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18-20,共3页
运用训诂方法 ,参稽《后汉书》与《汉书》等典籍 ,考释《后汉书》中的四词条 ,或解释原书之疑义 ,或纠正李贤注之错谬 。
关键词 《后汉书》 考释 训诂法 辞书 《汉书》
下载PDF
《汉书》颜注解释文字现象的方法与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明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5-20,共6页
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汉书》颜师古注解释文字现象原因、方法与作用,可以总结出颜师古的文字观,以及在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字典学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汉书颜注 文字现象 方法 价值
下载PDF
从《汉书·五行志》看刘歆的灾异观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从祥 《殷都学刊》 2007年第1期53-56,共4页
从《汉书·五行志》所保存的资料看,刘歆解说灾异往往与董仲舒、刘向等人不同。刘歆常引《左传》解说灾异,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人君,同时表现出重科学的倾向。刘歆喜好并精通《左传》,依附并感恩于外戚王莽,以及其执著于学术的性情等... 从《汉书·五行志》所保存的资料看,刘歆解说灾异往往与董仲舒、刘向等人不同。刘歆常引《左传》解说灾异,常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人君,同时表现出重科学的倾向。刘歆喜好并精通《左传》,依附并感恩于外戚王莽,以及其执著于学术的性情等,使得刘歆解说灾异往往与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五行志 刘歆 灾异观
下载PDF
浓墨重彩:班固与武帝时期历史的书写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4,共8页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 班固重新搜集大量新史料,运用睿思,撰成内容丰富的《武帝纪》,又围绕本纪,以列传、志中的记载与之关联、补充,展开对武帝时期历史的全面记述,此项确是班固在历史编纂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对此做专题的深入考察,能够提供大量生动有力的证据,说明班固不愧为一代良史,他有卓越的史才,高明的史识和高尚的史德。这对于深刻认识和恰当评价武帝鼎盛时期的历史,并从中获得治国施政的启示,也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汉武帝 历史编纂学
下载PDF
班固《汉书》的编撰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荣贵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68,共5页
班固是东汉时期史书编撰大家,他的编撰思想不仅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宣汉"是其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编撰思想的核心。"断代"、"崇儒"、"会通"、"切世"都是其"宣汉"思想... 班固是东汉时期史书编撰大家,他的编撰思想不仅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宣汉"是其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编撰思想的核心。"断代"、"崇儒"、"会通"、"切世"都是其"宣汉"思想的衍生物。"断代"思想催生出《汉书》"断代史"体例;"崇儒"思想使班固编撰《汉书》以儒家思想为是非准绳,"会通"思想生成了班固"上下博洽"的编撰方法,而"切世"思想注定了《汉书》具有明显的为东汉政治服务的特征。正是由于班固有着丰富的编撰思想和较为严密的思想体系,《汉书》的编撰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书》一经编就即成史学经典,对后世史书编撰的影响至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汉书》 编撰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