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汉画像石方位划分参照物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倩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1-155,共5页
汉画像石将位于方位中央者作为参照物,其方位模式为左东右西,这与现代制图学左西右东的方位结构截然相反。以实物或人作为参照物划分左右的做法并非画像石所独有,它是汉代仪礼普遍遵循的方位划分原则。汉代君王佩剑、军队行军布阵、官... 汉画像石将位于方位中央者作为参照物,其方位模式为左东右西,这与现代制图学左西右东的方位结构截然相反。以实物或人作为参照物划分左右的做法并非画像石所独有,它是汉代仪礼普遍遵循的方位划分原则。汉代君王佩剑、军队行军布阵、官吏车马出行以及男女行路,均将位于中央者作为界定左右之参照物。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界定上,汉画像石与现代制图学是一致的,但二者方位模式中的左右位置恰好相反。这是因为现代制图学划分方位的参照物是地图观看者,画像石的方位参照物为现实空间中的实物或人,地图观察者的位置与现实空间中实物或人的位置恰好相对。因此,研究者在表述汉画像石方位时,不应遵循现代制图学方位界定的原则,而应遵守汉代文化象征体系方位划分的规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方位界定 制图学
下载PDF
安徽省淮北市发现汉代画像石祠 被引量:9
2
作者 朱永德 解华顶 +4 位作者 李玲 马胜 马峰 顾芳 闫艳妮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5,I0001,I0002,I0003,共10页
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文物部门清理出两座汉代石祠C1、C2<X 1保存完整,呈“凸”字形结构,前室后龛,内部刻满画像。经研究,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其独特的平面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 2019年,安徽省淮北市文物部门清理出两座汉代石祠C1、C2<X 1保存完整,呈“凸”字形结构,前室后龛,内部刻满画像。经研究,这是第一例经考古发现、且配置构件完整无缺的汉代小祠堂。其独特的平面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 汉代 画像石 抱鼓石 小祠堂
原文传递
汉画像中的徐派园林解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旭 《园林》 2019年第8期15-20,共6页
本文以徐州汉画像为对象,研究古徐州私家园林的产生与发展。结果表明,两汉时期古徐州地区的私家园林包含了庭、院、园林3个层级,其风格各有特点。
关键词 私家园林 汉画像 徐州
下载PDF
汉画像石的时空体现
4
作者 刘光继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汉代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状况,另一方面,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时空观。汉画像石虚实相随、有无相生、动静相宜的画面呈现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天人... 汉代造型艺术中的汉画像石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礼制状况,另一方面,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折射出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时空观。汉画像石虚实相随、有无相生、动静相宜的画面呈现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造型艺术 汉画像石 中国传统文化 老庄 时空体现
下载PDF
汉代画像砖石中的营造信息
5
作者 石琳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4年第8期117-119,共3页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宝贵遗产,每一块汉代画像砖石都承载着珍贵的民族文化信息,以图形和图像形式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文章择取记载有营造信息的汉代画像砖石,通过对图像...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宝贵遗产,每一块汉代画像砖石都承载着珍贵的民族文化信息,以图形和图像形式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文章择取记载有营造信息的汉代画像砖石,通过对图像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探讨汉代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砖 画像石 传统建筑空间 营造信息
原文传递
对汉画舞重建中“左图右书”的思考
6
作者 杨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0-116,共7页
重建是古代舞蹈实现历史对接的有效途径,汉画舞重建是今人在“尊史”的前提下对两汉舞蹈的“再现”。以“左图右书”为基础的汉画舞蹈图像学与文献学研究是重建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在分析归纳基础上对文献资料价值深入挖掘是重建中应... 重建是古代舞蹈实现历史对接的有效途径,汉画舞重建是今人在“尊史”的前提下对两汉舞蹈的“再现”。以“左图右书”为基础的汉画舞蹈图像学与文献学研究是重建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在分析归纳基础上对文献资料价值深入挖掘是重建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以汉赋为例,结合汉赋文体价值、汉赋固有的图像意识、汉赋创作群体的特定身份等因素,对当前舞蹈研究中存在的对汉赋关注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汉画舞重建要做到历史语境下“尊史”的全面,同时应加深对“图”和“书”的深层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舞 重建 汉赋 汉画像石
下载PDF
汉画像石艺术的阴阳本原与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4-120,共7页
汉画像石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智慧。谐合阴阳自然、万物循环、自觉看护地球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审美观念,如生命本色美、万物共生和谐美、自由宁静美等,对于突破主客二分认识论模式给生态美学研究带来... 汉画像石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智慧。谐合阴阳自然、万物循环、自觉看护地球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审美观念,如生命本色美、万物共生和谐美、自由宁静美等,对于突破主客二分认识论模式给生态美学研究带来的束缚和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建设美好家园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阴阳本原 悲悯情怀 生态美学
下载PDF
汉代彭城相缪宇苑囿解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禹彤 《园林》 2019年第8期22-26,共5页
本文以徐州燕子埠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彭城相缪宇墓中“苑囿长卷”和“娱憩图”两幅缪宇苑囿图为对象,以墓主人的生平、画像石内容解析为参考,结合汉代园林的造园特征,对画像石中的园林要素进行解读,并对缪宇苑囿的造园手法及建筑营造... 本文以徐州燕子埠东汉元嘉元年(151年)彭城相缪宇墓中“苑囿长卷”和“娱憩图”两幅缪宇苑囿图为对象,以墓主人的生平、画像石内容解析为参考,结合汉代园林的造园特征,对画像石中的园林要素进行解读,并对缪宇苑囿的造园手法及建筑营造进行解析,展示了汉代徐派园林权贵官宦私家园林的风采以及汉代自然山水式园林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造园手法 建筑营造 汉代
下载PDF
清浙籍金石学家黄易对汉画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宛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62-65,共4页
清代浙籍金石学家黄易不仅是武氏祠的发掘者,汉画馆藏的开创者,同时在汉画像石研究方面亦有开山之功。武氏祠重见天日所引发的汉画像摩拓、著录与研究之风,其影响更为深远。
关键词 黄易 武氏祠 汉画像石
下载PDF
茂陵博物馆的西汉石刻文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溯蔚 马拴莹 王宣亓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6-57,共2页
根据作者和法国教堂石刻专家富昆聂先生实地考察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墓周围石刻群、博物馆内展室及周围的陵墓获取的一手资料,详细记述了石刻目前存在的状况,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茂陵博物馆 西汉石刻 保护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河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樊丽沙 耿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55-60,共6页
河南南阳、商丘、洛阳等地出土汉画像石数量众多,为研究两汉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汉画像石中有许多生动描绘狩猎、角抵、蹴鞠、百戏杂耍、武术、博弈等活动的体育图像,不同学者对体育图像整体研究、单项图像分析、两汉时期体育精神... 河南南阳、商丘、洛阳等地出土汉画像石数量众多,为研究两汉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汉画像石中有许多生动描绘狩猎、角抵、蹴鞠、百戏杂耍、武术、博弈等活动的体育图像,不同学者对体育图像整体研究、单项图像分析、两汉时期体育精神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关注.目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射猎、角抵、杂技、蹴鞠、武术等方面,其他体育类图像还有很大探讨空间.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正视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体育图像,重视区域文化交流和中外体育文化交流,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理解两汉时期体育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体育图像 两汉文化
下载PDF
汉画像石的造型形式与艺术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林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1-254,共4页
辉煌强盛的汉王朝造就了极盛一时的画像石艺术,它是当时特定年代的产物。本文主要通过对汉画像石造型形式的分析,得出了其具备的五个独特的特征。他们丰富的内容,纯熟的雕工,彰显着汉王朝大气雄浑,粗犷拙重的时代风格,进发着深沉宏大、... 辉煌强盛的汉王朝造就了极盛一时的画像石艺术,它是当时特定年代的产物。本文主要通过对汉画像石造型形式的分析,得出了其具备的五个独特的特征。他们丰富的内容,纯熟的雕工,彰显着汉王朝大气雄浑,粗犷拙重的时代风格,进发着深沉宏大、想像大胆、情感浪漫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造型形式 艺术特征
下载PDF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的价值挖掘与数字化保护策略
13
作者 张瀚跃 汪新叶 王熙然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7期83-85,共3页
黄河流域汉画像石农耕图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文章探讨了汉画像石农耕图像保护、开发的价值,并提出了构建资源数据库以及建立网络共享平台的具体方法步骤,以期为农耕图像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汉画像石 农耕图像 数字化保护
下载PDF
《汉画解读》中收录的拓片是否可信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机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8,共10页
本文就《汉画解读》一书中收录的一百幅汉画拓片,用举证的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本文特别是对拓片中有明显常识性错误的,如早期造纸工艺流程和设备,套用了潘吉星先生研究造纸论文中的插图;收录了从未见过的"铸钱图";不近情理... 本文就《汉画解读》一书中收录的一百幅汉画拓片,用举证的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本文特别是对拓片中有明显常识性错误的,如早期造纸工艺流程和设备,套用了潘吉星先生研究造纸论文中的插图;收录了从未见过的"铸钱图";不近情理的车马结构;汉代的兵器,特别是短兵器刀的形制特征、射远武器弓箭的使用方法;汉代人日常生活中的跪和坐的姿态;酒具的组合和使用情况;汉代的服饰特征和着装打扮以及纪年法和干支记日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证明这些拓片为伪造,以提醒读者,不要被蒙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解读 拓片 冯其庸
原文传递
汉代神道石刻与墓葬形制
15
作者 沈俐 《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87-92,共6页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 汉代墓葬形制与墓前神道石兽的形成,不仅受制于汉代丧葬礼俗的直接因素,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地域、传承、及其相关背景的不同,各地石刻造型均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汉代丧葬礼俗的日益完备,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确立,为我国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墓前石刻 墓葬形制
下载PDF
汉代墓地石刻与相关问题
16
作者 刘尊志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9年第1期1-15,278,共16页
汉代,墓地石刻得到使用并逐渐发展、推广和普及,至东汉时期,充分体现出数量大、种类丰富、分布地域广、相关墓葬多、墓主等级多样等特征。汉代墓地石刻主要包括阙、碑、人物与动物、柱等,石碑、柱、人、动物等皆为新内容,而石阙也是对... 汉代,墓地石刻得到使用并逐渐发展、推广和普及,至东汉时期,充分体现出数量大、种类丰富、分布地域广、相关墓葬多、墓主等级多样等特征。汉代墓地石刻主要包括阙、碑、人物与动物、柱等,石碑、柱、人、动物等皆为新内容,而石阙也是对土阙的改进和创新。墓地石刻的位置与配置多样,体现出墓地的规划和布局及与墓地祭祀的关系,也反映出满足死者灵魂需求、体现生者孝行等丧葬内容,表明墓地石刻已成为汉代墓葬的重要内容。而其对后世影响极大,对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墓地石刻 位置与配置 丧葬内容
原文传递
汉画风伯形象及其功能探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牛天伟 《古代文明》 CSSCI 2008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风伯 箕星 飞廉 升仙功能
下载PDF
从汉画看汉代南阳建筑风格和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9-65,共7页
汉代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两汉四百年的相对稳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纷纷修建宫殿、苑囿和宅院。在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形成了中国民族建筑和独特风格,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两汉四百年的相对稳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纷纷修建宫殿、苑囿和宅院。在建筑组合和结构处理上日臻完善,形成了中国民族建筑和独特风格,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然而至今大多数已不复存在,而保存下来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墓、汉代画像砖墓、汉代建筑陶明器、汉画图像则为研究汉代建筑的结构、风格和功能提供了直观的形象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汉画图像 建筑结构和风格
下载PDF
汉画像石中的“高禖”形象考辨
19
作者 周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高禖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禖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兽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 高禖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禖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兽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图式。汉画像石中的高禖形象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的原始理解,也反映了汉代人当时的原始信仰、宗教生活和社会习俗,展现了对死后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高禖 形象 考辨
下载PDF
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9-122,共4页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服务于丧葬礼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其附属地面上的祠堂、墓阑等建筑之上,它们既是组成这些墓葬建筑物的构件,又是配饰其表面上的刻画装饰。装饰纹样... 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服务于丧葬礼俗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画像石大多嵌饰于墓室及其附属地面上的祠堂、墓阑等建筑之上,它们既是组成这些墓葬建筑物的构件,又是配饰其表面上的刻画装饰。装饰纹样是汉画像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的基本问题,而且比较全面遵循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装饰纹样 艺术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