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破碎化研究 被引量:129
1
作者 陈利顶 刘雪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生境破碎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态(景观结构)上的破碎化;二是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将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引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评价研究中,通过选择影响大熊猫生存的3种典型景观因子:地形高度、地形坡度和食物来源,从... 生境破碎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态(景观结构)上的破碎化;二是生态功能上的破碎化。将景观连接度的概念引入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生境评价研究中,通过选择影响大熊猫生存的3种典型景观因子:地形高度、地形坡度和食物来源,从生态功能上研究3种景观因子由于空间组合的不匹配而形成的生境破碎化现状。在分析各景观因子重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连接度模糊相对赋值,并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针对大熊猫的景观连接度水平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在2000多km2的面积中,仅有90.36km2,约4.47%的面积属于最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适宜面积为226.42km2(11.19%),中等适宜地区面积为286.09km2(14.13%),勉强适宜的地区为177.91km2(8.8%),而完全不适宜的面积占了一半以上,1236.5km2(61.11%)。同时表明:最适宜和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状态,十分不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该研究结果为制订合理的大熊猫保护措施和有目的地改善其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生境破碎化 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生态位因子分析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5
2
作者 王学志 徐卫华 +5 位作者 欧阳志云 刘建国 肖燚 陈佑平 赵联军 黄俊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21-828,共8页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 生态位因子分析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一种多变量分析方法,其最大优点是模型计算只需物种"出现点"的数据,而不需要"非出现点"数据,在生境评价与生境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将该方法应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中,利用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和遥感数据分析了平武县大熊猫生境分布现状,综合评价了该县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和存在的保护空缺。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偏好在中高海拔(>2128 m)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而避免在落叶阔叶林和灌丛林中活动,避免在有人为干扰的地区活动,农田是对大熊猫活动影响强度最大的人为干扰因子。平武县大熊猫生境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和北部地区,总面积为234033 hm2,其中适宜生境为106345 hm2,次适宜生境为127688 hm2。目前该县已建的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使47.2%的大熊猫生境得到保护(包括49.2%的适宜生境和45.6%的次适宜生境),尽管如此,保护区之间连接性差,存在严重的保护空缺。该县北部的白马乡、木座乡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却没有得到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建议在该地区新建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生态位因子分析 生境适宜性 生境评价
下载PDF
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61
3
作者 徐卫华 欧阳志云 +2 位作者 蒋泽银 郑华 刘建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3-231,共9页
从长远来看,从山系或更大尺度上来开展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生境的研究与保护更有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利用大熊猫生境结构理论模型,选取海拔、坡度、植被类型、竹子分布、道路... 从长远来看,从山系或更大尺度上来开展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生境的研究与保护更有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支持下,利用大熊猫生境结构理论模型,选取海拔、坡度、植被类型、竹子分布、道路和居民点的分布等评价因子,系统地研究了大相岭山系大熊猫生境的分布、生境质量与空间格局,以及生境保护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山系生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对策。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大熊猫生境密切相关的阔叶林与针叶林的面积为344,970hm2,占该地区总面积的58.4%,灌丛占18.4%,其他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占23.2%。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的大熊猫潜在生境为118,749hm2,由于森林及矿产资源的开发、交通以及农业活动等的影响导致生境面积减少为93,115hm2,且尚存的生境被隔离为两个互相独立的生境单元,使荥河与瓦屋山这两个种群的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而现有的保护区仅保护了生境总面积的28.0%。为了有效地保护该山系的大熊猫,应该注意从三个方面加强对大熊猫生境的规划与保护:(1)扩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使大熊猫生境的集中分布区都得到保护;(2)以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加强被隔离生境的联系,促进大熊猫种群之间的交流;(3)控制海拔1,800–2,700m之间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生境适宜性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面向对象分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秦岭山系林麝生境预测 被引量:63
4
作者 罗翀 徐卫华 +2 位作者 周志翔 欧阳志云 张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1229,共9页
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利用林麝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分别用两种生态位模型MAXENT和ENFA,预测了秦岭山系林麝的生境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探讨了林麝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 生境评价和预测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利用林麝痕迹点、自然环境及人类干扰空间数据,分别用两种生态位模型MAXENT和ENFA,预测了秦岭山系林麝的生境分布,并对结果进行了阈值依赖和非阈值依赖比较。探讨了林麝生境选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态位模型预测效果都较好,但MAXNET模型预测效果更为优秀。秦岭山系林麝生境主要集中在主峰太白山及周边地区中高海拔的森林中,共有生境面积10764.4km2,现有的保护区保护了3500.9km2的林麝生境,还有67.5%的林麝生境处于保护空缺状态。交通干道、农田和居民点是影响林麝生境选择的主要人类干扰因子。为更有效地保护该地区的林麝及其生境,有必要对现有保护区进行规划调整,使林麝生境集中分布区都得到有效保护,并恢复隔离的林麝生境之间的迁徙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MAXENT ENFA 生境适宜性 保护对策
下载PDF
鸟类栖息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5
作者 杨勇 温俊宝 胡德夫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2-180,共9页
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 从研究方法、栖息地选择、栖息地评价、栖息地破碎化等方面对鸟类栖息地的研究进行总结。鸟类栖息地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条带取样法和0.04hm2圆形地块法等,近年来3S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研究效率,拓展了鸟类栖息地的研究领域;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大多以植被等环境因子为基础,在不同空间尺度及不同季节和生活史阶段,鸟类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基础上,对鸟类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及等级划分,可以为鸟类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栖息地破碎化会对鸟类生存和鸟类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鸟类种群的营巢成功率、繁殖成功率及鸟类群落分布。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对国内鸟类栖息地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栖息地选择 适宜性评价 破碎化
下载PDF
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6
作者 易雨君 程曦 周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7-893,共7页
栖息地模拟法是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物理生境条件确定河流流量,评价栖息地适宜度,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与其他方法相比,栖息地模拟法考虑了生物本身对物理生境的要求,需要建立物种-生境评价指标。文章总结了目前用于描述... 栖息地模拟法是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物理生境条件确定河流流量,评价栖息地适宜度,为水生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物理生境。与其他方法相比,栖息地模拟法考虑了生物本身对物理生境的要求,需要建立物种-生境评价指标。文章总结了目前用于描述物种—生境关系的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方法,包括栖息地适宜度指数、多元统计方法、模糊逻辑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对多物种和群落的统计分析,归纳了各个方法的进展和应用情况,重点分析了统计学方法在评估栖息地适宜度时的优势和不足。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有二元、单变量、多变量3种格式,前2种方法只考虑单一因子,实际应用中多变量格式应用较多。多变量格式方法直观、所需数据容易获取、实际操作性强,是栖息地定量化的经典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然而其对专家经验依赖较多,主观性较强。近些年来,多元统计方法在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加,它考虑物理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性。模糊逻辑法在处理栖息地模拟中的不确定性方面具有优势,能更好地利用专家知识,更合理的处理建模过程中测量的不准确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考虑了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当考虑的变量数增加时,模糊规则的数量会迅速增加,给计算带来不便。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隐性地找出响应变量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但是其解释能力不足,并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实际应用受到限制。通过排序分析或梯度分析可以对多物种和群落进行统计分析。这些方法都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度 单变量 多变量 统计学方法 模糊逻辑 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规划各预案对指示物种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晓文 肖笃宁 胡远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运用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 ( LEDESS)对辽河三角洲的 3个景观规划预案 ,即湿地调整、生境管理和农业开发可能导致的地表覆盖物、自然生态单元等立地环境以及保护物种生境适宜性等区域生态后果进行了评估 ,并与现状进行了对比。模... 运用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 ( LEDESS)对辽河三角洲的 3个景观规划预案 ,即湿地调整、生境管理和农业开发可能导致的地表覆盖物、自然生态单元等立地环境以及保护物种生境适宜性等区域生态后果进行了评估 ,并与现状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 ,预案 A通过湿地调整措施不仅补偿了芦苇湿地的损失 ,还将部分不适宜生境和边境生境转变核心生境 ,相当程度上优化了保护物种丹顶鹤和黑嘴鸥的生境质量。预案 B通过一系列生境管理措施 ,减轻了生境破碎化因素的影响 ,从而也显著改善了丹顶鹤生境质量 ,对黑嘴鸥生境质量也有一定改善。预案 C大规模农业开发如能控制一定规模 ( 80 0 0 hm2 )并采取一定合理模式 (滚动开发 ) ,能相当程度上减轻农业开发对物种生境的影响 ,即使不采取生境补偿措施 ,对丹顶鹤、黑嘴鸥核心生境也不会有破坏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还表明 ,区域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碎化是对丹顶鹤生境质量重要的干扰因子 ,而滩涂农业开发和水产养殖强烈地干扰了滩涂植被正常的演替过程 ,从而影响着黑嘴鸥等滩涂鸟类的生境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案研究 生态后果 生境适宜性 指示物种 辽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景观规划
下载PDF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破碎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2
8
作者 姜广顺 张明海 马建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91-1698,共8页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相关因子重要性、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了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及景观斑块指数,研究了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关于马鹿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生境的适宜...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相关因子重要性、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了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及景观斑块指数,研究了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关于马鹿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生境的适宜性以及景观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155.6km2的面积中,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仅为14.81km2,占研究地区的9.52%;次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9.57km2,占研究地区的6.15%;一般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130.05km2,占研究地区的83.58%;不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1.17km2,占研究地区的0.75%;(2)研究地区马鹿各类适宜地区呈多个斑块且相互隔离,在空间分布上处于破碎状态,而且不适宜地区斑块(人为活动景观)的面积比例虽小,在生态系统中形态上的破碎化程度较小,但对马鹿的生境的生态功能的丧失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生境破碎化 适宜性评价 景观破碎化指数
下载PDF
三峡初期蓄水对典型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李建 夏自强 +1 位作者 戴会超 尹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2-900,共9页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游干流最大的骨干工程,蓄水后下游水文情势发生明显改变。分析水库运行后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情况,将为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和开展生态保护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帮助。本文选择宜昌站作为研究对象,...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游干流最大的骨干工程,蓄水后下游水文情势发生明显改变。分析水库运行后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情况,将为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和开展生态保护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帮助。本文选择宜昌站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为典型代表物种,研究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坝下宜昌站生态水文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多年平均水温上升,多年平均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下降;非汛期的水温以及汛期的流量、水位和含沙量月径流过程明显改变;下游生态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中华鲟鲟卵孵化适宜度和四大家鱼产卵适宜度明显降低;栖息地内生态水文条件的变化是影响中华鲟鲟卵孵化和四大家鱼产卵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影响中华鲟产卵和四大家鱼鱼卵孵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蓄水 栖息地适宜性 生态影响 中华鲟 四大家鱼
原文传递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崇明东滩迁徙鸟类生境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34
10
作者 田波 周云轩 +3 位作者 张利权 马志军 杨波 汤臣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049-3059,共11页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国际迁徙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该地区鸟类栖息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方法提取鸟类生境适宜性多边形评价单元,根据近年来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国际迁徙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该地区鸟类栖息环境正处于快速变化。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割方法提取鸟类生境适宜性多边形评价单元,根据近年来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迁徙鸟类生存的地类、植被、潮沟、底栖生物等关键环境因素,建立了鸟类与关键环境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内主要四大鸟类种群雁鸭类、鸻鹬类、鹭类以及鸥类的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1)崇明东滩迁徙鸟类生境较适宜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40%左右;(2)光滩区域、与光滩邻近的海三棱藨草带以及潮沟地带是鸟类生境适宜性较好的地理区域;(3)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析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能有效且简便地对生态环境处于快速动态变化中的物种生境适宜性进行快速、客观准确的分析评价,其结果可为崇明东滩鸟类种群及其生存环境规划、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性 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 面向对象 遥感 GIS
下载PDF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7
11
作者 董张玉 刘殿伟 +5 位作者 王宗明 任春颖 张泠 汤旭光 贾明明 丁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3-1511,共9页
盘锦湿地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是重要的水禽栖息地。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禽栖息的生境面积不断缩小,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以GIS/RS为技术手段,根据盘锦湿地环境特点,采用... 盘锦湿地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是重要的水禽栖息地。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禽栖息的生境面积不断缩小,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以GIS/RS为技术手段,根据盘锦湿地环境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干扰条件、水源状况、遮蔽物以及食物丰富度4个方面对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空间分析,再按照不同指标因子的等级划分,得到适宜性最好、适宜性良好、适宜性一般以及适宜性最差4个等级的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1)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最好、适宜性良好、适宜性一般、适宜性差的面积分别为803.79,913.47,905.29,1023.65hm2,分别占总面积的22.04%,25.05%,24.83%,28.07%;(2)前三类总面积为2622.55 hm2,占71.93%,说明盘锦地区水禽栖息的适宜地区较多,主要分布于流域、河漫滩等人为干扰较少的芦苇湿地以及食物和水源比较充足的大面积耕地中;(3)基于遥感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能有效、简便地对湿地生态环境处于快速动态变化中的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进行快速、客观准确的评价分析,其结果能为盘锦湿地水禽种群及其生存环境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遥感与GIS 生物多样性保护 盘锦湿地
下载PDF
植被性状与高原鼢鼠栖息地适合度的关系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军 葛庆征 +1 位作者 张卫国 江小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6-840,共5页
本研究以鼠群密度代表生境适合度,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5个密度梯度上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等性状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性状的各项指标均与鼠群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植被盖度和高度与高... 本研究以鼠群密度代表生境适合度,在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5个密度梯度上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等性状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性状的各项指标均与鼠群密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植被盖度和高度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表现为极显著线性相关,地上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表现为非线性(单峰曲线)相关。植被高度和生物量易受到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而盖度和多样性则相对稳定,因而,后者在用于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推测和种群发展趋势的预测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植被性状 种群密度 生境适合度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福建省红树林潜在适生区评估 被引量:30
13
作者 胡文佳 晁碧霄 +5 位作者 王玉玉 董鹏 张典 俞炜炜 陈光程 陈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029-4038,共10页
本研究利用生物气候、地形、底质类型、海温等环境因子和红树林分布数据建立了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模型,基于最大熵方法分析了福建省沿岸红树林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对福建省红树林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估,识别了影响红... 本研究利用生物气候、地形、底质类型、海温等环境因子和红树林分布数据建立了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模型,基于最大熵方法分析了福建省沿岸红树林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对福建省红树林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估,识别了影响红树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适生值区间,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取了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与空缺区域.结果表明,影响福建省红树林适生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等,福建省红树林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沙埕港-三沙湾-兴化湾沿岸、泉州湾-厦门湾-九龙江口沿岸、漳江口-东山湾沿岸等地,其中最优适生区面积约为91km^2.全省共识别出8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域,现存红树林保护率约为64.4%,保护修复空缺主要出现在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等处,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福建省红树林保护和修复行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生态保护与修复
下载PDF
基于GIS和Maxent模型的赤水河地区濒危植物桫椤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鑫 任亦钊 +3 位作者 黄琴 邓小兵 陈才文 邓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23-6133,共11页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适生区分布,对于桫椤种质资源保护、桫椤种群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桫椤在赤水河流域的80个桫椤分布点位、20个样地信息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借助ArcGIS运用Maxent模型软件预测了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刀切法检验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对赤水河地区桫椤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桫椤的生境适宜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研究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模型的预测结果为“极好”;(2)最暖季的降水(39.65%)、温度日平均范围(18.21%)、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12.69%)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异性系数(6.87%)是影响桫椤生长和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7.42%,可见桫椤在生长过程中对降水、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3)模型预测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泸州、宜宾、自贡)、重庆、贵州(遵义),在空间上存在明显连续性,从高适生区到不适生区呈辐射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虽桫椤高适生区面积高达49842 km^(2),但现状生境破碎化,人为干扰,人工植被较多等的影响会对桫椤种群造成不利影响。综上,赤水河地区桫椤适生生境面积大、连通性好,为本地区的桫椤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森林的人工抚育可促进桫椤种群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Maxent模型 赤水河 生境适宜性 主导环境因子
下载PDF
西鄂尔多斯4种荒漠植物光合作用特征与差异性 被引量:29
15
作者 孙安安 智颖飙 +8 位作者 姜平平 吕凯 张德健 李红丽 张荷亮 王云飞 华宇鹏 红鸽 高健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4944-4952,共9页
植物对光能的高效吸收、传递和转换机理是光合作用的核心。为了厘清西鄂尔多斯地区4种荒漠植物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运用LI-68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沙冬青(Ammo... 植物对光能的高效吸收、传递和转换机理是光合作用的核心。为了厘清西鄂尔多斯地区4种荒漠植物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运用LI-68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进行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4种荒漠植物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表现出明显的分异;(2)净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的变化趋势,4种荒漠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依次排序为四合木(4.37μmol m^-2 s^-1)>霸王(3.58μmol m^-2 s^-1)>沙冬青(2.63μmol m^-2 s^-1)>和白刺(2.26μmol m^-2 s^-1)。说明四合木和近缘种霸王比其他二种荒漠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适宜性;(3)从影响光合作用的有关生理生态因子来看,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与微气象因子大气相对湿度(RH)的相关性不明显;(4)水分因子是限制4种荒漠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以期为我国西北荒漠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案例借鉴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光合作用 日变化 生境适宜性 西鄂尔多斯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秦岭山地斑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红彩 赵纳勋 +3 位作者 庄钰琪 杨梅玲 赵惠茹 叶新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181-4188,共8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 生境适宜性评价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陕西秦岭地区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生境状况,利用2011-2013年间在秦岭地区采集的斑羚分布点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生境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适宜生境面积约为9800 km^(2),占秦岭山地面积的17%,主要位于秦岭中西部区域;次适宜生境面积约为6940 km^(2),占秦岭面积的12%,主要位于适宜生境的周边区域。海拔、月均昼夜温差和年降雨量是影响陕西秦岭地区斑羚生境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变量,而人类干扰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较小。陕西秦岭地区的斑羚偏好于选择1800-30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年降水量为750-850 mm、月均昼夜温差8℃左右的环境。明确了斑羚适宜生境在秦岭的分布状况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可为下一步制定濒危动物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羚 生境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秦岭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评估北部湾潮间带中国鲎和圆尾鲎稚鲎的潜在地理分布及种群保育对策 被引量:25
17
作者 颜明艳 李琼珍 +3 位作者 宋洁 王振华 王有基 胡梦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00-3109,共10页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表的北部湾中国海域中国鲎和圆尾鲎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得到中国鲎和圆尾鲎在广西北部湾(中国部分)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确定了这两种稚鲎在北部湾中国海域潜在适生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坡度和地形指数是影响中国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潮间带底质的有机物含量和植被指数是影响圆尾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两种稚鲎适生区建立保护区,进行人工放流稚鲎,加强对海草和红树林的生态建设,进而促进鲎资源种群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圆尾鲎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保护
下载PDF
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栖境适宜性 被引量:23
18
作者 郑文浩 渠晓东 +1 位作者 张远 孟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55-1363,共9页
应用加权平均法和无度量多维标定(NMS)法,检测到影响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最重要的栖境因子依次为底质、流速和水深.对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优势类群的栖境适宜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生境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 应用加权平均法和无度量多维标定(NMS)法,检测到影响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最重要的栖境因子依次为底质、流速和水深.对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主要优势类群的栖境适宜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生境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多数物种喜栖息在粗糙卵石底质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流速偏好性与其摄食方式、生活型和形体结构相关,对水深的偏好性差异较小.对该流域主要优势种热水四节蜉(Baetis thermicus)的栖境适宜性研究表明,热水四节蜉偏好小卵石底质,最适流速为0.4 m/s,最适水深为0.2 m.栖境适宜度指数的预测模型显示,热水四节蜉个体数在多数采样点的实测值小于预测值,表明除栖境指标外,其他的环境要素亦对该种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栖境适宜性 热水四节蜉 栖境适宜度模型
下载PDF
基于证据权重法的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3
19
作者 秦喜文 张树清 +3 位作者 李晓峰 那晓东 潘欣 于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4-1082,共9页
采用证据权重法对扎龙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提取土地利用、植被、铁路、国道及居民点的信息,建立证据专题层,确定相应证据层的权重值,然后进行条件独立性检验,最后生成后验概率图。利用证据权重... 采用证据权重法对扎龙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提取土地利用、植被、铁路、国道及居民点的信息,建立证据专题层,确定相应证据层的权重值,然后进行条件独立性检验,最后生成后验概率图。利用证据权重法可以客观定量地评价栖息地适宜性,同样,一个客观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可以评估生物多样性价值,管理和保护湿地,为决策者保护珍贵的栖息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证据权重法 丹顶鹤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宁 夏少霞 +3 位作者 于秀波 段后浪 李瑾璞 陈亚恒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渤海湾沿岸是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恶化。因此,开展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鸻鹬类点位信息和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渤海湾沿岸... 渤海湾沿岸是鸻鹬类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恶化。因此,开展渤海湾沿岸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鸻鹬类点位信息和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渤海湾沿岸2000年和2015年鸻鹬类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NDVI、年均气温、坡向是影响鸻鹬类分布的主要因子;鸻鹬类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唐山南部和天津滨海地区。研究时段内渤海湾沿岸适宜栖息地面积总体有所下降,河北适宜栖息地面积下降,天津和山东增加;栖息地适宜性增加地区主要集中于天津南部、山东东南部,下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丰南、黄骅及天津宁河县。该研究可识别渤海湾沿岸鸻鹬类适宜栖息地的分布范围及变化趋势,对该区域鸻鹬类保护及栖息地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 栖息地 时空分布 适宜性 MaxEnt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