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 被引量:11
1
作者 尹铎 蔡慕言 +2 位作者 梁金多 朱竑 高权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0-458,共9页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 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乞讨者 日常生活实践 空间管治 广州
下载PDF
伴冲动行为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人格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高丽娟 黄飞兰 +1 位作者 吴小霞 谌祥兵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评估伴冲动行为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人格特征,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助以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心身医学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伴冲动行为流浪精神病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 目的评估伴冲动行为的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人格特征,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助以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心身医学科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伴冲动行为流浪精神病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普通住院精神病患者11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伴冲动行为的流浪救助患者病谱分布、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人格特征。结果116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精神分裂症,占50.00%;观察组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检测结果显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异常者占25.00%,甲状腺素(T4)水平异常者占30.17%,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异常者占22.41%,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异常者占16.38%,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异常者占25.86%;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言语攻击[(2.41±1.59)分vs(1.02±0.56)分]、财产攻击[(3.21±0.93)分vs(1.12±0.78)分]、自身攻击[(1.59±0.74)分vs(1.38±0.87)分]、体力攻击[(2.29±0.85)分vs(1.05±0.62)分]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说谎量表[(55.89±11.68)分vs(51.72±12.61)分]、疑病量表[(68.59±14.35)分vs(57.58±14.68)分]、抑郁量表[(68.11±15.58)分vs(55.15±8.85)分]、癔病量表[(64.25±15.55)分vs(57.25±13.25)分]、妄想狂量表[(68.25±13.85)分vs(61.25±11.58)分]、社会内向量表[(64.01±11.54)分vs(54.22±13.15)分]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冲动行为流浪精神病患者多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因此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并根据患者人格特征进行早期干预,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援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救助 冲动行为 精神病 甲状腺激素 人格特征
下载PDF
上海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的回顾性评估(英文)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青 万敏 +1 位作者 班春霞 高雅芳 《上海精神医学》 2014年第3期149-156,共8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在中国日益增长,但是贫困精神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病率尚不明确。目标:评估无家可归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四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患病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吸烟-并确定与这些危险因素相关的因素。方法... 背景:心血管疾病在中国日益增长,但是贫困精神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病率尚不明确。目标:评估无家可归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四个主要危险因素的患病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吸烟-并确定与这些危险因素相关的因素。方法:我们回顾了从2007年5月到2013年4月期间,在上海嘉定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以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病历,包括181名无家可归的患者和181非无家可归的患者。比较了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和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使用逻辑回归模型确定了与四个风险因素中一种或多种存在关联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症的患病率范围为19%到20%(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范围相同);这些比率和一般人群报道的相似。两组患者的高血糖患病率介于11%和15%之间(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范围相同)。在男性患者中吸烟是非常普遍的(无家可归男性吸烟率82%,非无家可归男性吸烟率78%),但是在中国女性患者吸烟远没有那么普遍(无家可归女性吸烟率7%,非无家可归女性吸烟率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年龄,城市(与农村相比)与四大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独立相关。无家可归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不相关。结论:本研究是对中国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第一个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有几个重要因素没有评估(如抗精神病药物的类型、剂量和使用时间),尽管如此,该研究还是能表明在中国,流浪与精神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无关,与高等收入国家不同。对于中国不断增多的流浪者而言,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他们所需的最佳医疗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家可归 精神分裂症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因素 高血脂 高血压 高血糖 吸烟 中国
下载PDF
无根的漂泊——论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中家的缺失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贞兰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9-102,共4页
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中家的缺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复杂原因既有外在生存的压力,又有都市环境的影响和内在的对都市生活的欲求。
关键词 家的缺失 生存 速度 留恋
下载PDF
城乡对峙与现代性的迷茫——阎连科《最后一名女知青》及其谱系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鼎立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51-56,共6页
《最后一名女知青》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属于由向往城市到拒斥城市的过渡性作品,其价值指向在于"家"意象所透现的乡村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完成了贫穷乡村面对优越的城市的对峙。但是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 《最后一名女知青》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属于由向往城市到拒斥城市的过渡性作品,其价值指向在于"家"意象所透现的乡村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完成了贫穷乡村面对优越的城市的对峙。但是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当中体现着阎连科对城市的道德法庭的预设,这实际上是这一批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对峙 苦难 无家可归 温情 迷茫
下载PDF
Unsheltered: Navigating California’s Homelessness Crisis
6
作者 Rakibul Hasan Md Abdullah Al Mahmud +2 位作者 Sayeda Farjana Farabi Jahanara Akter Fatema Tuz Johora 《Sociology Study》 2024年第3期143-156,共14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homelessness in California,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state’s three largest cities-Los Angeles,San Francisco,and San Diego.Against the ba...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homelessness in California,with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state’s three largest cities-Los Angeles,San Francisco,and San Diego.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high cost of living and a housing market strained by insufficient affordable options,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social diversity further complicates the landscape,leading to a widespread presence of homelessness that spans both major urban centers and rural regions.Through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distinct challenges confronting each city,ranging from housing shortages to intricate social dynamics,this study seeks to illuminate the underlying factors driving homelessnes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avenues for intervention.Moreover,the paper delves into the unique vulnerabilities experienced by certain demographics within the homeless population,including veterans,families with children,and LGBTQ+individuals,highlighting the critical need for targeted solutions tailored to their specific needs.By synthesizing existing research and incorporating firsthand accounts,this research endeavor aims to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melessness in California and inform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aimed at fostering inclusive,sustainable communities state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less California VETERANS CHILDREN LGBTQ
下载PDF
系统行为干预对流浪者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石立彬 卢惠鹏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5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2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维持药物治疗(原则上首选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来维持治疗,但视... 目的探讨系统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2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维持药物治疗(原则上首选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等来维持治疗,但视病情需要可适当选用典型抗精神病药处理)及常规院内管理(常规临床护理,定时吃药,规律饮食及作息),3个月为1个疗程;研究组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服药治疗2周后(治疗同对照组),辅以系统行为干预措施:示教为45min·次-1,2次·周-1,实践活动根据患者院内生活内容每天开展时间不少于2h,3个月为1个疗程。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分别在系统行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BPRS、ADL、SSS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在治疗3个月后BPRS、ADL、SS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研究组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系统行为干预不仅可以加强药物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可改善其阴性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整体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行为干预 精神分裂症 流浪人
下载PDF
“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韦伯科学观中的精神气质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孙飞宇 《社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83,共30页
本文从施特劳斯的著名断语出发,在广义现象学社会学的传统中,通过分析韦伯的文本,发现韦伯在对于清教徒所做的具有“沉郁”色彩的关于理性化的历史分析中,就已经将清教徒描述成为一种不同于施特劳斯判断的“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这一... 本文从施特劳斯的著名断语出发,在广义现象学社会学的传统中,通过分析韦伯的文本,发现韦伯在对于清教徒所做的具有“沉郁”色彩的关于理性化的历史分析中,就已经将清教徒描述成为一种不同于施特劳斯判断的“无家可归的孤儿”形象。这一形象具有“精神分裂症”之意义的形式结构被韦伯理解为“内在亲和力”关系。这一形象和相应的形式结构在韦伯后来的中西文明比较研究中变得更加明确,也存在于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著作中,并且成为他所理解的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精神气质,是“科学作为天职”的内在要求。对于这一亲和力的发掘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韦伯思想及其社会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建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家 孤儿 天职 科学
下载PDF
Significance of foster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hrough critical time intervention
9
作者 Chiedu Eseadi Amos Nnaemeka Amedu Henry Egi Aloh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36期8486-8497,共12页
BACKGROUND Critical time intervention(CTI)is an evidence-based model of practice that is time-limited and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most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during a transition period.AIM To examine the signific... BACKGROUND Critical time intervention(CTI)is an evidence-based model of practice that is time-limited and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most susceptible individuals during a transition period.AIM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foster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diabetes patients through CTI using the scoping review methodology.METHODS As part of the scoping review process,we followed the guidelines established by 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The search databases were Google Scholar,PubMed,Scopus,PsycINFO,Reference Citation Analysis(https://www.referencecitation-analysis.com/),and Cochrane Library.From these databases,77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with the aid of carefully selected search terms.However,19 studies were selected after two reviewers appraised the full texts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all eligible for inclusion,while 54 papers were excluded.RESULT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diabetic patients who had experienced homelessness were at higher risk of being diagnosed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that social support services are impact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orbidity of diabete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In addition,this review reveals that CTI is impactful in enhanc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homeless patient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hospital through social support services.CONCLUSION CTI is a promising intervention for alleviating mental health symptoms in homeless patients.Empirical studies are needed across the globe,involving both hospitalized and community-based patients,to determine how clinically effectively CTI is in manag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diabe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rbidity Critical time intervention DIABETES homeless patients Mental illness
下载PDF
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精神障碍流浪患者肺部疾病的研究和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许伟杰 黄玮 李文轩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筛查精神障碍流浪患者肺部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部疾病的精神障碍流浪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低剂量、常规剂量螺旋CT筛查;比较两种剂量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 目的:探讨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筛查精神障碍流浪患者肺部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疑似肺部疾病的精神障碍流浪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低剂量、常规剂量螺旋CT筛查;比较两种剂量螺旋CT扫描图像质量、肺结节诊断效果、肺栓塞诊断效果。结果:两种剂量螺旋CT筛查肺部疾病的图像质量评分(胸膜和小叶间隔、纵隔的大血管、血管束、中间段、两上叶的支气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部结节的发现结节率、未发现结节率、假阳性率分别为57.14%、25.00%、17.86%;与常规剂量的60.17%、17.86%、2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栓塞的不确定率、阳性率、阴性率分别为31.9%、54.55%、13.64%;与常规剂量的22.73%、59.09%、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肺部疾病的精神障碍流浪者,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X线剂量,防止辐射对患者敏感器官造成影响,而且还能延长CT球管寿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常规剂量 低剂量 精神障碍 流浪者 肺部疾病
下载PDF
Network Approaches to Substance Use and HIV/Hepatitis C Risk among Homeless Youth and Adult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11
作者 Kirk Dombrowski Kelley Sittner +3 位作者 Devan Crawford Melissa Welch-Lazoritz Patrick Habecker Bilal Khan 《Health》 CAS 2016年第12期1143-1165,共24页
During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recession of 2008-2011, the number of homeless and unstably housed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Homeless adult women and unaccompanied homeless youth make up th... During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recession of 2008-2011, the number of homeless and unstably housed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Homeless adult women and unaccompanied homeless youth make up the most marginal segments of this population. Because homeless individuals are a hard to reach population, research into these marginal group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 challenge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Network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offer means for dealing with traditional challenges such as missing sampling frames, variation in definitions of homelessness and study inclusion criteria, and enumeration/population estimation procedur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need for, and recent steps toward,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that involve network science strategi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from a range of fields is reviewed and organized according to a new stress process framework aimed at understanding how homeless status interacts with issues related to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Three types of network innovation are discussed: network scale-up methods, a network ecology approach to social resourc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variables into the proposed stress process model of homeles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By employing network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these methods into existing models, research on homeless and unstably housed women and unaccompanied young people can address existing research challenges and promote mor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and care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 Science homeless Women homeless Youth Stress Process Models Network Ecology Racial/Ethnic Health Disparities
下载PDF
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海宇 李钰静 +1 位作者 张露莹 杨卉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研究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特点,并对其智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36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测定智力,并收集首次流浪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流浪时... 目的研究流浪精神病患者智力特点,并对其智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36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测定智力,并收集首次流浪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流浪时间等相关因素。所有测定结果均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智商采用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智力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智力;其智力与首次流浪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与流浪时间、被救助次数呈负相关。结论鉴于流浪精神病患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社会各部门应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相应措施,如建立流浪精神病患者档案、建立特殊教育学校等,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其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者 精神病患者 智力特点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无家可归与还乡——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现象学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姜梅 《华中建筑》 2008年第3期16-19,共4页
该文通过对利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现象学分析,说明20世纪因家园破碎导致人类无家可归,返乡也只能是永远漂泊在路上的命运,而所有这些对人类及其命运的关照都是建筑师通过建筑揭示出来的。
关键词 破碎 无家可归 还乡 漂泊
下载PDF
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综合特征分析及救治措施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易自力 郭学华 刘颖隽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5期2257-2259,共3页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综合特征,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有效的救治救助方法。方法以2010—2012年14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为流浪组,随机抽样同时期住院的148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院前评估、疾病诊断、临床...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综合特征,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有效的救治救助方法。方法以2010—2012年14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为流浪组,随机抽样同时期住院的148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院前评估、疾病诊断、临床症状、治疗及家庭回访等情况进行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外地农村户籍及女性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院前危险行为程度低(P<0.01),受到侵害多(P<0.01),伴发躯体疾病多;家庭支持系统缺陷突出;药物疗效差(P=0.000);其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P=0.000)。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救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流浪 特征 救治救助
下载PDF
2014-2018年玉溪市某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HIV检出情况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秀红 李世福 +1 位作者 张志辉 董文斌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4-876,885,共4页
目的了解2014-2018年玉溪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及其临床特征,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2018年间玉溪市某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指标和HIV感染状况,... 目的了解2014-2018年玉溪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及其临床特征,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2018年间玉溪市某精神病医院住院病人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指标和HIV感染状况,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2940名精神疾病病人HIV感染率为0.26%,而11445名未患精神疾病者HIV感染率为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79),35~44年龄段的女性精神病人HIV感染率为0.90%(12/1327),男性为0.20%(3/1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P=0.031)。患有精神疾病的HIV感染者中,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和CD4/CD8比值<0.5占比均高于未患精神疾病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201,P=0.013和χ^2=18.240,P<0.001),流浪精神病人中梅毒感染、贫血者占比高于非流浪精神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23;χ^2=4.871,P=0.021)。结论中年女性精神病人HIV感染状况可能较男性更为严重,感染HIV的精神病人免疫状况较差,流浪精神病人更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合并感染梅毒,需特别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精神病 流浪精神病 感染率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丽芬 曹治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月,对50例流浪救治精神疾病男性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干预,包括病区环境管理,医患、护患间的沟通,用药指导及睡眠的小技巧等心理干预。30 d后,干预前后...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月,对50例流浪救治精神疾病男性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干预,包括病区环境管理,医患、护患间的沟通,用药指导及睡眠的小技巧等心理干预。30 d后,干预前后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患者的PSQI总分及各项(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能改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 精神疾病 睡眠障碍
下载PDF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and the correlates among homeless in Tehran,Iran
17
作者 Abbas Ostad Taghi zadeh SeyedAhmad SeyedAlinaghi +5 位作者 Farshad Fakhimi Hassanzad Mehdi Hajizadeh SeyedNajmeddin Mohamadi Sahra Emamzadeh-Fard Koosha Paydary Mostafa Hosseini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4年第1期65-68,共4页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among homeless men and women and the related risk behaviors in Tehran,Iran.Methods:In 2007-2008,Tehran municipality stacked up 10657 homeless men and women for as...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HIV infection among homeless men and women and the related risk behaviors in Tehran,Iran.Methods:In 2007-2008,Tehran municipality stacked up 10657 homeless men and women for assessment of HIV and began collaboration with Iranian Research Center for HIV/AIDS(IRCHA)departments to conduct HIV infection prevalence surveys in homeless populations.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for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 information,family support,status of drug abuse and relation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sults:Overall HIV prevalence was 1.7%(95%confidence interval 1.4-1.9).Factor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V infection included history of using drugs[AOR 8.15(4.86-13.67)].older age[AOR1.80(1.08-2.99)for 40-55 yr],occupation[AOR 1.64(1.19-2.24)for unemployed],and no relation with family[AOR 1.82(l.30-2.54)|.Conclusions:This study supports the idea that injection drug use is contributing to the increased spread of HIV among Iranian homeless.Harm reduction programs should be expanded,particularly among homeless injection drug us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eless HIV INFECTION PREVALENCE
下载PDF
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及其悖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司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1-57,41,共8页
反-政治的政治是苏东剧变前东欧知识分子所处的一种典型状态。反-政治的政治以道德伦理作为反抗国家、反-体制的武器。我们在反-政治的政治背景下理解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个性伦理学以尼采作为出发点,将唤醒主体、确立自... 反-政治的政治是苏东剧变前东欧知识分子所处的一种典型状态。反-政治的政治以道德伦理作为反抗国家、反-体制的武器。我们在反-政治的政治背景下理解阿格妮丝·赫勒的个性伦理学。个性伦理学以尼采作为出发点,将唤醒主体、确立自由优先性原则以及做真实的自己作为其使命,最终却既为个性伦理学的主体加上了责任的重担,又注定其无家可归。反-政治的政治过度强调道德的作用,却没有看到道德的脆弱性;反-政治的政治以解构的方式对抗国家权力,却并不能解决社会层面的问题。建构性的国家-社会关系才是值得期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政治的政治 唤醒主体 自由优先性原则 无家可归
原文传递
“无家可归者”的居所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绰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7,共5页
介绍美国在无家可归者居住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各类临时性居所。
关键词 无家可归 民居 建筑师 设计
原文传递
从无家可归现象看体面社会的日常维系——基于参与观察的讨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荣荣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2期110-114,共5页
无家可归现象是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本文基于民族志田野调查,叙述美国民间公益组织及个体志愿者对无家可归者的救助,以及社会在救助过程中对"不羞辱"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个体化理论与"体面社... 无家可归现象是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本文基于民族志田野调查,叙述美国民间公益组织及个体志愿者对无家可归者的救助,以及社会在救助过程中对"不羞辱"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文章借鉴个体化理论与"体面社会"的概念,思考多元的现代社会实现团结与和睦秩序的一种可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家可归者 个体化 体面社会 “不羞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