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港深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与优化策略——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游玎怡 李芝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52,共10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制定政策措施,亟需创新的生态系统观。本文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要求出发,运用政策工具的框架,考察当前香港、深圳两地的168份政策文件、955个内容分析单元,探讨政策合理性与改进空间。研究认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制定政策措施,亟需创新的生态系统观。本文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要求出发,运用政策工具的框架,考察当前香港、深圳两地的168份政策文件、955个内容分析单元,探讨政策合理性与改进空间。研究认为,“一国两制”下的制度异质性、文化多样性,是港深创新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具备潜力提升系统演进效率及孕育更多突破性成果。而要使潜能成为现实,港深双方都必须建立生态系统“共生竞合”的思维,加强在需求侧政策中的合作,改善系统中的制度因素,在尊重差异的同时,促进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政策工具 香港 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PM2.5本地与非本地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怡然 袁自冰 +9 位作者 赵恺辉 张舒 张夏夏 李文石 谢岩 杨雷峰 刘启汉 郁建珍 岳玎利 谭振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0-1574,共15页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虽然大湾区空气质量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湾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定大湾区PM2.5精细化防控策略,需要在识别大湾区各城市PM2.5污染来源的基础上,量化PM2.5本...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虽然大湾区空气质量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与世界先进湾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定大湾区PM2.5精细化防控策略,需要在识别大湾区各城市PM2.5污染来源的基础上,量化PM2.5本地和非本地贡献及时空变化规律.基于此,本研究首次在大湾区15个站点同步开展持续一年的PM2.5采样和组分分析,并将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与后向轨迹结合,建立一种定量识别PM2.5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的新方法.通过对大湾区不同季节所属空气域进行划分,厘清大湾区各城市PM2.5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的动态化特征.结果发现,在2015年,大湾区15个站点共解析出9种PM2.5污染源,分别为机动车、重油、老化海盐、扬尘源、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金属冶炼、生物质燃烧和新鲜海盐.其中,二次硫酸盐和机动车是大湾区最主要的两个PM2.5污染源.不同站点非本地贡献占比为51%~72%,表明外来传输是大湾区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内陆和沿海站点污染源的本地与非本地贡献差异较为显著,主要原因是气象条件和排放特征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大湾区超过一半的时间处于同一个空气域,而有43%的时间处于两个不同空气域.进一步在每个季节划分空气域,发现大湾区处于两个空气域时,秋、冬季节沿海站点易形成单独的空气域,此时非本地贡献较强(68%~72%);春季内陆站点易形成单独的空气域,此时本地贡献较强(94%).基于对PM2.5本地和非本地贡献变化情况的定量识别,能够为大湾区各城市制定动态的PM2.5排放控制策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本地和非本地贡献 空气域 粤港澳大湾区(gba)
原文传递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一希 袁旭阳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47,共7页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建设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区和先行区。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应先行先试,发挥好引领作用。...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建设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创新区和先行区。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中应先行先试,发挥好引领作用。高等教育在青年人体验制度、社会阶层形成变化、制度文明水平表征等方面对于国家制度存续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从水平差距、社会影响、制度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制约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发挥上述影响力、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构建促进多元文化归一的价值教育体系、构建面向未来教育形态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资源流动配置新秩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粤港澳 大湾区 教育现代化
原文传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集聚的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晋源 韩会军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体育产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迎来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并呈现出集聚式的发展态势。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演绎与归纳法,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集聚驱动机制的构成,揭示... 体育产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迎来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契机,并呈现出集聚式的发展态势。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演绎与归纳法,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集聚驱动机制的构成,揭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湾区体育产业集聚驱动机制的运行机理,旨在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结果显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支撑力、产业供应力、市场需求力、创新要素吸引力及政府调控力。从其驱动机制运行看,是以资源支撑力和政府调控力为基础,通过在供给和需求两侧的协同发力和双轮驱动,畅通体育产业内循环并带动外循环,同时通过打造“科技引领”的创新驱动高地,推进区域体育产业集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以体育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空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体育产业集聚 动力因素 驱动机制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现实问题与法治进路
5
作者 冯泽华 刘志辉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要素高速流动的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是关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需求日益增长,借助“数字湾区”建设之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要素高速流动的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是关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需求日益增长,借助“数字湾区”建设之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有助于加快“两个市场一类规则的三种演化”。运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思维进行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面临规则衔接、组织监管、权利保障等困境。粤港澳三地宜形塑“立法+组织+权利”的三维法治路径,通过点面结合的立法规制、上下贯通的组织监管以及共殊相融的权利保障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安全有序的跨境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数据 粤港澳大湾区 数据跨境流动 数字经济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的困境与应对措施——以广深两地试点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莉莎 尹颖欢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3-88,共6页
自2019年末北京市开启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以来,共计二十余市加入试点队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晋湾区,湾区内广州和深圳两市的试点情况备受瞩目。然而,相较于域内外常态化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无论在机制设计抑或运行上,广深两市在试... 自2019年末北京市开启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以来,共计二十余市加入试点队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晋湾区,湾区内广州和深圳两市的试点情况备受瞩目。然而,相较于域内外常态化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无论在机制设计抑或运行上,广深两市在试点中均面临现实困境。借鉴域内外经验,并结合湾区的特殊性,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监管工作可以从创新理念、确立原则等方面划定柔性监管边界,从建立规则、出台配套协调机制等方面厘清刚性监管底线、建立创新监管保障,纾解目前试点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创新监管 监管沙盒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and Countermeasures
7
作者 SHAN Jingjing ZHANG Zhuoqun 《China Economic Transition》 2023年第3期335-354,共20页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the Greater Bay Area,the GBA)aims to facilitate in-depth cooperation among the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 regions to create a worldclass bay area-based urban agglomera...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the Greater Bay Area,the GBA)aims to facilitate in-depth cooperation among the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 regions to create a worldclass bay area-based urban agglomeration.This endeavor seeks to guide China's economy towar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opening-up.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faced by Guangdong,Hong Kong,and Macaoregardinggregional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us putting forward the following standpoints.It proposes enhancing infrastructure interconnectivity to establish the GBA 1-hour Express Traffic Circle,thereby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class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logistics hub.Furthermore,the paper advocates for establishing an industri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system in the GBA,jointly creatingapilot zoneefor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further advancing market integration.Creating an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corridor and innovation 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industry is also essential.This initiative would center around critical sectors,improving S&T innovation chain,and building a talent cooperation demonstration zone.The paper also emphasi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nsport and logistics hub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along with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a cultural,economic,and trade exchange platform under the“Belt and Road”framework.Leveraging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three regions,the paper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collaboration models,fostering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complementary mechanism for synergistic development.These approaches aim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G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 world-class urban agglomer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原文传递
Rapid Urbanization Induced Extensive Forest Loss to Urban Land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a 被引量:3
8
作者 YANG Chao LIU Huizeng +7 位作者 LI Qingquan CUI Aihong XIA Rongling SHI Tiezhu ZHANG Jie GAO Wenxiu ZHOU Xiang WU Guof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期93-108,共16页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urbanizations with dramatic land cover changes since 1978. Forest loss is one of land cover changes, and it induces various ec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sues. As one of China’s hotspot ...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urbanizations with dramatic land cover changes since 1978. Forest loss is one of land cover changes, and it induces various eco-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sues. As one of China’s hotspot regions,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 has undergone a dramatic urban expansion. To better understand forest dynamics and protect forest ecosystem, revealing the processes, patterns and underlying drivers of forest loss is essential.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potential driving factors of forest loss in the GBA at regional and city level. The Landsat time-series images from 1987 to2017 were used to derive forest, and landscape metr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were applied to implement further spati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14.86% of the total urban growth area of the GBA was obtained from the forest loss in1987–2017;meanwhile, the forest loss area of the GBA reached 4040.6 km2, of which 25.60%(1034.42 km2) was converted to urban land;2) the percentages of forest loss to urban land in Dongguan(19.14%), Guangzhou(18.35%) and Shenzhen(15.81%)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cities;3) the forest became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from 1987–2007, and then the fragmentation decreased from2007 to 2017);4) the landscape responses to forest changes varied with the scale;and 5) some forest loss to urban regions moved from low-elevation and gentle-slope terrains to higher-elevation and steep-slope terrains over time, especially in Shenzhen and Hong Kong.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greatly drove forest loss and fragmentation, and, notably, hillside urban land expansion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hillside forest loss. The findings will help policy makers in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rovide some new insights into forest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loss to urban land urbanizati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 remote sensing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
下载PDF
投资者有限关注与股票名称的“地名效应”——来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窦笑晨 刘希鹏 汪玉兰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7-148,共12页
股票名称作为上市公司公开的身份名片,其如何影响投资者行为和资产定价值得引起关注。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这一外生冲击事件,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股票名称的“地名效应”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发... 股票名称作为上市公司公开的身份名片,其如何影响投资者行为和资产定价值得引起关注。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布这一外生冲击事件,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股票名称的“地名效应”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反应的影响发现,在面对外部宏观地域性利好消息时,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选择性关注行为,具体表现为,股票名称中含有相关地域信息的股票市场反应更强,印证了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进一步考虑公司横截面差异的影响发现,公司成长性越高、分析师跟踪数量越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降低投资者有限关注行为。同时,相比异地投资者,本地投资者有限关注更弱,投资决策更理性。因此,投资者应该合理评估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理性投资,抑制因“地名效应”导致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者有限关注 股票名称 地名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滨海区域地下水质量特征及成因浅析——以江门市新会区为例
10
作者 岑雷 杨苏诗 +2 位作者 曹飞龙 沈龙梅 廖柱坤 《地下水》 2022年第1期64-68,共5页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其地下水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地下水质量评价、GIS叠加分析、数理统计和传统水化学图表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会区地下淡水中pH、铁、锰...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对其地下水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地下水质量评价、GIS叠加分析、数理统计和传统水化学图表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新会区地下淡水中pH、铁、锰、铝、氨氮、耗氧量背景值较高,其中pH对水质评价结果的影响率高达60%。地下咸水都存在溶解性总固体等多项指标超标。区域地下水质量可分为四级:地下水质量较好区、中等区、较差区和极差区。水化学类型依次为:HCO_(3)·Cl·SO_(4)-Na·Ca型、HCO_(3)-Ca·Na型、Cl·HCO_(3)-Na·Ca型。地下水成因分别为:受岩石风化作用主导和受降雨补给作用影响、岩石风化作用主导、古海水入侵造成咸淡水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地下水质量 水化学 地下水成因
下载PDF
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湾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被引量:94
11
作者 邹园园 李成军 谢幼如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28,共7页
新冠肺炎病毒突然凶猛来袭,疫情空前爆发,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是新学期全国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问题。该研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客观实际,依据在线教育教学理论,发挥在线... 新冠肺炎病毒突然凶猛来袭,疫情空前爆发,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是新学期全国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问题。该研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客观实际,依据在线教育教学理论,发挥在线教育教学优势,构建了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湾区教学平台-湾区课程资源-湾区教学形式-湾区保障机制"的"湾区模式",并在多所高校应急实施,解决了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迫切需要。该模式具有"辐射粤港澳,跨越制度和治理差异;课程汇聚成群,面向专业共建共享;多方有效联动,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的特色。我们希望,研究成果能为全国高校开展应对疫情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校 在线教学 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
下载PDF
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51
12
作者 刘毅 王云 李宏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2-321,共10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与3个世界级湾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与3个世界级湾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一流湾区的总量规模和条件,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化和工业化特征明显,高端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市间的产业分割格局严重,合作潜力大,而珠三角9市间产业同构现象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扩大开放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 比较 启示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模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43
13
作者 马世发 劳春华 江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41-3448,共8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模式,但现有分区技术方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群尺度国...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模式,但现有分区技术方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群尺度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塑造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情景模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方案,该框架首先通过耦合空间马尔科夫链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城镇化发展末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然后利用"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基本骨架;最后根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出生态修复关键区、调节区和双修区等类型。粤港澳大湾区案例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对生态修复分区方案影响较大,不同景观格局导致的分区规模差异可达国土空间的10%左右;(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需要充分考虑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的潜在影响,进而使得生态修复分区政策更有利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塑造目标的实现。研究构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上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人地耦合系统 情景模拟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 申明浩 +1 位作者 谢观霞 杨永聪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118,共14页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示范,大湾区协同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新发展。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国际湾区的经验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均衡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的重要示范,大湾区协同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新发展。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国际湾区的经验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均衡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理念,该理念摒弃了“利益之争”“零和博弈”的西方经济学传统观念,用创新联动、利益相容、协同发展的新理念构建粵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按照空间、产北、制度和内外联通四个维度提出了大湾区协同发展机制的分析框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好粵港澳三地“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法域”“多中心”的多重协同机制等软联通问题,而构建利益共享价值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多中心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促进要素跨境流动、推动形成内外联动的统一市场则是需要协同的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对外开放 市场一体化
原文传递
基于“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雨欣 李熙 +1 位作者 宋杨 李长辉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6-477,共12页
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影像,分别采用简单阈值法与植被调节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对比两种提取方法,植被调节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法可以削弱"珞珈一号"影像的过饱和现象,减少由于影像的&... 利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影像,分别采用简单阈值法与植被调节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法提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成区.对比两种提取方法,植被调节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法可以削弱"珞珈一号"影像的过饱和现象,减少由于影像的"溢出"导致的误提取.计算并对比大湾区内城市建成区的景观指数发现,不同城市的建成区分布存在不同模式:广州、深圳、香港作为大湾区发展核心,城市区域向外扩展;东莞、佛山、澳门、中山、珠海的城市建成区紧凑性高,空间分布组成完整;肇庆、江门、惠州在大湾区内的发展程度低于其他城市,城市建成区斑块面积小,相距较远.研究证明了利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可以有效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空间形态,为该地区城市规划政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夜光遥感影像 植被调节的城市夜间灯光指数 景观分析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学内涵——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视角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林 陈美莲 刘乾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9-112,共14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次点面结合的顶层设计。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早期经验来自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但无论是大湾区抑或长三角,针对这些庞大城市群建设所包蕴的经济学内涵却一直缺乏研究。为此,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次点面结合的顶层设计。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早期经验来自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但无论是大湾区抑或长三角,针对这些庞大城市群建设所包蕴的经济学内涵却一直缺乏研究。为此,文章尝试通过阐释聚落、城市及国家的形成机理,基于交易成本视角衍生出湾区经济带的经济学内涵。研究发现,湾区经济带的产生不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是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规律使然。湾区经济带作为一个中观存在,属于城市演进的高级阶段,弥补了城市与国家之间的治理环节,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具体可表现在地域规模、区域治理、语言种类、文化差异、交通便利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湾区经济带 交易成本 城市群规模 新制度经济学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审计队伍建设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广东省审计学会课题组 刘柱棠 +1 位作者 宗宇星 谢珩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4,共8页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数字政府"建设为背景,对大数据审计队伍建设的内涵和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结合实践分析了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队伍发展现状呈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人才结构分布不均、人才地域差异较...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数字政府"建设为背景,对大数据审计队伍建设的内涵和理论框架进行研究。结合实践分析了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审计机关大数据审计队伍发展现状呈现应用能力有待加强、人才结构分布不均、人才地域差异较大、领军人才尚显匮乏、创新动力仍显不足等特征,并从环境、平台、培训和布局等方面剖析了制约大数据审计队伍建设的因素,提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数字政府"和"金审三期"两个平台,完善大数据审计培训体系和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等,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审计队伍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审计 队伍建设 高素质 专业化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香港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游玎怡 李芝兰 王海燕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1-337,共7页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明确香港角色,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香港在4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高水平大学集群与自由的学术氛围,培育出大量创新人才;(2)基础研究优势,并在与大湾区其他城...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明确香港角色,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香港在4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高水平大学集群与自由的学术氛围,培育出大量创新人才;(2)基础研究优势,并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互动中促进技术创新;(3)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金融等方面的支撑;(4)全球视野和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大湾区国际化水平。但同时,香港也在产业发展、创新政策实施和创业成本等方面有不少教训。善用"一国两制",加强两地互动,既有助于香港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探索形成新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具体要求的优势领域,实现自身突破,也有利于贡献独特智慧,辐射大湾区建设,并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香港 “一国两制”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陆源氮污染来源结构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董斯齐 黄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384-5393,共10页
入海河流携带的陆源总氮污染是海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粤港澳大湾区(GBA)近岸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劣四类水质分布广泛,厘清粤港澳大湾区陆域总氮排放规模、来源结构和排海压力,对海域氮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和... 入海河流携带的陆源总氮污染是海域无机氮的主要来源,粤港澳大湾区(GBA)近岸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劣四类水质分布广泛,厘清粤港澳大湾区陆域总氮排放规模、来源结构和排海压力,对海域氮污染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和污染普查资料等多源数据,从行政区单元和流域单元估算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城市的总氮排放规模、来源结构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陆域总氮排放量约33.25万t,居民生活是主要污染源,占55.4%,其次为种植业,占28.18%,养殖业和工业生产的污染贡献相对有限.②总氮排放的区域差异明显,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总氮排放量(23.14万t)显著高于其周边8个城市(10.11万t).③海域污染分布状况与陆源氮污染排放压力强度具有空间一致性,东江流域、西北江三角洲流域和潭江流域污染排放量最大,其岸段承载的排放压力也最大,对应的伶仃洋、珠海金湾海域和黄茅海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gba) 陆源污染 污染压力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数据跨境有序流动何以赋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角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 申明浩 +2 位作者 申么 杨永聪 滕明明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94,共13页
数据跨境有序流动是培育统一数据市场乃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力支撑,在要素自由流动、市场高效畅通、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方面发挥着赋能作用。文章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系统总结了其数据跨境流动的立法基础和实践现状,认为体制不健全... 数据跨境有序流动是培育统一数据市场乃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力支撑,在要素自由流动、市场高效畅通、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方面发挥着赋能作用。文章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系统总结了其数据跨境流动的立法基础和实践现状,认为体制不健全、规则不衔接、治理不协调是阻碍数据发挥赋能价值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民生、商贸和科技三个市场数据跨境的典型情景,构想个人数据、公共数据、商业数据和科研数据有序流动的可能模式,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激发数据赋能还应在制度规则、政府效能和技术突破三个方向持续发力。文章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也为数据跨境的区域合作经验反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全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数据跨境流动 统一大市场 有序流动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