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振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6,共10页
“絜矩之道”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后经朱熹的重新阐发,在宋元明清时代有重要影响。其基本含义有君子应重视对人民大众行为的师范表率作用、恕道、均平思想等。但是,这个文化概念在近代以后则湮灭不彰。其... “絜矩之道”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一个思想文化概念,后经朱熹的重新阐发,在宋元明清时代有重要影响。其基本含义有君子应重视对人民大众行为的师范表率作用、恕道、均平思想等。但是,这个文化概念在近代以后则湮灭不彰。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基本思想内涵被消解在已有的更成熟的也更为深刻的文化概念中,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均平”思想的另一种解说,而缺乏一个文化概念所应具有的独立性品格。思想的历史证明,思想概念的生命力,永远属于那些新生的富有活力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絜矩之道 《礼记》 《大学》 儒家思想 朱熹 均平思想
下载PDF
通情以达理——《大学》“格物致知”本义及其理论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述胜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65,共19页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自古异解纷呈。异解越多,便意味着臆说越多。导致臆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混淆了解经与借题发挥的界限;其二,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的思想逻辑以及依此确定"格物致知"的解释范围与方向。《大学》之要义,在于以修身为本而明明德于天下。故"纲"虽曰"三",其实皆括于"明明德"一语;"目"虽曰"八",其实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呈现为以修身为原点的涡旋式结构。修身之要义,在于好恶之情的顺应、调适与沟通。循此逻辑可知,作为修身工夫的格物致知,与"情理"密切相关,由前后两个环节构成。"致知"之"知"即情理之知",格物致知"就是通情以达理的物(人)我感通之道。通过通情以达理,《大学》有效地实现了情与理的统一。大义明,方能训诂通,对于古今纷纭之说亦可明其得失。情理之所以为情理,就在于有情斯有理,无情必无理;理从情出,情通理得。《大学》的"格物致知"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呈现了人类道德生活的这一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格物致知 情理关系 物我感应
原文传递
“修己安人”——大学之道及其现代智慧 被引量:6
3
作者 武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5-120,共6页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启示、影响和沾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大学之道"修己安人"的意义所在。它横贯"四书"之间成为没有缺环的完整思想谱系,更纵览古今由孔子上承尧、舜,历经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直到近代,成为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价值观之一。在现代中国乃至全球性的人文思想崩落和道德价值迷失的情境下,大学之道通过现代性的诠释和转换能够也应当致力于弘扬道德尊严,解除现代社会中的道德精神危机,以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正确处理道德与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为今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开出自己的普世认识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修己安人 大学之道 现代智慧
下载PDF
两种《大学》诠释,两种“四句教” 被引量:7
4
作者 傅锡洪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39-49,共11页
不少学者认为王阳明的《大学》诠释与其四句教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事实上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方面他对《大学》有两种理解,这从他对“正心”的不同诠释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四句教在他那里也有两种不同含义... 不少学者认为王阳明的《大学》诠释与其四句教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事实上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方面他对《大学》有两种理解,这从他对“正心”的不同诠释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四句教在他那里也有两种不同含义。他平时教人所用的四句教对应于以心之未发实体解释心的《大学》诠释,而天泉证道时确立的作为定本的四句教则对应于以心的完善状态解释心的《大学》诠释。这样的对应关系是不能调换的,因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除此之外,定本四句教与《大学》诠释存在一个重要差别,即它承认无善无恶代表的正心工夫可以是天分极高者的工夫入路,而不仅仅是一般人达到道德境界以后的工夫。只有理解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差别,我们才能对阳明的《大学》诠释以及四句教获得全面、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正心 心之本体 四句教 无善无恶
下载PDF
儒家“止于至善”解 被引量:7
5
作者 龚鹏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20,59,共11页
《大学》者,大人之学。儒家认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需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身过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修证的... 《大学》者,大人之学。儒家认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需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修身过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修证的层次与佛道思想多有交集,但也有不同,需要辨析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大学》 修身 佛家 道家
下载PDF
《大学》“诚意慎独”章新解 被引量:7
6
作者 梁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7-25,33,共10页
《大学》是了解儒学的纲领性文献,其中三纲领八条目实际应为三纲领四条目,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在修身条目之下,而并非在修身之外另有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四个条目。《大学》的慎独指诚其意,独指真实的自... 《大学》是了解儒学的纲领性文献,其中三纲领八条目实际应为三纲领四条目,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内容,可以包含在修身条目之下,而并非在修身之外另有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四个条目。《大学》的慎独指诚其意,独指真实的自我,而非传统上所理解的独居、独处,郑玄、朱熹以来对慎独存在误读。了解慎独的本意,可以发现儒家在重视人伦关系的同时,也关注个体的内在自我,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应是儒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诚意 慎独 乡愿 自我
下载PDF
论陈确“有私为君子”说
7
作者 朱义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是当时盛行自私人性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明清之际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确不可能否认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天理”论,而是突出“人欲”主导性,强调“天理”得以“人欲”的满足为前提。“有私为君子”说,不仅是对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批判,且与传统君子观是大相径庭的,为中国古代君子文化中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有私为君子 君子 小人 学者以治生为本 天理 人欲
下载PDF
儒佛分工模式批判与《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8
作者 江求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5,178,共8页
宋代新儒学的成立关联着儒家经典系统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大学》的地位变化最为剧烈。《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 宋代新儒学的成立关联着儒家经典系统从《五经》到《四书》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大学》的地位变化最为剧烈。《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掘儒家的治心之学,并重建治心与治世的关联,正是《大学》提供了一个打通治心和治世的思想架构。故而,韩愈以来的诸多儒家学者重新发现和诠释《大学》,最终经过朱子之手,《大学》被确定为《四书》之首,其经典地位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心 治世 《大学》 朱子
下载PDF
《大学》对生态教育的启示
9
作者 李晗 张连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教育,即培养生态意识,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修养。《大学》“三纲八目”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养途径对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格物致知”促进人们学习生态知...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教育,即培养生态意识,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修养。《大学》“三纲八目”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养途径对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格物致知”促进人们学习生态知识,了解自然;“诚意正心”使人去除外在物欲,培养人们对自然的仁爱之心,“礼”规范人们外在行为,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家国”的层面上,家庭是个人生态教育的起点,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更全面地开展生态教育。在“天下”层面,构建生命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儒家 生态修养 生态教育
下载PDF
“党”也者,万物之公性情也——清末民初《大学》诠释史中的社会公德之建构
10
作者 邹莹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1-107,共7页
对封建礼教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化思想变革的一个核心,而这个核心,实则演变自以《大学》“八目”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基本结构的儒家道德政治学说,更确切地说,演变自由道德以说政治的基本进路。由此,在晚清“明道救... 对封建礼教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晚清至民国时期文化思想变革的一个核心,而这个核心,实则演变自以《大学》“八目”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为基本结构的儒家道德政治学说,更确切地说,演变自由道德以说政治的基本进路。由此,在晚清“明道救世”背景下,人们对《大学》纲目的诠释由清中叶凌廷堪所谓“以礼代理”走向晚清时期的“礼理合流”;进而引起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家之个人“私德”如何转化为现代社会之“公德”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党”为中介的思想观念,为新的社会公共空间的诞生建构了一个道德与政治的双重思想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礼理合流 个人私德 社会公德 “党”
下载PDF
为修身而正心:《大学》传七章的思想史阐释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海文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5-14,共10页
《大学》传七章以72个字的短小篇幅,通过设问、病症、后果、劝谕四个层次,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为修身而正心。学术界迄今缺少对于这一章的专门研究,思想史阐释显得极有必要。一方面,正心问题在《大学》中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又具... 《大学》传七章以72个字的短小篇幅,通过设问、病症、后果、劝谕四个层次,试图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如何为修身而正心。学术界迄今缺少对于这一章的专门研究,思想史阐释显得极有必要。一方面,正心问题在《大学》中既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又具有彼此的联动性。从独立性看,传六章的诚意关是善恶关、人鬼关,传七章的正心关是得失关、圣凡关,两者承担不同的人生任务。从联动性看,传七章旨在修正四种不正即偏的心理表现,传八章旨在修正五种偏即不正的人事态度,两者运用相同的论证结构。另一方面,宋明理学为《大学》传七章提供了丰富的解释学资源,它启发人们注意到《大学》《孟子》在心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思想史关联。归结起来,为修身而正心就是要培育良善的精神化身体,这是儒家践履大学之道得以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传七章 正心 得失关 精神化身体
下载PDF
“大学”一词在《礼记》中的三重内涵阐释
12
作者 申淑华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1,共6页
对“大学”一词的不同理解,是造成《大学》解释不同的原因之一。“大学”一词的含义应上溯到《礼记》。在《礼记》中,“大学”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教学机构,与“小学”对举,是对接近成人的王公贵族和国中俊秀之士,围绕诗、书、礼、乐等... 对“大学”一词的不同理解,是造成《大学》解释不同的原因之一。“大学”一词的含义应上溯到《礼记》。在《礼记》中,“大学”有三层含义:一是作为教学机构,与“小学”对举,是对接近成人的王公贵族和国中俊秀之士,围绕诗、书、礼、乐等内容,进行的崇善、黜恶教育;二是作为养老场所,主要是针对有德行的从政退休者,即国老而非庶老、乡老,天子以礼待之,向社会申明孝悌之义,达到国家教化的目的;三是与教学相关的义理内涵,此即“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大学之礼”。《大学》篇则是专言“大学之道”。“大学”在《礼记》中的不同含义,既受《礼记》跨时代性的成书过程影响,又取决于作者以礼治重构社会秩序的需要。这些不同含义奠定了“大学”一词与《大学》文本解释的基调,而解释的纷争亦于此初见肇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礼记》 教学机构 养老场所 义理内涵
下载PDF
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方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7,共6页
从文本考察和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朱熹经过“移其文,补其传”的工作,重新诠释《大学》主旨,把它从《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的文字改造为“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从而离经独立,自成一书,并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以“... 从文本考察和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朱熹经过“移其文,补其传”的工作,重新诠释《大学》主旨,把它从《礼记》中一篇通论礼意的文字改造为“为学次第之书,即物穷理之学”,从而离经独立,自成一书,并使之获得了“四书之首”的地位。朱熹以“致知在格物”为主题改造和重新诠释《大学》,目的在明了“吾心之全体大用”。这有一定的学理依据,同时更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过程,是出于其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朱熹这一学术创新有得有失,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大学》 文本 礼学 理学 格物致知
下载PDF
熊十力《大学》诠释思想新探
14
作者 刘莉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圣外王”相比,更突出了一体性,而减弱了内外之别。熊十力对《大学》的思想进行了三重拓展:第一,道德不是强加的规范,而是自发的良知,这一良知又是“天德”,是本体的自性,它不仅包含万善,而且是动态变化、生生不已的;第二,良知不仅仅是道德,科学精神、理性和知识都是良知的必要组成部分,正确地量度事物才能使良知呈现自身、实现其作用;第三,实现王道的主体由君、官、士拓展到所有人,人人均应发挥自身的生命精神,健动奋进,止于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熊十力 本心 天德 王道
下载PDF
更生之变:《大学》文本走进教育生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15
作者 孙杰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4期24-36,共13页
韩愈《原道》一文以仁义道德与《大学》之修齐治平为中心,构想儒家道统的学术尝试,实开宋明儒者以《大学》文本为切入点来建构新儒学体系的理论先河。宋明儒者借助对《大学》文本的结构调整与理学式诠释,形成了以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来... 韩愈《原道》一文以仁义道德与《大学》之修齐治平为中心,构想儒家道统的学术尝试,实开宋明儒者以《大学》文本为切入点来建构新儒学体系的理论先河。宋明儒者借助对《大学》文本的结构调整与理学式诠释,形成了以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来诠释《大学》文本的学术进路。以《大学章句》为经典基础的“即物穷理”学说,与以《大学》古本为经典依据的“致良知”学说,就是朱熹与王阳明以心性儒学进路来诠释《大学》文本的生动体现。《大学衍义》与《大学衍义补》则是以政治儒学进路来诠释《大学》文本的代表之作。通过诠释《大学》文本,宋明儒者建构了四书学及理学思想体系,并将其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融入士人乃至帝王的日常学习与教育生活之中,进而内化为他们为学修身的自觉规范。这就是以《大学》为己工夫来建构明体达用之学的更生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大人之学 帝王之学 修身为本 更生之变
下载PDF
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的《大学》世界传播与启示
16
作者 邢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6期164-169,共6页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文明交流互鉴视角出发,以《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旨在探讨《大学》的世界传播及启示。该文首先介绍了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内涵与意义,接着回顾了《大学》的起源与历史和《大学》在世界范围...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文明交流互鉴视角出发,以《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旨在探讨《大学》的世界传播及启示。该文首先介绍了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内涵与意义,接着回顾了《大学》的起源与历史和《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等,最后得出了文明要相互借鉴、文明要相互交流的启示。研究表明,《大学》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在实际行动中摒弃文化偏见和歧视,推动更加平等、相互尊重的文化对话和交流,为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观 文明交流 文明互鉴 《大学》 世界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古意今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武薇 《高校教育管理》 2008年第6期47-51,共5页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大学之道 三纲领 八条目
下载PDF
克服“溺爱”:朱子《大学》思想中的“家教”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青翰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对家的理解上,朱子一方面接受了张载《西铭》中“宇宙大家庭”的架构,一方面强调由具体的父子关系而衍生的“爱”“敬”之情.在《大学章句》“修身齐家”章的注解中,“常人之情”“陷于一偏”“溺爱”是理解朱子“家教”的关键线索.“... 对家的理解上,朱子一方面接受了张载《西铭》中“宇宙大家庭”的架构,一方面强调由具体的父子关系而衍生的“爱”“敬”之情.在《大学章句》“修身齐家”章的注解中,“常人之情”“陷于一偏”“溺爱”是理解朱子“家教”的关键线索.“家不齐”便是因为爱、敬有所不得其宜.针对“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朱子强调“辟”即陷于一偏,本质上是迎合个人的私意.人之气质有其浅薄、粗劣,故而面对具体之“事”时往往无法保持本性、本心的审查能力.“家教”既要凝练“格致诚正”的工夫成果,又要考量“门内之治”的特殊处境.《大学》之“家教”固然没有在“修身”以外另立一门工夫,但正如朱子所说,“推己,便有转折意”,由内向外,修齐治平,需要实践智慧的运用,使之克其偏私而不失于爱,争其不义而不失于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家教 溺爱 修身齐家
下载PDF
略论《大学》的“家国同构”思想——对“修齐治平”政治治理途径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5
19
作者 阮航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32-37,共6页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儒家 家国同构 解读
下载PDF
《大学》《中庸》中的教育哲学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宁娜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26-131,共6页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 ,其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领域 ,对教育的目标、作用及过程等问题形成了理论性认识 ,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一般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教育价值观 ,由“诚”至“...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 ,其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领域 ,对教育的目标、作用及过程等问题形成了理论性认识 ,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一般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教育价值观 ,由“诚”至“道”的教育目的论 ,礼乐相成的教育途径说和知行合一的教学认识论。《大学》《中庸》所阐明的教育思想 ,不仅规定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理论的走向 ,而且确定了封建时代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中庸 教育哲学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