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1
作者 陈水森 柳钦火 +2 位作者 陈良富 李静 刘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6-171,共6页
介绍了遥感监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基于常规方法、线状框架采样、面积框架采样、光谱混合模型(spectralmixturemodel,SMA)等方法进行植被制图和进行粮食作物识别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波谱库的农... 介绍了遥感监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基于常规方法、线状框架采样、面积框架采样、光谱混合模型(spectralmixturemodel,SMA)等方法进行植被制图和进行粮食作物识别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基于波谱库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监测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 波谱库 遥感监测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诊断——以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 被引量:62
2
作者 刘成武 李秀彬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5-904,共10页
在界定农地边际化的本质及其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0~2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以稻谷、小麦与玉米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层次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 在界定农地边际化的本质及其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利用1980~2002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以稻谷、小麦与玉米生产的平均状况为例,对中国农地边际化现象进行了宏观层次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出现过“一次边际化迹象与两次明显的边际化现象”。农地边际化迹象出现在1987年前后,但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农地“边际化”特征不明显;第一次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出现在1991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1996年以后,后一次边际化现象范围更广、程度更重。我国农地利用过程中集约度的显著下降、播种面积的明显缩小以及严重的农地弃耕撂荒现象均与农地边际化的作用密切相关。用农地边际化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近20多年来中国农地利用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地利用 农地边际化 诊断
下载PDF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 被引量:56
3
作者 肖细元 陈同斌 +4 位作者 廖晓勇 阎秀兰 谢华 武斌 王莉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1-296,共6页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mg·kg-1和0.001~8.51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mg·kg-1和0.068mg·k...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mg·kg-1和0.001~8.51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mg·kg-1和0.068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mg·kg-1和0.007~6.83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mg·kg-1和0.294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菜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富集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 被引量:48
4
作者 刘玉 高秉博 +1 位作者 潘瑜春 郜允兵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09-1720,共12页
理清1980—20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物贡献及其主要贡献因子,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开展1980—20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0 a间中国粮食产量... 理清1980—20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物贡献及其主要贡献因子,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论文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开展1980—2010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及作物构成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0 a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了2.26×108t,粮食播种面积效应和粮食单产效应分别为-0.21×108和2.47×108t;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对粮食增加量的贡献值大,但这一贡献效应的增加量在减弱。2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作物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波动性上升;稻谷单产、小麦单产、玉米单产,以及玉米播种面积的增产效应最为明显,是驱动全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约占1/3,省域粮食生产"北进中移"的趋势明显;各省域粮食产量的贡献因素差异显著,大豆、薯类和其他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变化的贡献较小。建议实施差别化的粮食生产政策,在继续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作物构成 粮食播种面积 粮食单产 LMDI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可收集的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利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孙建飞 郑聚锋 +1 位作者 程琨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413,共10页
【目的】准确估算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基础,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区县尺度粮食产量数据,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不确定性,进而探讨... 【目的】准确估算秸秆资源量及其分布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基础,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在于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区县尺度粮食产量数据,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不确定性,进而探讨了不同秸秆利用方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方法】按草谷比和秸秆可收集系数估算区县尺度粮食作物秸秆资源量和可收集资源量,分析了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探讨了秸秆资源量估算的不确定性来源,采用置信区间计算方法给出了江苏省作物秸秆资源量95%的置信区间。通过聚类分析与空间分析对秸秆资源量空间分布进行评价;最后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对不同秸秆利用方式可能带来的环境效益进行计量。【结果】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存在较大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2%~16.7%和5.4%~18.9%。江苏省2014年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资源总量平均为3974万t(95%置信区间为3720~4227万t),而可收集秸秆资源量平均为3062万t(95%置信区间为2907~3217万t);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资源可收集量分别占全省的53.2%、36.7%、7.9%和2.2%。江苏省粮食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5.58万t(以N计)、3.51万t(以P2O5计)、46.22万t(以K_2O计),在空间分布上各养分资源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未被利用(焚烧和丢弃)的秸秆相当于3.07万t氮肥(以N计)、1.93万t磷肥(以P2O5计)、15.76万t钾肥(以K_2O计)以及170.12万t标准煤。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如将未被利用秸秆进行秸秆还田、秸秆发电或热裂解炭化,可分别带来约36.2万t、230.18万t或381.16万t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潜力,相当于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量的0.18%、1.13%或1.88%。【结论】作物草谷比和可收集系数的变异性是秸秆资源量估算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发展区域特征的草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秸秆 草谷比 可收集系数 生物质炭 固碳减排
下载PDF
农业耕作活动对西藏越冬黑颈鹤食性及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Mary Anne Bishop 李凤山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93-398,共6页
于 1996年 1月对在西藏中南部越冬黑颈鹤的食性和谷物性食物的可获得性进行了研究。青稞 (Hordeumvulgare)、春小麦 (Triticumspp .)、冬小麦 (Triticumspp .)是该地区的 3种主要作物。对黑颈鹤粪便的分析表明 ,越冬黑颈鹤取食大量的农... 于 1996年 1月对在西藏中南部越冬黑颈鹤的食性和谷物性食物的可获得性进行了研究。青稞 (Hordeumvulgare)、春小麦 (Triticumspp .)、冬小麦 (Triticumspp .)是该地区的 3种主要作物。对黑颈鹤粪便的分析表明 ,越冬黑颈鹤取食大量的农作物 ,尤其是小麦散落谷粒 ,而冬小麦苗仅占鹤类食物组成的很小一部分。秋收后的翻耕、放牧等农业活动影响地面上作物残物 (种子、叶、秆或根 )及谷粒残物 (裸粒、穗、稃 )的数量 ,农地翻耕掩埋了大部分的作物残物。未翻耕青稞地与小麦地上的作物残物覆盖比值相似。谷粒残物的密度在未翻耕的小麦地上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黑颈鹤的冬季食物资源 ,减少人为活动对黑颈鹤的干扰 ,我们建议 :在秋收后不要翻耕河流两侧的青稞地和小麦地 ;在冬小麦种植地区 ,冬小麦应仅仅种植在主要公路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耕作活动 西藏 越冬黑颈鹤 食性 食物可获得性
下载PDF
东北农作区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7
作者 李奇峰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79,84,共7页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 从农作制分区角度,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东北农作区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情况,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法探讨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主要作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985-2005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麦种植比重的减少和大豆种植比重的增加,种植结构整体上从多元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各农作亚区形成了特色种植结构。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变化呈现较强的规律性,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形成了各自主要的生产区域。主要变化为:水稻和玉米种植区域增加,小麦种植区域大幅缩减,大豆种植范围重心北移和种植区域增加。资源、技术和市场等因素共同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是种植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制度 粮食作物 种植结构 聚类分析 粮食安全
下载PDF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水足迹量化及评价 被引量:35
8
作者 孙世坤 王玉宝 +1 位作者 刘静 吴普特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5-1124,共10页
明确作物消耗单位水量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差异对于引导节水型膳食结构和农业种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水足迹为进行上述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指标。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在量化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重量、能量和蛋白质水足迹的基础上,评价了各作... 明确作物消耗单位水量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差异对于引导节水型膳食结构和农业种植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水足迹为进行上述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指标。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在量化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重量、能量和蛋白质水足迹的基础上,评价了各作物间及区域间三种水足迹的差异性,探讨了粮食作物消费结构调整对生产端水资源消耗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各作物生产水足迹差异显著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作物重量水足迹均较低,表明上述地区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5种粮食作物中,玉米和小麦具有较低的能量水足迹,而大豆具有较低的蛋白质水足迹,表明在耗水量相同的情况下,玉米和小麦较其他作物能提供更多的能量,大豆能提供更多的蛋白质;不同粮食作物消费结构下的农业用水差异显著,通过调整作物消费结构,可以达到显著的节水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解决未来粮食生产水危机提供一个潜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粮食作物 消费结构 情景分析 节水效益
原文传递
饲料稻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建国 刘向东 +2 位作者 曹致中 玉柱 卢永根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51-155,共5页
饲料稻由于最适水田环境,在需要水田转种、低质水田种植食用稻品质不佳或荒废湿地再利用等地区,作为转种或再植作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以保住水田面积,还能生产较为优质的饲料,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就国内外... 饲料稻由于最适水田环境,在需要水田转种、低质水田种植食用稻品质不佳或荒废湿地再利用等地区,作为转种或再植作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可以保住水田面积,还能生产较为优质的饲料,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就国内外饲料稻的品种开发、栽培管理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分析,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稻 籽实 水田利用 全株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权畅 景元书 谭凯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2期361-367,共7页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重叙述了气候变化对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研究方法及其最新进展,归纳了不同研究方法存在的差异。同时对中国未来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着重叙述了气候变化对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影响研究方法及其最新进展,归纳了不同研究方法存在的差异。同时对中国未来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产量 影响
下载PDF
紫花苜蓿及主要粮食作物各生育时段叶面积指数及光能利用率比较 被引量:21
11
作者 蒲金涌 姚晓红 +4 位作者 尹东 刘彩花 汪丽平 许彦平 胡利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5年第1期31-33,37,共4页
通过种植试验,计算、分析了紫花苜蓿叶面积系数及光能利用率增长、变化规律,并与同年度粮食作物进行了比较,定量描述了紫花苜蓿在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光能利用率 叶面积指数 粮食作物 叶面积系数 种植试验 气候资源 年度 优势 计算
下载PDF
粮食及果蔬中叶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邵丽华 王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90-294,共5页
对日常食用的主要粮食及果蔬的叶酸含量进行测定与评价,为人体科学合理补充叶酸提供理论依据。在山西省各农户及市场搜集11种主要粮食、17种常见蔬菜、8种常见水果。粮食样品研磨全部过100目筛子备用,市售新鲜果蔬样品将可食用部分随机... 对日常食用的主要粮食及果蔬的叶酸含量进行测定与评价,为人体科学合理补充叶酸提供理论依据。在山西省各农户及市场搜集11种主要粮食、17种常见蔬菜、8种常见水果。粮食样品研磨全部过100目筛子备用,市售新鲜果蔬样品将可食用部分随机多点采样,切碎混合。食物叶酸用磷酸二氢钾溶液恒温水浴浸提,加苯胺处理过的活性炭吸附,用体积分数3%氨-70%乙醇洗脱,采用高锰酸钾氧化-间接荧光法测定。结果显示,主要食物叶酸含量存在差异,叶酸含量较高的粮食种类有:大豆、花生、绿豆、小米、燕麦、玉米和苦荞,含量均在1.56μg/g(以干质量计)以上;含量较高的蔬菜有:菠菜、油菜、香菇、油麦菜、生菜、卷心菜、青椒、芹菜、白菜和南瓜,含量均在1.53 μg/g(以湿质量计)以上;人们日常食用的水果叶酸含量均在1.74μg/g(以湿质量计)以上;只要合理调整膳食结构,粗细搭配,多摄食蔬菜水果,就有望通过食疗来补充人体所缺乏的叶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水果 蔬菜 叶酸含量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潘晓卉 张平宇 刘世薇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303-311,共9页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明确区域种植结构时空变化过程,可为东北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2005-2015年东北地区40个市/盟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主要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以及作物组合状况,划分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进而分析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2005-201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扩大,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及其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均呈现"上升-下降"趋势,玉米和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上升,水稻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在2011年超过大豆;(2)种植结构类型共出现8种,以作物主导型为主。其中,玉米主导型和水稻主导型地区数量增加,大豆主导型地区数量减少;(3)玉米主导型地区分布最广,由辽宁省、吉林省向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扩散,大豆主导型萎缩至大、小兴安岭地区。种植结构类型单一化趋势明显,黑龙江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吉林省东部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种植结构类型向玉米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粮食作物 时空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2022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研究报告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万才 刘慧 +4 位作者 朱晓明 卓富彦 李跃 李萍 任彬元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39,共6页
近年来,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重发频发,对农业生产丰收形成严重威胁。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和植保体系奋力抗灾,连续组织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害重发为害势头,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客观反映农作物病... 近年来,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重发频发,对农业生产丰收形成严重威胁。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和植保体系奋力抗灾,连续组织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害重发为害势头,减轻了灾害损失,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客观反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成效和贡献率,2022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河北、吉林、黑龙江等12省(自治区)植保站和83个基层县(市、区)站系统开展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工作。通过统一设置严格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户自防区和完全不防治对照区,采用多点试验测产的方法,经科学评估,2022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病虫害(不包括草害和鼠害)防控植保贡献率为20.31%,其中,小麦24.20%、水稻19.46%、玉米18.84%。据此测算,通过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全年共挽回三大粮食作物1.25亿t。鉴于2022年病虫害发生总体相对较轻,本评价结果所测算的植保贡献率数据有可能偏小,遇到病虫害重发年份,在有效防控的情况下,植保贡献率还会相应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玉米 病虫害 危害损失 植保贡献率
原文传递
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何艳芬 张柏 刘志明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5,共4页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5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0年来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迅速增加;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四大作物"四足鼎立"的结构模式演变...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5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0年来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迅速增加;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四大作物"四足鼎立"的结构模式演变为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的"玉米型"经济。分析了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粮食作物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图3,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粮食结构 吉林省
下载PDF
典型区域粮食作物产量、养分效率和经济效益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振华 郭彩娟 +1 位作者 马文奇 魏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6-122,共7页
利用4个省农户生产的实地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小麦、玉米、水稻的产量、养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实现高产、高效和高收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目前农户在上述作物生产中,只有较少地块能够实现高产、高效和... 利用4个省农户生产的实地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小麦、玉米、水稻的产量、养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实现高产、高效和高收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目前农户在上述作物生产中,只有较少地块能够实现高产、高效和高经济效益的协调,而多数地块处于低产、低效和低经济效益的状态;随着农户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并没有相应提高,两者相关不显著,但化肥利用效率与化肥投入量成显著负相关;随着产量的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和农户的经济效益也显著增加,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优化栽培管理技术增加作物产量是目前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产量 效率 效益
下载PDF
山西省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冯变变 刘小芳 +1 位作者 赵勇钢 李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0-205,214,共7页
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蓝水和绿水足迹进行了量化,并结合农业与气候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异及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且蓝水足迹下降趋势较绿水足... 基于水足迹理论,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蓝水和绿水足迹进行了量化,并结合农业与气候数据分析了其时空变异及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且蓝水足迹下降趋势较绿水足迹显著;全省综合作物生产蓝水足迹从1.11降到0.64m^3/kg。不同作物间生产水足迹差异显著,大豆生产蓝绿水足迹均最高,分别为2.74,2.11 m^3/kg;前者是玉米生产蓝水足迹的6.5倍,后者是小麦生产绿水足迹的5.1倍。从蓝绿水构成来看,山西省绿水比例南多北少;其多年均值为46%,具备提高绿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不同区域间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均表现出由北向南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大同和吕梁地区水足迹较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中的日照、气温和降雨是影响作物生产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山西省范围内,气候条件的时空差异是造成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空变异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蓝水 绿水 粮食作物 用水效率 山西省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特征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文旭 吴政卿 +1 位作者 雷振生 姜桂英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158kg/hm2和1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粮食作物 作物单产 气候变化 不同区域
原文传递
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纪岳 陈志 杨敏丽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3,21,共5页
分析了中国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系统结构组成,构建了因果分析图和系统动力学流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影响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系统的主要因素。只... 分析了中国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系统结构组成,构建了因果分析图和系统动力学流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土地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影响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系统的主要因素。只有通过提高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并配合产业发展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农业机械化 系统动力学模型 仿真
下载PDF
山西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冯变变 刘小芳 +1 位作者 赵勇钢 李轲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3-137,共5页
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气象和农业数据,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及水足迹进行量化,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全省综合作物生产水足迹由1.75m... 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气象和农业数据,对山西省2005-2014年11个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及水足迹进行量化,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均呈下降趋势,全省综合作物生产水足迹由1.75m^3/kg减少到1.31m^3/kg;2)作物生产水足迹在区域间有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其中大同、吕梁、太原生产水足迹较高,具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3)山西省粮食作物年均水足迹总量为163.65亿m^3,高于全省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该结果可为山西省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粮食作物 用水效率 山西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