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治通鉴》治国理政的智慧
1
作者 赵生群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9年第9期14-20,共7页
政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中心。《资治通鉴》本名"通志",宋神宗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改今名。司马光研究历史视野开阔,目光深邃。《资治通鉴》治国理政的智慧,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天下大势;二是强调... 政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中心。《资治通鉴》本名"通志",宋神宗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改今名。司马光研究历史视野开阔,目光深邃。《资治通鉴》治国理政的智慧,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把握天下大势;二是强调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三是主张以德为本,以刑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政治 治国理政
下载PDF
试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兼论规划治国与规划治党 被引量:9
2
作者 祝灵君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2,M0003,共10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主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何以可能?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主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何以可能?正如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政党长期执政提供制度依据,社会主义制度为共产党长期执政也提供了制度前提,然而,仅有制度依据也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找到人民共同意愿和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规划(计划)有阶段有步骤地实现这些共同意愿和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能力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初心使命、党的代表功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成功实践也表明,“最大公约数”政党能够成为当今世界政党类型学的一种定义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代表功能 “最大公约数”政党 全过程人民民主 规划治国 规划治党
原文传递
预算调整制度的演进与政府良治 被引量:9
3
作者 冯素坤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5,共10页
预算处于政府治理结构的核心位置,预算制度演进的过程映射了中国政府治理的发展过程,同样地,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以政府良治的主要内容:受托责任、透明度、参与性和预期性为分析框架,阐述预算调整制度演进... 预算处于政府治理结构的核心位置,预算制度演进的过程映射了中国政府治理的发展过程,同样地,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以政府良治的主要内容:受托责任、透明度、参与性和预期性为分析框架,阐述预算调整制度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政府良治要求的差距,探索面向政府良治的预算调整制度改革思路。本文尝试用委托代理理论解释预算调整制度与政府良治之间的关系,并向研究政府治理的专家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算调整制度 政府良治 受托责任 透明度 预期性 政府治理 国家治理 公共预算 政府预算编制 国家预算改革 预算法制改革
下载PDF
依法治国与宪法权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淑君 赵耀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34-37,共4页
依法治国是以有法可依为基本前提的 ,依法治国应有公开的、明确的、稳定的、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法律体系统一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和法治水平如何 ,与该国宪法的规定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 依法治国是以有法可依为基本前提的 ,依法治国应有公开的、明确的、稳定的、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法律体系统一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和法治水平如何 ,与该国宪法的规定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树立宪法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由于某些原因的存在 ,宪法在实施中尚有许多不足 ,宪法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因此 ,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和加强宪法权威 ,是依法治国方略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依法治国 法治国家 宪法权威 宪法意识 宪法实施 宪法监督制度
下载PDF
论依法治国方略中的党的领导 被引量:3
5
作者 戴承欢 张英红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0-72,共3页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客观上要求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必须由党在国家政权之上的领导即党治制向党在国家政权之内的领导即法治制转变 ,这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内...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客观上要求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最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必须由党在国家政权之上的领导即党治制向党在国家政权之内的领导即法治制转变 ,这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内在逻辑 ,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增强党的活力的重大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领导 依法治国 党治制 政权内领导范式 法治国家
下载PDF
“以德治国”是治国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华朋 廉永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32-35,44,共5页
江泽民提出的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扬弃”了中国古代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以及西方过分推崇法制的治国思想 ,在总结建国以来治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结合起来 ,... 江泽民提出的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扬弃”了中国古代的“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以及西方过分推崇法制的治国思想 ,在总结建国以来治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结合起来 ,是治国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关系
下载PDF
欧洲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中欧对话 被引量:3
7
作者 马里奥·泰洛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101,157,158,共24页
欧洲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既包括现实主义范式,也包括基督教思想、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现实主义原则在西欧大陆已经遭到直接、深入和根本性的质疑,这有利于多元主义、欧洲新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融合。而现... 欧洲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既包括现实主义范式,也包括基督教思想、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现实主义原则在西欧大陆已经遭到直接、深入和根本性的质疑,这有利于多元主义、欧洲新制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融合。而现在的美国政府更青睐单边主义、反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欧洲的思想文化潮流不仅对美国的新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了批判,而且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体制的建立。全球和地区治理中的多边主义有两种:威斯特伐利亚范式内的国际多边合作和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行为体参与的“超越国家的治理”,后者对权力与主权概念提出了质疑。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欧洲的和平统一是具有历史和哲学意义的事件,二者越来越多地承担着作为全球治理主要行为体的政治和经济责任。在这一背景之下,中欧国际关系学者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密切和深入,这有助于促进双方新多边主义的研究议程,构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共同知识和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斯特伐利亚范式 葛兰西思想 新多边主义 “超越国家的治理”
原文传递
国际贸易生态化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邵帅 李程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24-29,共6页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全球经济的紧密关联已经使得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变得日趋重要,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必须对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影响加以考虑。研究生态资源的有效治理机制问题,可基于SES(社会-生态系统)分... 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全球经济的紧密关联已经使得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变得日趋重要,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必须对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影响加以考虑。研究生态资源的有效治理机制问题,可基于SES(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的公共资源治理之道,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将国际贸易与环境规制的制度因素引入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框架,探讨SES框架下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治理机制。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处理国际贸易对于生态环境影响的一种绿色理念,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仅要避免完全从技术层面寻求改变的途径,更应该避免仅着眼于问题的表象而不对其根源进行探讨的解决之道,力图从全球贸易的宏观视角和生态发展的长期维度,分析包括国际贸易在内的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生态文明建设 SES(社会-生态系统) 治理机制 稳态分析
下载PDF
习近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仓 《领导之友》 2016年第21期18-21,共4页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思考的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建设什么国家、治理什么社会、开辟什么阶段的问题。习近平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中国前进道路,总结治国理政经验,推进全面从严... 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思考的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处于什么历史方位、建设什么国家、治理什么社会、开辟什么阶段的问题。习近平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中国前进道路,总结治国理政经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唯物史观 中国道路 治国理政 群众史观
下载PDF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建英 《宁夏党校学报》 2006年第6期121-122,共2页
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应成为各类学校和每一位历史老师严肃思考的问题。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有机、有意、有序地渗透德育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发利用周围可供进行德育教育的各种资源,改进教学... 发挥历史教学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应成为各类学校和每一位历史老师严肃思考的问题。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有机、有意、有序地渗透德育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发利用周围可供进行德育教育的各种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道德情感;等等。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
下载PDF
高校校规的法理解析
11
作者 聂祥礼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2期85-89,共5页
高校校规制定权是高校自主管理权的体现。高校校规作为校园行为规则,具有抽象行政行为、自治规则、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等法律属性。高校校规在规范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又有其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 高校校规 抽象行政行为 自治规则 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现状与完善
下载PDF
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格明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国治国方略上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形态发生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转型。依法治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主... 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国治国方略上的重大战略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形态发生的最具历史意义的转型。依法治国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主政治的重要成果。然而,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模式,仅仅是走向法治的起点,真正迈入法治的轨道还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民主政治 历史回顾
下载PDF
依法治国战略的内在诉求: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相结合 被引量:1
13
作者 官秀成 《钦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19-122,共4页
法律和道德是互相渗透、相互交叉的,法中有德,德中有法。法律是道德的重要指导,法律的产生有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习俗。道德是法律的必要补充,是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必须坚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 法律和道德是互相渗透、相互交叉的,法中有德,德中有法。法律是道德的重要指导,法律的产生有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习俗。道德是法律的必要补充,是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必须坚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和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制建设 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战略
下载PDF
全面正确理解江泽民的“法治”与“德治”思想
14
作者 李德才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3-6,共4页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论,而且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论,而且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治国方略 马克思主义 基本国情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见
15
作者 王军棉 张俊芳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0-31,共2页
当前的道德教育 ,无论是学校教育 ,还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能 ,进而影响了“以德治国”方针的实施。因此 。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以德治国 传统道德教育 内容 形式 方法
下载PDF
论党依法执政的理论和实践
16
作者 屈晓伟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5-80,共6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执政理论。这一执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执政方式不仅会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执政理论。这一执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执政方式不仅会引起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将对我国依法行政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 法制建设
下载PDF
试述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17
作者 丁寰翔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5-36,42,共3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本的法律保障;法治入宪,是党的治国方略的宪法化,标志着我党治国方式的进步;法治,最根本的是宪法之治,宪法至上,提高宪法的最高的权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宪法作为根本法,是实现法治国家的根本的法律保障;法治入宪,是党的治国方略的宪法化,标志着我党治国方式的进步;法治,最根本的是宪法之治,宪法至上,提高宪法的最高的权威性,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用 依法治国 法治原则 治国方式
下载PDF
先秦墨学研究的新视角:从墨子“十论”到清华简《治邦之道》
18
作者 田宝祥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6期40-49,共10页
《治邦之道》乃探究如何治国安邦的政论之文。就现代哲学的视域来看,《治邦之道》可谓摄取了墨子“十论”的主要理论成果,其以“尚贤”之不避贵贱、才德兼备作为治国安邦的关键,又以“兼爱”之公共性与普遍性作为“尚贤”的价值根据,以... 《治邦之道》乃探究如何治国安邦的政论之文。就现代哲学的视域来看,《治邦之道》可谓摄取了墨子“十论”的主要理论成果,其以“尚贤”之不避贵贱、才德兼备作为治国安邦的关键,又以“兼爱”之公共性与普遍性作为“尚贤”的价值根据,以“非命”之意志展现与内在强化作为“尚贤”的潜在动力,以“尚同”之政治愿景与治国模式作为“尚贤”的理论补充,以“节葬“”非乐”之民生主义、实用主义作为“尚贤”的现实指向。清华简《治邦之道》与传世本《墨子》在思想内容上的契合,表明《治邦之道》的写作时间或与《墨子》相当、或比《墨子》稍晚,即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也表明《治邦之道》或出自墨子门人,或出自受墨学影响甚深、与墨家关联甚密之士阶层。由墨子“十论”与清华简《治邦之道》这一思想史线索可知:早期墨学既有“节用“”节葬“”非乐”的实用主义特征,又有“兼爱“”非攻”的理想主义色彩,既有“天志“”明鬼”的“神道设教”与非理性意味,又有“非命“”尚贤“”尚同”的非凡价值追求与超前政治构想。这表明墨子“十论”思想体系之内部其实充满张力:一方面,“非攻”的政治主张、“兼爱”的价值观念与春秋战国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氛围判若水火;另一方面,“尚同”之政治模式、“苦行”之生存方式也与彼时差异化之社会构成、自由化之生命要求大相径庭。此二方面亦是“墨学中绝”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邦之道》 墨家 “十论” “尚贤” “兼爱”
下载PDF
坚持科学的辩证法,正确处理“以德治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19
作者 杨金廷 王红卫 翟自勇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4-6,共3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 ,分析了“德治”与“法制”的关系 ,对正确认识、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抵制”、“长远”与“当前”的辨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辩证法 以德治国 德治 法治 继承 发展 社会主义 公德 社会秩序
下载PDF
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认知、思想源泉与现实路径
20
作者 王冰 《决策与信息》 2021年第4期5-12,共8页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正确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党对国家治理和自身治理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自觉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的深刻思想源泉,可以追溯至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推动全面从严治... 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正确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党对国家治理和自身治理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自觉实践。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的深刻思想源泉,可以追溯至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全党上下加深对治理规律性的认知和共识,深刻认识共产党员的本质属性,经受住“四大考验”,抓住关键少数、运用法治化手段,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 治理规律 规律认知 关键少数 国家治理 民主 集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