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121
1
作者 陈云 王建强 +1 位作者 杨荣明 马忠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7,共7页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麦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危害现状,解析了赤霉病频繁暴发危害的原因,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立足...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麦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危害现状,解析了赤霉病频繁暴发危害的原因,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立足预防、分区施策、全程防控"的赤霉病防控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流行 遗传育种 真菌毒素 防控对策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2
作者 马鸿翔 陆维忠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7-203,共7页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赤霉病改良效果;②对目前的主要抗源而言,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育种 赤霉病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2
3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4 位作者 赵竹 杜世州 张耀兰 刘永华 张四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7-731,共5页
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 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下载PDF
中国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鉴定与溯源 被引量:57
4
作者 朱展望 徐登安 +4 位作者 程顺和 高春保 夏先春 郝元峰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提高赤霉病抗性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Fhb1是抗性最强且最稳定的抗赤霉病基因,阐明其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及传递路径,对抗赤霉病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229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 提高赤霉病抗性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Fhb1是抗性最强且最稳定的抗赤霉病基因,阐明其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及传递路径,对抗赤霉病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229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in-like)、HC(HCBT-like defense response protein)和His(histidine-rich calcium-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多样性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发现PFT-I/His-I为抗病单倍型。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表明,中国小麦品种所含Fhb1至少有2个来源,分别为苏麦3号和宁麦9号,并以后者为主。本研究开发的诊断性标记PFT-CAPS和His-InDel可有效用于Fhb1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诊断性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5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5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焦春海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育种 抗性改良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 被引量:39
6
作者 叶兴国 程红梅 +3 位作者 徐惠君 杜丽璞 陆维忠 黄益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3-586,共4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性,小穗发病率4 .76 %~11. 76 % ,低于抗病对照和感病对照。T1 代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分离比例为2. 33∶1,较低的分离比例可能与外源基因的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几丁质酶和β-1 3-葡聚糖酶基因 农杆菌 转基因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镰刀菌毒素及其发生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7
作者 史建荣 仇剑波 +4 位作者 董飞 徐剑宏 祭芳 刘馨 俞明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高频率流行,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及黄淮南部,导致小麦中镰刀菌毒素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危害人畜健康。镰刀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雪...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高频率流行,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及黄淮南部,导致小麦中镰刀菌毒素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危害人畜健康。镰刀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以及伏马毒素(FB)等,可以引起动物消化、神经、免疫以及生殖系统异常,有的还具有致癌作用。本文对我国小麦镰刀菌毒素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镰刀菌毒素的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的迫切性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人们对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的认识,保障我国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镰刀菌毒素 风险分析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8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4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76-1488,共13页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和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和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QTL定位 植物信号 抗病基因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被引量:41
9
作者 史文琦 杨立军 +5 位作者 冯洁 张旭 曾凡松 向礼波 汪华 喻大昭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6-494,共9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graminearum、F.avenaceum和F.meridionale 4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 2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graminearum 1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和15-AcDON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和15-AcDON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asiaticum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和NIV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原文传递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被引量:41
10
作者 梁琨 杜莹莹 +3 位作者 卢伟 王策 徐剑宏 沈明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9-315,共7页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进行小麦赤霉病的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变量筛选提取特征波段,结果表明采用MSC-...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进行小麦赤霉病的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变量筛选提取特征波段,结果表明采用MSC-SPA和SNV-SPA算法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 9和0.900 6,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23 8和0.223 2,筛选波长个数分别为7个和5个。利用SVM和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交叉验证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MSC-SPA-SVM和SNV-SPA-SVM方法的建模集准确率分别为97.08%和94.17%;验证集准确率分别为98.33%和97.50%,均优于MSC-SPA-BP和SNV-SPA-BP模型。为了研究染病小麦的高光谱图像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权重系数选择最佳特征波长为627.698 nm。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特征波长下的特征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别提取特征波长图像的形态参数特征和纹理特征参数等,根据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选择最优的建模特征参数。分别利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建立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结果表明3种识别算法识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高光谱成像技术 识别模型 图像处理
下载PDF
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宗英 赵月菊 +1 位作者 刘阳 杨庆利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0-317,共8页
为丰富生物防治菌株资源,本试验从感染赤霉病的麦穗上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到1株可高效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细菌JS25R,在温室条件下该菌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发病程度和病情指数。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 为丰富生物防治菌株资源,本试验从感染赤霉病的麦穗上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到1株可高效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细菌JS25R,在温室条件下该菌能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发病程度和病情指数。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这株拮抗菌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进一步通过发酵液和挥发性物质抑制禾谷镰刀菌效果分析初步研究该菌抑制禾谷镰刀菌的机理。结果表明,JS25R的发酵液可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抑菌带宽度为0.58 cm。通过PCR扩增,确定该菌具有生防相关的5个脂肽合成基因。同时,JS25R可产生挥发性物质抑制谷镰刀菌的菌体生长(抑制率为27.7%)和孢子萌发(抑制率为26.7%),禾烷酮、2-壬酮和2-壬醇4种物质可完全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可产生36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为酮类、烷类、苯类、醇类等,其中二甲基二硫醚、2-十一。本研究结果为禾谷镰刀菌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禾谷镰刀菌 赤霉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小麦中呕吐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2
作者 姜冬梅 王荷 +3 位作者 武琳霞 王刘庆 王多 王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423-432,共10页
小麦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品质下降,而且镰刀菌还能产生多种真菌毒素,进一步危害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其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是小麦中检出率... 小麦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品质下降,而且镰刀菌还能产生多种真菌毒素,进一步危害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其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是小麦中检出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真菌毒素之一,已成为关系小麦及其制品食用安全的重要问题。DON在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中的污染和防控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对DON进行定期检测和污染分析,研究高效、安全的降解技术,确保消费者安全,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DON的理化性质及毒性、影响产生的因素、污染现状及防控与脱毒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小麦中DON的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呕吐毒素 镰刀菌 赤霉病 防控
下载PDF
小麦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抗源的筛选与评价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鹏 霍燕 +2 位作者 周淼平 姚金保 马鸿翔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1-435,共5页
为了发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中具有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crown rot)抗性的材料,采用禾谷镰孢菌苗期接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82份小麦种质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鉴定的材料中没有发现高抗材料;中抗材料13份,占总数的15.8%,... 为了发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中具有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crown rot)抗性的材料,采用禾谷镰孢菌苗期接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82份小麦种质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鉴定的材料中没有发现高抗材料;中抗材料13份,占总数的15.8%,包括C I12633、红蚰子、FHB143、Tiszataj和紫秆子等;大多数材料为感病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小麦材料对禾谷镰孢菌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两种病害没有正相关性,暗示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可能不同,因此,需要广泛挖掘具有茎基腐病抗性的小麦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禾谷镰孢菌 茎基腐病 赤霉病
下载PDF
高光谱数据处理算法的小麦赤霉病籽粒识别 被引量:34
14
作者 刘爽 谭鑫 +6 位作者 刘成玉 朱春霖 李文昊 崔帅 杜懿峰 黄殿成 谢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540-3546,共7页
赤霉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它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小麦种子质量,此外小麦受侵染分泌的真菌毒素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小麦赤霉病籽粒的识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起初普遍采用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赤霉病检测,这些方... 赤霉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它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小麦种子质量,此外小麦受侵染分泌的真菌毒素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小麦赤霉病籽粒的识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起初普遍采用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赤霉病检测,这些方法设备昂贵、检测速度慢、准确性低。近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识别与检测中,但是在小麦赤霉病检测的应用研究中,大多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图像采集完成后需要通过ENVI软件手动选取感兴趣区域。前期准备工作冗杂,而且容易发生漏检,漏检的小麦籽粒在存储运输过程中向周边籽粒快速侵染,难以保障小麦安全健康。鉴于此,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结合机器学习提出了一种用于对大量小麦赤霉病籽粒样本快速可视化识别的算法,以降低漏检率并提升检测效率。实验分别采集健康小麦和染病小麦469~1 082nm波段的高光谱图像,通过直方图线性拉伸结合图像分割的方法获取小麦样本的掩膜图像信息。利用Savitzky-Golay平滑去噪法与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SNV)进行数据预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连续投影法(SPA)进行特征变量提取,筛选特征变量个数分别为4个和8个。在掩膜图像位置采集健康小麦样本与染病小麦样本各400份,其中75%用于建模集,25%用于测试集。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结合线性判别分析法(LDA)、K-近邻算法(KNN)、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建立分类模型,测试集准确率都达到90%以上。随后比较了网格法(GRID)、粒子群算法(PSO)、遗传算法(GA)三种核参数寻优方法对SVM模型的影响,其中,SG-SPA-SVM(PSO)模型分类效果最优,建模集准确率为95.5%,均方根误差为0.212 1,测试集准确率为98%,均方根误差为0.141 4。基于样本点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掩膜获得所有小麦样本的光谱曲线进行预测并将识别结果反馈回掩膜中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小麦 赤霉病 主成分分析 连续投影法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3B染色体短臂小麦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周淼平 任丽娟 +5 位作者 张旭 Olga E Scholten 沈晓蓉 柏贵华 马鸿翔 陆维忠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1-576,共6页
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 894 0 37 Alondra、望水白 Alondra和苏麦 3号 Alon 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 ,结果表明 ,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 ,在 3个赤霉病抗源宁 894 0 37、望水白和苏麦 3号... 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 894 0 37 Alondra、望水白 Alondra和苏麦 3号 Alon 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 ,结果表明 ,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 ,在 3个赤霉病抗源宁 894 0 37、望水白和苏麦 3号的 3B染色体短臂上均检测到主效QTL的存在。宁 894 0 37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33与Xgwm4 93之间的 5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4 2 8%的赤霉病抗性 ;望水白的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4 7与Xgwm4 93之间11 5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5 1%的赤霉病抗性 ;苏麦 3号的主效QTL位于Xgwm5 33a与Xgwm4 93之间 13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0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紧密连锁的标记均为SSR标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A journey to understand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the Chinese wheat landrace Wangshuibai 被引量:28
16
作者 Haiyan Jia Jiyang Zhou +9 位作者 Shulin Xue Guoqiang Li Haisheng Yan Congfu Ran Yiduo Zhang Jinxing Shi Li Jia Xin Wang Jing Luo Zhengqiang Ma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8-59,共12页
Fusarium head blight(FHB) or scab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a major threat to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o combat this disease, multiple effor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ternationally. ... Fusarium head blight(FHB) or scab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a major threat to wheat produc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in the world. To combat this disease, multiple effor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ternationally.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our long-time effort in identifying the resistance genes and dissecting the resistance mechanisms by both forward and reverse genetics approach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We present recent progress in resistance QTL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functional gene discovery, marker-assisted improvement of FHB resistant varieties, and findings in investigating association of signal molecules, such as Ca^(++),SA, JA, and ET, with FHB response, with the assistance from rapidly growing genomics platforms.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helpful for designing novel and efficient approaches to curb F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head blight QTL Gene discovery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TRITICUM AESTIVUM
下载PDF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 被引量:27
17
作者 胡迎春 李伟 +1 位作者 陈怀谷 周益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54-960,共7页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菌种群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45株为F.asiaticum,46株为F.gra-minearum,说明中国目前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仍为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F.asiaticum菌株为主,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以F.graminearum菌株为主。利用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些菌株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化学型。在291株菌株中,255株为DON化学型(I),36株为NIV化学型(II)。在255株DON化学型菌株中,207株为3-AcDON化学型(IA),48株为15-AcDON化学型(IB)。在F.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在F.asiaticum菌株中,存在3种化学型,以3-AcDON化学型菌株为主,占84.5%,其次为NIV化学型菌株,占14.7%,15-AcDON化学型菌株只占1.1%。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中257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菌株群体之间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DON化学型菌株群体的致病力明显高于NIV化学型菌株,产3-AcDON化学型与产15-Ac-DON化学型菌株群体对小麦的致病力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菌 化学型 致病力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拮抗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瑶 赵月菊 +2 位作者 邢福国 王龑 刘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8-1136,共9页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能够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降低和品质的严重损失。为探索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本试验从扬花期被禾谷镰刀菌侵染的麦穗上分离得到28株芽孢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其进行筛选,其中20株菌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明显的... 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能够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降低和品质的严重损失。为探索赤霉病生物防治方法,本试验从扬花期被禾谷镰刀菌侵染的麦穗上分离得到28株芽孢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其进行筛选,其中20株菌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这20株拮抗菌分别被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1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2株)、枯草芽孢杆菌(2株)、暹罗芽孢杆菌(3株)和特基拉芽孢杆菌(2株)。这些菌株能够有效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率、发病程度和病情指数,其中菌株JS62N、JS15E和JS29I能够将赤霉病发病率降低80%以上;菌株JS29I、JS62N、JS39C和JS39D能够将赤霉病发病程度降低80%以上。16株菌能将病情指数降低80%以上;所有菌株均能极显著增加小麦的百粒重,JS12Q效果最好(+101.4%)。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生物防治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禾谷镰刀菌 赤霉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周淼平 任丽娟 +4 位作者 张旭 Olga-E Scholten 黄益洪 马鸿翔 陆维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86-791,共6页
以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与感病品种Alondra杂交产生的 10 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采用JoinMap○R3 0软件构建了含有 2个RAPD、10 9个SSR和 10 5个AFLP标记共 2 5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 ,其中 2 4个连锁群可以确定为相应的染色体 ;采用自... 以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与感病品种Alondra杂交产生的 10 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采用JoinMap○R3 0软件构建了含有 2个RAPD、10 9个SSR和 10 5个AFLP标记共 2 5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 ,其中 2 4个连锁群可以确定为相应的染色体 ;采用自然发病和土表接种方法 ,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建阳和苏州进行了连续两年赤霉病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 :小麦赤霉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 ,存在主基因效应 ,抗病基因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用MapQTL○R4 0软件进行了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共检测到位于染色体 2A、3B、4A、4D、5A、5B、6A、6B和 7A的 10个QTL ,其中 8个由抗病亲本望水白提供 ,2个由感病亲本Alondra提供 ,分别可以解释 8 3%~ 2 3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两侧分子标记可以为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性 QTL 分子标记 分子辅助育种
下载PDF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张煜 李正玲 +6 位作者 王震 张彬 王会伟 李金秀 李金榜 胡琳 常东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0-277,共8页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 为丰富抗赤霉病育种亲本材料,连续2年采用土表接种法对762个黄淮南部麦区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5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33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单小花滴注接种法对1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小麦品种(系)以及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的赤霉病抗性进行鉴定,发现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抗赤霉病,10个小麦品种(系)表现为中感赤霉病。采用与抗赤霉病基因Fhb1、Fhb2、Fhb4、Fhb5和Fhb7相关的分子标记对15个经土表接种法鉴定为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部分(120个)中感赤霉病小麦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种质材料和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进行检测,发现135个经土表接种鉴定为中抗或中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中,有11个小麦品种(系)含有Fhb1基因,但未检测到含有Fhb2、Fhb4、Fhb5和Fhb7基因的品种(系);2个多抗性基因聚合的种质材料分别含有Fhb1、Fhb2、Fhb4基因和Fhb1、Fhb2、Fhb5基因;4个小麦-长穗偃麦草易位系均含有Fhb7基因,且其中2个易位系还含有Fhb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淮南部麦区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抗性基因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