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浮针对疼痛医学发展的启示 被引量:94
1
作者 李桂凤 符仲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1-593,共3页
目的:浮针疗法是对中国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发展。使用一次性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对软组织伤痛和一些内科杂病有快捷稳定的效果,安全无不良反应。分析浮针疗法的特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会给现代医学,尤其... 目的:浮针疗法是对中国传统针灸学的现代发展。使用一次性浮针在皮下组织进行扫散,对软组织伤痛和一些内科杂病有快捷稳定的效果,安全无不良反应。分析浮针疗法的特点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认为浮针疗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会给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疼痛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疼痛 疼痛医学 启示
原文传递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 被引量:94
2
作者 陶嘉磊 符仲华 张宏如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06-3008,共3页
浮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仍然模糊不清。近10年,经络理论及西方的软组织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和验证,为浮针疗法机制的论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该文从经筋痛点产生机制、浮针操作以及临床疗效特... 浮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仍然模糊不清。近10年,经络理论及西方的软组织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和验证,为浮针疗法机制的论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该文从经筋痛点产生机制、浮针操作以及临床疗效特点等方面,结合循经低流阻通道、组织通道、筋膜学等相关知识对其机制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浮针、针灸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作用机制 循经低流阻通道 组织通道
原文传递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杨江霞 符仲华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6期156-158,共3页
通过浅析浮针理论、临床研究,并对目前浮针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今后应拓展的研究思路,说明浮针经过短暂的10余年发展,机理逐渐完善,临床适应症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
关键词 浮针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浮针疗法对轻中度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4
4
作者 李旗 田福玲 +2 位作者 郭振宇 周立伟 朱好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1-1115,1130,共6页
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尚不能取得满意疗效,且治疗后易复发。浮针疗法用于治疗IBS-D效果肯定,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探讨浮针疗法对轻中度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 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但目前单纯应用西药治疗尚不能取得满意疗效,且治疗后易复发。浮针疗法用于治疗IBS-D效果肯定,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探讨浮针疗法对轻中度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3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及针灸门诊就诊的轻中度IBS-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浮针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内脏敏感指数(VSI)评分、直肠容量刺激感觉指标、肠道菌群数量、生化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中1例患者被剔除,观察组中2例患者脱落,最终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纳入29例、28例患者。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VSI评分及血清白介素6、白介素8、干扰素γ、血管活性肠肽、胃动素、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排便阈值、疼痛阈值、感觉阈值及血清P物质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杆菌数量少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血清干扰素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并发症。结论浮针疗法可有效减轻轻中度IBS-D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提高患者直肠顺应性,有利于纠正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及肠黏膜屏障相关因子而促进轻中度IBS-D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针刺疗法 浮针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5
5
作者 王波 刘楷煜 +3 位作者 赵旭 张奎 李远峰 李洪涛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4期67-71,共5页
目的:评价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伤一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将样本含量随机分配为两组,治疗组... 目的:评价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伤一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将样本含量随机分配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电针常规治疗,两组持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NPQ评分、颈椎曲度、SF-MPQ简表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90%(27/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PQ评分、SF-MPQ简表及颈椎曲度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和颈椎生理曲度,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的理想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浮针 再灌注活动
下载PDF
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康梦如 张彬 陈柳丹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6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8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普通电针),实验组41例予以浮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 目的:分析浮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8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普通电针),实验组41例予以浮针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12%,比对照组80%的疗效更高(P<0.05);实验组疼痛症状评分为(1.65±0.15)分,对照组为(5.24±0.50)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即时起效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时浮针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能较快的缓解患者的颈椎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浮针疗法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7
作者 李新伟 杜嘉 +1 位作者 谭克平 沈亚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75-877,共3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FSN)配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每组40例。浮针组采用FSN配合MET,针灸组采用针灸疗法。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结果:1...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FSN)配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灸组,每组40例。浮针组采用FSN配合MET,针灸组采用针灸疗法。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结果:1两组病患者VAS、压痛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CROM)和颈部残障指数(NDI)均明显改善(P<0.01),浮针组优于针灸组(P<0.05)。2浮针组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5%和95.0%,均高于针灸组的47.5%及77.5%(P<0.05)。结论:FSN配合MET治疗能够改善颈肩MPS患者VAS、压痛评分、CROM和NDI,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肌肉能量技术 传统针灸 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浮针治疗痛证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明莹 孙忠人 张秦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82-183,共2页
对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临床研究加以概括总结,搜集整理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综述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研究进展。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疗法。浮针疗法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 对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临床研究加以概括总结,搜集整理十余年的浮针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综述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研究进展。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疗法。浮针疗法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的周围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层行进,以治疗临床各种痛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痛证 综述
下载PDF
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9
作者 孙晓伟 潘婷婷 +4 位作者 刘婷婷 高营 王新宇 李百韬 李洪涛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90-93,共4页
通过分析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归纳整理近年来浮针及其配合其他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证实浮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至今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具有操作简单且安全、痛苦小、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并对目前浮针疗法治... 通过分析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归纳整理近年来浮针及其配合其他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证实浮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至今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具有操作简单且安全、痛苦小、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并对目前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旨在总结并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科研,为临床上应用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肩周炎 理论研究 临床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浮针疗法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0
作者 胡正喜 陈莉秋 李新伟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6期1001-100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诊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 目的通过观察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诊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浮针治疗,以患肌触诊结果为依据,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头夹肌顺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再灌注时给予患者一定的合理抗阻,再灌注全过程约需10 s左右,每块肌肉或肌肉群以2~3次灌注为度。2组均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0.0%(2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12/3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经秩和检验,2组患者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480,P=0.013),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疗法配合再灌注活动和单纯浮针疗法均能安全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浮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再灌注活动 椎动脉型颈椎病
原文传递
浮针联合“逆流补营”火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海龙 尹洪娜 +2 位作者 闫明 王俊志 刘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1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逆流补营"火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和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火针组和浮火针组,每组55例(疗效观察过程中浮针组脱落2例、火针组脱落1例)。浮针组采...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逆流补营"火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和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5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火针组和浮火针组,每组55例(疗效观察过程中浮针组脱落2例、火针组脱落1例)。浮针组采用扫散手法后留置软管24 h;火针组选取疼痛区域边缘的阿是穴围刺法治疗;浮火针组采用浮针进行扫散手法后(不留置软管),同时火针进行"逆流补营"法治疗,3组均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治疗后VAS评分火针组、浮针组和浮火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45/54)、88.7%(46/53)和92.7%(51/55);3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患者满意度(PPS)评分及疼痛面积,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浮火针组与火针组、浮针组比较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浮火针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治疗次数少、快速缓解疼痛和有效改善焦虑状态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痛 火针 浮针 逆流补营 焦虑
下载PDF
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康 陆瑾 +1 位作者 田亚丽 符仲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疗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浮针疗法组以膝关节周围患肌为针刺靶点,采用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以局部经穴、阿是穴为...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疗法组、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浮针疗法组以膝关节周围患肌为针刺靶点,采用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以局部经穴、阿是穴为主的常规针灸疗法,配合生物灯照射治疗。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并于治疗结束时及1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浮针疗法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的WOMAC评分均较常规针刺组减少得更明显(P<0.05);(3)6次治疗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0%(P>0.05),浮针疗法组愈显率为66.7%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26.7%(P<0.01);(4)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浮针疗法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6.7%和76.7%,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的13.3%和46.7%(P<0.05)。结论浮针结合再灌注活动能有效缓解膝骨关节炎疼痛、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浮针 再灌注活动 患肌 运动针法
下载PDF
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浮针对颈肩部疼痛患肌厚度及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永红 吴婷 +2 位作者 沈威 黄飞燕 刘初容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9-941,共3页
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浮针对颈肩部疼痛受试者患肌厚度及弹性的影响。方法:随机观察上斜方肌区域疼痛不适、局部压痛或伴有肌肉僵硬、条索的受试者30例,右肩做为观察组,左肩做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抗阻干预;观察组在抗阻... 目的: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浮针对颈肩部疼痛受试者患肌厚度及弹性的影响。方法:随机观察上斜方肌区域疼痛不适、局部压痛或伴有肌肉僵硬、条索的受试者30例,右肩做为观察组,左肩做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抗阻干预;观察组在抗阻的同时于上斜方肌区域压痛点或僵硬、条索处做浮针扇形扫散。两组均治疗1次。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即刻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双侧上斜方肌及冈上肌的厚度与弹性E值,并观察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上斜方肌、冈上肌弹性E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可以增加颈肩部疼痛受试者患肌弹性、舒缓肌紧张、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肩部疼痛 浮针 抗阻 超声弹性成像 肌肉厚度 弹性E值
原文传递
浮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毕海洋 马琳 +2 位作者 于楠楠 刘鹏 刘征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12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浮针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30例)与针刺组(30例),均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其中,浮针组每2日治疗1次,1周内共治疗3次;针刺组每1日治疗1次,1周内共治疗7次。于治... 目的:观察应用浮针针刺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30例)与针刺组(30例),均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其中,浮针组每2日治疗1次,1周内共治疗3次;针刺组每1日治疗1次,1周内共治疗7次。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对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进行比较,并比较治疗前、治疗1次及治疗1周后两组的简式麦吉尔疼痛问卷表(SF-MPQ)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论是治疗1次后还是治疗1周后,其MPQ总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且浮针组优于针刺组;治疗后浮针组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浮针组优于针刺组;浮针组治疗1周后红细胞沉降率较针刺组显著降低(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高于针刺组的86.7%(26/30)。结论: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镇痛和改善功能方面,浮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较常规针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筋膜炎 浮针 红细胞沉降率
下载PDF
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娟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9期826-828,共3页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后6个月痊愈患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8%和95.7%,对照组分别为40.0%和81.7%,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为15.9%,对照组为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中药热敷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浮针 中药热敷 痛经
下载PDF
浮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昱 钟承隽 常亮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2-25,共4页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临床治疗手段多为局部痛点封闭、针灸推拿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由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故有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并未取得较为理想...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在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其临床治疗手段多为局部痛点封闭、针灸推拿以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由于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故有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并未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相较于上述治疗方法,浮针在治疗肩周炎过程中具有见效快、患者不适感小的优点,因此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文章就目前有关单独浮针治疗以及浮针联合各种治疗手段解决肩周炎的临床报道进行归纳介绍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有关浮针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浮针 触发点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浮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玲姝 李静 +2 位作者 顾雪彤 李冠男 赫涌刚 《吉林中医药》 2020年第5期678-681,共4页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招募的7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各治疗1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24 h后及治疗1...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招募的70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各治疗1周。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24 h后及治疗1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AOFAS评分)的得分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1%,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 h及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及AOF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 h及治疗1周后的VAS评分及AOF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在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时,通过其特殊的针体及行针手法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使阻滞的组织通道贯通,使紧张的血管、肌肉舒张,恢复组织液、血液的运行与代谢,从而达到止痛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急性踝关节扭伤 现代针灸 扫散
下载PDF
Immediate effect of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or low back pain 被引量:13
18
作者 FU Zhong-hua CHEN Xin-yuan +2 位作者 LU Li-juan LIN Jian XU Jian-gu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53-956,共4页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uncture has been reported to alleviate pain and is widely accepted as a complement therapy for pain relief in the world.1In 1996, a novel acupuncture strategy,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uncture has been reported to alleviate pain and is widely accepted as a complement therapy for pain relief in the world.1In 1996, a novel acupuncture strategy,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FSN), was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upuncture, but quite different from it.2 In FSN, needles are penetrated and swayed in the subcutaneous layer, but not the muscular layer. The choosing of its insertion points doesn't obey the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date, FSN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clinicians in China for its good job in pain management though the systemic and rigorous studies are still la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minimal needling low back pain ACUPUNCTURE
原文传递
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刘征 林欣 +1 位作者 毕海洋 于楠楠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第2期37-41,共5页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2例SHSⅠ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治疗组采取浮针联合火针疗法,隔日治疗1次;两组连续...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的62例SHSⅠ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治疗组采取浮针联合火针疗法,隔日治疗1次;两组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治疗3周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上肢水肿分级评分和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变化,取治疗前后血液检测两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含量变化,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水肿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均P<0.05),FMA总分较同组治疗后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3周后CGRP、S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3周后水平(均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联合火针可以短时间内调节血液中CGRP及SP水平,明显缓解肩手综合症患者的疼痛、水肿症状,进一步改善患者患侧上肢活动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火针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下载PDF
浮针治疗急性结石性肾绞痛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梁绮婷 赵冬 蔡泽锋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观察浮针与药物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肾绞痛的疗效差异,验证浮针对急性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结石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山莨菪碱组和杜冷丁组,每组各30例,于进针或用药30 min后观察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 目的:观察浮针与药物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肾绞痛的疗效差异,验证浮针对急性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结石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山莨菪碱组和杜冷丁组,每组各30例,于进针或用药30 min后观察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3. 33%,山莨菪碱组为60%,杜冷丁组为90%,浮针组与杜冷丁组疗效相当(P> 0. 05),两组均优于山莨菪碱组(均P <0. 05);浮针组起效时间为(11. 90±3. 14) min,与山莨菪碱组(22. 73±3. 03) min和杜冷丁组(21. 17±2. 05) min相比明显较快(均P <0. 05)。浮针组发生不良反应率较其余两组明显减少(均P <0. 05)。结论:在急性结石性肾绞痛治疗中使用浮针治疗镇痛效果优良,止痛迅速,不良反应少,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急性肾绞痛 结石 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