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贝母二萜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清华 张连龙 吴宗好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2-43,共2页
安徽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新种,已被批准作贝母药用,继安徽贝母生物碱研究之后,从醚溶性部分分得四个结晶,通过IR、MS、~1HNMR、^(13)CNMR波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胡萝卜甙、ent-kaur-15-en-17-ol和ent-kauran-16β,17-diol。
关键词 贝母 安徽 Β-谷甾醇 胡萝卜甙
下载PDF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皖贝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其时效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同根 王康才 +1 位作者 罗春红 张彦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9-1184,共6页
以盆栽皖贝母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叶面喷施0.5mmol/L水杨酸(SA)溶液后1、3、5、7d进行高温(36℃)胁迫24h,再进行恢复生长(昼25℃/夜20℃)48h,研究外源SA缓解皖贝母高温胁迫伤害的可行性及其时效性。结果显示:叶面喷施SA后3d内可显著... 以盆栽皖贝母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叶面喷施0.5mmol/L水杨酸(SA)溶液后1、3、5、7d进行高温(36℃)胁迫24h,再进行恢复生长(昼25℃/夜20℃)48h,研究外源SA缓解皖贝母高温胁迫伤害的可行性及其时效性。结果显示:叶面喷施SA后3d内可显著提高皖贝母幼苗叶绿素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其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同时可增强皖贝母幼苗叶片SOD、POD活性,抑制CAT活性。但上述作用效果在叶面喷施SA后5d明显减弱,7d后则几乎完全丧失。研究表明,0.5mmol/L外源SA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来有效减轻高温对皖贝母叶片的伤害,且其有效作用时间为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水杨酸 高温胁迫 生理生化特性 时效性
下载PDF
Ca^(2+)对皖贝母高温胁迫下抗逆生理指标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同根 王康才 +1 位作者 罗庆云 李丹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65-770,共6页
分析Ca2+对高温胁迫下皖贝母抗逆生理指标及相关光合参数的影响,探讨钙对皖贝母高温胁迫伤害调控的可行性。将室外同一环境条件下盆栽的皖贝母,分别叶面喷施5、10、20、30、50 mg/L的CaCl2溶液,然后置于35℃/25℃(昼/夜),光强3600 lx的... 分析Ca2+对高温胁迫下皖贝母抗逆生理指标及相关光合参数的影响,探讨钙对皖贝母高温胁迫伤害调控的可行性。将室外同一环境条件下盆栽的皖贝母,分别叶面喷施5、10、20、30、50 mg/L的CaCl2溶液,然后置于35℃/25℃(昼/夜),光强3600 lx的光照培养箱内,进行高温胁迫处理,以常温25℃喷施蒸馏水和高温胁迫下喷施蒸馏水为对照,处理3 d后,测定皖贝母叶片相关光合参数、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活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叶面喷施CaCl2溶液,可增强皖贝母叶片SOD、POD酶活性,提高叶片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效减少高温胁迫对细胞膜的破坏,显著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Ca2+处理提高了叶片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光合效率。叶面喷施一定浓度CaCl2溶液可减轻高温胁迫对皖贝母叶片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CA2+ 高温胁迫 光合作用
下载PDF
酸性染料比色测定皖贝总碱含量方法的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成网 李清华 +1 位作者 李矗 王珍 《基层中药杂志》 1999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建立酸性染料比色测定皖贝总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对该方法的实验条件进行选择。结果:皖贝总碱在2.0~10.0μg/ml浓度范围内,选用pH5.0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2ml和0.001mol/L溴麝香草酚兰溶液2ml,在410nm波长处,... 目的:建立酸性染料比色测定皖贝总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对该方法的实验条件进行选择。结果:皖贝总碱在2.0~10.0μg/ml浓度范围内,选用pH5.0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2ml和0.001mol/L溴麝香草酚兰溶液2ml,在410nm波长处,显色后70min内测定吸收度。结论:本法具有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皖贝总碱 酸性染料比色法 中药
下载PDF
皖贝母试管鳞茎诱导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薛建平 张爱民 +1 位作者 耿茂林 马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603-2606,共4页
目的:研究离体条件下皖贝母试管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以单块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为指标,考察蔗糖浓度、水杨酸、活性炭和5℃低温预培养对皖贝母试管鳞茎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结果:50g·L^-1的蔗糖处理形... 目的:研究离体条件下皖贝母试管鳞茎诱导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以单块愈伤组织分化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为指标,考察蔗糖浓度、水杨酸、活性炭和5℃低温预培养对皖贝母试管鳞茎的形成和生长的影响。结果:50g·L^-1的蔗糖处理形成的鳞茎个数和鲜重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杨酸对试管鳞茎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以5g·L^-1的活性炭处理形成鳞茎个数和鲜重优于其他处理,5℃低温预培养30-40d对试管鳞茎的形成和膨大效果最好。结论:低温预培养30~40d的皖贝母愈伤组织,接种于MS+KT2mg·L^-1+NAA2mg·L^-1+50g·L^-1蔗糖+5g·L^-1活性炭的培养基中,鳞茎形成和生长发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试管鳞茎 愈伤组织 离体诱导
下载PDF
安徽贝母三个不同居群的核型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定成 邵建章 +1 位作者 李应胜 姚才洪 《安徽师大学报》 1993年第3期40-44,共5页
本文对产于安徽大别山区的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 C. Chen et S. F. Yin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取材于霍山县佛子岭居群为2n=24=2m+2sm+14st(5sc)+6t;取材于金寨县铁冲居群为2n=24=1M+3m+8st(3sc)+12t(2sc)... 本文对产于安徽大别山区的安徽贝母Fritillaria anhuiensis S. C. Chen et S. F. Yin三个不同居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取材于霍山县佛子岭居群为2n=24=2m+2sm+14st(5sc)+6t;取材于金寨县铁冲居群为2n=24=1M+3m+8st(3sc)+12t(2sc);取材于舒城县汤池镇居群有两种类型,类型Ⅰ:2n=24=2m+2sm+8st(5sc)+12t,类型Ⅱ:2n=22=2m+2sm+4st(2sc)+14t(2sc)。三个不同居群均属“3B”核型,均未见“B”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贝母 核型 染色体
下载PDF
贝母类药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系统位置的探讨--来自ITS,rpl16,matK序列的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赖宏武 齐耀东 +2 位作者 刘海涛 刘久石 张本刚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269-3273,共5页
湖北贝母为传统中药,然而《Flora of China》将其基原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归并于天目贝母F.monantha项下。该实验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以川百合Lilium davidii为外类群,用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rpl16序列、matK序列等... 湖北贝母为传统中药,然而《Flora of China》将其基原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归并于天目贝母F.monantha项下。该实验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以川百合Lilium davidii为外类群,用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基因rpl16序列、matK序列等3个片段对湖北贝母及其近缘类群天目贝母F.monantha、安徽贝母F.anhuiensis等进行联合建树分析,对湖北贝母植物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为湖北贝母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分子证据。结果显示,分子系统树上,3种贝母各自的居群聚为一支,之后天目贝母与安徽贝母聚为一支,最后与湖北贝母聚为一支。表明湖北贝母与天目贝母的亲缘关系可能要远于安徽贝母与天目贝母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适宜将湖北贝母归并于天目贝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贝母 天目贝母 安徽贝母 ITS rpl16 MATK
原文传递
皖贝母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艳芳 陈飞 +3 位作者 薛建平 张爱民 盛玮 宋运贤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2462-2464,共3页
目的:建立皖贝母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方法:采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4℃低温预处理1周,2~3 mm的茎尖经0.4 mol.L-1蔗糖MS液体培养液预处理3 d,60%PVS2装载20 min,100%PVS2冰浴脱水60 min,换入新鲜的0℃PVS2溶液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 目的:建立皖贝母茎尖超低温保存体系。方法:采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4℃低温预处理1周,2~3 mm的茎尖经0.4 mol.L-1蔗糖MS液体培养液预处理3 d,60%PVS2装载20 min,100%PVS2冰浴脱水60 min,换入新鲜的0℃PVS2溶液后迅速投入液氮保存,40℃水浴解冻1 min后用1.2 mol.L-1蔗糖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10 min,接种在恢复培养基上,20℃暗培养2周,转入正常光下培养,1个月后统计再生率。利用PCR技术检测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与结论:TTC法检测茎尖冻存后存活率为79.9%,在恢复培养基上茎尖再生率为52.3%。从基因组DNA检测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其遗传稳定性未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茎尖 玻璃化法 超低温保存
原文传递
皖贝母产生物碱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勇 戴陈伟 +1 位作者 董朝阳 蔡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21-2026,共6页
目的:从皖贝母中分离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组织块法、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旋转蒸发光检测器法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皖贝母鳞茎中筛选出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结果:从皖贝母中分离出1株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并鉴定为... 目的:从皖贝母中分离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组织块法、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旋转蒸发光检测器法以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从皖贝母鳞茎中筛选出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结果:从皖贝母中分离出1株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并鉴定为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结论:从皖贝母中分离到了一株产生物碱内生真菌bm-2,为解决皖贝母药用资源匮乏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内生真菌 生物碱
下载PDF
微波消解-IPC-MS法同时测定皖贝母中20种元素的含量
10
作者 张洁 朱倩云 +2 位作者 施寒竹 白娟 李成网 《生物化工》 2020年第5期32-36,共5页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IPC-MS法测定皖贝母中20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HNO3为消解液,皖贝母样品经微波消解后,用IPC-MS法对皖贝母中20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皖贝母中Hg元素质量浓度在0.025~5.000μg/L、其余19种元素的质量浓... 目的:建立微波消解-IPC-MS法测定皖贝母中20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HNO3为消解液,皖贝母样品经微波消解后,用IPC-MS法对皖贝母中20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皖贝母中Hg元素质量浓度在0.025~5.000μg/L、其余19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在0.1~100.0μg/L范围内与光谱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检出限在0.001~0.088μg/L;加标回收率除Hg元素外均大于90%,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40%~3.7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皖贝母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解 IPC-MS 皖贝母 微量元素
下载PDF
安徽贝母种子休眼与萌发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良骝 谢中稳 张袖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4年第S2期91-93,共3页
木文研究了安徽贝母有性繁殖的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种子从吸胀到幼苗形成可分为种胚分化、休眠和萌发三个时期,并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确定了各期适宜的温度及经历的时间。GA3和微量元素处理安徽贝母的种子,可缩短种胚分化和休眠的... 木文研究了安徽贝母有性繁殖的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种子从吸胀到幼苗形成可分为种胚分化、休眠和萌发三个时期,并在实验条件下分别确定了各期适宜的温度及经历的时间。GA3和微量元素处理安徽贝母的种子,可缩短种胚分化和休眠的时间,提高其萌发率。依此处理的种子进行人工田间播种试验,出苗率可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贝母 有性繁殖 种子后熟 萌发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的皖贝母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莉娅 蒲婧哲 +3 位作者 张亚中 杨青山 程杰 胡冲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5期792-798,共7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皖贝母醇提取物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CORTECSC18色谱柱(150 mm×4.6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1)甲酸铵水...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皖贝母醇提取物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CORTECSC18色谱柱(150 mm×4.6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1)甲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40 mL·min^(-1),进样体积为2μL。质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采集数据。结果:通过二级高分辨质谱分析结合对照品数据及相关文献,共鉴定出皖贝母醇提取物中14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生物碱类成分12个、非生物碱类2个,其中8个成分为首次从皖贝母中鉴定出来。结论:采用UPLC-Q-TOF-MS/MS建立了快速分析皖贝母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方法,该法快速、准确,为皖贝母生物碱化学成分鉴定提供了新的策略,并为皖贝母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 生物碱
下载PDF
UPLC-Q-TOF-MS结合化学识别模式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雪影 李莉娅 +2 位作者 蒲婧哲 张亚中 杨青山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9期1017-1022,共6页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 目的建立皖贝母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的指纹图谱及化学计量分析模式,为其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ORTEC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和10 mmol/L甲酸铵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进样量为2.0μl。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年版)对9批皖贝母样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整体质量评价。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皖贝母的指纹图谱,并确定了21个共有峰,初步指认出12个共有峰。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可将9批皖贝母聚为3类。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皖贝母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较好体现皖贝母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而为皖贝母的质量评价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贝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指纹图谱 相似度 化学识别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