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 被引量:12
1
作者 叶舒宪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共3页
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饮食与文化之谜》一书的研究思路代表着文化人类学发展的一种前沿方向,即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上去探索,动用各种可能的学科资源去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
关键词 哈里斯 饮食人类学 饮食偏好 文化习俗
下载PDF
食物与身体感:渊源、理论与演化 被引量:9
2
作者 杨亮 张杨 曾国军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9,共6页
传统身体建构论中身体作为统一、生命态的感知主体被忽视。基于身体感理论,构建食物与身体感关系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食物具有显著的能供性和主体性,人类与食物发展了多元的关系;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下,食物启动并培育了相应的身体感,身体感... 传统身体建构论中身体作为统一、生命态的感知主体被忽视。基于身体感理论,构建食物与身体感关系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食物具有显著的能供性和主体性,人类与食物发展了多元的关系;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下,食物启动并培育了相应的身体感,身体感影响了食物的文化意涵构建;而食物的社会文化意涵反之也对人的饮食行为、认知等施加影响;身体感建立了具身体验与抽象的社会结构性意涵的联系,成为理解地方或族群文化新的视角。本研究拓展了食物研究的理论边界,揭示食物与身体感的渊源与演化逻辑,对地方食物的保护、跨地域生产与消费以及族群饮食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 身体感 饮食人类学 多重感官 饮食文化
下载PDF
饮食人类学中的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洁琼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1,共4页
藏民族半农半牧的生计方式决定了主食糌粑成为其饮食文化的核心。糌粑的原料与制作方法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存环境,其食俗及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出糌粑在藏人社会中的重要性。糌粑是藏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项,是藏民族饮食行... 藏民族半农半牧的生计方式决定了主食糌粑成为其饮食文化的核心。糌粑的原料与制作方法体现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存环境,其食俗及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出糌粑在藏人社会中的重要性。糌粑是藏民族自我认同的文化要项,是藏民族饮食行为背后社会文化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糌粑 藏族 社会文化 象征
下载PDF
中国饮食文化里的豆腐及其相关产品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志明 马建福(翻译) 陈子豪(翻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20-127,共8页
豆腐及相关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吃的花样可谓精彩纷呈,多种多样,应有尽有。本研究拟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阐释豆腐作为饮食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豆腐的制作历史、制作和销售方式等,从而呈现豆腐所具有的... 豆腐及相关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吃的花样可谓精彩纷呈,多种多样,应有尽有。本研究拟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阐释豆腐作为饮食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豆腐的制作历史、制作和销售方式等,从而呈现豆腐所具有的文化内容和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饮食人类学 豆腐 象征意义
下载PDF
饮食人类学与草原饮食文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景明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7,共6页
饮食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各个民族或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食生产、食生活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综合... 饮食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各个民族或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食生产、食生活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综合性地研究人类生活的饮食和饮食行为。草原饮食文化是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野中,研究草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饮食生产、饮食生活、饮食行为、饮食理论、饮食相关的文化现象等,将之上升到学科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把握和系统地研究。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饮食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并对人类学的中国化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会深化对草原文化的整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草原饮食文化 理论与方法 具体运用
下载PDF
从日常食物到文化符号:饮食人类学视域下“在地化”的明太鱼
6
作者 袁同凯 李抒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4,共9页
近年来,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从餐桌上的日常食物,逐渐成为地方的文化符号,并渗透到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地居民从食用明太鱼的历史文化起源出发,在品尝、感知、制作和销售明太鱼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食物、环境和人的社会互动,使得传... 近年来,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从餐桌上的日常食物,逐渐成为地方的文化符号,并渗透到当地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地居民从食用明太鱼的历史文化起源出发,在品尝、感知、制作和销售明太鱼的实践过程中,通过食物、环境和人的社会互动,使得传统饮食在地方调适中形成其独特风味。基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探讨明太鱼如何成为承载吉林延边地区人们意义表达的符号,解读其“好吃”和“好想”的符号意义,探索当地人如何通过“明太鱼加工厂”和“明太鱼屋”提升其经济价值,并阐释其融入当地生活、实现符号在地化的过程。延边地区的明太鱼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并被赋予意义,实践着从饮食形态到文化形态、从食物到符号的变迁,从而最终实现其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鱼 文化符号 在地化 饮食人类学
下载PDF
客家长桌宴与“成都洛带·HAKKA50”饮食文化创新
7
作者 王芳 钟俊昆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成都洛带古镇作为西部客家第一镇,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洛带古镇依托体育赛事在“成都洛带·HAKKA50”活动中融入了客家长桌宴,开创了西部客家文化跨界传播新篇章。长桌宴作为赛事活动中的特色餐饮,它在中国很多地区和民... 成都洛带古镇作为西部客家第一镇,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洛带古镇依托体育赛事在“成都洛带·HAKKA50”活动中融入了客家长桌宴,开创了西部客家文化跨界传播新篇章。长桌宴作为赛事活动中的特色餐饮,它在中国很多地区和民族饮食文化中皆有所传承,洛带客家人的长桌宴既是文化的移植又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时空的改变而被人为建构。随着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区域饮食文化面临融合发展的困境,洛带古镇在打造体育赛事时将客家长桌宴融入赛事服务中,突出其在西部客家饮食文化的地位,形成客家体育赛事饮食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文化符号 客家长桌宴 HAKKA50
下载PDF
回顾与反思:近二十年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评述 被引量:3
8
作者 巴责达 张先清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75,共4页
在中国饮食人类学发展的近二十年中,诸多学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翻译了许多国外优秀文献,介绍西方理论,开展应用性研究,全面推动了中国饮食人类学的学科发展与体系构建。目前中国饮食人类学正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势方兴未艾。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回顾 特征 反思
原文传递
饮食人类学的实践与文化多样性理论对食学研究的支撑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景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0-26,共7页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中已经付诸于实践,可以对食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同时,文化人类学提倡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对饮食文化研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文化多样性 食学 理论支撑
下载PDF
川人食辣问题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8-132,共5页
清代乾隆以后,辣椒逐渐取代了食茱萸,成为四川饮食中辛香类烹饪原料的中坚力量。川人食辣是川人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合理饮食选择和体现,这种饮食选择有利于平衡、和谐人生最重要的三大关系:人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 清代乾隆以后,辣椒逐渐取代了食茱萸,成为四川饮食中辛香类烹饪原料的中坚力量。川人食辣是川人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指导下的合理饮食选择和体现,这种饮食选择有利于平衡、和谐人生最重要的三大关系:人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的灵与肉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辣椒 原因 饮食人类学
下载PDF
论饮食民族志——基于浙江丽水某回族餐厅的个案研究
11
作者 蓝雪华 田广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6,共9页
饮食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饮食世界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在饮食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丽水一回族餐厅的详细描述,探讨如何将民族志应用于饮食人类学:民族志对饮食文化的理解是通... 饮食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饮食世界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实践证明,在饮食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不失为一种好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丽水一回族餐厅的详细描述,探讨如何将民族志应用于饮食人类学:民族志对饮食文化的理解是通过多种资料而形成的,传统民族志资料收集方法依然是饮食民族志资料收集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民族志 回族餐厅 饮食文化 饮食习俗
原文传递
符号化食物与可持续性饮食系统——基于新近国外饮食人类学研究的述评
12
作者 吴新悦 《科学.经济.社会》 2021年第2期89-96,共8页
通过梳理2015-2020年《美国人类学家》《美国民族学家》《文化、农业、食物与环境》及《食物与饮食方式》等国外重要人类学期刊中关于饮食研究的文章,分析和总结了近五年来国外人类学界对饮食研究的两大趋势:一是以食物的象征意义为导... 通过梳理2015-2020年《美国人类学家》《美国民族学家》《文化、农业、食物与环境》及《食物与饮食方式》等国外重要人类学期刊中关于饮食研究的文章,分析和总结了近五年来国外人类学界对饮食研究的两大趋势:一是以食物的象征意义为导向展开的研究,这一主题在继承传统饮食人类学研究的同时,又扩充其内涵至政治经济与历史角度;另一主题是对近年来热议的粮食安全、生态可持续发展、食物主权问题的探讨,这一主题体现了人类学家积极参与解决当前全球生态恶化与社会正义等问题的态度,并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化食物 可持续性饮食系统 饮食人类学
下载PDF
从“好吃”到“好想”:河南方城地区洋槐花的饮食人类学反思
13
作者 贺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4-101,共8页
洋槐树传入河南方城地区百余年间,其生物特性结合特定年代的物质条件使洋槐花迅速成为一种“好吃”的春季食物,并通过与乡土社会、地方性知识、历史记忆和情感投射发生联系,由此获得其符号意义。这一尚在进行中的符号构建个案再次验证... 洋槐树传入河南方城地区百余年间,其生物特性结合特定年代的物质条件使洋槐花迅速成为一种“好吃”的春季食物,并通过与乡土社会、地方性知识、历史记忆和情感投射发生联系,由此获得其符号意义。这一尚在进行中的符号构建个案再次验证了饮食人类学关注的“好吃”与“好想”是可以调和的,而人们为事物赋予本土化意义的文化本能则使得“好吃”终将走向“好想”,“好想”则能够促进“好吃”,由此也可呈现饮食人类学中国化的一种应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符号 反思 洋槐花 方城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