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2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被引量:86
1
作者 李吉林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1,共7页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础模式和基础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情境教育 五要素 基本模式 基本原理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 被引量:81
2
作者 李春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6,32,共6页
为了探索当代中国体育魅力的文化内涵、特性及其对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金""木""水""火""土"文化特性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传统... 为了探索当代中国体育魅力的文化内涵、特性及其对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金""木""水""火""土"文化特性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体育文化的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魅力的内涵特性,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并提出了从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构想。研究结论,认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影响。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决定了在中国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建设,以体育文化引领解决体育发展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层面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为中国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条件。研究价值,认为在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强调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者人文精神塑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向正确方向发展,以高度的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国体育强国梦的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体育 传统文化 体育文化内涵 体育文化特性 体育人文精神 五行学说
原文传递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被引量:76
3
作者 邓铁涛 郑洪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2期7-13,共7页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联系、整体的特点,但五行学说本身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吸收了五行学说的精华;又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在实践中超越了五行的限制。因此,中医...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传统医学重视联系、整体的特点,但五行学说本身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中医以五脏配属五行,吸收了五行学说的精华;又根据脏腑学说的理论,在实践中超越了五行的限制。因此,中医的理论可名为"五脏相关学说"。在中医理论现代化中,可以将五脏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和协同3种关系,从多种角度来阐明中医的整体性与联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脏腑学说 五行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0
4
作者 刘昌孝 张铁军 +3 位作者 何新 陈常青 许浚 田成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5-624,共10页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 根据当前中药药性研究问题,确定以传统药味(辛、甘、酸、苦、咸)和功效为主线,提出"药物-五味-物质-效应-功用"的"五要素"模式和研究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阐述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五要素"是转化研究的纽带,攻克与药效作用和不同药味的差异性是难点。因此,该思路将有益于中药学的学术创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活血化瘀 五味 五要素 药性
原文传递
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略介 被引量:39
5
作者 刘小斌 刘友章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6-37,共2页
五脏相关学说是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对其多年临床经验的理论总结。结合邓教授对冠心病、高血压、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疗经验 ,阐述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能够提高疗效 ,能合理解释临床复杂病机证候。
关键词 五脏相关学说 邓铁涛 五脏 五行 冠心病 高血压 重症肌无力 慢性肝炎 肝硬化
下载PDF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6
作者 宋爱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51-2555,共5页
子午流注针法是传统中医针灸学中一个玄奥的组成部分,其学说源于《黄帝内经》,是以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其与国内外近年来兴起的生物节律为基础的时间医学... 子午流注针法是传统中医针灸学中一个玄奥的组成部分,其学说源于《黄帝内经》,是以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其与国内外近年来兴起的生物节律为基础的时间医学颇多相似,其科学价值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尽管在理论和实用上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推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其独特的临床疗效为世人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子午流注 五输穴 阴阳 五行 天干地支 研究进展 综述
原文传递
论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被引量:35
7
作者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37-440,447,共5页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历代学者乃至当今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借助历代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五行的概念与五行的生克观有不同的起源,五行的概念源自对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概...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历代学者乃至当今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分歧。借助历代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五行的概念与五行的生克观有不同的起源,五行的概念源自对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夏商之际;而五行的相生相胜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区五时气象特征的抽象,形成于春秋末期。最早记载完整的五行相生文献的是春秋后期由稷下学宫学者们整理成的《管子》,最早提出完整的五行相胜顺序的是春秋末期的《左传》,五材、五时观互相补充共同形成秦汉之后的五行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五材 五行相生 五行相胜
原文传递
樂藥疗与五音配五行五脏 被引量:33
8
作者 赖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樂、藥、疗三字同源,反映远古先民对音乐、药物、治疗三者联系的认识。上古人们对音乐与情志又脏气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有深刻的体验,概括为五音五行五脏理论。古人的重要建树是:揭示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体质的关系;建立音、情、脏三... 樂、藥、疗三字同源,反映远古先民对音乐、药物、治疗三者联系的认识。上古人们对音乐与情志又脏气之间的互动关系已有深刻的体验,概括为五音五行五脏理论。古人的重要建树是:揭示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体质的关系;建立音、情、脏三者互相推求的闻诊方法;倡导以音乐调治身心。音乐长期被作为儒家教化工具而淡化了医学效用,发掘研究和发展这一传统疗法,有助于构建中医身心治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五音 五行 五脏 身心治疗学
下载PDF
八段锦联合五行音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34
9
作者 陈敏 熊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1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八段锦联合传统五行音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 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八段锦联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采用简... 目的观察八段锦联合传统五行音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方法 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八段锦联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采用简明疲乏评估量表(BFI)评估2组疲乏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果完成4周疗程治疗后,观察组中度、重度疲乏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段锦联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能减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疲乏程度,改善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段锦 中医五行 音乐疗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癌因性疲乏 中西医结合护理
下载PDF
基于体质观探讨五行音乐在五态人和五行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0
作者 林法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940-4942,共3页
笔者经研读《黄帝内经》,根据其中关于体质和五音的论述,分析阴阳五态人与五行人的关系,探索五音的阴阳和五行属性、五音在不同体质人中的应用方法,不同体质人对五行音乐的反应各异,对五行音乐疗法在不同体质人中的疗效及预后进行了分... 笔者经研读《黄帝内经》,根据其中关于体质和五音的论述,分析阴阳五态人与五行人的关系,探索五音的阴阳和五行属性、五音在不同体质人中的应用方法,不同体质人对五行音乐的反应各异,对五行音乐疗法在不同体质人中的疗效及预后进行了分析推测,提出了"因质施乐"的选乐方法,以期为音乐疗法在临床中因人制宜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 五行音乐 五态人 五行人 黄帝内经 因人制宜 因质施乐
原文传递
拉丁舞伦巴基本动作五要素训练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亚军 白宏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88,共2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方法对拉丁舞伦巴基本动作训练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发现许多学生在舞姿、基本技术、运步、速度和音乐等"五要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克服这些问题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体育舞蹈 基本动作 五要素 训练
下载PDF
“五行说”传统色彩观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杰 张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68,共3页
"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哲学观之一,"五色"观是五行学说的引申与发展,成于周,发展到汉代已具雏形,并在理论和色彩的实践经验方面得以发扬。"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是可以相互转... "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哲学观之一,"五色"观是五行学说的引申与发展,成于周,发展到汉代已具雏形,并在理论和色彩的实践经验方面得以发扬。"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色彩已经转换成思维的认知符号和图式,是一种对内视心象的文化反思。传统色彩观历经发展又延伸出了更丰富的含义,为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分析及处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说 传统色彩观 发展与影响
下载PDF
把握阴阳五行 运用易学原理 再论月经周期 被引量:25
13
作者 赵宏利 何嘉琳 马宝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1期2482-2485,共4页
目的:为了提高稳定中医调经疗效。方法:以传统医易原理、阴阳五行藏象理论探讨月经周期。结果与结论:首次阐明月经周期的四象阴阳五行规律,并据此创立"癸乙丁辛法"用以分期调经:1、卵泡期中点到黄体期中点阳长阴消,黄体期中... 目的:为了提高稳定中医调经疗效。方法:以传统医易原理、阴阳五行藏象理论探讨月经周期。结果与结论:首次阐明月经周期的四象阴阳五行规律,并据此创立"癸乙丁辛法"用以分期调经:1、卵泡期中点到黄体期中点阳长阴消,黄体期中点到卵泡期中点阳消阴长。2、卵泡期阴偏盛,主要由肾所所主,黄体期阳偏盛,主要由心所主。3、卵泡期前半段(含月经期)为阴中之阴—属水—属肾;卵泡期后半段,尤其是排卵瞬间—阴中之阳—木—肝;黄体期前半段—阳中之阳—火—心;黄体期后半段,尤其是月经启动瞬间—阳中之阴—金—肺;脾土居中,参与了月经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对卵泡期与黄体期的顺利转换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周期 易学 阴阳 五行 周期疗法
下载PDF
浅论《黄帝内经》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元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441-1443,共3页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及现代文献,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思想的内涵、五行-五脏-五音-七情的关系、五音疗法的应用方法及其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分析总结五音治疗思想及现...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及现代文献,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思想的内涵、五行-五脏-五音-七情的关系、五音疗法的应用方法及其在现代临床中的运用,分析总结五音治疗思想及现代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乐与人和"、"天人合一"是《黄帝内经》中医五音疗法的理想境界,它强调阴阳平衡、五脏相因、情志相胜、三因制宜。临床可按照五脏对应关系、五行生克关系、个体体质差异等辨证施乐,用于小儿脑瘫、抑郁症等治疗。[结论]中医五音疗法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简单易行、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可对某些慢性病进行辅助康复治疗,尤其是"七情内伤"造成的疾病,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行 五音理论 音乐疗法 小儿脑瘫 抑郁症
下载PDF
中医稳态观与稳态学说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国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6期7-11,共5页
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探讨了中西医学的稳态观,比较了两种医学模式对稳态的认识。认为“阴平阳秘”是中医稳态观的高度概括,纳时“阴平阳秘”相当于预言性稳态,而应卒变的“阴平阳秘”属于反应性稳态,“阴阳自和”是... 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方法,探讨了中西医学的稳态观,比较了两种医学模式对稳态的认识。认为“阴平阳秘”是中医稳态观的高度概括,纳时“阴平阳秘”相当于预言性稳态,而应卒变的“阴平阳秘”属于反应性稳态,“阴阳自和”是人体实现“阴平阳秘”的自我调节过程,其主要调控机制是五行反馈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 反馈 生物节律 阴阳五行 脏腑 经络 气血
原文传递
基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四时-阴阳-五脏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娜 刘晓燕 郭霞珍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24-227,共4页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人源于天(自然),太虚元气是人与天两者共同的物质基础。本文以此阐述了太虚元气化生阴气和阳气,其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本源;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为五行之关系,宇宙万物同根同源是四时-阴阳-五脏相关联的理论基础。文章阐述了中医学从四时角度联系阴阳五行认识人体五脏生理作用是"天人相应"思想一个重要的方面;《黄帝内经》"四时五脏阴阳"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探究生命规律的重要思维模式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相应 四时五脏阴阳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五行 被引量:16
17
作者 任秀玲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1-243,共3页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范畴基本完善成熟,它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起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赋予哲理,认为这五类基本物质要素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圆满的物质存在系统。"五行"范畴移植于中医药学,为中医药理...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范畴基本完善成熟,它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起来分为五种基本类型,赋予哲理,认为这五类基本物质要素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又圆满的物质存在系统。"五行"范畴移植于中医药学,为中医药理论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以"五行"为思维起点,以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人体的五脏为基本骨架的天人相应的理论结构框架,使中医药理论自始至终贯穿着以五脏为中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地考虑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整体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慨念范畴 五行 五行思维方式 五行五脏结构系统
下载PDF
从脏腑气机升降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被引量:18
18
作者 苏坤涵 刘万里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7期1224-1227,共4页
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病机,以脾胃升降失序为基础,亦不可忽视肝肺气血不和、心肾水火不济的影响。治疗该病可从调节脏腑气机升降立法,如健脾和胃、斡旋仓廪、分化清浊;调肝理肺,制衡乘侮,枢利气血;交通心肾,融济... 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病机,以脾胃升降失序为基础,亦不可忽视肝肺气血不和、心肾水火不济的影响。治疗该病可从调节脏腑气机升降立法,如健脾和胃、斡旋仓廪、分化清浊;调肝理肺,制衡乘侮,枢利气血;交通心肾,融济水火,燮理阴阳,随证配合解郁、化痰、燥湿、清热、活血、养阴等治法,有补泻共施,邪正同参,标本兼顾之妙,体现孟河医派"和法缓治"的学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气机升降 五行 阴阳
下载PDF
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共5页
中医五脏模型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合思维的产物。五脏系统是一个多元、多变量、非线性的系统 ,五脏模型不是形态学模型 ,只是一种超形态、关系型的功能分类模型。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调节方式上 ,可归纳为 :外在调节、内在... 中医五脏模型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合思维的产物。五脏系统是一个多元、多变量、非线性的系统 ,五脏模型不是形态学模型 ,只是一种超形态、关系型的功能分类模型。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调节方式上 ,可归纳为 :外在调节、内在调节、自组织调节 ;即时调节、后时调节、前时调节 ;一元调节、二元调节、多元调节。五脏模型的不足表现为分类的不足和功能关系的不足 ,两者比较而言 ,分类的不足并非真正不足 ,因为任何一种超形态的功能模型总是企图将复杂的生命现象作有限的、简单的分类 ,临床实践证明五脏模型还是最优化的选择。其真正不足是五脏功能和五脏关系的不足 ,对此可继续通过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五行 功能调节 自组织系统
原文传递
“汤液经法图”五味化合理论的数学模型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金锐 方子寒 +1 位作者 朱贺 韩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91-199,共9页
目的:梁代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方书《汤液经法》的诸多内容,其中包括一幅中药组方配伍原理图,即"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五脏虚实辨证(肝心脾肺肾)和五味补泻配伍(辛咸... 目的:梁代陶弘景所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转引了已遗方书《汤液经法》的诸多内容,其中包括一幅中药组方配伍原理图,即"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五脏虚实辨证(肝心脾肺肾)和五味补泻配伍(辛咸甘酸苦)理论体系,以中心对称的五边形表示,其中每一脏均有其固定对应的"体"味(泻),"用"味(补)和两者合化的"化"味(调和)。其中,酸泻肝、辛补肝、酸辛化甘缓肝,苦泻心、咸补心、苦咸化酸收心,辛泻脾、甘补脾、辛甘化苦燥脾,咸泻肺、酸补肺、咸酸化辛散肺,甘泻肾、苦补肾、甘苦化咸润肾。该研究选择适当的数学工具分析"汤液经法图"五脏之间"体"味,"用"味和"化"味之间的固定关系,建立五味化合关系的数学模型。方法:基于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群表示,应用矩阵计算方法和群论推导五脏"体"味,"用"味,"化"味与五行生克间的关系,拓展三维空间向量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五味化合的数学算子。结果与结论:"汤液经法图"中五脏"体"味,"用"味,"化"味所代表的泻、补、调和作用与五行生克存在映射关系,通过研究建立的五味化合数学算子,可以诠释五味化合的固定搭配。采用这种算法,可以清晰地阐释10首代表性经方的五味补泻功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液经法图 五行 数学模型 中药 配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