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芬尼根的守灵夜》深度翻译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文军 王斌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戴从容在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采取了引用原文、列举多种含义、大量添加译注等辅助翻译手段,并精心编写了导读和凡例等辅助阅读材料,这与深度翻译的观点不谋而合。依据与译文的关系,深度翻译可分为正文深度翻译、紧密型深度翻译和... 戴从容在翻译《芬尼根的守灵夜》时采取了引用原文、列举多种含义、大量添加译注等辅助翻译手段,并精心编写了导读和凡例等辅助阅读材料,这与深度翻译的观点不谋而合。依据与译文的关系,深度翻译可分为正文深度翻译、紧密型深度翻译和疏离型深度翻译,三者相互影响,其中紧密型和疏离型深度翻译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个案分析表明,深度翻译具有服务读者、方便研究、建构译者身份和文化交流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尼根的守灵夜》 深度翻译 紧密型 疏离型 功能
下载PDF
评《芬尼根的苏醒》的后现代主义语言艺术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维屏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64,共7页
本文旨在论述乔伊斯的《芬尼根的苏醒》中的后现代主义语言艺术,探讨他的“语言自治”和“词汇革命”对小说文本的影响,并揭示其本体论的创作观念。文章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小说中的双关语、拟声词、杜撰新词、混合词和转换引语等语言现... 本文旨在论述乔伊斯的《芬尼根的苏醒》中的后现代主义语言艺术,探讨他的“语言自治”和“词汇革命”对小说文本的影响,并揭示其本体论的创作观念。文章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小说中的双关语、拟声词、杜撰新词、混合词和转换引语等语言现象的艺术效果,而且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词 新词 语言现象 双关语 定语 词汇 拟声词 乔伊斯 小说文本 后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詹姆斯·乔伊斯的眼睛与小说
3
作者 张治超 《现代传记研究》 2024年第1期263-276,共14页
詹姆斯·乔伊斯的视力状况不仅关乎作家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有助于探究《尤利西斯》的误读发生机制和《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诗性生理光学工作原理。在《尤利西斯》里,作家有意用词语拼写的“笔误”干扰读者以往习惯的阅读经... 詹姆斯·乔伊斯的视力状况不仅关乎作家传记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有助于探究《尤利西斯》的误读发生机制和《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诗性生理光学工作原理。在《尤利西斯》里,作家有意用词语拼写的“笔误”干扰读者以往习惯的阅读经验,促使读者重新寻找文本的阐释路径。随着乔伊斯视力状况的恶化,其小说的语言实验变得更加激进。《芬尼根的守灵夜》里大量饱含歧义的复合词需要读者反复阅读才能彻底确认其含义,这种模糊含混的语言风格正是乔伊斯模糊视觉的具象化表征。与此同时,既受到当时视觉技术的影响,也出于弥补自身视觉缺陷的遗憾,乔伊斯以电影放映技术为原型虚构了一套带有诗性想象色彩的生理光学,让读者得以透过晦涩难懂的语言和弥漫全书的黑暗看见《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梦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芬尼根的守灵夜》 眼睛 生理光学
原文传递
詹姆斯·乔伊斯与瑜伽哲学
4
作者 戴从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在对神秘主义学说的兴趣中,东方的瑜伽哲学得到过乔伊斯的关注。通过对乔伊斯后期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乔伊斯后期思想与瑜伽哲学的相似之处。瑜伽哲学主要通过化名瑜伽士·罗摩迦罗伽的美国神秘学家阿特金森对乔伊斯产生影响,因此... 在对神秘主义学说的兴趣中,东方的瑜伽哲学得到过乔伊斯的关注。通过对乔伊斯后期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乔伊斯后期思想与瑜伽哲学的相似之处。瑜伽哲学主要通过化名瑜伽士·罗摩迦罗伽的美国神秘学家阿特金森对乔伊斯产生影响,因此乔伊斯接受的实际是一种西方化了的瑜伽哲学。不过即便如此,阿特金森介绍的瑜伽哲学为乔伊斯提供了理解精神和存在的东方视野,而以良心为核心的精神世界既是乔伊斯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起就确定的艺术方向,也是他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思考的根本内容。瑜伽哲学的影响使乔伊斯后期对精神世界的理解呈现出一定的东方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瑜伽士·罗摩迦罗伽 瑜伽哲学 《芬尼根的守灵夜》 良心
下载PDF
复杂的词语世界——《芬尼根的守灵》词语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戴从容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5-71,共7页
《芬尼根的守灵》中最难的就是乔伊斯自造的词语,包括混成词、变形词、组合词以及以不合语法的方式任意插入的外来词和专有名词。《守灵》中作者自造的词语起着复杂的作用:既帮助作者突破既有词语所包含的社会束缚,又通过设置迷宫来保... 《芬尼根的守灵》中最难的就是乔伊斯自造的词语,包括混成词、变形词、组合词以及以不合语法的方式任意插入的外来词和专有名词。《守灵》中作者自造的词语起着复杂的作用:既帮助作者突破既有词语所包含的社会束缚,又通过设置迷宫来保持读者的兴趣,同时词语无限衍伸的可能性使文本成为一个不确定的开放空间,而这些词语对听觉的强调又包含着对英国殖民文化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解读 世界 专有名词 开放空间 殖民文化 乔伊斯 混成词 外来词 不确定 可能性 作者 语法 强调
原文传递
乔伊斯批评概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象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65,共17页
乔伊斯批评,或者说乔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一份产业,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可与莎士比亚批评,即莎学,等量齐观。了解乔学对于乔伊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乔学可大体上从一般性批评、《尤利西斯》之前的批评、《尤利西斯》批评、《... 乔伊斯批评,或者说乔学,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甚至一份产业,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可与莎士比亚批评,即莎学,等量齐观。了解乔学对于乔伊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乔学可大体上从一般性批评、《尤利西斯》之前的批评、《尤利西斯》批评、《芬尼根守灵夜》批评作总体考察。这四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叠。一般性批评注重作家作品总体,大略包括读解性、评传性、批评性文字三大类;《尤利西斯》批评经历了一个从恶评到好评、从茫然不解到深入研究的曲折历程;《守灵夜》批评或以读解为侧重,或以批评为重点,与《尤利西斯》批评一起构成乔学中的双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批评 《尤利西斯》 《芬尼根守灵夜》
下载PDF
《芬尼根的守灵》中历史关怀的语言呈现
7
作者 宋洋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9-44,共6页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对历史的关怀是深入语言层面的。乔伊斯一方面通过对维柯思想的借鉴与发展揭示世界历史的共性,另一方面在《芬尼根的守灵》中用语言的"安那其"消解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的中心地位。这也成为乔伊斯... 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对历史的关怀是深入语言层面的。乔伊斯一方面通过对维柯思想的借鉴与发展揭示世界历史的共性,另一方面在《芬尼根的守灵》中用语言的"安那其"消解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的中心地位。这也成为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一书中关怀历史的另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芬尼根的守灵》 历史关怀 语言 消解中心
下载PDF
“耶稣会士的狂吠和愤愤不平的撕咬”——乔伊斯的天主教情结
8
作者 张治超 《现代传记研究》 2016年第2期172-184,235,共14页
本文以乔伊斯的天书《芬尼根的守灵夜》第7章里的一句话为中心,通过其中富于歧义的词语,以其生平与创作为事实基础展开跳跃式联想,进而勾勒出乔伊斯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之间的关系。耶稣会对乔伊斯早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以乔伊斯的天书《芬尼根的守灵夜》第7章里的一句话为中心,通过其中富于歧义的词语,以其生平与创作为事实基础展开跳跃式联想,进而勾勒出乔伊斯与天主教——尤其是耶稣会——之间的关系。耶稣会对乔伊斯早年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持续于他的一生。从他的一生及创作来看,这种影响对乔伊斯既有帮助也有伤害,既是灵药也是毒药。同时,乔伊斯对宗教的看法也随着年龄的变化愈趋于冷静客观。最终忠于自己灵魂的乔伊斯借用宗教这块磨刀石,磨砺出永恒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天主教 耶稣会 《芬尼根的守灵夜》
原文传递
论《芬尼根的觉醒》的媒介隐喻
9
作者 王琦 《跨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184-202,270-271,共20页
在媒介文化理论视野的关照下,《芬尼根的觉醒》可以被看作是媒介文化转型的隐喻。它一方面艺术地呈现了媒介及其技术变迁与人类'部落化'-'解部落化'-'再部落化'-'复归'的历史进程之间的隐喻关系,形象... 在媒介文化理论视野的关照下,《芬尼根的觉醒》可以被看作是媒介文化转型的隐喻。它一方面艺术地呈现了媒介及其技术变迁与人类'部落化'-'解部落化'-'再部落化'-'复归'的历史进程之间的隐喻关系,形象地表达了乔伊斯的循环历史观;另一方面又具象地展现了文学的'反环境'功能,指出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和媒介的增补功能,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的审美自律性限度。与此同时,它通过对原型和陈词相互转化规律的揭示,又形象地发展了文学创新的根本动力。《芬尼根的觉醒》的媒介隐喻含义实际上暗含着媒介变迁过程中人类艺术感知和理解方式上的变化,这为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终结论'提供了一个典范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尼根的觉醒》 隐喻 媒介 反环境 原型 文学终结论
原文传递
《为芬尼根守灵》:语言碎片里的政治
10
作者 王友贵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6-19,共4页
探讨乔伊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的政治意义可以从三个对立的方面进行,即标准英语与语言的"安那其主义"、文本的整体观与破碎的文本后面的世界政治、以及语言的巴比塔意识背后的中心意识、话语霸权和与此相对... 探讨乔伊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的政治意义可以从三个对立的方面进行,即标准英语与语言的"安那其主义"、文本的整体观与破碎的文本后面的世界政治、以及语言的巴比塔意识背后的中心意识、话语霸权和与此相对的非中心化倾向。这可以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探讨中国的乔伊斯研究甚少涉及的《为芬尼根守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芬尼根守灵 语言政治 文本形式 中心化 非中心化
下载PDF
媒介视域下的历史隐喻与审美新质——论《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文论价值
11
作者 王琦 李杰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56-62,共7页
媒介之于乔伊斯,不仅仅是用来扩大自己文学声誉、获取大众读者市场的重要工具,更是其建构小说情节、表达历史隐喻的重要中介。在媒介视域下,《芬尼根的守灵夜》通过描述媒介技术对人感知方式的重塑,揭示了媒介变迁与人类历史循环进化进... 媒介之于乔伊斯,不仅仅是用来扩大自己文学声誉、获取大众读者市场的重要工具,更是其建构小说情节、表达历史隐喻的重要中介。在媒介视域下,《芬尼根的守灵夜》通过描述媒介技术对人感知方式的重塑,揭示了媒介变迁与人类历史循环进化进程的隐喻关系。小说既从陈词和原型相互转换的维度,探索了文学创新的美学规律;又从创造反环境的角度,揭示了文化传统与艺术家个人才能的关系,以文学的方式启发我们对'文学终结论'的重新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文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尼根的守灵夜》 媒介 反环境 原型 陈词
原文传递
《芬尼根的守灵夜》中的《凯尔斯书》
12
作者 戴从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9-13,共5页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不仅是后现代文学的先驱,而且包含着中世纪美学的因素,这使它得以超越现代主义美学的藩篱。在中世纪的文献中,《凯尔斯书》是理解《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中世纪美学的关键。《凯尔斯书...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不仅是后现代文学的先驱,而且包含着中世纪美学的因素,这使它得以超越现代主义美学的藩篱。在中世纪的文献中,《凯尔斯书》是理解《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中世纪美学的关键。《凯尔斯书》的宗教主题使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重新探讨人类的原罪及其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而它在艺术上的丰富、繁杂、变化带来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丰富博大感和审美上的崇高。本文试图通过对《芬尼根的守灵夜》与《凯尔斯》书的关系的分析,来揭示《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的中世纪美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芬尼根的守灵夜》 《凯尔斯书》 中世纪
下载PDF
自由的言说——论《芬尼根的守灵》的饶舌叙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戴从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153,共7页
在创作的早期 ,乔伊斯遵循的是中立、冷漠的现代叙述原则 ,但到了《芬尼根的守灵》 ,乔伊斯使叙述成了叙述者的快乐言说。通过将叙述从现代的客观性“展示”转为以叙述者的“讲述”为主的叙述表演 ,通过将隐蔽于文本之后的叙述者转变为... 在创作的早期 ,乔伊斯遵循的是中立、冷漠的现代叙述原则 ,但到了《芬尼根的守灵》 ,乔伊斯使叙述成了叙述者的快乐言说。通过将叙述从现代的客观性“展示”转为以叙述者的“讲述”为主的叙述表演 ,通过将隐蔽于文本之后的叙述者转变为风格化的“说故事的人” ,通过重复、列举、描述、陈词滥调、不断的否定性修正等近乎饶舌的言说方式达到“言语的喷涌” ,乔伊斯使言说在《芬尼根的守灵》中变得自觉 ,使作者的自我获得自由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叙述者 言说方式 故事 现代 自觉 讲述 自由 否定性 自我
下载PDF
优游于记忆的废墟:论《芬尼根守灵夜》的叙事美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卞丽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6-83,共8页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中遍布着废墟意象。在词语、句法和篇章三个文本层面上,小说形式也呈现出破碎性、偶然性等废墟美学特征。乔伊斯在文本与记忆废墟之间自在优游的审美态度,与自由知识分子瓦尔特·本雅明的...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中遍布着废墟意象。在词语、句法和篇章三个文本层面上,小说形式也呈现出破碎性、偶然性等废墟美学特征。乔伊斯在文本与记忆废墟之间自在优游的审美态度,与自由知识分子瓦尔特·本雅明的废墟美学是不谋而合的。本雅明的废墟美学为解读该小说碎片式的叙事美学风格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尼根守灵夜》 废墟 叙事 审美 破碎性 偶然性
原文传递
“沉默的文学”与“不确定内在性”——哈桑后现代主义文艺特征透视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艳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1-85,共5页
美国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通过对西方文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独到剖析,赢得西方学界的首肯。他在《后现代的转向》一书中,通过分析"沉默的文学",创造了"不确定内在性"这一概念,用以概括西方后现代主义及... 美国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通过对西方文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独到剖析,赢得西方学界的首肯。他在《后现代的转向》一书中,通过分析"沉默的文学",创造了"不确定内在性"这一概念,用以概括西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的根本特质。这种特质彰显出后现代主义"多元对话"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桑 沉默的文学 后现代主义 不确定内在性 《芬尼根的守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