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的瑞德西韦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分析
1
作者 刘肃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研究瑞德西韦在真实世界中的药品不良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思路。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到的ADE报告,分类统计分析,再提取出以瑞德西...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研究瑞德西韦在真实世界中的药品不良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思路。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到的ADE报告,分类统计分析,再提取出以瑞德西韦为首要怀疑药品的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ROR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满足信号生成条件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再进行排序和系统归类。结果与瑞德西韦有关的ADE共7846份;报告者大部分为医疗专业人士;来自美国的报告最多。挖掘后得到以瑞德西韦为首选药物的不良反应信号250个,5381份报告。主要集中在心脏、肝脏和肾脏系统。结论瑞德西韦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信号涉及SOC系统较多,尤其是对心脏肝脏肾脏系统的影响较大,应特别注意对患者基础疾病的调查、肝肾功能的监测,以提高临床使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德西韦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E) 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
下载PDF
基于FAERS的非索非那定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孔金霞 白雪霏 +3 位作者 谢昊 何慧琳 陈力 刘芯如 《中南药学》 CAS 2020年第7期1137-1142,共6页
目的基于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研究非索非那定在真实世界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弥补说明书不足,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2015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四季度共20个季度的不良... 目的基于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研究非索非那定在真实世界中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号,弥补说明书不足,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2015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四季度共20个季度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分别检索并提取出以非索非那定为首要怀疑药品的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PRR法和ROR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满足信号生成条件的不良反应信号,再删去产品问题等药物无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最后将筛除到的不良反应信号进行排序和系统归类。结果获得以非索非那定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共16 477例,男女比为0.47;平均年龄为56.93岁,中位年龄为63岁;报告者大部分为消费者,占96.66%;来自美国的报告占95.79%。挖掘后共得到非索非那定的有效信号91个,报告数5746个。其中ADR集中在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和精神病类。不良反应报告数最多的ADR为失眠、嗜睡、情绪异常,口干、心悸、心率升高、流泪增加和味觉倒错等未在说明书中提及的ADR。结论非索非那定不良反应信号涉及13个系统,应特别注意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索非那定 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 信号挖掘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美国FAERS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致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风险的数据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晓江 贾运涛 +1 位作者 王柯静 陈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51-1755,共5页
目的: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致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的风险。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19年5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收录的以“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4种NOACs为首要怀疑药物... 目的: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致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的风险。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2019年5月31日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收录的以“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等4种NOACs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的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NOACs致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事件进行信号检测。结果:FAERS数据库中共收录涉及NOACs致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的ADE报告2658份,其中达比加群酯330份、利伐沙班2049份、阿哌沙班267份、依度沙班12份。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诱发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的患者均以≥75岁为主,分别占37.27%、36.70%、58.33%;利伐沙班以45~64岁为主,占33.04%。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致严重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6.36%、84.53%、47.19%、58.33%,均以住院/住院时间延长为主(分别占64.78%、90.01%、86.51%、71.43%)。共检测到12个可疑信号,涉及出血部位包括宫颈、输卵管、卵巢、盆腔、子宫、阴道、尿路等。其中,利伐沙班的可疑信号有11个,出血事件主要表现为阴道血肿[ROR=12.07,95%CI(8.51,17.12)]、绝经后出血[ROR=9.89,95%CI(8.31,11.77)]、盆腔血肿[ROR=7.68,95%CI(5.66,10.43)]等;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依度沙班的可疑信号分别有4、4、2个,阿哌沙班[ROR=5.18,95%CI(1.81,5.85)]和依度沙班[ROR=48.19,95%CI(6.76,343.77)]均以阴道血肿为主;达比加群酯以盆腔血肿[ROR=12.56,95%CI(8.92,17.70)]信号最强,其次为尿路出血[ROR=5.41,95%CI(3.34,8.76)]和盆腔出血[ROR=2.53,95%CI(1.88,3.40)]。结论:4种NOACs均可诱发女性生殖系统异常出血,且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常需住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最高,表现为阴道血肿、绝经后出血及盆腔血肿;达比加群酯以盆腔血肿为主,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均为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口服抗凝药 女性 生殖系统异常出血 信号检测 不良事件 用药安全 美国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下载PDF
基于FAERS数据库的特立帕肽与阿巴洛肽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家汝 卢伟涛 +1 位作者 黄雅焱 陈文瑛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56-963,共8页
目的挖掘特立帕肽、阿巴洛肽的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特立帕肽2004年第1季度—2021年第3季度、阿巴洛肽自2017年上市至2021年第3季度的ADE报告数据,采用报... 目的挖掘特立帕肽、阿巴洛肽的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及合理选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特立帕肽2004年第1季度—2021年第3季度、阿巴洛肽自2017年上市至2021年第3季度的ADE报告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 ratio,PRR)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两药相关ADE报告并统计报告人群的性别、年龄、严重ADE等基本信息。结果排除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各类手术及医疗操作,以及产品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与药物无关的信号后,得到特立帕肽相关的ADE报告有88474例,有效信号为600个,信号涉及22个系统器官;阿巴洛肽相关的ADE报告有12286例,有效信号为137个,累及系统器官17个。按发生频次排序,2种药物发生最多的ADE分别是头晕(4896例)和头痛(1485例);按信号强度排序,特立帕肽报告的尿氨基端肽升高(ROR:135.867)和阿巴洛肽报告的血清I型原胶原蛋白氨基端前肽降低(ROR:881.625)居于首位,说明书中均未提及。两药ADE信号均集中于各类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结论特立帕肽与阿巴洛肽上市以来的应用总体较为安全,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大多较为轻微,但治疗期间仍需特别注意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定期检测血钙、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提防骨骼系统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立帕肽 阿巴洛肽 骨质疏松 美国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 药物不良事件 信号挖掘
原文传递
基于BCPNN 法对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上市后安全警戒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妮 王红力 +5 位作者 钟贵遵 龚军 蒙龙 王惠来 肖剑文 贾运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12-2018,共7页
目的:挖掘和评价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比较二者的安全性差异,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发布的PEG-ASP和L-ASP的药品不良事... 目的:挖掘和评价培门冬酶(PEG-ASP)和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比较二者的安全性差异,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发布的PEG-ASP和L-ASP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以信息成分(IC)下限(IC-2SD)>0且事件数≥3为条件,挖掘这两种药品的安全信号,重点评价和比较两药在胃肠系统、肝胆系统、血液及淋巴系统、血管及淋巴管类、各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及营养类和各类检查等8个系统器官分类中IC-2SD≥1.5的中强及强信号,并对特定ADE信号的IC值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时间扫描图谱分析。结果与结论:以PEG-ASP、L-ASP为怀疑药物的报告分别有2324、3824份,纳入中强及强信号分别为67、68个。其中,胃肠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坏死性胰腺炎;肝胆系统疾病中,两药均有静脉闭塞性肝病的强信号且该ADE未在二者的药品说明书中出现;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中,筛选出两药的共同强信号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凝血障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热性骨髓再生障碍;血管及淋巴管类疾病中,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中,除颅内出血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免疫系统疾病中,L-ASP的速发过敏反应为中强信号,而PEG-ASP的这一ADE为强信号;代谢及营养类疾病中,除肿瘤溶解综合征外,L-ASP其余信号的IC值均高于PEG-ASP。时间扫描图谱结果显示,PEG-ASP的坏死性胰腺炎和凝血障碍2个信号为稳定信号,而静脉闭塞性肝病和超敏反应2个信号为不稳定信号,需继续观察;L-ASP的上述4个信号均为稳定信号。临床使用PEG-ASP或L-ASP时,应密切关注超敏反应、凝血障碍、血栓、坏死性胰腺炎、静脉闭塞性肝病和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左旋门冬酰胺酶 不良事件 药物安全 挖掘 美国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
下载PDF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致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杰 蒋志涛 +3 位作者 张月婵 杨祥 柳春娣 陶扬洋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2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挖掘与分析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受体抑制剂(SGLT-2i)致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方法下载FAERS系统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收到的SGLT-2i与非SGLT-2i致酮症酸中毒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 目的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挖掘与分析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受体抑制剂(SGLT-2i)致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方法下载FAERS系统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收到的SGLT-2i与非SGLT-2i致酮症酸中毒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分析SGLT-2i抑制剂与酮症酸中毒的相关性,比较不良反应(ADR)导致的临床结局。结果共筛选出SGLT-2i致酮症酸中毒报告10796份。整体SGLT-2i、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艾托格列净致酮症酸中毒的ROR值分别为184.37(95%CI:179.15~189.75)、162.14(95%CI:155.98~168.54)、158.96(95%CI:151.19~167.14)、207.56(95%CI:199.65~215.78)和74.32(95%CI:53.00~104.20),信号强度均大于2。严重ADR致死、致残或致病危率分别是:卡格列净15.69%、达格列净21.80%、恩格列净23.97%、艾托格列净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GLT-2i与酮症酸中毒有很强关联性,且该ADR可能导致严重不良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酮症酸中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