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论纲 被引量:22
1
作者 邓君韬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89-95,共7页
未成年人一般具有极强可塑性。如果法官的判决是有利于其改过自新的,则此种基于刑罚个别化的判决对该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再社会化和预防犯罪的良方。蕴涵人格调查的社会调查制度应当是形成前述判决的基础。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尚不完备... 未成年人一般具有极强可塑性。如果法官的判决是有利于其改过自新的,则此种基于刑罚个别化的判决对该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再社会化和预防犯罪的良方。蕴涵人格调查的社会调查制度应当是形成前述判决的基础。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尚不完备的当下,应以该制度的正当性为基点展开研究,以期运用于少年刑事司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调查制度 刑罚个别化 品格证据
下载PDF
基于粗集理论和证据理论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黄鵾 陈森发 +1 位作者 周振国 张文红 《信息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2-425,433,共5页
本文针对多源信息融合问题 ,首先利用基于Kohonen网络的离散化算法和粗集理论对样本信息进行离散化和约简 ,形成了待决策问题的经验决策表 .在此基础上 ,利用经验决策表以及粗集理论和证据理论的关系 ,计算了待决策信息的有关证据的基... 本文针对多源信息融合问题 ,首先利用基于Kohonen网络的离散化算法和粗集理论对样本信息进行离散化和约简 ,形成了待决策问题的经验决策表 .在此基础上 ,利用经验决策表以及粗集理论和证据理论的关系 ,计算了待决策信息的有关证据的基本概率指派和条件概率指派 .最后 ,按照合成规则对上述条件概率指派进行了合成 ,并根据决策规则进行决策 .实例研究表明 ,该方法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融合 粗集理论 KOHONEN网络 离散化 D-S证据理论 文字识别
下载PDF
电子证据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沈晶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年第4期53-55,共3页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因特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子商务渐呈蓬勃之势,对于电子证据的使用也日趋繁多,然而电子证据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被当事人充分接纳,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对“电子证据”这一称谓是否恰当进行了探讨...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因特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电子商务渐呈蓬勃之势,对于电子证据的使用也日趋繁多,然而电子证据作为有效的法律证据被当事人充分接纳,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对“电子证据”这一称谓是否恰当进行了探讨;并将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种类相比较归纳了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认为应将电子证据定位于一种新的证据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证据 名称 特征 种类
下载PDF
剪不断,理还乱——“莎菲”形象与作者丁玲之间的纠缠辨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志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79,共9页
丁玲和她笔下的莎菲女士,是叙事学中关于"可靠的叙事者"的一个典型案例,多年来却遭到作家和研究者的否认和漠视。从文本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入手,从创作转向、忠诚证明和作家对真实人物与文学形象处理的正相关-负相关等方面,可... 丁玲和她笔下的莎菲女士,是叙事学中关于"可靠的叙事者"的一个典型案例,多年来却遭到作家和研究者的否认和漠视。从文本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入手,从创作转向、忠诚证明和作家对真实人物与文学形象处理的正相关-负相关等方面,可深入探讨并证明作家与莎菲之间的精神与经历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与莎菲 可靠的叙事者 忠诚证明 人物原型 正相关与负相关
下载PDF
刑事审判中运用品格证据质疑证人的可信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白静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9-92,共4页
品格证据在质疑证人可信性的刑事审判中具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人类长期的观察和经验表明,人类行为具有重复性和模式化的特征,因此判断证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证人的品格。品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某些诉讼参与人品格或品格特征的证据,... 品格证据在质疑证人可信性的刑事审判中具有很大的运用空间。人类长期的观察和经验表明,人类行为具有重复性和模式化的特征,因此判断证人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证人的品格。品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某些诉讼参与人品格或品格特征的证据,关涉到某人的道德品质和是非评价,应用到司法实践中,就是通过运用品格证据证明证人是否具有可信性来佐证案件的其他证据,帮助法官查明案情,准确断案,保障诉讼活动公平、公正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格证据 证人的可信性 外部证据
下载PDF
法院法医鉴定制度重构——兼议法医鉴定之证据属性及审查完善
6
作者 马兹河 杨仕文 《中国司法鉴定》 2001年第3期44-47,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中外法医鉴定制度的比较和分析,剖析出我国法院法医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状之成因进一步探析。全文从法医鉴定结论之证据属性及现状成因二个方面来论述我国法院法医鉴定制度必需重构的理由,并对鉴定制度中... 本文通过对中外法医鉴定制度的比较和分析,剖析出我国法院法医鉴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状之成因进一步探析。全文从法医鉴定结论之证据属性及现状成因二个方面来论述我国法院法医鉴定制度必需重构的理由,并对鉴定制度中鉴定机构、鉴定人制度、鉴定结论采信方面提出了重构的模式及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 法医制度 重构 证据属性 证据审查
下载PDF
基于修正证据理论的土石坝渗流警兆辨识研究
7
作者 马福恒 向衍 吴中如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44-46,共3页
渗流破坏是土石坝失事的主要模式,及早辨识其警兆对大坝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采用基于证据理论的修正信息融合方法,利用渗流实测资料,研究了土石坝渗流警兆辨识分析系统,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分析中,结果表明效果较好。
关键词 土石坝 证据理论 渗流性态 警兆辨识
下载PDF
论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8
作者 肖道斌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3-36,共4页
证据首先是一种客观事物;证据又是一种认识要求和认识标准,它与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目的保持一致;诉讼中的证据又是一个法律的范畴,体现在诉讼程序中的证据是一个能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不同意义的综合体,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关键词 诉讼法 证据 概念 特征
下载PDF
关于证据客观属性的再思考
9
作者 陈咏梅 《政法学刊》 2007年第3期48-51,共4页
证据的属性究竟为何,我国证据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尤其对于证据客观性之有无,法学界曾为此引发过数次争议。认真回顾这些争论,对各种观点分别加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再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证据的... 证据的属性究竟为何,我国证据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尤其对于证据客观性之有无,法学界曾为此引发过数次争议。认真回顾这些争论,对各种观点分别加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再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证据的属性问题。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体现主客观认识统一的证据仍然是具有客观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客观性 主观性
原文传递
习惯证据初探
10
作者 柴晓宇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3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围绕习惯证据和品格证据的界分,英美证据法上确立了品格证据排除规则和习惯证据规则。允许习惯证据的理论基础在于:习惯证据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较高,它比一般的品格证据具有更大的证明价值;习惯证据具有道德中立性,从而不会产生品格证... 围绕习惯证据和品格证据的界分,英美证据法上确立了品格证据排除规则和习惯证据规则。允许习惯证据的理论基础在于:习惯证据与待证事实的相关性较高,它比一般的品格证据具有更大的证明价值;习惯证据具有道德中立性,从而不会产生品格证据所固有的潜在偏见;习惯证据具有显而易见的特征并在类似行为之间建立了共同联系,导致混淆争议的危险性更小。考虑到司法实践的需要,我国应当确立习惯证据规则,对习惯证据的概念、一般原则和例外作出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证据 品格证据
下载PDF
论波兰民事诉讼中证据程序的特点
11
作者 Tadesusz Zembrzuski 王桂玥 +1 位作者 孙雪梅 蒋廷瑶 《证据科学》 2009年第6期718-741,共24页
作为欧洲国家,波兰法律传统虽传承自罗马法系,但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经过岁月演变,在不断的整合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波兰民事证据程序的特点,体现在证据内容,证明主体,证明责任,推定,证据的提出、接受和评估,以及证... 作为欧洲国家,波兰法律传统虽传承自罗马法系,但其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经过岁月演变,在不断的整合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波兰民事证据程序的特点,体现在证据内容,证明主体,证明责任,推定,证据的提出、接受和评估,以及证明方法,上诉程序中对证据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民事诉讼 证据制度 特点
原文传递
一个证据学上的矛盾--基于逻辑相关性之非品格理论为依据的品格证据禁止规则与概率原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Edward J.Imwinkelried 王剑虹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180-211,共32页
品格证据禁止规则是普通法上的一项传统证据法则,过去未经指控的类似错误行为被界定为品格证据而被禁用。不过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可以根据概率原理对上述行为证据作无关品格的推测从而承认其可采性。尽管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通过概率原... 品格证据禁止规则是普通法上的一项传统证据法则,过去未经指控的类似错误行为被界定为品格证据而被禁用。不过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可以根据概率原理对上述行为证据作无关品格的推测从而承认其可采性。尽管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通过概率原理来采信类似错误行为证据加以批评,但是在尊重品格证据禁止规则的同时,依照概率原理果断采信证明力较高的证据是符合普遍的经验法则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格证据 未经指控的过去错误行为 概率原理 无关品格的理论
下载PDF
美国法中基于品格证据的证人弹劾 被引量:4
13
作者 汪诸豪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103,共10页
证人弹劾是对抗制司法证明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为诉讼方盘查对方证人或敌意证人的可信性提供了合法手段,也为事实认定者合理评价言词证据的证明力提供了程序保障。影响证人证言品质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存在多种弹劾方法,其中"以品格... 证人弹劾是对抗制司法证明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为诉讼方盘查对方证人或敌意证人的可信性提供了合法手段,也为事实认定者合理评价言词证据的证明力提供了程序保障。影响证人证言品质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存在多种弹劾方法,其中"以品格证据弹劾证人"因涉及到品格证据的特殊可采性规则而需特别关注。美国证据法允许使用证人的不诚实品性来攻击证人证言的可信性,这是进行"证明价值Vs危险性"权衡的结果。证明品性的具体方法受到法律规制:允许使用名声和意见证言证明不诚实品性,但以具体行为或先前定罪记录证明不诚实品性则受到严格限制。美国证据法中以品性弹劾证人可信性的规则,对于我国证据制度改革,尤其是未来我国证人弹劾规则的创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人弹劾 品格证据 诚实品性 外源证据
原文传递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绢质和相关款印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62,109,共19页
文尝试通过相关科技手段开拓鉴定研究古书画新的证据源一物证。作者发现,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首尾两端大量的抓痕发生在北宋末,而漣漫不清的印文是“康寿殿宝”,印主是南宋吴太后。在修复该画时,参照当时的处置规矩,将卷首的蔡... 文尝试通过相关科技手段开拓鉴定研究古书画新的证据源一物证。作者发现,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首尾两端大量的抓痕发生在北宋末,而漣漫不清的印文是“康寿殿宝”,印主是南宋吴太后。在修复该画时,参照当时的处置规矩,将卷首的蔡题移至卷尾,且因修裱匠粘补错位,造成“京”字腿短变形,实为蔡京亲题。此外,该图用的材料系宫绢,仅次于御用绢,足见徽宗对创作该图的重视和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证 “康寿殿宝” 蔡题后移 “京”字款 宫绢等次
原文传递
俯冲带流体——来自(超)高压变质岩石的证据
15
作者 高俊 李继磊 +1 位作者 马智佩 Reiner KLEMD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782,共25页
俯冲带是地球上岩浆活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深源地震、壳幔物质交换、元素循环和铜金大规模成矿的集中发生场所。富水流体不仅调控了这些地质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全球C、S等挥发分的循环。当蚀变大洋岩石圈及上覆沉积物进入... 俯冲带是地球上岩浆活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中深源地震、壳幔物质交换、元素循环和铜金大规模成矿的集中发生场所。富水流体不仅调控了这些地质作用,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全球C、S等挥发分的循环。当蚀变大洋岩石圈及上覆沉积物进入俯冲带中深部(15~300 km),伴随由葡萄石-绿纤石相至超高压榴辉岩相的递进变质作用,含水矿物在不同深度的分解造成流体释放为一连续过程。除极端高地温梯度环境之外,大多数俯冲带洋壳释放的流体为富水流体。但,俯冲带不同深度所产生的流体特征有明显差异。出露于全球造山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保存了分凝体、脉体、水压致裂角砾岩等流体作用的有力证据,绿辉石、石榴子石、绿帘石等矿物中原生流体包裹体为流体的直接记录。在俯冲带中等深度(<65 km),流体是溶质含量很低的含卤化物水溶液,可含CO_(3)^(2-)、SO_(4)^(2-)、HS^(-)等组分,其所含Si、Al、Ca、Mg、Fe、Na主量元素溶质相当于海水中固化物量的2~3倍,并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轻元素(B、Li)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的特点。当深度≥65 km时,流体转化为类似于超临界性质的溶液,含CH_(4)、C_(2)H_(6)、H_(2)S等挥发分,其所含主量元素溶质显著增加,微量元素除LILE等外,还负载相当量的HFSE和过渡族成矿元素。俯冲带65~100 km深度,为富水流体向超临界流体转变的区间。这种流体具有“亚超临界”性质,发生了氧化还原性质和元素溶解能力的渐变,并伴随硬柱石和角闪石的最终耗尽。高压变质岩石及相关脉体的O、Sr、Nd和金属同位素示踪研究表明俯冲带流体的源区多样,有蚀变基性洋壳、地幔橄榄岩和沉积物,并保存了海底热液蚀变作用的印迹。流体以脉冲方式沿网络状裂隙呈隧道式运移和传输,规模可达千米级,时间尺度在数月至数百年。目前通过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流体 地质证据 流体相性质 化学成分 C-S循环
下载PDF
"六书"理论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昭艳 黄宇鸿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49-52,共4页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过去研究汉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后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的桎梏。后代学者因此对其提出了不少批评。"'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的质疑似乎大大减弱了"六书"的影响。实际上,"六书"理论对文字学及其他学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通过"六书"理论的指导得以实现;汉字词义系统的探求亦大多能通过"六书"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找到理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六书"理论的丰富……种种新探索使"六书"理论在现代依然体现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书 汉字构造 理据 识字教学
下载PDF
品格证据的相关性探讨
17
作者 仲卫东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品格证据是证据相关性的著名难题。基于"时间的消耗"和"保护陪审团需要"的考虑,[1]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不具有相关性的一般原则。然而有原则便有例外,例如当被告人的品格成为案件构成要素时其相关性并不能... 品格证据是证据相关性的著名难题。基于"时间的消耗"和"保护陪审团需要"的考虑,[1]英美证据立法确立了品格证据不具有相关性的一般原则。然而有原则便有例外,例如当被告人的品格成为案件构成要素时其相关性并不能被否认。笔者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以证据相关性一般原理为切入点,探究品格证据相关性这一难题,以为我国品格证据规则的构建提供法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格证据 品格证据规则 相关性 构建
下载PDF
证据法的公平竞技精神之美国样本与中国图景
18
作者 敖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6-71,共6页
公平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庭审中的公平竞技则是法律公平的现实写照。庭审中要确保公平竞技有赖于审判的制度背景。陪审团审判制度和对抗式诉讼模式是美国法庭中公平竞技的制度保障。除此之外,公平竞技的贯彻还与美国《联邦证据... 公平是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庭审中的公平竞技则是法律公平的现实写照。庭审中要确保公平竞技有赖于审判的制度背景。陪审团审判制度和对抗式诉讼模式是美国法庭中公平竞技的制度保障。除此之外,公平竞技的贯彻还与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密不可分。可采性规则为公平竞技提供了基础,交叉询问机制为公平竞技提供了技术规则,被告人品性证据规则为公平竞技设置了合理界限。美国《联邦证据规则》所彰显的公平竞技精神为我国当前的证据立法提供了现实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技 《联邦证据规则》 可采性规则 交叉询问 品性证据
下载PDF
应确立口供相对任意性的采证规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富成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32-36,共5页
口供作为法定证据中的一种,在诉讼中具有真伪两面性,真实的口供有利于查禁犯罪,而虚假的口供却极易诱发冤假错案。民主法制先进的国家在对待口供问题上都确立了一系列的可采性规则,其中主要是自白的任意性规则。在我国只应确立口供的相... 口供作为法定证据中的一种,在诉讼中具有真伪两面性,真实的口供有利于查禁犯罪,而虚假的口供却极易诱发冤假错案。民主法制先进的国家在对待口供问题上都确立了一系列的可采性规则,其中主要是自白的任意性规则。在我国只应确立口供的相对任意性规则,这主要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刑事诉讼的任务,也是基于诉讼的价值平衡决定的。确立口供相对任意性的采信规则具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发现案件真实,提高办案质量,使诉讼更加人性化。但存在影响口供相对任意性采信规则的一些因素,所以要保障口供相对任意性规则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法定证据 讯问 口供 刑讯逼供 相对任意性采信规则
下载PDF
语言、文字与物质的实证问题--论“四重证据法”的“物证优先”原则
20
作者 赵菡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58,共11页
传统考据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以“疑古派”为代表的新型考据史学。“疑古辨伪”的矛头指向传统学术的“文献中心主义”,在实证科学经验主义原则的支持下,发展成以“四重证据法”为方法论、以“物证优先”说为标志的“考古学转向”... 传统考据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形成了以“疑古派”为代表的新型考据史学。“疑古辨伪”的矛头指向传统学术的“文献中心主义”,在实证科学经验主义原则的支持下,发展成以“四重证据法”为方法论、以“物证优先”说为标志的“考古学转向”。本文通过西方阐释学和分析哲学中的“语言转向”指出语言问题的复杂性,通过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字本位”指出“文字中心主义”的合理性,通过考古学自身的局限指出“物证优先”的有限性,试图还原在语言、文字和物质之间进行等级排序背后的哲学预设,并揭示由此引起的不自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考据学 实证主义 物证优先 语言转向 文字本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